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PKUer成长录|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王贺明:立学术之心,究万物之理

编者按

在北大这个满载机遇与挑战、熔铸情怀与实干的宽广舞台上,有人醉心科研,助力学术起航;有人广泛实践,蓄积职场力量;有人专注学工,以同侪逐梦;有人寄爱社团,以热爱浇灌感动……四年的大学生涯,他们用成长为自己注脚,当日的此间少年,已成长为北大青年。他们心中有理想,脚下有方向,心系家国天下,书写青春年华。他们经历的北大,是离你最近的北大,他们的青春印记或许会勾勒出你的未来图景,他们最初的选择也定会支撑你对梦想的坚持。且听2016年北京大学毕业生们向你讲述——卓越,是一种选择




王贺明,北京大学物理学院,高中就读于大连育明高级中学,2012年荣获第十三届亚洲物理奥林匹克竞赛(印度)金牌和第二届世界物理奥林匹克竞赛(印度尼西亚)金牌,凭借优异的成绩在高二时确定保送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学期间,成绩优异,GPA3.87,综合排名前5%,并发表过多篇学术论文。曾获多项奖学金,包括北京大学新生一等奖学金、国家奖学金等,被评为北京市优秀学生干部、北京市三好学生。


王贺明和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的命运交汇,缘于 2011年在厦门举办的第27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每年,北京大学都会在各个竞赛场上寻觅心仪的学生,王贺明的优秀自然让他受到格外的关注。但事实上,王贺明最初的选择并非北京大学。“高二确定可以保送的时候,我原本是想去清华大学读工科的,父母也更希望我去清华大学。”

但命运的安排总是充满意外,就在王贺明准备选择清华大学的时候,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普通物理教学中心的王稼军老师发现了他,这个在竞赛场上能力出众、天资聪颖却又带着青涩与稚嫩的男孩一下子便吸引了王稼军老师的目光,她认定王贺明应该来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在物理专业上继续探究钻研,而北京大学能够为他提供最好的环境。也许是被王稼军老师的执着打动,也许是自己对于物理的初心被坚定,王贺明最终选择与北京大学签订保送书,并于2012年进入燕园,开始书写他与北京大学、与物理学院的四年故事。


自由氛围孕育学术之心


进入大学之后,怀着“大师身旁宜聆教”的期待,王贺明在课堂上认真聆听每一位老师的讲授——穆良柱老师的“热学”课程让他对于热学体系乃至整个物理学有了清晰的脉络把握;刘川老师的“热力学与统计物理”课程通过展现科学前沿内容为他提供看问题的新角度······在每一节课中,王贺明也深切地感受到了从高中到大学的培养模式的转变。

“物理学院的培养方式更为开放自由,不会像高中的教学拘束于教材。而且从选课来说,培养方案的设置非常宽松,提供给我们自由选择的空间很大,只要修满学分就可以顺利毕业,但是学分的构成、课程的选择都由我们自主决定。以我自己为例,修完基础课程之后,就比较乐于选择一些高难度课程进行深入学习。”物理学院自由多元的课程设置让王贺明感受到学习氛围的自由,在这样的环境中,一方面锻炼了他自主学习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让他能够在自己喜欢的领域有所拓展。

热衷于做实验的王贺明会利用课余时间来实验室探索自己的新想法。实验室的老师们早已熟悉了这个经常往实验室跑的学生,都非常愿意帮助他完成实验设想,给他提出建议,指点不足。“我们院的老师都不吝教导学生,哪怕是上课的时候我们随时举手针对老师讲授过程中的观点提出自己的想法,他们都不会因为提问可能打扰了上课节奏而生气,反而总是经常鼓励我们在课上多交流、多提问,而且课后也愿意留下来和我们一起分析问题。”这就是王贺明眼里北大物理学院的老师们所具有的魅力,学术严谨且不失自由宽容之度。

在这样的环境中,可以安排喜欢的课程,可以获得良师的教导,王贺明愈发坚定了探究物理的学术之心,凭着天赋与努力,不仅每学期都保持名列前茅的优异成绩,并在2013年全国大学生物理竞赛中斩获特等奖,而且参加了8个科研题目,发表了4篇学术论文,他在这条外人看来也许高深莫测的物理研究之路上披荆斩棘、过关斩将。


