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昨天,我们相约燕园;今天,你们如约而至 | 北京大学2018年招生回顾

北大招办 北京大学招生办 2019-06-20

编者按

8月30日,百廿燕园又迎来了3000余名新“北大人”。他们如约来到燕园,即将在这里开启新的旅程。招生是新生新旅程的起点,也是育人之始。在迎新之际,我们特从新生概况、新生专业报考、招生综合改革、招生政策、人文关怀等方面回顾2018北大招生工作。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又是一年迎新季。8月30日,百廿燕园又迎来了3000余名新“北大人”。他们如约来到燕园,并将在这里开启自己的新的旅程,谱写出华丽的青春乐章。


一、2018级新生概况

据北京大学招生办公室介绍,2018年北京大学(校本部)共录取本科新生3047人(包括内地普通本科生2963人、港澳台学生64人、数学英才班学生20人),他们分别来自全国938所中学;同时招收了来自海外34个国家和地区的330名留学生,及软件工程二学位学生150人。北京大学(医学部)共录取本科新生873人(包括内地普通本科生850人、港澳台学生23人);另录取来自18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62人。此外,北京大学与空军、海军联合培养双学籍飞行学员录取工作正在进行,预计录取20余人。


校本部内地学生中,理工类考生占比58.2%,文史类考生占比31.7%,高考综合改革省份考生(不分文理)占比10.1%。男女生比例接近6:4,与往年持平。来自西部地区省份的学生约占23%,农村地区、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学生约占15%;少数民族学生约占11%,他们来自水族、佤族、锡伯族、土族、畲族、羌族、黎族、哈萨克族、彝族、白族等24个少数民族。今年,新生绝大多数都是“00后”,约占总人数的80%。其中年龄最小的两位新同学出生于2003年,今年刚满15 周岁。在报到当天,来自北京八中的王子仪等17位新同学迎来了自己的18岁生日。



学科竞赛录取方面,2017年共有260人参加五大学科竞赛(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国家集训队并取得保送资格,其中140人保送北大;数学、物理、化学三大国际奥林匹克竞赛中国代表队共有13人获得金牌,其中11 人选择保送北大。


9月10日北大还将迎接来自全球34个国家和地区的330名本科留学生新同学。今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5周年,共有102名来自“一带一路”国家的优秀外国留学生被北大录取,成为促进国家间教育文化交流的使者。




多北大2018级新生数据及统计信息请参见

《权威 | 揭秘2018北大新生“大数据”》




二、顶尖学子青睐北大,志愿选择不忘初心

今年,报考北大的考生较往年而言专业目标更为明确,他们大多都有清晰的兴趣爱好,对北大专业设置和培养理念有自己的理解和认识,面对诸多高校的橄榄枝和“热门”专业的吸引,也都能保持冷静思考,将个人专业选择同未来的长远发展规划相结合,在志愿选择阶段表现坚定。


      基础学科再掀热潮

“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绝大多数的应用学科都是在基础学科上的衍生学科,学好基础学科,意味着在未来发展中更具潜力和后劲,可以厚积而薄发。北京大学文理学科并重,雄厚的基础学科实力在2018年高招中再次掀起热潮。


来自西安高新一中的杨佳宇和宋飞彤是好朋友,他们在高考前就都已经明确了学习物理的志向。今年高考中,他们均考进陕西省理工类前3名,虽然他们有更多的专业选择,但两人仍坚持自己的初衷,均报考了物理学院。宋飞彤说:“作为物理竞赛生,终极目标就是考上中国物理No.1的北大物院。整个高三,北大物院就是我的精神支柱,所以成绩出来之后没有犹豫就报了。”


鹤壁高中的杨少轩同学小时候对爸爸妈妈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长大了我要当个科学家!研究出长生不老药,让每个人都能一直活下去!”他说,尽管随着年龄的增长心智的成熟,最初的梦想或许成为了笑谈,但造福人类,治病救人的初心却从未改变。因此,他决定选择生命科学学院,在这里他憧憬着“可以和中国最顶尖的生物学者们交流,可以用到中国最顶尖的科研设备——我的未来,是在攻克一种种疾病中度过,是在研究一项项新疗法中度过,是在为人类造福中度过!”


