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基地》:阿西莫夫的思想实验

小王随笔 小王随笔 2020-09-07
艾萨克·阿西莫夫(Issac Asimov,1920 - 1992)是上世纪下半叶世界最富盛名的科幻大师之一,与罗伯特·海因莱因、阿瑟·克拉克并誉为“科幻三巨头”【三位作者的作品,小王以后都会聊到;小王本人最爱的是海因莱因】。

【图】阿西莫夫

他的作品被几乎所有后来科幻作家所推崇,包括刘慈欣;其中许多被改变为热门电影,如威尔·史密斯2004年主演的同名电影《我,机器人》(I, Robot),书中的“机器人三大定律”几乎成为判断“真”科幻迷的入门标准。

【图】电影《我,机器人》剧照(图片来源网络)

这里,小王想谈一谈阿西莫夫的另一部在世界科幻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作品:《基地》(Foundation)。《基地》系列共有7本小说,分别是:
  1. 基地

  2. 基地与帝国

  3. 第二基地

  4. 基地前奏

  5. 迈向基地

  6. 基地边缘

  7. 基地与地球


这里单论第一部。

【图】<Foundation> 封面。
在我眼中,《基地》是阿西莫夫构想的一个庞大的思想实验。首先,我们需要接受这一思想实验的“公设”(基本设定)。试列举书中的“公设”:
  1. 整个银河系(直径约10~18万光年)仅有一个智慧文明,即人类文明,且人类已经完全殖民银河系,从中心到悬臂边缘。

  2. 人类文明由一个统一的贵族制帝国统治,有一个皇帝作为全帝国(虚位)元首,大贵族掌握实权和特权;此帝国已经统治银河系一万二千年,帝制长期稳定。

  3. 整个银河帝国包含多达两千五百万颗居人行星,有数万万亿人口。巨量的人口使得人类社会的集体行为可以用数学/统计方法预测,类似于统计物理可以预测大量分子的整体行为。由此,诞生了一门通过分析极大量人口集体社会行为来预测历史轨迹的科学——“心理史学”。

  4. 科技发达使得恒星际旅行(通讯)可以日、月为单位完成

  5. 生命科学似乎相对于现在并没有明显地发达。例如,人均寿命依然在百岁以下;重要人物,如元首、大贵族、谢顿等,亦未得到特殊的医疗保障以使其寿命明显延长;人类智力并未得到智能提升,即脑机交互技术等未得到发展。


除了上述第3,4两条设定具有“科幻”成分,对其余设定进行简单的替换,就可将故事移植到十九世纪或更早。因为依第4条设定,恒星际旅行所需时间类似于19世纪的地球洲际旅行,或者更早时期同一大陆上的国际(城际)旅行;而第1条与第2条设定,显然可以架空历史地假设故事发生在十九世纪或以前。
先简述一下书中的故事
引子帝国首都帝星川坨 (Trenton),哈里·谢顿出场,基地成立的背景。

一位年轻的、出生成长于银河系边缘地区的数学家盖尔,接受谢顿的邀请,来到帝国首都川坨,做博士后研究。

这一段通过自“乡下”第一次来到首都的青年的视角,展现了银河帝国不可思议的庞大规模——作为银河的中心与首府,行星川坨,其上的土地连为一座城市,这座城市400亿的人口所承担的唯一功能就是管理整个帝国。400亿人啊,只是一个中央政府的行政管理人员(与为他们服务的人)。这个帝国该有多么庞大!与此同时,这段也点出显而易见的帝国危机——功能太过单一而无法自我维持的川坨,容易因为叛军的攻击和“围星”而崩溃。

