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存鹰之心于高远,融鹰之神在山巅 | 北大山鹰社珠峰攀登报告会

北大招办 北京大学招生办 2019-06-20


2018年5月15日,喜马拉雅山脉在初夏清晨迎来了年轻的声音。当北京大学山鹰社的12名队员在珠峰顶端喊出“北大精神,永在巅峰”时,中国与世界为之震撼。


历史永远记住了这一刻。


2018年10月26日晚,英杰交流中心阳光厅灯火通明,人声鼎沸,山鹰荣光加身归来。多名登顶队员与带队老师与到场的媒体与同学们分享了此间种种故事,讲述辉煌巅峰背后的汗水拼搏,回忆千米之上种种笑泪瞬间。



回忆起两年前的启动仪式,中国登山队队长王勇峰对同学们对攀登珠峰的热情与决心记忆犹新。而两年后的今天,当北大人真正站在世界之巅,我们也终于看到了这一壮举背后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在登顶的光荣背后,他们付出的是超乎寻常的努力,面对的是对身体与精神的双重极限挑战。


报告会现场


26万千卡,98800步,882层。这是登山队长庄方东印象最深刻的三个数字。由于高强度训练,许多队员的体重急速下降,大家不得不互相监督以确保能量摄入符合要求。除了日常训练,登山队每个周末都前往京郊拉练,或在香山进行负重训练,或参与昼夜88公里越野,从清晨行走到黄昏。在南门外的王克桢楼,登山队员的汗水永远留在了层层台阶上,三年间爬楼训练的总攀升高度甚至超过了十座珠峰。“对于我们来说,登顶珠峰并不是一个瞬间,而是三年来每一天的艰苦训练。”庄方东感慨道,“山一直在那里,但是路却需要我们一步步走下来。”


珠峰攀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除了三年如一日的训练,登山队在登顶之前先后进行了四次不同海拔的适应训练。这也是他们攀登故事的开始。



报告会现场合影


对于许多队员来说,每次训练攀登都是巨大的挑战。“珠峰北坳是我遇到第一次险情的地方。”回忆起这次攀登,郭佳明仍然心有余悸。由于错误估计天气情况,在高原反应与极度寒冷的交错袭击下他在这里遭遇了危险的失温与重感冒,所幸在队友与向导的帮助下有惊无险。这次适应训练与此前卓木拉日康峰的下撤经历一同在队员们心中敲响了安全的警钟,为之后的成功攀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想要登顶珠峰,只有训练显然是不够的。作为登山队中最年轻的队员,陶炳学向大家介绍了这一过程中至关重要的“技术活”。由于高海拔地区气温低,对于登山服装的保暖要求非常高,而对于珠峰这样的极端环境,即使是全副武装的连体羽绒服与重达三公斤的登山靴有时也难以抵御严寒。在下山过程中,陶炳学的脚趾几乎失去知觉,而长时间的行走也在队员们的足底留下了无数血泡,许多人下山后指甲剥落,直到回到拉萨仍然没有恢复。


登顶珠峰并非一蹴而就。在两个月的冲顶过程中,登山队在数个营地之间进行了多次往返攀登以适应高海拔环境,也留下了诸多难忘的回忆。登山队中唯一的女队员魏伟向我们讲述了她的独家体验。在海拔6500米处的“魔鬼营地”,空气流通不顺畅,氧含量低,是登山者最容易出现高原反应的地方,魏伟也不例外。在每一个头痛失眠的夜晚,她数完了每一块太阳能电池板上的108块格子,却仍然无法入睡。在某次攀登中,由于身体不适,她与队员们的差距逐渐拉大,甚至萌生了下撤的想法。然而在挣扎之后,她仍选择了继续向前,在向导的激励与队友的期待下克服了身体与精神的崩溃,成功抵达了营地。


作为第一名登顶的队员,也是迄今为止登顶珠峰最年轻的华人女性,魏伟对登山有着自己的体会。“雪山攀登在许多人看来是遥不可及的,但实际上这是一件非常单纯的事情,你所需要做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向前。”在她看来,这是一件只能向前,不能回头的事情。虽然这一过程漫长枯燥,艰险重重,但正是这些挑战与队友们的鼓励、向导们的支持一起将它变得如此精彩。“珠峰攀登十万步,每一步都算数。”使人难以忘怀的不仅是顶峰的光荣,更是攀登过程中的欢乐与痛苦。


在登山队员中,夏凡的体力最好,也记下了队友们许多登山之外的趣事。登山队员们的兴趣爱好与专业领域各不相同,休息时的话题也因此丰富多彩。许多个寒冷的夜晚,帐篷中的夜谈成为了这些年轻人终身难忘的回忆。“即使在荒野,北大人也始终保持着精神与物质世界的好奇。”夏凡回忆道。他们在珠峰举行了世界上海拔最高的诗会,歌颂祖国与母校,亦歌颂这座接纳了他们的伟大山峰,在呼啸的寒风中尽情展现北大独有的诗性。“我们攀爬的不仅是物理的高峰,亦是精神境界的高峰。”他这样感叹。


而对于摄影师李进学来说,这更像是一场充满了美妙风景与感人细节的探险。晶莹璀璨的冰塔林,旗云缭绕的珠峰,默然伫立的遥远山脉,璀璨的星空美不胜收,远超言语可以描述。日出前的天空清冷宁静,云海包裹群山,令人心生“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之叹。只有在极度恶劣的环境中,才能看到这样极致的美景。而乱石嶙峋的营地中跳跃觅食的娇小云雀使人感动之余更加感慨,如同一个自然的隐喻,登山者的伟大与渺小显露无遗。“这一刻我感到世界之巅近在咫尺。”


