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园皆有景, 处处总关情 | 你好,这里是北大,你看这校园,多美!
燕园诸古园,园园皆有景,处处总关情。依山傍水,上承京史,下启新篇。昔日皇亲贵戚流连忘返,千载帝王落笔烟云悠悠,今朝学子行人感同身受,遗物格局灵性不减当年。朗润、镜春、畅春、淑春、承泽、蔚秀……这些典雅的名字承载的早已不是一户一姓,一物一景,而是兼容并包、囊括大典的学之大者——北大。
1
朗润园
朗润园是清代皇亲的赐园,位于燕园的东北部,北面与圆明园仅有一墙之隔,东邻成府路,南隔镜春园遗址与未名湖相望,西接鸣鹤园遗址。历经百年风雨沧桑,今日朗润园已非往日面貌,但其园林格局尚未有大的变动,部分建筑还完整地保留了下来,经过修整已经焕发出了新的生机。在燕园所属的几座古园林中,朗润园是目前保存得最好的一个。
朗润园原名春和园,是当时圆明园的附属园林之一。咸丰二年(1852)前后,此园被赐给恭亲王奕䜣居住,更名为朗润园,从此进入了它的全盛时期。
有趣的是,正是这位恭亲王奕䜣在1862年筹划清政府在北京成立了京师同文馆,并于1902年并入京师大学堂,成为北京大学成立最早的一个部分,可以说是渊源颇深。
1912年,贝勒载涛成为朗润园了并入燕园之前的最后一个园主。这位清末贵胄在保护圆明园遗留文物方面有着卓越贡献。他出钱买下被倒卖的圆明园文物,运到朗润园。这其中就有翻尾大石鱼。燕京大学1930级学生毕业时,将石鱼购买并赠与母校,现置于未名湖中,也就有了石鱼含塔影这一胜景,体现着载涛先生的功泽长远。
朗润园的主体为一方形岛屿,四周环以曲溪和湖泊,其外环立土山、旧日朗润园分为中、东、西三所。中所自南而北前有宫门“乐静堂”,东所自南而北依次有宫门“春和别业”、正殿“恩辉余庆”、抱厦殿“澄怀撷秀”等。西所内为方形庭院。朗润园的园门采取雕花形式,并在园中心设有一小岛,用于观赏西山景色的岛亭建造得很为显眼。
为了更好地保护传承这一文化遗产,1995年10月至1997年5月,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现国家发展研究院)筹资对朗润园进行了全面的修缮和增建,使得朗润园的主体建筑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利用。此后,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又筹资在主体建筑以东增建了万众苑,既是纪念捐资兴建者万众先生,也是取“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之意。2001年,北京大学又对朗润园主岛的土山岗阜进行了整修,学界泰斗季羡林先生专门为此题写“朗润园”三字于石碑之上。
现如今,朗润园已经成为了多家教学科研机构的聚集地。2015年4月,北京大学谢冕教授担任院长的中国诗歌研究院在古色古香的朗润园采薇阁开园。此外,朗润园还是国家发展研究院的教学科研办公场所。新鲜的血液、年轻的思想正在朗润园这片美丽的园子中碰撞出更精彩的思想火花,做这“对中国有意义”的真学问。
2
镜春园
镜春园位于未名湖东北端一带,北接朗润园,南到未名湖北岸,东至北大校园东墙,西接鸣鹤园遗址。在几座古园林中,镜春园应该是最小的一个。
关于昔日镜春园的情形,前人的记载很少,只能根据一些零星记载和实地考察来推想镜春园的一鳞半爪。园中曲径通幽,松柏盘曲如盖,飞楼俯映,柳影婆娑,秀美非常。全园布局由两处建筑群组成,主要建筑以中部建筑为主体,集中在现今材料厂中部一带,四周原有碧水环绕,略成圆形,很像一面镜子。
根据推测,镜春园在咸丰十年(1860)的“庚申之变”中也应该遭到了破坏。经过这次浩劫,园中建筑所剩已经不多。燕京大学在20世纪20与30年代曾多次想要购入此园,然而协议还未成便遇国难,遂不了了之。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镜春园才被合并于北大,从而使北部校园连成一片。北京大学迁入燕园以后,对镜春园进行了修建,这一古园林的遗迹也就逐渐无迹可寻了,只有“镜春园”这个美丽而秀气的园名给人们带来很多美好的遐想。
