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犹太-以色列,我的四本压仓底的书
《自由与爱之地:入以色列记》出了一年半了,现在我的第二本书呢,距出版还差最后一环。第一本totally围绕着犹太-以色列的主题来写,第二本则更多地说自己的经历,说那些在我的命途中踩下过脚印的书和事情。
《自由与爱之地》配得上一些回顾,今天就把四本我十分喜欢,可以说是“压仓底”的犹太-以色列主题书,分别推荐出来。
第一本是《南瓜花》:
算是一本新书,作者马蒂·弗里德曼生于加拿大,后来入了以色列籍。如果我去以色列的时候就读到的话,《自由与爱之地》会有些不同。
主要内容
以色列在上世纪90年代在以黎边境的南瓜山开辟了一个军事安全区,一批批以色列年轻人在服兵役时被派到那里。他们绝大多数时间都无所事事,但偶发的几次冲突就会夺走毫无防备的士兵的性命,这些在官方报道中不值一提的“小事”给一个个家庭带来了创伤,也让见证死亡的同伴们困惑于战争究竟是什么,生命的意义何在。最终,在2006年所谓的“第二次黎巴嫩战争”中,两架以色列的运兵直升机相撞,无辜丧生的士兵,使这种荒诞感抵达了顶点。
有意思的论点
1、以色列在和平和战争的分叉口长时间徘徊,看似掌握主动,实则被时局摆布。
2、最强力的也是最弱小的,因为强有力的一方对任何损失都无法释怀,从而被自己的强力所削弱。
第二本是《从贝鲁特到耶路撒冷》:
这是另一个弗里德曼,《世界是平的》的作者托马斯·弗里德曼写的,也是我的书里多次引用的一本,他的9.11报道集也是我常读的,大爱。
主要内容
从1979到1989,十年时间,中东发生了一系列大事件:以色列入侵黎巴嫩,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撤出又重返,贝鲁特难民营发生大屠杀,美国和法国驻军大楼被炸,黎巴嫩各派民兵的混战,巴勒斯坦人民大起义,以及黎巴嫩国内和平和黎以和平进程。弗里德曼笔力了得,访问了从政要到平民的数十人,描绘他们独特的心态和心灵的形成,而对以色列,弗里德曼对它所取得的成就和所处的困境都做了足够清晰深刻的分析勾勒。此外要了解中东纷争的来源,如果只愿读一本,那就是它了。
有意思的论点
1、以色列的困境在于无法同时实现三个目标:民主国家、独立、犹太人主权,但三者无法兼得,想要犹太人主权和独立就无法搞民主,想要独立和民主就无法确保犹太人的统治,想要犹太人主权和民主,独立就是空谈。
2、阿拉伯国家一盘散沙的根本缘由,在于始终未能摆脱从游牧部落传统中带出来的各种根深蒂固的习性。
第三本是《耶路撒冷去来》:
在索尔·贝娄的作品中,这本不算重要,但却是他在得诺贝尔奖那一年(1976年)出版的。这本书中文版收在2004年“索尔·贝娄全集”里,是第13册,后来就没重版过。《自由与爱之地》同样多处引用,贝娄给我的灵感太多,而且不可替代。
主要内容
时年60岁的索尔·贝娄,在成名之后,应邀来到耶路撒冷访问兼朝圣。他见到了国务院要人,见到了久未谋面的以色列朋友,跟出租车司机聊,跟厨师、按摩师、宗教信徒聊,每一次聊天都给他带来对这个国家和这座城市的新的认知。他本想得出结论,最后却承认自己不知所措,而停留在对比之中:他把古代城墙上挂着的尸皮同当时(1975—1976年)世界各地的冲突带来的惨状联系在了一起,说犹太人的圣经缩影了三千年后的耶路撒冷,以及世界。在耶路撒冷,每一个景物都同时处在新旧、今昔两种时空里,这本详细的访问记写出了一个犹太人对耶路撒冷的强烈归属感和他对以色列复杂的同情。
几个论点
1、在世界的别处,人死而瓦解,在耶路撒冷,人死而融合。
2、在以色列,人需要的不是说话,而是听,认真仔细地听,全神贯注地听。
最后一本,应该最有名了——《我的应许之地》:
主要内容
阿里·夏维特说,以色列的建立是一次不得不为之的冒险,它起源于犹太复国主义运动,为了保存民族身分,分散四海的犹太人着手“回归”《圣经》土地以谋求建国。在这个过程中,犹太复国主义运动成功地打造出了一个全新的犹太民族,一个全新的以色列,它有能力和自信将所有的危机都视为考验,将潜在的灾难视为生存下去的途径。这本书的文字很有感染力,当然它也很“主流”,是站在以色列一方面的历史叙事,因此也同样可以以批判性的观点去评价它。
有意思的论点
1、以色列的建国,从理念上而言,是犹太人自我拯救的必需,而在实际操作层面上是一系列精心谋划的政治结果。
2、以色列在争取独立的过程中越过了道义红线,在追求完全正当的理想的同时损害了他人的利益,“应许之地”理想的实现带来了它的破产。
3、从最好的一方面说,以色列就是一部排除万难仍然生机勃勃的传奇。从坏的一方面讲么……以后再讲吧。
发个广告,这是我音频讲上两个月做的一个课程(知识在追求变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