今年北京大学“数学英才班”首次招生,录取了来自全国各省份共20名考生。来自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的陈远洲和徐浩轩都非常热爱数学,从高一开始就奔赴赛场,曾分别在高一、高二年级以北京市第三名、第八名的成绩进入省队,斩获中国数学奥林匹克竞赛(CMO)金牌,并入选国家集训队。就这样,凭借着对数学的热忱和辛勤的耕耘,他们顺利通过“数学英才班”选拔,将进入数学科学学院深造。


交叉学科备受青睐。当今的思想、科学和技术领域中,很多新发现、新突破恰恰发生在学科交叉点上。在北京大学未来学科发展中,学科交叉是必然趋势,也是新的增长点。作为全国通识教育的先行者和北大本科教育改革的试验田,元培学院在探索学科交叉方面始终走在前列。近年来,元培学院开设了“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整合科学”、“政治、经济与哲学”、“古生物学”、“外国语言与外国历史”等交叉学科专业,并且在弹性学制、专业设置、课程安排、导师配置、书院制住宿等方面建立起了独特的人才培养体系,得到越来越多优秀考生的认可。



来自鹤岗市第一中学的崔博飞从小矢志成为一名生命科学领域科研工作者,一直将考取北大元培学院作为自己的梦想。“北大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兼容并包的精神气质,以及全方位、综合性培养的教育理念,其中最突出的代表当属元培学院。尤其是元培独有的整合科学专业,更是我梦寐以求的目标。”


毕业于陕西西安中学的杜晨喆在高考成绩发布不到一小时,便提交并确认了北京大学元培学院的高考志愿。曾经一心求学物理的他说,“随着高中理科课程的深入学习,我发现自己对物理学有了全新的认识,大学想要研究的方向也从单纯的物理学研究转向了对新能源、新材料的研究,这是一个学科交叉性极强的领域。在元培这种自由的培养模式下,我能更好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进行学科交互式学习。




2017年9月,在教育部等部委联合发布的“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中,北大有41个学科进入“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入选数量居全国高校之首,这也为北大促进学科交叉提供了有力支撑。在元培学院模式探索的基础上,北大还设立了包括“图灵班”在内的数学、物理、化学、生命科学、计算机科学等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计划项目,中文系、历史系、哲学系、外国语学院和考古文博学院在人文基础学科领域成立了“中国古典学项目”和“西方古典学项目”,社会学系与哲学系也新近启动了“思想与社会”本科生教学项目。来自南阳内乡高中的赵品学对未来进入燕园的学习生活充满期待,“希望能在北大接受到‘跨学科’、‘多样化’的培养,找到一条个性化的成长之路;希望能在北大,与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去探索、发现和创造。”


      人文社科成为热门

所谓学科“冷和热”、专业“优和劣”都是随着社会的认知逐渐发生改变。在北大招生老师耐心细致地宣传指导下,考生们越来越能够从自己的兴趣、意愿和能力出发,独立地选择发展方向,那些曾经被认为是“冷门”学科的考古、社会等学科,也正逐渐成为广大考生的“新宠”。


理科是北大的根,文科是北大的魂。百廿年的积淀下,北大人文社科类学科拥有不可撼动的坚实根基和文化底蕴,也是文科考生梦寐以求的学术圣殿。来自北京市第二中学的文科生曹婧怡同学高考取得了713分的优异成绩,并选择了北京大学法学院。受家庭的影响,她从小对法律耳濡目染,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法律的力量与不足。“我想做一个这样的人——告诉大家这个社会有哪些值得去改变、需要被改变的事情,让社会变得更好”。



同样是来自北京二中的周恺歆同学选择了考古专业。“考古是我的梦想,科技与历史的奇幻在考古碰撞。”她向往亲手从泥土中挖掘出文物,保护它们、研究它们,摸索漫漫中华文明,也对北大特色的田野考古实习跃跃欲试。


来自福建晋江市养正中学的黄亦陈从小受家乡文化熏陶,尤与灯谜渊源最深,自小学四年级起开始学习灯谜,受教于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晋江灯谜)传承人伍耿怀老师,并于2016年在中央电视台《中国谜语大会》第三季上夺得了全国冠军。也正是受灯谜的影响,她迷上了中国语言文学,也在高考出分后坚定地报考北大中文系。


北大招办负责人表示,选择大学是人生中做出的一个重要决策,考生们能够不忘初心,面对复杂环境理性做出判断,相信他们在未来的发展中,面对每一次重要抉择,都同样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并一直坚持内心的志向,成为在各行各业起引领作用、对国家和民族做出贡献的人。




