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廿华诞|一份来自8848米的校庆献礼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o0643fijg6r&width=500&height=375&auto=0
登山队成员(按出现时间排序)
黄怒波、郭佳明、魏伟、李伟、李进学、邱小斌、赵万荣、
夏凡、杨东杰、庄方东、钱俊伟、方翔、陶炳学、赵东岩、厉伟
步步登高,声声祝语
日光射崖冰雪色
风鹤传响松龙吟
珠峰大本营,环保行动
绒布冰川,北坳冰壁
1号营地,大风口
海拔登山队走过的每一步
都留下了队员的汗水
与殷殷祝福
5200米
6000米
6100米
6500米
6900米
7028米
7700米
……
这是北京大学山鹰社的祝福
山鹰翱翔,声鸣彻空!
北大精神,永在巅峰。
我是山鹰,永远攀登!
我们在珠穆朗玛
想念北大,祝福北大
我们祝亲爱的北大
120周岁,生日快乐!
北大山鹰社成立于1989年4月1日,是北京大学四大品牌社团之一,也是全国首个以登山、攀岩为主要活动的学生社团。近三十年来,他们征服了念青唐古拉、各拉丹冬、玛卿岗日、卓奥友等多座山峰,在世界的高脊上留下了自己的脚印。
每周二、周四晚的五四操场东南角,山鹰社的队员会在此集合,进行体能训练,他们在休息的间隙,还不忘瞅准时机,冲着旁边跑道上正在跑步训练的队友喊一声:“山鹰加油!”
几乎每个周末,山鹰社都会组织队员到郊外活动——东灵山、百花、云蒙山、凤凰岭;登山、攀岩、野营、……夜晚是挤挤挨挨的帐篷,是响遏行云的社歌,是凌晨偶然醒来,遇见凉风和满天星斗。
春季有户外技能大赛,秋季有香山长跑和阳台山拉练;暑假有科考,寒假有冬训。
校园内第一体育场的岩壁是他们最常聚集的场地,东面红色的岩壁左侧刻着黑色的28个大字:“存鹰之心于高远,取鹰之志而凌云,习鹰之性以涉险,融鹰之神在山巅”。
2018年3月31号上午10点半,北京大学的南门人潮拥挤,被围的水泄不通。一辆大巴静静等在路边,几个人在从一辆小汽车的后备箱往下搬着东西。这是山鹰社的成员在为他们即将出发的队员送行。这次出行的队员,有山鹰社的在校成员,也有已经毕业的校友,甚至还有老师。他们穿着统一定制的深褐色队服,背后印着山鹰社的logo,显得英姿飒爽。
每次出野外活动,山鹰社都会组织送行,而这次又跟往常有所不同。此行他们要挑战的——是珠穆朗玛峰。
2017年10月1日凌晨好像格外的漫长,黑沉的夜色下,郭佳明与他的14位队友正在世界第六高峰奥卓友峰上苦苦攀登。脚下的冰雪发出了“咔嚓”的小声脆响,但一路劳顿的他们在风的呼啸里分不出精力去欣赏这样的清爽。每个人的世界都只剩下身前的小小一片——仅仅是他们头顶探照灯能照亮的地方。
本以为十分钟后就能登顶的他们,在这个漫长的大雪坡上已经行进了一个多个小时,终于,有了让大家停下休息的指令。
郭佳明小小地松了一口气,坐了下来。此时,太阳已经慢慢升起来了,日光逐渐溢出卓奥友峰的峰顶,一点点攻破黑暗的防线。他不经意地一回头,却瞥见了自然的恩赐:阳光把整个卓奥友峰巨大山体的倒影印在它背后一大片广阔的云层之上,这倒影是如此的深邃而雄伟,似乎世界都在它的笼罩下。“我当时真的是觉得特别震撼,从未看见如此庞大的一个影子就这么在你的面前,再往前看已经看不到山了,底下就是云彩,一片一片的云,伴随的就只是黑色的卓奥友峰的巨大倒影。”四周群山低伏,他这才发现,原来他们已经上到了很高的地方。“这种你埋头走了很久,然后突然一瞬间一回头发现自己已经走了这么远,已经做了这么多事的感觉,我觉得真的是其他感受无法比拟的,”郭佳明说,“哪怕是登顶,都比不了。”
