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做家务变成家庭作业!会做家务的孩子,才更有未来
《婆婆说让男孩做家务就是“贱养”,该怎么反驳她?》
将“做家务”列入家庭作业
近日,上海一小学将做家务列入家庭作业,引发热议。
学校将“家务清单”印刷在作业本首页,1-5年级都列了家务项目,引导小朋友在家里积极践行自己的家务岗位,分为自理岗位和服务岗位两部分。
自理岗位旨在让孩子学会照顾自己,做自己的事情;服务岗位是让孩子分担家庭责任,体会家长的辛劳。
岗位任务根据学生的不同年级依次递增难度。一年级学生做些简单的任务,如穿衣、放餐具等,五年级学生则要自己下面、煮馄饨:
并附“家务完成情况”评价表,家长需要在“家务完成情况”评价表内“打分”。
镜头下,小学生们煎蛋、下面、拌凉菜,动作娴熟,俨然一副居家小能手模样。孩子们小手小个头在厨房忙活的身影,简直是家里最美好的画面。
三年级一学生自豪地表示:每周一三五我都会帮家里做家务,比如烧一顿晚餐,(像)牛排、意大利面、薯条、做肉丸等等。通过这几件事,我能体会到家里人的养家不易。
谈及设置家务清单的初衷,校长说:孩子承担一定的家务,能养成劳动意识和社会意识,体验家庭的责任感。
学校每个学期还会举行家务大比拼,评出“最佳小当家”。
在不断的引导下,孩子们的劳动意识和家庭责任意识已有了明显的改观。
对此,网友直呼:建议全国推广这一策略!
近些年,不少学校都在引导学生承担家庭责任:
杭州富阳区曾发布小学生“劳动清单”,为每个年级列出75项劳动事项;
北京实验学校则形成幼、小、中一体的劳动教育体系,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劳动教育课程。
连朋友圈也不断有宝妈打卡记录学校布置的家务作业:
南怀瑾曾说,真正的儿童教育学的是“洒扫应对”,“洒扫”指的就是“家务事”。
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家务”对于孩子的重要性。
家务不应该只是大人的责任,每个家庭成员都应为此出一份力。
从小就承担家庭责任的孩子,长大后走向社会才更有担当、更受欢迎。
做家务与不做家务的孩子天差地别
哈佛大学学者也曾做过一项调查研究,得出一个惊人结论:爱干家务的孩子和不爱干家务的孩子,成年之后的就业率为15∶1,犯罪率是1∶10。爱干家务的孩子,离婚率低,心理疾病患病率也低。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科学研究所的报告曾显示:
中国小学生平均每天的劳动时间仅有12分钟,远低于其他国家。
以往,大部分家长只追求文化成绩,仅注重“智”的培养,不让孩子做任何家务,甚至连自理能力都没有教给孩子,以至于孩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前些年,关于大学生生活不能自理的报道层出不穷:
两岁就掌握了1000多个汉字的神童,从小到大生活被母亲一手包办,由于缺乏独立和交往能力,一再错过考试时间,被中科院劝退;
西安理工大学新生小宁住校期间因突然流鼻血,在自己不会处理的情况下深夜致电向母亲求救;
一名来自辽宁的大学新生开学前因不会洗袜子而陷入焦虑,并因此在报到时带了上百双袜子,塞满了大大小小的行李箱……
斯坦福大学本科新生指导中心前主任Julie Lythcott-Haims在《如何养育成人》一书中说:
家务帮助孩子建立责任感、自治力和毅力,这些都是成长为成年人的必需能力。
如果不给孩子做家务,就剥夺了他们对于社会与工作的认知以及在完成任务中得到满足感的权利。
还记得那段视频吗?
一位20多岁的海外留学生,因为一道西红柿炒鸡蛋,深夜打越洋电话给父母,请教做法。
父母又是发信息,又是录视频,总算教会了儿子。
很多人看到的是父母对于孩子付出的感动,而更多人看到的是父母教育子女的无能和失败。
连自己都照顾不了的孩子,连基本生活能力都没有的孩子,又如何适应复杂的社会呢?
