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做烧饼到制造小提琴,这个小镇的人占领了欧洲市场
16世纪中叶,距离意大利米兰约80公里的小城克雷莫纳市,琴师安德烈亚·阿玛蒂设计出现代提琴雏形,从此,这个西方城市成了国际小提琴圣地。
图源/维基百科
500年后,来自中国江苏的千年古镇黄桥,不仅撑起了中国提琴总产量的70%,也占据了世界小提琴版图的30%,因而被喻为“东方的克雷莫纳”。
黄桥镇,这个人口不足20万的小镇,有近六分之一的人从事乐器制作,年产提琴70多万把,是国内另一个提琴工业重镇——河南确山产值(年产提琴30多万把)的一倍以上。
然而半个多世纪前,黄桥镇最出名是被列入开国大典第一宴点心行列的黄桥烧饼。这个曾经的“烧饼小镇”,因何与西洋乐器结缘,又是如何做到国际榜首?
还得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6位上海返乡青年说起。
01
从零到整,黄桥提琴艰难创业
1968年,上海提琴厂五名工匠和一位演奏家来回到家乡黄桥镇。因生活所迫,几人拿着公社资助的几百元钱,在旧民房里做起了琴头、弓杆等零配件。这就是黄桥最早的乐器作坊。
几个能工巧匠带着一帮学徒开始了艰难的提琴创业之路,李书便是当时的学徒工之一。“当时一个琴头五毛钱,一个弓子一块钱。”
1971年,江苏省泰兴县革命委员会批准成立溪桥人民公社乐器厂。还是当初的那批乐器工匠,他们在简陋的溪桥乐器厂摸爬滚打,终于做出了第一批本地的向阳牌小提琴。
上世纪80年代,溪桥乐器厂简陋的生产环境。图源/正解局
从生产小提琴零部件,到独立制作小提琴,黄桥仅用了5年的时间。
02
“走出国门,才能赚大钱”
发展初期,黄桥以聚集式产业链的低成本模式,迅速占领国内市场。然而当时黄桥镇的小提琴制作水平低,打不进国际市场,整个产业遇到了瓶颈。
总有人不甘于此。
早期的学徒李书,积极肯干,还很有想法。经过多年的磨砺,1980年李书升任溪桥乐器厂厂长。面对市场困境,他始终觉得,生产非大众消费品的小提琴,要想赚大钱,就必须依靠巨大的国际市场。
凤灵集团董事长李书 图源/东方网
1984年,李书抓住全国工业体制改革的机遇,走城乡联合的道路,与上海提琴厂签订了十年的联营协议,溪桥乐器厂变成了“上海提琴厂泰兴分厂”。
有了更专业的技术支持,黄桥的提琴工业才算真正站在了起跑线上。
1993年,李书第一次到德国、意大利参加展销会,很受震动。“差别太大,我们的提琴卖100多,别人的卖1800,工艺上强太多了。”
不仅是价格差距,音质、工艺都远不如意大利、德国、韩国等国家生产的小提琴。大受刺激的李书花了1300多元,买了一把韩国3A的琴带回厂,还买了日本铃木的琴,和职工一起研究这些琴的长处,用最好的标准来重新制定厂里的制作标准。
第二年,李书拿着厂里新改进的小提琴,到法国、意大利、日本、韩国跑市场,一下子就得到了认可。
1995年,黄桥和上海提琴厂合约到期,溪桥乐器厂走上单飞之路。然而此时的溪桥乐器厂,靠着十年来消化吸收上海和国外厂家的技能,加上自己的价格优势开端即爆发。一年就做出了87000把提琴,超越上海、广州这些最早出产提琴的老大哥,一跃成了全国榜首。
1996年,溪桥乐器厂又拿到了自营出口权,并更名为凤灵乐器有限公司,50%的产品通过合作的美国公司销往美国市场。自此,凤灵乐器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大提琴生产商。
为了打入国际市场,黄桥镇的提琴行业在材料和技术上不断钻研创新,他们首创了一种对提琴木料处理的新技术,不仅缩短了处理的时间,还提高了音质。
