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万里丹山路,新燕初长成。百廿北大,在燕园学子的心中,是一塔湖图、庭院深深,也是书声朗朗、家国风骨……与燕园相识、相知、相惜,到底是一种怎样的体验?这个冬日,北京大学招生办公众号特推出“我的北大体验”主题栏目,邀请新老北大人,为你讲述他们在燕园的故事。
李 天 宇
毕业高中:
江苏省淮阴中学
年级院系:
2017级元培学院
不觉间在北大的第一个学期已经过去,在这里我希望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在北大的学习和生活体验。
北大的人文社科和基础科学是全国最顶尖的,这自不待言。大学和学科排名对于生活在其中的同学其实并没有那么重要,更重要的是它带给了我们什么:作为一名文科生,在北大,我找到了我曾经想要追求过的每一种可能性。为了追求通识教育,我进入了元培学院;为了追求人文学术,我选择了政经哲方向;为了了解自身真正的兴趣,我和历史学方向的学长学姐、讲师教授深入交流,最终改变了选择历史学的想法。北大“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精神最好的体现就是她提供了如此之多的选择,你可以尽情地探索,探索自己的可能性、探索自己未知的极限。
这些选择给了你无限的空间,却也有可能使你眼花缭乱、迷失自我,甚至可能让你选择失误、深深遗憾——但是,人生若是规规矩矩、一成不变,大学若是同一些高中一样只是机械重复以求高分,那还有什么意义呢?起码,选择给了你及时止损的机会,而不是被大潮裹挟着,坚持着错误,一遍一遍地撞向南墙,直至你已无法从沉没成本中抽身。
在我看来,选择重要过很多强调坚持、努力的鸡汤,最初的选择不仅关乎结果的好坏,还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过程的质量。在北大,有人选择“水”过各种课程,有人选择压力小、给分好的课程,还有的人选择著名的“虐课”。这些选择当然没有好坏之分,只是对事情的重要程度的判定并不相同。学工、社会实践、社团的价值大小,是否值得损失一部分学习时间去投入其间,每个人的标准都不相同。我的选择是专注学习,不是因为它能给我带来更高的绩点、能够帮我获得更好的就业,而是因为学习本身。翻开千百年之前哲人的著作,纵然时代变迁、沧海桑田,但我还是为其中永恒的智慧所深深震撼。柏拉图式的乌托邦或许无法实现,但对人心的洞察无人能出其右;霍布斯式的利维坦或许只是神话,但对国家的探究至今意义犹在。翻开每一本书、聆听每一句教导,我都意识到自己曾经的认识是多么浅薄。在伟大思想的熏陶下,人就如培根所描述的,变得明智、灵秀、周密……
整个北大都被浸润在这种氛围之下。身处博学的教授和优秀的同伴之间,每一个人都在努力变得更好。教授们上课时的旁征博引完全没有刻意准备的痕迹,而显示出长久的研究积淀下的底蕴;同学当中金牌、状元等也是不可胜数,无论是在“本行”还是另走他路,都显示出极强的学习能力。在这种环境中,我真正地领会到“见贤思齐”的含义:不再依靠学校、老师的强迫,不再因为外部的种种因素,而是为了更加优秀的自己而努力。读过的书会慢慢渗透到灵魂中去,成为一种气质、一种风骨,这就已经足够了——如果达不到善的样式,那么尽量接近它,也就够了。
同样,我们也以这样的眼光打量外面的世界。这半年里社会剧烈地变动着,北大也剧烈地变动着。北大的学子从来没有安于现状,没有沉默,北大的教导使我们相信,终有一天阳光会照在我们脸上,终有一种力量令我们泪流满面。我们希望能通过行动,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
我们正处于最好的青春,我们没有失败的负担——大不了从头再来。因此,北大是昂扬向上的,我不会沉沦,我会奋斗,为了更好的明天。
我知道读着这篇文章的你们大多面临高考。对我来说,高考不觉已经过去半年,曾经鲜明的记忆也渐渐消逝,取而代之的是忙碌的阅读和论文。同学们每天开着玩笑,互相吐槽,互相“吹捧”,却也在DDL(作业截止日期)前奋笔疾书,在深夜的实验室里继续奋战,期许着一个好的结果。在纷乱的生活和激烈的竞争中,我渐渐忘记了曾经的一切,虽然有时回忆突然翻涌,那时我们有梦,关于文学,关于爱情,关于穿越世界的旅行。如今我们彻夜狂欢,却不及当年月考之后,与三五好友同往操场,哼着歌、看着星星,不去管其他一切的快乐。
直到期末考试前的一个中午,为了复习哲导我只趴在桌子上小睡了一会。当我抬起头,冬日的阳光正好照进教室,朦胧的视线、枕得有些麻的手臂、前排埋头学习的同学,构成了一幅似曾相识的图景。恍惚间,我仿佛回想起了无数个奋斗的日子,想起了曾经陪我走过这一切的人们,他们现在身处天南海北,不久后的寒假,我们中的大多数将再聚故乡。然而,选择已经作下,人生轨迹已然不同。很快,我们将再次分别,回忆也会渐渐消失,我们终要前行。
在北大的生活是美好的,为了单纯目的的人们聚集在一起,产生交集,产生感情。这几乎是人生最后一次可以不为任何利益地投入一件事情,不作功利考量,只为内心满足。常说大学是象牙塔,北大就是众多象牙塔中最高大、最纯洁的一个,是新的人生的起点。在这座象牙塔里,我手捧书卷,有时似乎真的如Diotima在《会饮》中提到的那样踏上了爱的阶梯,为了看到美的汪洋大海而努力。
回想来到北大的这半年,最后悔的事或许就是在一开始选课时没能完全遵从内心的选择,而试图去刷绩点,以此获得虚妄的荣誉感。或许以后的我会发现更想要的东西,离开哲学去追求其他的东西,那也会是我的选择,而不是外力强迫的结果——我认为这样的积极自由是合理的,而北大始终会在我背后,给我提供消极自由的平台,以让我追寻自己真正的价值。
北大精神,是青年精神,是牺牲精神,是对“静止道德”的反动精神;北大人的人格,是秦汉气度,是建安风骨,是盛唐气象。也许还有“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也许蔡元培先生所说的“平时则放荡冶游,考试则熟读讲义,不问学问之有无,惟争分数之多寡”的现象仍然存在,但这只是少数,只是暂时,北大在前进,我们在前进。
我想用李猛教授的一段话
来结束这篇文章。
“不到最后,我们都无法知道,在这么年轻的时候遭遇哲学,是我们的幸还是不幸。但总有一天,当我们几乎完全忘了那些古怪的名词和诘屈聱牙的学说,我们自己却可能走到哲学面前,和他面对面,第一次看见了文字背后的血和精神。或许直到那时,我们才能从哲学中看见我们仍在坚持的青春的生命。”
作者:李天宇
供稿:北京大学江苏招生组
美编:安桂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