作为领队,赵万荣显然承担着更重的责任。“冲顶之前我其实非常忐忑。”他坦言。队伍出发时气温极低,风雪极大,加之向上路线险峻难行,两边常有万丈深渊,对整个队伍的身体与心理素质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经过黑暗中的前行,他们终于迎来了珠峰的曙光。上午10时23分,山鹰登顶成功,喊出了“北大精神,永在巅峰,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响亮声音。“这不仅是我们的口号,也是我们代表北大青年向世界发出的声音。赵万荣激动地回忆道“攀登珠峰并不是为了标新立异,而是希望告诉更多年轻人,无论身在何处,无论心怀何梦,只要坚持努力,都能攀登属于自己的高峰。”


登山队员分享


回忆起攀登珠峰的历程,总指挥黄怒波老师仍然难以按捺激动之情。“我们能够成功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北大精神永在心中,”他这样说道。在过去的百余年间,我们永远在挑战,从来不曾因失败止步,也因此才有今天北大的辉煌与中国的伟大。山鹰社代表的不仅是北大精神,更是中国的青年一代。回忆起最初组织这个团队时所见到的年轻人们,他仍然感慨万千,“那时我不知道该怎么向他们解释攀登珠峰是一件怎样艰难的事情。如果没有北大精神,这是断然无法做到的。”在攀登珠峰的过程中,他们驻扎的每一个营地必然挂起北大的旗帜,每一次出发必然伴随“北大精神,永在巅峰”的响亮口号。正是对祖国与母校的热爱支持他们登上了世界之巅。不论是最终登顶的十二人,还是为团队安全与利益忍痛撤退的两位队员,实际上都已经实现了战胜自我,走上巅峰的目标。从容笑对险峰之后,从此必将一往无前。“这不是一次征服,而是我们超越自己的历程,”他激动地说道,“我们终于能够大声地说出:我们做到了!”


三年前的秋天,山鹰社第一次有了攀登珠峰的想法。而三年后的这个秋天,山鹰社登顶载誉归来,这群年轻人也成为了国家级登山健将。他们背后,是无数北大人关注与期待的目光,是成千上万校友与社会机构的支持与关注。这不仅是山鹰社的攀登,也是全体北大人的攀登。


听到大家分享的故事,北京大学党委书记邱水平不禁回忆起了自己30年前和大家一起支持山鹰社成立发展的那段日子。学生社团是学生展现自我能力个性的舞台,他从艰苦奋斗、吃苦耐劳,奋发向上、挑战极限,脚踏实地、励志力行,团结协作、无私奉献四个方面总结了山鹰精神。他强调,山鹰精神是北大所需要的,是北大精神的一部分。邱水平感谢历届山鹰社同学对北大精神进行的诠释,并勉励同学们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教诲,弘扬山鹰精神,把个人的奋斗融入国家和家族的事业,永葆朝气、勇于担当,脚踏实地、艰苦奋斗,团结协作、迎难而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北大青年的智慧和力量。


北京大学党委书记邱水平讲话


活动开始前,北京大学校长郝平来到一体岩壁,与珠峰登山队学生队员、山鹰社成员亲切交流。郝平回忆习近平总书记与北大师生座谈时对珠峰攀登活动的关心和嘱托,对登山队"人比山高,脚比路长"的攀登精神高度肯定。他指出,登顶珠峰是北大的荣誉,为同学们的成就感到骄傲。郝平非常关心山鹰社的发展,他饶有兴趣地查看帐篷、睡袋等装备,询问了解社团未来规划,勉励同学们发展兴趣爱好,为北大学子强健体魄、砥砺德行、磨砺意志、增长才干搭建平台,为北大校园文化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郝平校长看望珠峰登山队学生队员


珠峰不会是北大人攀登的最后一座高峰。在学术科研与文化传承的使命上,在国家建设和民族复兴的征途上,还有无数高峰等待我们去挑战。既是追梦人,也是圆梦人,山鹰精神要求我们树立团队意识与坚定信念,在前进路途中彼此合作,生死相依,将个人的奋斗融入国家与民族的奋斗。这是北大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与成长成才的必经之路。北大需要这样的精神,中国需要这样的精神。


存鹰之心于高远,融鹰之神在山巅。百廿之际登顶珠峰,是队员们难忘的回忆,也是我们永恒的骄傲。这不只是山鹰的攀登,亦是我们每个人的攀登。

北京大学珠峰登山队成员名单

学生

赵万荣: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2012级本科生,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2016级硕士研究生

郭佳明:毕业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中学,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2014级本科生

魏伟:毕业于西安市铁一中学,北京大学法学院2013级本科生、2017级硕士研究生

李进学: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北京大学经济学院2013级本科生

夏凡:毕业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中学,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13级本科生

陶炳学:毕业于成都市第七中学,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2015级本科生

庄方东:毕业于浙江省舟山中学,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2010级本科生,2014级博士


老师

钱俊伟:北京大学体育教研部副教授

赵东岩:北京大学1987级计算机系校友,现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研究所研究员


校友

黄怒波: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1976级校友

厉伟:北京大学1981级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校友,其后还获得经济学硕士和光华管理学院EMBA学位

邱小斌: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2016级MBA体育产业与大健康班校友

李伟: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2011级EMBA校友

杨东杰:北京大学1986级法律系本科校友

方翔:北京大学1999级法律系本科校友


记者:冯莉雯

美编:赖雯燕

图片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湖塔子

审校:冯莉雯、张欣睿、刘威、郭季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