接着,盖尔与谢顿会面,并在第二天被安全部门软禁;随后,连同谢顿,一起接受来自最高大贵族的审判。原因是,谢顿正在进行的研究与想要付诸实施的“基地计划”,揭露了令人(尤其是统治者)疑惧却无法辩驳的事实——帝国行将毁灭,这威胁到了帝国的统治。
谢顿预测,银河帝国在崩溃后将经历长达三万年的黑暗时代,无序、无知、战争将延续一千代人。谢顿希望通过”基地计划“葆留人类有史以来创造的所有知识,以期干预并缩短大黑暗时代为一千年。简言之,在临界点,对一个即将急剧偏离稳定态的系统,进行效应可积累放大的微扰,以使系统处于不稳定态的时间大幅缩短。
这里,作者通过谢顿一再强调知识的重要性。只有系统而非碎片式的知识才能代代传递而不遗失。
第一次谢顿危机利用核心科技(核能技术)在几大势力间平衡并掌握主动

设立在端点星(Terminus)的基地在谢顿谢世近50年后,《银河百科全书》第一卷出版之际,爆发了第一次危机。因为其与之后的两次危机都被谢顿准确预言,而又被称为第一次“谢顿危机”。

当时,端点星外围,安纳克里昂、司密诺尔等四个星郡脱离帝国自立为王。其中,安纳克里昂首先派遣使臣出访端点星,意图将之纳入管辖;而端点星作为一个资源匮乏,人口稀少,且人口职业单一的小行星,无法自卫。
怎么办呢?
依靠帝国权威?——毕竟端点星是银河帝国皇帝陛下的直属领地。
依靠自己武力?——现在就总动员,武装起来。
与市委会内顽固的同僚不同,市长哈定敏锐地推断出四大星郡都已经没有核能。作为原始能源之洋中唯一的核能孤岛,端点星可以依托自身核心科技,在各方势力之间获斡旋,并保持独立。
最后,存放谢顿临终前影相的”苍穹“第一次打开,谢顿在50年前录下的音容,点拨身处历史迷雾中的端点星领导者们;哈定的判断得到了肯定。
武力是无能者最后的手段。——哈定。
第二次谢顿危机建立“科学教”控制周边地区

又30年。

为了保持各方间的平衡并掌握主动,哈定在对周围诸侯国进行可选援助的同时,建立起了神秘主义的“科学教”——扶植起教士阶级,并发明了繁琐而无意义的仪典。重要的是,这些教士,由基地训练,仅仅懂得依照经验来维护使用的各种机器,丝毫不懂起内在科学原理,并深信基地包裹在经验法则外的宗教外衣。科学教最主要的特征是,一切“神迹”真能应验。
基地内部激流涌动,年轻躁动而富有攻击性的新锐市议员视哈定的“科援”为绥靖,预备夺取端点星政权,并对外围诸侯国采取强硬政策。
基地外部,安纳克里昂新君甫立,摄政王叔对基地在科技方面的控制积怒已久,预谋利用意外获得的银河帝国大战舰一举攻克端点星,纳基地为所有。
怎么应对呢?
既然拿着武器的士兵都已经蜷伏在教士脚下,只要教宗下令士兵们将武器指向国王,开除国王教籍就好了。——这一幕在中世纪的欧洲不也曾上演?
光明磊落总有好处,尤其对那些以卖弄玄虚著称的人。——哈定。
利用形而上的力量击败形而下的力量。“——这是苍穹第二次打开时谢顿对第二次危机的总结。
至此,基地在谢顿预测的轨道上运行了80年,为期920年的”基地计划“开始了。
第三次谢顿危机通过贸易扩大影响并控制更大的区域

基地外围四大诸侯国均信奉科学教,并被基地控制,甚至可以认为反而成了基地的附庸。然而,更外围的地区在认识到科学教的“危害”后,不仅主动拒绝科学教的传播,甚至严格查禁作为来自基地的行商,因为后者在销售基地产出的“高科技”商品的同时,会逐步加深该地区对基地的依赖,从而逐渐被基地控制。

不同于依靠神秘主义的宗教——一种令人惧恨的霸权,贸易更易于被世俗世界接受,且影响更大。

古时,西夏为绝大宋“软实力”渗透,禁宋夏贸易,便出于忌惮因贸易而加深对大宋的经济与文化的依赖。

这一次危机,人们没有齐集苍穹,尽管谢顿现身了(根据第二部)。
几点思考
1。“状谢顿多智而近妖”