从无到有的兴城论坛


2014年5月17日,北京大学物理学院举行首届兴诚本科生学术论坛颁奖仪式,这意味着首个由物院校友捐助并由物理学院举办的本科生学术交流活动顺利开展。遥想起这个倾注了自己很多时间与精力策划组织的学术论坛,作为首届论坛的总执行,王贺明提起这段回忆依旧满满都是感慨,因为从无到有的兴城论坛饱含着王贺明的辛苦付出。

兴城论坛的建立源于北大物理学院79级陈子平校友的捐款,很多毕业之后有所成就的校友们都愿意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回报学院,支持物院师生的科研活动,以期学院能实现更好地发展。在校友的大力支持下,物理学院早就设有钟盛标学术论坛,但这一论坛主要为研究生提供展示科研成果的平台。而兴城论坛则是由校友指定为本科生设立的学术论坛,这让以前在物理学院只能和研究生同场竞技的本科生们从此有了属于自己的展示平台。然而,要想办成兴城论坛,光有资金支持远远不够,还需要建设与规划。当时,身为物理学院学生会学术实践部副部长的王贺明,自告奋勇地揽下了这个重担。

“承办论坛的任务交到我们手中,意味着我们有自由组织的空间,但是物院学生会的历史上从来没有举办过类似活动的记载,唯一可参考的就是研究生的钟盛标论坛。其实相当于一切都是从零开始,我需要负责整个流程的设计,而且所有的安排得综合各方要求。”王贺明深知举办论坛背后所要承担的辛劳,但他没有因为这前所未有的挑战而轻言放弃。设计分发报名表、统计参赛学生名单、制定评分标准、制作论文集、邀请出席评委等等大大小小、细细碎碎的事情,他一并包揽。在那些筹备论坛的日子里,往往凌晨都能看见他和实践部的其他同学站在宿舍楼的走廊里,一次又一次沟通活动流程,一遍又一遍确认活动细节。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王贺明的策划和全体学术实践部部员的努力下,北京大学物理学院首届本科生兴城学术论坛顺利举办,它不仅在学院内部营造了浓厚的学术氛围,同时也为北大物理学科新一个百年的发展开了一个好头。兴城学术论坛目前已发展成为物理学院每年都要举办的常规活动。


换一种身份回归北大


即将离开北大远赴加州理工大学攻读应用物理博士学位的王贺明回忆起四年的大学时光,对于当初选择北大没有丝毫后悔,反而认为如果没有王稼军老师的力劝,没有来到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可能会酿成他此生最大的遗憾。

不忘初心的王贺明在博士阶段将继续探究物理世界的奥秘,在他的内心还埋藏着一个更为远大的理想:“如果有可能的话,等到博士毕业,我想换一种身份回归北大,成为北大物理学院的一名教师。”这个心愿已埋藏在王贺明心中很久,但他知道北大对于学术有着极为严格的要求,设有很高的门槛,现在的他远远还达不到北大的标准,但他也一直准备着。

本科期间,王贺明曾担任“热学”、“数学物理方法”、“原子物理”、“电动力学”等专业必修课的助教,尝试参与教学工作。其实,在物理学院一般只有研究生才能担任助教一职,对此王贺明解释道:“因为我们院近几年助教缺口较大,所以如果本科生的能力足够胜任教学工作,教务老师同样允许我们参与进来。”

担任助教确实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身为助教不仅要协助习题课与答疑,还要批改期中与期末考卷,但有着教学志向的王贺明总是乐在其中:“我每次担任一门课的助教,都可以重新学到新的知识,从老师的讲授中获得新思路,和同学们的探讨中收获新想法。”

当下,会有很多人质疑,作为基础学科的物理专业在未来没有发展前途,对此王贺明却不以为然:“很多人存有疑问,认为学了物理不知道自己未来要做什么,但我并不这么认为。只有经过系统的学习之后,才会明白物理其实是一门通用性很强的学科,学了它之后其实什么都可以做。对于那些不知道选择什么专业的学生,我十分建议他们来物理学院,感受物理作为世界万物之力的奇妙。从我自身的经验来说,掌握物理思维方法,对于以后的发展可以说有百利而无一害。”



记者 | 曹颖

编辑 | 黄婕

责任编辑 | 汪嘉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