2007年1月13日,《洛杉矶时报》深度报道了溪桥的提琴产业。“由于采用了流水线生产并拥有对每小时挣50美分感到满意的熟练工人,凤灵公司能以低于25美元的价格出售其产品……他们把德国和法国挤出了低价小提琴市场。”
技术的突破使小提琴品质大幅提升。成本优势、价格优势让黄桥小提琴的市场份额迅速登上了全球第一。黄桥镇也发展成为拥有200多家乐器加工企业,产值超过24亿人民币的乐器生产基地。
03
“洋气”的制琴工作,让村民发了家
黄桥把提琴制作的一个个环节拆成了超细致的生产线,周边乡镇也出现了做包装的、印刷的、制造油漆和机器模具的相关配套企业。
这样的经济结构,为当地农民创造了很好的就业机会。
50多岁的管淑琴,原是黄桥镇刘陈村的农民,三十多年前,她转行做起了提琴工人。“几厘米的音柱和马桥,一丁点的误差就会直接影响提琴的音质和声响”。三十年来,管淑琴每天重复相同的动作,安装上百把提琴的音柱和马桥。
管淑琴 图源/央视财经
如今的管淑琴对这些高难度的制琴工序也已轻车熟路,从一个拿惯了锄头干粗活的农民,变成了一个制作提琴的“老手”。
已过八旬的吕伯健,是黄桥镇最早一批做小提琴的人。这位老先生以前既不懂琴,也不会做琴,只是乡村一个靠木工手艺吃饭的箍桶匠。
1972年,吕伯健进入溪桥乐器厂学做提琴,后来自己开工作室,他的两个儿子和大孙子也继承他的手艺。虽然不是每把都能卖这么高的价,但他的琴均价都在一万之上。
吕伯健正在制琴 图源/正解局
农民家庭出生高级制琴师徐小峰,自小耳濡目染村民们制作提琴。长大后,他便萌生出了学习制琴的想法。
2001年,他考入了上海音乐学院提琴制作专业,在完成了四年的专业知识学习后,又去中央音乐学院提琴制作专业进修了一年。学成之后他又重新回到了黄桥镇。
经过专业的技术训练,徐小峰在当地已经是赫赫有名的工匠师,虽然在外人看来他的工作单调乏味,可他自己却觉得手艺人的生活就该如此,简单,平静,周而复始。
徐小峰 图源/央视财经
在黄桥镇,加工琴头几十年的老师傅一年安装4万多个琴头,一个月收入1万多元。受到正式音乐教育的青年技师一个月只专注于三四把琴,每把可以卖到5万到10万元。
04
琴音奏响“爱乐之城”
2019年,黄桥镇举行“春晚”,当时还不到12岁的李坤宇登台表演了一首《茉莉花》。“有300多人在台下看。妈妈都哭了,直抱着我说‘真棒’。“
虽然身处农村,李坤宇七岁就开始学习小提琴,并梦想着能做一名小提琴演奏家。
在黄桥小学,绝大多数学生都像李坤宇一样爱拉小提琴。在小学一二年级,小提琴是必修课;到了高年级,小提琴课又是选修的兴趣班。
黄桥小学的学生正在上小提琴课。图源/新华社
在黄桥镇,只要仔细聆听,田间地头、提琴工厂、屋舍、学校都有清脆悦耳的小提琴声传来。从学生到提琴厂工人再到农民工,黄桥镇人都有一两首能拿得出手的小提琴曲。
郑荃,第一位被公派到小提琴发源地意大利克雷莫纳学习提琴制作的中国人,也是黄桥“琴韵小镇”名誉镇长。“做不到最高水平,这是整个中国制琴行业的痛点。”
黄桥制琴师手中的小提琴。图源/新华社
这些年,黄桥一直在努力摆脱制造“低端琴”的标签。黄桥的理想是成为真正的“东方克雷莫纳”,那是全世界提琴行业的发源地和制高点,那里有500年的造琴史和300多位注册的造琴师,当地出品的提琴价格从几万到几十万不等。
超级乡村研究所
黄桥镇综合评分:
*部分图片素材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处理。
部分图片素材来自网络,参考资料:
《这座江苏小镇太牛了,承包了全球30%的小提琴》
《全球三分之一的小提琴 竟然都产自一座中国小镇》
《黄桥镇:世界最大的提琴产业集聚区,连续25年提琴销量稳居第一》
- END -
点击图片查看
超级乡村研究所往期精彩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