前两次谢顿危机中,人们均静候于苍穹,观看几十年前谢顿逝世以前录下的视频,聆听谢顿的预言。是不是很像《三国演义》?关张等人临事掏出军师锦囊,军师神算无遗,依计行事,化险为夷。

这其实违反了“心理史学”的基本原则。书中的开篇先提到,心理史学的各条定义均隐含一个假设,即作为研究对象的人类的总量必须大到可以用统计方法处理。既然运用统计方法处理,那么对于孤立的人,孤立的人群,孤立的星球,孤立的星系,应当无法应用心理史学对“未来”进行推算。
2。新知识的诞生与探索

某一门学科在发展了几千年上万年后,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一门学科发展了很久,积累了大量文献之后,必然带来对文献的梳理与目录管理问题。自然科学,像是多级火箭,每往上迈进,末级助推器脱离,不携带历史包袱;换言之,自然科学的发展会使得早期的学科文献的重要程度逐渐降低,从而对这些文献整理的需求逐渐降低。但是,人文类学科则不然。两千年前的文献依然有价值,不仅可以为当前的研究提供帮助,作为索引文献,甚至其本身就是研究中心。
譬如经济学。
一级学科 — 经济学;
二级学科 — 星际经济学;
三级学科 — 甲星区的星际经济学;
四级学科 — 甲星区的A星郡的星际经济学的研究史学;
五级学科 — 甲星区的A星郡的星际经济学的研究史学的文献目录学;……
就历史学而言,更可能诞生历史学的历史学的历史学的历史学的历史学……
书中的关于考古的一个例子很具有启发性——仅仅对最近一千年内考古/历史研究文献的梳理,就成为新的研究,其研究者甚至被奉为大家。
第一次谢顿危机中,来自帝国的钦差大臣道尔文大人(这个名字如果翻译成“道耳闻”就更贴切了,道闻途说便成为“专家”)对“考古”颇有涉猎,特别“精研”人类文明的发源地问题。道尔文采用的方法是博览群书,比如历史学家拉马斯800年前的根据更早的研究成果编纂的书,认为人类文明的母星系很可能就是大角星系。
感到荒谬了吗?
既然是考古学,为什么不亲赴实地去看一看呢?哈定问。
“有这个必要吗?”道尔文大人说,“我搜集了过去最伟大的考古学家所有的研究记录。拿它们相互比较——然后求同存异——分析彼此的矛盾——再决定哪一种说法最可靠——如此就能取得结论。这就是科学的方法。
这是作者在借这位“道耳闻”大人之口,讽刺道尔文自己吗?
会见道尔文之前,在端点星理事会上,哈定冲着冥顽不灵的众人大发嘲讽,“你们准备在这里待上几个世纪,只是为了整理上个千年科学家的工作,这算哪门子科学?你们有没有想过继续研究发展,改良并延伸既有知识?根本没有!”
这正恰是整个银河数千年错误的缩影。
作者讽刺的也是埋首于故纸堆的《银河百科全书》的编纂者,也是业已丧失好奇心、进取心数千年的整个银河帝国。
换一个角度想,如果银河帝国还保持有目前现实中人类文明的科研强度,那么理科博士要怎么毕业啊啊啊啊?任何一个课题,另外两千五百万颗殖民行星上的大学内几乎一定有千百万个课题组在做。每周检索文献,蹦出来的相关领域的重要文献以亿万计。类似于把全中国人都放到一个微信群里,群对话看不过来啊!摔!老子不读了啊!是不是规模太大造成科技发展停滞呢?
3。比北朝鲜更落后的银河帝国

第一次谢顿危机中,市长哈定敏锐地意识到,银河系边缘殖民区的诸星郡都回到了”石油与煤炭的时代”。这一说法其实有问题,石油煤炭是化石能源,一个殖民行星能大量利用化石能源,意味着这颗行星或者临近(能够贸易的)行星有大量的矿藏。那么,那颗有化石能源矿藏的行星在亿万年前(远早于人类殖民之前)有大量动植物。