今天的镜春园中坐落着中国成立最早、运行最完善、发展最迅速的大学基金会之一——北京大学教育基金会、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中国社会工作研究中心、李兆基人文学苑等建筑,园中斗拱飞檐、回廊环绕,古树森荣,藤蔓扶疏,依稀可见旧时景象,成为了北大校园内一处优美而厚重的景观。
3
鸣鹤园
入北大西门,过小桥,向北折,有一条林荫小道通向燕园的西北方向。此处小径曲折,绿树成荫,土山重叠,大小湖泊相连,显得格外幽静古雅,颇有中国古代园林的流风余韵。这里就是当年被誉为京西五大邸园之一的鸣鹤园的遗址。
“鸣鹤”的联想意义最初见于经典古籍《易经》中“鸣鹤在阴,虎啸山丘”一说,发展至汉代,文人便以“鹤鸣之士”形容那些远离朝野纷争,在“暗”处施展才华的有识之士。
鸣鹤园全盛时为京西一座名园,与当时的自得园、自怡园、澄怀园、熙春园同谓京西五大邸园。总体布局为北京自然山水园,东部为寝居、娱乐之地,开挖河池,堆埠叠石,沟壑纵横,山峦起伏,结构开朗,溪花石竹,山色微岚。园西部为游宴之地,池中岛屿,环以流水,掩以修竹,临池湖石参差,使之望去诸多不尽之意。东西开挖水域两处,西为福岛,东为禄岛,象征着吉祥如意。西部园区较活泼,东部园区较紧凑,显示了传统园林建筑的多层次变化。
虽然咸丰十年(1860)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鸣鹤园也在所难免,园中大部分建筑都遭到破坏,只有翼然亭等几处建筑遗存。但从今日遗留下来的山系和水系中仍能想象出当年鸣鹤园总体布局的大致面貌。此后多年间鸣鹤园荒疏无人料理,又屡遭劫掠破坏,直到1928年燕京大学校长司徒雷登购下此园,才得以从战火中幸存。
1992年,在吉尔·赛克勒基金会的资助下,北京大学修复了鸣鹤园。修复后的鸣鹤园别有天地,颇有古园林的昔日气象。尤其是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的修建,更是为学校修复旧日园林提供了典范。园中石刻“鸣鹤园”三字乃是当代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为修复鸣鹤园而亲笔题写。考古文博学院二座亦坐落园中,使之古韵尤浓。
4
勺园
由西校门南行至西侧门,可见蜿蜒曲折的回廊,别致清雅的凉亭;亭前小桥接南北水塘,每逢盛夏,荷花遍开,景色宜人;再往南去则有勺园,平日里进进出出的来自全球各地的学者使之有燕园里的“小联合国”之美称。
勺园又名风烟里,约建于万历四十年(1612)至万历四十二年(1614),为明末京西著名的园林之一。园主米万钟(1570—1631),字仲诏,号友石,被时人与董其昌并提为“南董北米”,有“驰骋翰墨,风雅绝伦”盛誉。
勺园面积虽小,但景点多变,兼有流水回环,曲径深幽,以水面、弯堤、曲径、高柳、白莲和临水楼台构成了一幅烟水迷离的图景,给人以无限风光之感。之所以将园命名为“勺园”,就是取“淀之水滥觞一勺”之意。
到了清朝初年,勺园被划归清皇室,自乾隆以来,清帝经常在圆明园设朝听政,为了方便从城里赶来的官员上朝前后落脚休息,便于嘉庆六年(1801),正式将弘雅园改名为集贤院,作为堂官退值休息之所。乾隆五十八年(1793),英王乔治二世派来的特使马嘎尔尼出使中国,朝廷特地为使团在海淀预备了一处住所,这处住所就是勺园。
民国初年,几近荒废的勺园为燕京大学购得。20世纪80年代之后,北京大学在勺园修建用以接待外国学者与留学生的楼群。现在的勺园,坐落着国际关系学院的院楼、勺园学生公寓与正大国际交流中心,已经成为北京大学对外交流、接待的窗口,在北京大学的对外交流和内外事接待工作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历史总是带来惊人的巧合,兜兜转转回到原地之后,勺园风物已是大不相同了。