郭佳明是一位14级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本科生。他在2015年的春天,大一下学期的时候加入山鹰社,如今在社内待了有三个年头,去年成功攀登了卓奥友峰,今年马上要赶赴珠峰。
他当初加入山鹰社的目的很简单,就是想满足自己对雪山的幻想。
在他最初想像中,自己越过万丈冰屻,云层都被踩在脚下,太阳就在眼前,四周是苍茫苍茫的雪,而他面朝群山之巅,英勇地、不回头的往前走,像电影里的孤胆英雄。
然而,当他加入山鹰社,真正去从事登山这项运动后,这个带着点浪漫主义色彩的幻想逐渐被雕磨得更具有现实意义。他发现,想象中的总是最美好的一面,而更多的是在登山过程中所要付出的种种努力,比如高强度的运动带来的身体上的负荷,比如心理上的一些问题——当你真正去从事这项运动时,你会发现以前你对自己的认知是有偏差的,刚开始你需要承受委屈,然后逐渐地意识到自己确实在很多方面还有不足,逐渐去尝试改变自己。矫正自己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这个过程中你会面临自我的压力,面对来自队友或者外界环境的压力。“我觉得这个另一方面来说也是在逼着人成长。”
山鹰社的记录里列着一条规定:“如有挂科情况,暂停其在攀岩队内的活动。”这个规定是独一无二的,连学习情况都要“干涉”的背后,是山鹰社对社员细致入微的关怀。
郭佳明说:“我认为山鹰社所有的活动,都是非常强调情感在里头的。”他当年参加了科考队,如今当年的队伍已经解散两三年了,而曾经队内的大家再聚首的时候,仍旧是嘻哈笑闹,不减当年熟稔。山鹰社的一些老前辈们多有感慨,在大学毕业进入社会以后,最留恋、最彼此信赖的那些朋友,还是当时在山鹰社一起训练,在野外一起经历各种事情的那一群人。他们曾经或许一起在五四的东南角做仰卧起坐,或许在岩壁处互相搭档,将自己的安危全然信赖地系在另一个人手上,又或许在大山上、在雪岭上,前面走的人向后面的人伸出手,拉着筋疲力尽的他继续往高处攀爬……在这些事情一点一点累积起来的信任感,是早就深植于心,任时光如何流转也打磨不掉的牵绊。
“山鹰社已经成立发展29年,这种情感的纽带,这种对于共同的信仰,共同精神的培养,我觉得是维系它一直生存的一个重要因素。”郭佳明说。
中国语言文学系2017级本科生刘以恬去年秋季刚刚加入山鹰社,学期内参加了社里的不少户外活动,寒假里还参加了冬训。她听老队员讲,登山和科考的活动性质决定了山鹰必须要重视人与人的连接。雪山是危险性很高的一个处所,在遇到某些路段时,需要用路绳把队员们连接起来。一旦有人滑坠,其他人就会立刻用他们所学的制动技术保护住滑坠者以及整支队伍,使队伍能够得到相对的安全。“在平时生活中,队友彼此的情感互动上,我觉得也有这样一个无形的路绳在上面,大家就是通过它来得知彼此的存在和安全。”刘以恬说,“当有人想要放弃想要退出,自然也会有其他的队友就像滑坠制动一样把他留住,使他得以继续走他所行走的路途。”
“山鹰社以外的人对于山鹰社的一个误区,就觉得它很危险,只有胆子大的人才敢加入,但事实上不是这样的。”