因为一个核能王国一定会在战争中轻松地战胜非核能王国(降维打击),所以端点星外围的四个星郡要不然都没有核能,要不然都有。”核能技术“,核电站级别的核电技术,连重重封锁下的北朝鲜和伊朗都可以半自主地研发出来;而拥有星际飞船的安纳克里昂星郡已经没有人会了。那么,自然地,以现代科技为参照系,安纳克里昂等地也应该没有比核电技术更复杂、高端的科技了。当然,前代遗留下的,例如星际飞船等,在适当的维护下仍然可以用,仅此而已了。换言之,他们可能没有现在的北朝鲜和伊朗,或者60年代的中国,或者40年代的美国发达。
从这个角度看,是不是《基地》的科幻成分少了很多?因为小说创作年代(1950s)的科技水平已经高于银河帝国(外围地区)了。
4。人种的区域进化与星际体育奥运会

今年本是奥运年,提一个好奇的问题:银河帝国有奥运会吗?如果有,怎么设置比赛级别呢?

比如举重、摔跤等项目不能仅按体重设置级别,因为各个殖民行星的重力有差异,会使得居住其上的人的体质发生差异,比如骨骼密度。这样势必在现有级别基础上根据行星环境做细分,各项运动的级别总数必然成倍增加。考虑到银河帝国的人口体量(万万亿),这些比赛要在多久内完成呢?
依书中描述,银河帝国行政区划大体为:
帝国 — 象限 — 星区 — 星省 — 星郡 — 行星。
类比现实:
联合国 — 大洲 — 国家 — 省 — 市 — 县。
假设运动员代表各星区出赛,那么从行星到星区之间的层级选拔需要多久呢?能够在4年内完成吗?(每届比赛间隔长于10年没有意义,因为那意味着几乎所有运动员均只有机会参加一届比赛。)
进一步地,各个殖民行星不同的物理环境,如重力、空气成分与密度、紫外辐射强度等,会造成人种的区域进化吗?事实上,”基地系列“的第二部《基地与帝国》就提到了人种(基因)变异。虽然分化不一定大到生殖隔离,但能产生足够显著的体质差异和外观差异,例如肤色差异(开个玩笑,绿皮肤的赛亚人)。那么,这种体质外观差异会造成怎么样的文化心理差异呢?
5。帝国政治体制

帝国制度可能是最为《资本论》价值观下培养起来的中国读者难以接受的设定了——为什么在整个银河系都已经被人类殖民的未来,整个人类文明居然会采纳一个统一帝国制?

即便不提科技发达引领生产力发达,而生产力决定上层政治制度,一个万万亿人口的文明,其内部的政治体制不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吗?
“一个健康的世界,不应该只有一种体制。”
智者如谢顿在给基地计划的录的临终视频中也说,期待一个崭新的帝国崛起。所以,当时的人们已经普遍认同帝国制度是不二选择吗?哪怕是政党制选举,也是在君主立宪框架下的?坦然地接受中央帝国与各地方的大贵族们作为特权阶层?如今天的泰国?——有选举,但是贵如总理,在泰王面前也要下跪。
历史要终结于帝国制吗?
从这个角度看,是不是本书的科幻意味又降了一分?
《基地》作为科幻文学的必读书,小王仍然5星推荐。
原文作于2020.1.21,发表于豆瓣,这里有小改动

【小王读科幻】往期文章


小王自认为是比较资深的科幻爱好者,开一个专栏,不定期更新小王读科幻吧。
2020.4.5:极限条件下的群体心理:《三体》中的“球殇派”
公众号说明

“小王随笔” @xiaowang_essay 是小王叨叨唠唠的个人号,谈历史评时事,讲科学论技术。

诗书史书有之,论据数据有之,干货私货有之,凭君自取。

也疾言也善噵,也辛嘲也正告,也薅毛也挖角,我任为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