博物馆策展人设计师研究者一致推荐:《参与式博物馆:迈入博物馆2.0》
《参与式博物馆:迈入博物馆2.0》
作者:妮娜•西蒙
译者:喻翔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05
美国博物馆学家妮娜•西蒙的《参与式博物馆》是一部反映国外博物馆最新发展趋势之一“参与”(participation)的重要著作。在博物馆2.0时代,参与式博物馆的目的是,既能满足观众对积极参与的需求,又能传播馆方的使命、推广其核心理念。该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参与”的设计,介绍了参与式博物馆的核心原则;第二部分则列举了“参与”的四种实践,以及如何评估和管理参与式项目。整本书比较全面地论述了“参与”的各个层面,构建起一个完整的参与式博物馆体系。
严建强教授推荐:
“让文化遗产活起来”的参与式博物馆
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为中国积淀了数量庞大又内涵丰富的文化遗产,据国家文物局发布的统计数据,截至2016年10月31日,第一次普查全国可移动文物共计108154907件/套。同时,作为文化遗产征集、甄别、保护、研究、阐释与传播机构的博物馆,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蓬勃地发展起来。如何在博物馆数量急骤增长、公众文化消费日益提升的今天“让文化遗产活起来”,成为博物馆界不得不面对的课题。
喻翔翻译的这本《参与式博物馆》为此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方案。我在2013年将喻翔招为硕士研究生。他本科学的是英语专业,虽然踏入文博圈是“半路出家”,但我告诉他可以利用自己原有的专业优势,积极引入西方前沿的博物馆学著作和理念,供我国博物馆界参考借鉴。《参与式博物馆》便是他“出家”钻研的处女作。书中提到的参与式博物馆以及“参与”,是近年来在国内外被高频率使用的概念。由于翻译上的处理和国情差异,“参与”在国内往往与“互动”画上等号,停留在展厅内设备操作的层面。而本书所说的“参与”则是指博物馆通过一定的程序与方法,将观众、社区的愿望与智慧纳入自己的各项业务工作中,其重点不是通过操作进行学习,而是深度介入博物馆展览的实际建设。这一由新博物馆学运动延伸而来的理念,在公众参与社会事务的传统土壤孕育下,在互联网新媒介技术的助益下,成为欧美越来越多博物馆的立馆范式,引领当代发展的潮流,并被新媒体联盟提升到战略高度,连续两年写入博物馆版的地平线报告。
就在公众参与之风吹拂西方博物馆界之际,中国博物馆界也开始滋生公众参与的意识。机缘巧合,喻翔着手翻译本书不久,我们便迎来了国际博物馆学知名高等学府——荷兰王国阿姆斯特丹艺术大学莱茵瓦尔德学院(Rein wardt Academie AHK)RiemerKnoop教授的造访。为增进两国间博物馆学交流,Knoop教授打算与浙大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合作举办一次工作坊(workshop)教学,而主题恰好就是“参与式博物馆”。经过充分的前期准备,2015年9月,Knoop教授与其同事MarjellevanHoorn女士来到杭州,对浙江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2015级研究生展开了为期一个月的工作坊教学。这场别开生面的工作坊不仅融合了理论教学和实践环节,而且特别强调学员与教师之间的合作与互动,是名副其实的“参与式工作坊”。此次工作坊,在中国博物馆学专业教育领域尚属首次,在海内外也产生了较大影响。
参与式博物馆要求作为博物馆利益相关者的观众能够在不同层次上参与博物馆的各项事务,尤其是展览和教育活动。参与理念的出发点是,展览的服务群体是观众,展览建设的目标是更好地将观众的理解与展览的传播目的相连接。然而,在展览建设的实际工作中,尽管策展人与设计师对空间形态的认知有着经验上的把握,但这其中多少带有对观众愿望及期待的猜测,这种猜测在多大程度上是准确的,只有在实际的开放运作中才能知道。但如果在展览建设的过程中观众可以直接参与,将他们的思考与行动贡献给博物馆,就可以有效规避设计师、专家、领导等馆方人员的片面臆断,保证展览更符合公众的需求。令人欣喜的是,《参与式博物馆》的作者妮娜·西蒙对观众喜好并不是采用简单从众的方式,而是作出了细致的分析,提出参与程度不同的四种模式,并提供了大量的案例供博物馆界人士参考借鉴,从而使这一理念具有更大的适应范围和可操作性。这正是那些重视互动操作的科学博物馆、强调欣赏观摩的艺术博物馆,都对参与式博物馆的概念青睐有加的缘故。
如果说从展览建设入手来有效提升博物馆品质是对博物馆基本功能的一种夯实,是对博物馆业务主干的一次浇灌,那么参与式博物馆便是对博物馆运营实践的一次领异标新的尝试,是从主干生长出来的支芽。随着《参与式博物馆》的引进,这根支芽能否在中国孕育出茂密的枝叶?能否促进中国博物馆展览的传播效益及品质有进一步提升?能否在“让文化遗产活起来”的同时把过去的积淀和当下的生活相耦合?答案在每个人的心中,更在每个人的手中。
作者:浙江大学严建强教授 刊登于:中华读书报
博物馆开启付费会员制,你会为此买单吗?