在郭佳明看来,危险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危险不危险其实取决于人对危险的重视程度,以及对风险的意识如何。山鹰社作为一个成立已经29年了的老牌社团,它在这么多年的不断发展中已经有了厚重的的历史积淀和技术积淀。该走的路、该犯的错都已经经历过,如今它已经发展出了一套相对完善,非常成熟的登山流程以及风险评估体系。郭佳明一一列举登山可能遇到的风险——高原反应,滑坠,掉裂缝,恶劣天气等等。“其实这些对于外人或者没有经历过登山的人来看,确实大家可能会觉得很恐慌,觉得是非常有风险和挑战性的。”他说:“但实际上,对我们这些已经爬过一些山的人来说,我们能清楚的认知并接受这些风险的存在,登山这项运动的发展,长时间的训练积累都已经让我们有足够的意识和经验去应对这些潜在的雪山风险。”山鹰社作为一个学生社团,始终把学生的安全放到第一位,在平时的训练中,在出野外前的准备中,他们会详细地向社员传授关于安全的知识,从滑坠制动的操作,到每一种绳结的系法。在第一体育场的岩壁下面立着一块牌子,上面用黑色的马克笔写着几个大字:“不要踩绳!”在训练攀岩时,岩壁上的队员身上会通过安全带连接着绳子,用来保证安全,绳子的另一端被紧紧绕在岩壁下另一位队员的手臂上。如果有人不小心踩到了绳,要罚做20个俯卧撑。
山鹰社的秘书长文海丽再三强调说,山鹰社是一个门槛很低的地方,所有在校学生都可以进来。她刚刚入社的时候,体力很差,在五四训练做仰卧起坐,做不动了被老队员揪着领子拉着继续做,每一次跑步,出野外都会想“哎呀我再也不来山鹰了”,但她也说“我在其他地方又找不到这种激情。”——这种在你坚持不下去想放弃的时候,一群人拉拽着你把你往终点拖的激情。
“像我这种,(入社前)北大体测满分20分拿3分的人,我都可以在山鹰活下来,大家都可以活下来!”
2018年5月,山鹰社将要登顶珠峰,为母校北大的120岁生日送上“最高的祝福”。
珠峰队员的选拔早在16年就开始,16年暑期,山鹰社组织了攀登卓木拉日康峰,爬珠峰第一个前提条件就是要参加过2016年的卓木拉日康峰攀登。在确定下来第一批候选人之后,立刻就开始了大量的体能训练。2017年,山鹰社又组织攀爬了两座山——海拔高度7028米的珠峰北坳和海拔高度8201米的卓奥友峰。这既是适应与训练,也是筛选。最终,根据队员的身体情况等因素,才确定下了正式攀登珠峰的人选。基本可以肯定地说,这些人无论是在体能上还是说在登山经验上,都是有去爬珠峰的能力和资格的。
郭佳明作为珠峰队的队员,已经经历了两年多的专门训练。近期,他们每周会在北京阳台山上负重爬山,完成大概30多公里的拉练;完成由山鹰社和邱德拔健身房合作的力量训练;在五四操场跑圈,包括冲刺跑、匀速跑,完成有氧的跑步训练。
对于即将去攀爬珠峰,他说自己没有太多的紧张或激动。“说实话我现在没有这种感觉了,因为见多不怪了。之前攀爬的卓奥友峰,以及其他几座山给了我一个底数,就是会让我对爬8000米的山究竟是个什么样心里有个数,对攀登的流程有一定的掌握。无论是激动也好,恐惧也好,这种感觉都逐渐在淡化,会越来越有一个平常的心态去做这个事。”郭佳明的语调中是波澜不惊的自信与平和
2018年3月31日中午11点半,北大校长林建华来到南门,与山鹰社珠峰队员一一握手,并送他们上车。汽车缓缓启动,他们将赶赴一场在世界最高处的约会,一场8848米的日出。他们的名字即将被载入史册,成为山鹰社历史上、中国登山历史上辉煌的一笔。
鹰隼试翼,风尘翕张。少年胸有凌云志,何惧众山苍茫?
记者: 邢雨莹 李楠
编辑: 蔡翔宇
美编: 赖雯燕
审校: 张翊彬
部分图片来自于山鹰社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