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北京大学严纯华、彭练矛、黄晓军获2018年何梁何利基金奖




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严纯华、北京大学电子学系教授彭练矛、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教授黄晓军荣获2018“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严纯华

  • 1982年7月、1985年7月和1988年1月先后在北京大学化学系获理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

  • 201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2年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 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两次)和三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三等奖

  • 现任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长江特聘教授

  • 研究领域:高纯稀土化合物分离及其工艺设计、控制;功能稀土配合物的组装、结构与性质;稀土复合氧化物纳米材料的制备与性质

  • 严纯华教授是我国第一个彻底本土培养的研究稀土分离的博士,他发展了徐光宪等老一辈科学家创建的稀土“串级萃取理论”,用更优化便捷的方式分离稀土并运用到实际生产当中,使高纯稀土的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在中国得以实现,让中国从稀土资源大国一跃成为稀土生产和出口大国,给我国带来了数以亿计的经济收益,并改变了世界的稀土产业和市场格局


彭练矛

  • 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电子学系

  • 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2000年的两项研究分别被选为“中国基础科学研究十大新闻”第一条、“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第七条

  • 现任北京大学信息与科学技术学院长江特聘教授、“博雅”特聘教授、电子学系主任、纳米器件物理与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

  • 研究领域:纳米电子及功能材料的合成;基于纳米材料的高性能电子、光电子器件的制备,器件物理,纳米集成电路的实现和系统集成;纳米器件在化学、生物传感及能源方面的应用

  • 彭练矛教授在2017年带领课题组研制出性能逼进理论极限的n型碳纳米管晶体管,并创造性地研发了一整套高性能碳纳米管CMOS电路的无掺杂制备方法,首次实现了5 nm栅长的高性能碳管晶体管,性能超越目前最好的硅基晶体管,接近量子力学原理决定的物理极限,有望采用传统的平面工艺将CMOS技术推进至3 nm以下技术节点


黄晓军

  • 1992年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

  • 现任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 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 研究领域:国际原创的单倍体移植体系;移植合并症防治;白血病分层与靶向治疗

  • 黄晓军教授在2013年在国际上首次通过前瞻临床试验证实口服砷剂和静脉砷剂具有相似的疗效和安全性,成果发表于国际肿瘤学顶级期刊《临床肿瘤学》中;在此基础上建立不要传统的化疗药物、不输液、缓解后不用再住院的创新性小样本前瞻队列,在非高危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中取得了良好的疗效。他的研究使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治疗更为简便、避免化疗带来的多种副作用,缩短了患者原先超过4个月的住院日,大大提高了病人的生活质量、减轻了患者医疗费用负担,也使我国APL的研究稳居国际第一方阵,并成为推动该领域发展的关键力量


附:何梁何利基金奖

何梁何利基金奖设“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每年评奖一次。


今年,何梁何利基金收到的推荐材料数和有效被提名人数双双突破700,终评入选率约为13:1至14:1。最终37位在科学技术领域做出重大发明、发现和科技成果的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18位具有高水平科技成就,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创造重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


编辑:张欣睿

美编:刘威

审校:张欣睿、黄炜鑫

部分信息来源于网络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