5
畅春园
畅春园是清圣祖康熙在北京西北郊建造的第一座“避喧听政”的皇家园林。其旧址大致在今北大西墙外,蔚秀园和承泽园以南,西至万泉河路西侧,南至北四环一线。在与北大校园有关的几座古园林中,畅春园是最晚与北大联系在一起的,但它的历史、地位却傲视群园。
论及畅春园不同寻常的历史,要从海淀的地理位置与风水讲起。
北京的地形西北高,东南低,由西向东逐渐倾斜。西郊一带正处于西山山脉与平原的交接处,地多丘陵,地下水源充足。元明清时期,这一带多泉多溪,有似江南水乡,塞外绿洲,因此成为当时在京城营造园林的首选之区。
康熙年间,匠人在“京师第一名园”清华园基址上建造皇家“御园”,作为“避喧听政”之所,命名为“畅春园”,寓意“四时皆春”“八风来朝”“六气通达”,这座园子也成为康熙最喜爱的居所之一。雍正即位后,在此基础上扩建成圆明园。乾隆时又修建了清漪园。至此,清代在北京西郊所建的皇家园林区“三山五园”就基本形成。其中畅春园建造得最早,为“三山五园”之首。也正因此园的特殊地位,清代许多帝王轶事与皇家秘闻也发生于此地,其中最为著名的莫过于康熙年间“千叟宴”与雍正夺宫一案。
1860年英法联军焚毁圆明园之后,畅春园也未能免于灾祸,园中建筑被摧毁殆尽,直到上世纪70年代之后才划归北大,成为与北大结缘的最后一个古代园林。历经数百年变迁,畅春园走过了百年的风风雨雨,也目睹了百年的盛衰起伏。如今,只有位于北大西侧门对面的恩佑寺、恩慕寺两座山门相依而立,默默凝望着这座先后经历盛世与乱世的古园。昔日好景仍在目,今岁已入新征途。
6
蔚秀园
蔚秀园是清代皇亲园林之一,园域面积很大,东部与校园本仅有一路之隔,西至万泉河,南与畅春园遗址接壤,北与圆明园遗址隔路相望。对于北大人来说,蔚秀园之名虽然耳熟,但是这座园子的来历与变迁却未必为人所知。
蔚秀园原名含芳园,为昔日圆明园附属园林之一,介于南北两“御园”(南为畅春园,北为圆明园)之间,位置相当重要。咸丰八年(1858)含芳园转赐给醇亲王奕譞,当年冬天,咸丰皇帝为含芳园赐名“蔚秀园”,并亲笔题写“蔚秀园”三字。“蔚”字本意为苦艾草,后引申为内在涵养与德行的养成,“秀”取特异、出色之意,咸丰皇帝以“蔚秀”二字命名,意在褒奖园主德行涵养出众。
醇亲王奕譞(1840—1890)在晚清时期是一位地位相当显赫的亲王。他去世时,光绪皇帝亲临王府成服祭奠,并以亲王之礼葬于北京西郊妙高峰,而庙制祭礼都按皇帝的规格办理。墓地至今保存,就是著名的“七王坟”。奕譞得到蔚秀园后,对园中景色十分喜爱,退朝后经常在园中饮酒、赋诗、赏景取乐。仅《燕园史话》一书所收录的以蔚秀园为题的诗就有三十多首。其中经常为人引用的是他的《蔚秀园新葺山弯小室晚坐》一诗:
开窗恰值秋容丽,山色波光一览收。
砌有幽丛工点缀,杯余新酿尽勾留。
风皱翠藻浮池面,霞灿丹枫舞岸头。
日暮酒阑新月上,芦花深处唤扁舟。
奕譞去世四十余年后,燕京大学于1931年12月购得此园。20世纪30年代,美国作家多萝西•格雷厄姆作为奕譞后人的旧友,被特许参观已经荒落的蔚秀园。游览中她被蔚秀园的黄昏美景所触动,写下了这样的词句:
“傍晚,椭圆形的池塘上闪烁着金属般的光泽。一亭立于山丘之上,飞檐曲线优美,在落日的余晖中隐约投下黑色的剪影。落日与池塘形成两个光环,四角亭立于两环之间……”
时光流逝,皇家胜景已不复,然而园中林木阴翳、芳草匝径、荷香阵阵,幽深之境蔚然深秀意味仍存。
百年沧桑,甲子更迭,燕园风物中蕴藏着一段段历史、一则则故事、一座座丰碑、一个个人物;京华浮云,人间烟火,皆载于此留与后人说。
摄影:光军、曾亮、刘旭都、李宇凡
编辑:冯莉雯、李宇凡
美编:李宇凡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北大国发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