三、完善多元选拔机制,深化高考招生综合改革

2018年,北京大学招生工作在以往基础上,积极配合高考改革试点工作,逐步实现从被动单纯录取高分学生向主动多样化选拔最适合北大培养的优秀学生的转型。北大招生工作的使命,是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选拔培养能够“引领未来的人”,为建成世界一流的本科教育奠定坚实基础。


自主选拔体系日趋完善,多元评价广获好评

自主选拔是高校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在招生环节的重要体现,也是招收适合大学培养的学生的重要途径。北京大学招办负责人表示,北大不断探索完善人才评价与选拔体系,一直坚持为考生提供一个舞台,而非仅仅一张试卷,测试的目的绝不是单纯的考核,而是让考生在这个舞台上充分展示自己的兴趣特长和综合素养,并且有机会和不同学科领域的专家面对面交流,使考生在测试的过程中提升学识、视野和能力。



今年,北京大学共收到各类自主选拔申请材料3万多份,共有6000多名学生通过初审并参加复试。复试主要通过笔试和面试两种方式进行。笔试侧重考查学生的基础学业能力和学习潜质,面试侧重于考查学生的个人志趣、逻辑思考与批判性思维、领导力和人文情怀等。为了通过自主招生选拔出真正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学生,北大实行了多样化、个性化的测试,提供了“量身定制”的考核方式。


来自哈尔滨市第三中学的王应泽对其参加的博雅计划面试印象深刻,“题目做出来了,主考老师还会追加一些问题;题目没做出来,老师也会引导你一步一步走向正确答案,从中考察你的逻辑思维能力。面试现场不仅是考场,更像是传道受业解惑的课堂。”最终,他在高考中发挥出色,如愿进入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学习。“北大化学学院全国第一,全球范围内名列前茅,教学和科研实力雄厚。我在参加化学竞赛的过程中接触过不少北大化院背景的老师,从他们身上能深切地感受到扎实的学术功底以及强烈的学术风骨。”王应泽相信,自己可以在北大得到系统完整的学术训练,将兴趣爱好转化为专业能力,最终能以所学回报社会。



主动融合高考改革,探索高招新模式

此外,今年北大继续在浙江实施“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在上海市继续实施“博雅计划”招生,在高考改革地区探索建立科学的具有北京大学特色的人才评价和人才选拔机制。按照招生计划,85名浙江学子和50名上海学子在测试种脱颖而出,顺利被北京大学录取。


今年的测试依然设立了单独的笔试和面试,选派顶尖的专家阵容对考生进行深度考核。专家委员会就命题导向、政策细节、具体实施等过程精心打磨设计,并与新高考指导思想紧密结合,使选拔理念更具人文性,力争实现选才从“招分”向“招人”的进一步转变。一位连续多年参与面试工作的专家在测评结束后表示,“虽然每年考查的内容因时而异,但北大人才选拔的理念是一以贯之的,每年他都能欣喜地看到考生们能够根据所学、所见、所感、所思对测试题目进行多角度的作答,专家们进行评判的过程中也与考生进行着有益的交流、探讨和启发,虽然面试时间有限,却是一次深入了解和交流的机会,也是教学相长的机会。”从实践来看,这种综合评价模式在高考改革试点地区取得很良好的效果,推动了试点地区改革政策的平稳落地。当前,越来越多的省份正陆续加入高考改革队伍中,北大也将继续探索和完善这种选拔方式,为更多高考改革省份提供有益探索。



此外,在今年的自主选拔的资格审核中,北大继续坚持精挑细选和对考生负责的原则,根据北大的人才培养理念和需求,设定了严格的标准,每一名学生的申请材料都经历多轮审查,各个审查环节的多名专家根据北大的人才选拔评价标准,结合学生的理想抱负、高中学业成绩、参与社会服务情况、获得各类奖励情况以及个人特点等方面独立进行综合评价,并提出评审意见。同时,按照教育部“五严格”的要求,不断加强审查力度,完善审查程序,健全测试流程,面试评委从800多位面试专家库中随机抽取的,面试前通过抽签确定考场,考生在入场前也以抽签的方式随机确定考场,所有的测试均全程录像,确保了选拔过程的公平公正。


四、高度关注教育公平,助力寒门圆梦北大

心系寒门学子,使其燕园梦想不因贫困而黯淡,是北京大学招生工作历来的坚守。北京大学始终高度关注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考生的利益,在招生政策上不断的加大倾斜力度。