这样的孩子,就算学富五车,就算留洋海外,就算真的有一天事业有成,他对于生活的小烟火、小趣味也是感觉不到的。
我们想要的成功的孩子,不仅仅是学业、事业的成功,更应该是一个会生活、懂生活,能照顾自己、也能照顾家人的人。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看似简单的一句教育目标,细细品味,才能感知到这5个方面在孩子一生中的缺一不可。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思维起源于动作,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
李群锋在《儿童性格心理学》一书中说,孩子从两三岁时就开始渴望参与到家庭活动中来,作为家长,应该及时抓住这个教育的好时机,不仅要教育他们热爱劳动,更要培养他们的责任心。
孩子可以在做家务的过程中可以找到作为“小主人”的责任感和自身价值感,这种价值感让他自信;在家庭管理中,他能切身体会到父母的辛苦,也能深刻认识到自己作为家庭一份子的重要性,从而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家务可以锻炼孩子的认知能力和手部运动能力,让孩子学会分工与合作。
家务还可以锻炼孩子的思维能力、专注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有利于孩子成年后健全人格的形成。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美国能源部长朱棣文一家被称为“美国史上最牛华人家族”、“12个博士,三代皆教授”,被问及他们家的教育方式,朱棣文提到,他的妈妈要求他们:必须学会自己做饭。
从小就被灌输“自己动手”的意识,每次上学都会与同学们分享自己做的饭菜。
他说:“动手做饭跟做实验一样,可以训练一个人的专注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打开冰箱,拿冰箱中仅有的材料下厨,能做出一顿美味可口的饭菜,就是在有限的资源中求变、求好。这种经验和能力,对一个人在科学研究中解决所面临的瓶颈问题,进行科学的思考有很大裨益。”
奥巴马曾为孩子制定9条家规,其中有4条要求孩子做家务:
一定要铺床,不能只是看上去整洁而已。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比如自己冲麦片或倒牛奶,自己叠被子,自己设置闹钟,自己起床并穿衣服。
保持玩具房的干净。
帮父母分担家务,每周1美元。
孩子总有一天会组建自己的家庭,担起他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劳动中掌握的技能,对他以后照顾自己的家庭、担起社会义务有很大的帮助。
做好家务的孩子,才能做好人生中的每一件小事、每一件大事。
帮孩子养成做家务的好习惯,好运也会贯穿终生。
鼓励孩子做家务在于用对方法
那么,如何才能帮孩子养成做家务的习惯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全家一起做家务
家务有时是枯燥无味的,可能很多孩子不感兴趣。
父母可以根据孩子爱逞强、爱竞争的心理特点,每周安排1-2次“全家1小时家务时光”,爸妈集体上阵,选定一种家务,跟孩子一起竞赛,胜利者可以得到一种奖励。
或者,父母可以给孩子制定一个做家务打卡表,每完成一样家务,可以得一颗小星星,然后兑换相应的奖励。
这样,大多数孩子就很愿意积极参与。
同时,父母切忌在孩子面前抱怨家务的无聊,以免让孩子认为做家务是可怕的事。
(2)“一懒二夸”,养出勤快娃
偶尔做个懒妈妈,孩子会更加勤快、独立。
当他第一次拿起扫把的时候,尽管放手交给他,即便是越帮越忙,也要找出细节来夸奖:“呀,宝贝连桌子下面的垃圾也扫出来了,我都没有发现。”
如果身边人都来肯定夸奖孩子,他做家务会更有动力。
研究发现,孩子会通过身边人的评价来建立自己的价值感,身边人的积极评价,会让孩子感觉自己更有力量,从而更愿意通过此类活动重复体验这样的感受。
孩子都渴望被当成大人看待,告诉他,他的工作给家庭带来了很大的帮助,节省了很多的时间,肯定他的付出,给予他“被需要”的感觉。
漫画家李点点就曾分享过培养儿子心甘情愿干活的秘诀:
(3)为孩子合理安排任务
6岁前的孩子自觉性差,重复做某件事会感到乏味,而且,男孩活泼好动,女孩认真细心。在孩子开始接触做家务的时候,可以先按照他们的心理特点对家务进行分工,然后再扩大家务范围。如,将大动作类的工作(扫地、拖地)交给儿子,需要细心完成的工作(剥豌豆、绘本分类)安排给女儿。
具体哪些事情可以安排给孩子呢?这里有张对照表供爸爸妈妈参考:
(4)“孩子犯错”是引导其做家务最好的时机
有次,我在厨房做饭,回到卧室看儿子把酱油洒了一地,小家伙正拿他的画刷在擦。我克制住想要尖叫的冲动,冷静了片刻,跟他说:“这么多酱油,你的小画刷擦不完,我们得用拖把。”
然后和他一起收拾干净,洗净了画刷,一起尝试了拧瓶盖的方法。
在那之后,他学会了拧瓶盖,看到地上的水,也知道用拖把才能擦干了。
孩子犯错的时候,教给他解决问题的方法,他才能避免犯同样的错误,也可以趁机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
古人云: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马卡连柯也说:劳动永远是人类生活的基础,是创造人类文化幸福的基础。
让孩子学做家务,开始一定要做好“返工”的心理准备,孩子动手能力有限,我们不能奢求太多。他们体会的是过程、是成就感,培养他参与的热情比结果更重要。
涓涓之滴,汇流成河,相信总有一天,孩子会带给我们惊喜。
让孩子做家务,不是想让他帮忙分担任务,也不是锻炼他为自己养老,只是希望,有朝一日,我们无暇顾及他,他能不让自己饿肚子;当他组建自己的家庭,能具备照顾家人、创造幸福的能力;当他走向社会,也能独善其身,不为别人添麻烦。
爱上家务,爱上生活的美好。
相信在家务中投入热情的孩子,都能体会到一种甜蜜的幸福。
▽▽▽
回复“自立”,可以看到更多相关文章
如果同意本文观点,欢迎转发
今日互动话题:
您家孩子都做哪些家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