书摘:
布鲁克林博物馆和COSI的利基会员制
(下列蓝色方框滑动查看)
2009年,布鲁克林博物馆实行了一项名为“第一粉丝”(1st Fans)的会员制,第一粉丝制度实行后的第一年就吸引了超过500名会员。尽管80%的成员都住在纽约,但还是有来自全美23个州,甚至其他10个国家的会员,他们对布鲁克林博物馆的活动非常支持,如果他们来不了博物馆的话,还可以在网上收到福利。博物馆让观众积极参与的模式之一就是会员制。会员是付了钱给博物馆的,他们拥有参与馆方事务的一定特权。不过遗憾的是,很多会员与文化机构之间已经沦为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人们成为会员并不是为了与馆方建立联系,或是对馆方的内容有所贡献,而是单纯为了打折的门票。
为什么那么多的机构都把会员特权当成年票在搞?大部分博物馆要靠门票收入维持运营,所以会员就自然而然变为一种商品了(而且转型得很成功)。会员特权像是博物馆体验(有些地方则是博物馆群体验)以低成本、可重复使用的形式打包。大部分博物馆会员都是投机会员(value members),他们成为会员就是为了省钱,他们会计算参观成本,如果成为会员,每年来参观两三次的话还是划得来,所以就这样交钱成为会员了。
投机会员到底问题出在哪?从经济学角度看,他们做的是长期风险投资。投机会员和真心喜欢的铁杆会员(affinity members)有很大的差别。投机会员招之即来,但如果会员制一旦改变,就留不住他们了,这跟铁杆会员恰恰相反。如果你的会员制面向的都是极不稳定的投机会员,那你就很可能会错失那些想跟博物馆建立长期关系的会员,比如捐赠者等。
从理论上说,会员是馆方最好的观众——他们是最有兴趣参与的群体。把会员特权当作年票在搞简直是对文化机构的亵渎,文化机构应该多想想如何提升这些超级观众的利益和价值。
个性化技巧能够同时提升会员特权的价值和对文化机构的感情。首先就要把上面这两种会员分而治之。把年票发给投机会员,对铁杆会员则采用另外一种制度。这就需要馆方多关注其特有资源——门票折扣、个人关注、深度体验的机会——这些资源都是会员想要的。这样既可以避免资源浪费,又能给不同类型的会员带来满意的体验。
对于有年票的会员,个性化技巧就是吸引他们不断来参观。这种人在付钱成为会员时都计算好了,他们每年要来多少次才能“收回成本”。但很多会员买了年票,其实还是不清楚馆方到底能提供什么,这就像那些签名要减肥的人一样,只是觉得减肥是个不错的主意。他们需要馆方的信息反馈,并提供相关的内容。工作人员要跟会员说清楚馆方可以满足他们的个性需求,这样会员才有动力再来。如果投机会员一年之后不再续费了,那说明这家机构根本没让会员知道参观对他们的生活来说有什么关联、有哪些价值。
铁杆会员希望能与文化机构有更深层次的交流。这种愿望要求馆方多多关注会员个人,而不是发个邮件就了事。不同的会员有不同的需求,有的会员想做志愿者,帮馆方做点事;有的想要享受一些特权,比如参观馆方的幕后工作、快速跟踪现场活动、订票等。
第一粉丝是利基会员制的一次尝试,布鲁克林博物馆希望在未来能给会员提供整体推销。布鲁克林博物馆的会员部门主管威尔·卡里(Will Cary)谈到第一粉丝时,他说:“我们希望第一粉丝朝这个方向迈出了第一步。我们在开营销会议时考虑过做整体推销,目的是要吸引退休市民加入到第一粉丝中来。”
在2009年1月的一次活动中,街头艺术家Swoon和她工作室的同事正给“第1粉丝”会员制作丝网印画。这些作品(以及活动本身)是“第1粉丝”会员的福利。
俄亥俄州哥伦布市的科学与产业中心(COSI)也进行了一次类似的尝试,其目标定位在有小孩子的家庭,这种家庭的兴趣和需求和有大孩子的家庭稍微不同。2009年春,COSI推出了“高级会员”,会费是125美元(普通家庭会员只需88美元)。高级会员有机会享受一系列的优待,比如,在周末上午可以提前进入小朋友天地(COSI内一个专给幼儿玩耍的活动场所)、享有参加各项活动的优先权、享受全美其他儿童博物馆的优惠。高级会员设立的前8个月,就有329个家庭加入,虽然与COSI的18000名会员总数相比,这点人数算不了什么,但这至少标志着在“因客施服”上迈出了第一步。
这种特殊的会员制是针对利基观众群的个性化,而非观众个体的个性化。给会员提供由上到下的整体推销意味着这种特殊的会员制只是投某些利益群体之所好。但是馆方最终要达到的是个性化会员制——一套能够及时追踪并回应每位观众利益需求的机制。有一个机构就已经做到了这点,不过,作为娱乐场所的它有着与文化机构截然不同理念,它就是赌场。
(以上摘自《参与式博物馆:迈入博物馆2.0时代》)
妮娜•西蒙(Nina Simon),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克鲁兹市艺术与历史博物馆执行馆长,华盛顿大学博物馆学系兼职教授,毕业于伍斯特理工学院电气与计算机工程系。曾为全球上百家博物馆等文化机构提供咨询服务和参与式项目设计。2010年出版《参与式博物馆》,该书在博物馆界大受好评,荣登美国博物馆协会2010年度最佳畅销书榜首,她也因此被《史密森学会会刊》誉为“博物馆的远见者”。2012年荣获美国博物馆协会南希•汉克斯奖。此外,她还设有人气博客“博物馆2.0”,并在TED等平台上向博物馆界及公众传播其参与式博物馆理念。
博物馆头条近期内容:
【综述】国际博物馆馆长论坛成果丰富: 联盟筹建 学院落地 协议签署 学术盛宴
【现场】首届国际博物馆馆长论坛今举办 南京市博物总馆高朋满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