      贫困地区专项计划继续保持较高录取水平

2018年北大本部在全国共录取国家专项计划185人,为一批综合素质优秀、意志坚韧不拔的考生提供了圆梦北大的机会,所有录取的考生均来自县级和县级以下中学。


      不断加大对农村户籍考生的政策倾斜

2018年,北大不断加大对农村户籍考生的政策倾斜,采取有利措施,实实在在地全面提高农村学生比例。


考志愿填报咨询阶段,北大各省招生组老师深入边远山区的学校和考生家中,鼓励来自农村、偏远贫困以及少数民族地区的考生报考北大,并为他们做了大量详细认真的志愿咨询和科学的报考指导。今年,共有100人通过“筑梦计划”圆梦北大。


各类政策保障农村及贫困地区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北京大学在全国高校中率先成立专门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服务机构,一直以来,在国家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北京大学“经济资助+非经济支持”双轮驱动的资助体系日趋完善,资助家庭经济困难新生的力度逐年加大,目前已有80余项助学金计划。为困难家庭新生顺利入校、安心学习提供坚实的保障。



为了确保来自贫困地区的学生顺利入学,招生老师针对每一位来自贫困家庭的考生,都详尽细致地为其介绍北大的学生资助体系,针对考生及其家庭的实际情况,帮助他们申请奖助学金。北大学生资助中心在第一时间通过电话联系所有的“筑梦计划”和贫困地区专项计划考生,了解情况,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及时给予资助,认真履行“决不让任何一名优秀学子因家庭经济困难辍学”的承诺。为帮助每一位寒门学子成长成才,北京大学建立了从入学、在校到毕业的全方位、全过程、个性化的“学生资助体系”,通过精致化、个性化绿色成长方案,“燕园领航”、“燕园携手”、“文明接力”等计划和特色项目的实施,不仅为广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经济上的帮助,更提供精神上的关爱和能力上的锻炼。

更多关于北京大学学生资助信息请参见

《全程陪伴,护航成长——一文带你了解北大学生资助体系》


五、人性关怀每位考生,温暖送到新生家中

招生是育人之始。作为大学人才培养的第一个环节,北大招生工作也是教导新生独立思考、传递北大人文关怀的“大学第一课”。为了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北大精神,避免单纯为了“招分”而“招生”,北大始终坚持为考生提供“全过程”的服务,将招生工作从高考后填报志愿延伸到全年日常工作中。


为了提前帮助中学生寻找自己的真正研究兴趣所在,每年北大都会通过“教授走出去”和“学生请进来”,开展线下交流和体验活动,让学生深度感受北大的学科魅力和文化。今年,北大进一步加大“博雅大讲堂”的覆盖面,邀请一批知名学科专家、招生老师深入各地中学,特别是县及县以下高中、偏远贫困地区的学校开展学科宣讲和职业规划辅导活动,累计组织百余场,覆盖师生数万人。同时,连续多年举办历史、哲学、考古、工学、环境、天文、国际关系等多个学科的体验活动,邀请中学生在北大体验准大学生生活,增加对大学学科的理性认知,更好地探索和确立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



北大招生工作的“全过程”育人还体现在用心做好录取的每一个环节中。从去年开始,北大邀请老师奔赴各地,亲自为考生们送去录取通知书,用这种传递仪式教会新“北大人”懂得拼搏与感恩。对于家庭困难的考生,北大的老师们还会送去慰问,帮助他们做好新生助学金申请工作。2018年7月29日,林建华校长赴青海西宁为考上北大的25名青海学子颁发录取通知书,勉励考生们站在新的起点上,努力学习、用于探索,树立远大志向,为国家、为民族的发展作出贡献。


此外,北大也积极通过北大本科招生网、招生办官微以及北大校内各自媒体平台发布最新招生咨询,传递北大的声音。“北京大学招生办”微信公众号(gotopku1898)围绕考生和家长需求,推出了“北大生活”、“历史风物”、“未名新语”、“家长经验”、“我们的新时代”、“名师”和“榜样”等多个栏目,为考生们勾勒出最真实、最全面的北大人生活。



今年是北京大学建校120周年。双甲子岁月里,一代又一代北大人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前赴后继,负重前行。校庆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大学,勉励青年学子爱国、立志、求真、力行,引起热烈反响。站在新甲子起点上,北大愿与优秀学子一起续写辉煌。衷心祝愿全体2018级本科新生们能够在未来的北大之旅中,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立足现在、思考未来,将120年的优良传统继续传承下去,勇做“引领未来的人”。


美编:赖雯燕

摄影:令昭、光军

审校:张欣睿、郭岳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