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未名新语 | 杨睿:刻苦求学问,天真做少年

北大招办 北京大学招生办 2020-08-18


  全文共3637字,阅读约需9分钟


学生姓名:杨睿 毕业中学:江苏省苏州中学录取院系:北京大学元培学院




在我的高中期间对我影响最大的老师是谁?


我想是她。


她很特别。她的年纪已经很大了,却又有着年轻人的青春活力。她有江南园林温婉秀丽的中国古典美,却也不乏简洁干练棱角分明的现代风。她时而俏皮活泼,时而沉静肃穆。她用浸润的方式,让我自己去体会,去思考,去成长。


她不是某一个具体的“人”,而是一座园。她就是我的高中校园,江苏省苏州中学。



我的中学时代,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全部是在苏州中学度过的。熟悉苏州中学的人一提起这座学校,就想起“千年府学,百年新学”的历史。这其中有它独特的意义。千年,见证过兴衰更替的变迁,蕴含着古老厚重的底蕴,故而博大深沉,沉静如水;新学,发轫于变革碰撞,发展至现代,涌动着勃勃的新的活力,生生不息。苏中校园有奇特的一景,在府学古老的泮池边有一块新叠的石头,上刻“活泼泼地”四字。乍看或觉突兀,细想来,或许又有奇异的和谐:象征着古老与新生的交融,厚重与灵动的统一,绵延古厚的历史,承载不息活泼的生命力,向前腾跃而去。



苏中师生身上共同具备着这种气质,古今交融,沉静与活泼共存。我的老师有不同的年龄,不同的时代经历,不同的学术背景,不同的对人生和世界的看法。老师的言传身教,润物无声,在无形中引导我们形成自己的思考判断。



在这方面着力很多的,是我们初中的辩论老师。给我们上课大约是他第一次正式教授中学课程,他非常用心地准备以弥补自己缺乏的经验。一年整的课程中,他要求每一位同学在每一节课后用邮件的方式给他写反馈,由此了解同学们的接受度,发现自己忽略的问题且予以解答,并根据同学们的建议调整课程内容和上课方式,使课程更为深入、完整,让更多同学能够参与其中、真正有所收获。他写给我的邮件常常给我很多启发:


“凡事寻根究底,从根本和源头探究问题为什么发展成这样,为什么不是那样,结合自己看到书本上的各种信息,却不被这些信息所完全控制,忠于自己的思考和理解。这一点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是作为任何一个有可能突破现有知识架构的人所必须具备的思想模式。反之,则会在现有围城的藩篱里,兜兜转转,找不到出路。在年纪小的时候,或许因为能力和经验的缺乏总是错误百出,但随着个人能力和经验的提升,这些错误会越来越少,思想的金子也会越来越发光。在忠于自己的想法,周边朋友的看法对你的影响,师长前辈的思想的影响,要达到一个完美的平衡不是容易的事情。什么事情应该坚持,什么事情不应该坚持,谁对谁错,这个度很难。路不好走,却是‘唯一’的路。”


“老师和社会安排的任务,设定的‘好’的标准,未必就是不对的,不能遵守,或遵守就是不好,‘行尸走肉’。关键在于,对于自己所做的选择和行为,是否有意识的进行选择,明白自己想要的,所爱的。如果不是自己想要的,为了配合社会,再有意识选择‘暂时’遵守,以实现一定社会成就,但不要因此忘了什么是自己凭心去爱的。”


“事情都有一个概率,没有谁能确保成果,所以需要尽心尽力达到最大可能。”


“除了动笔着眼细节,应该要经过更长时间的思考和积淀,才能写好,这和研究一个道理,研究时间长,真正明白了,写就很快。”


“不要只是成绩好,保持自己这么清晰的思路,懂得独立思考和探索,不要限于老师的权威而不去思考对错,要勇敢坚强,保持谦虚和积极的学习态度。”


“第一堂课我说过我可能是第一个给你们‘不合格’的老师。我考虑非常非常久,也和负责老师了解过‘不合格’的等地对你们的影响不是不能承受的,所以还是决定给予‘不合格’。宁愿做个‘坏老师’‘严厉的老师’‘不够宽容的老师’,我觉得你们需要的是严格的标准,你们已经有了足够多的光环和待遇,我是给予‘危机和挑战’的老师。该宽容的时候我会宽容,该严厉的时候我会最严厉。”


“感谢,还是感谢。我是老师,但从你们身上却学到很多很多的东西,很多以前不明白的,在师生活动中也有所突破,谢谢你们的真、善、美。”




我觉得他并不仅仅把自己的辩论课程定位成所谓活动性的“副课”,在针对多数课程“积累学问大于独立思考”的情况下,他的目标在于培养我们独立展开思考的能力,作出自己判断选择的能力:“在这些’知识点’的基础,是给你们播撒一颗种子,去思考人类的发展,去了解辩证的重要性,去了解思维的重要,没有标准答案”“如果你开始思考,懂得分析,就已达到本课的目的。”



能够在规律性的高中期间增加一些新的经历很可贵。高二暑假参加北京大学暑期学堂,是高中生活中非常有意义的一个节点,让我对学习生活有了新的认识。学堂期间结识了许多新朋友,了解了他们的生活方式,也参与了北大组织的各种讲座,聆听感受北大人的生命。当时是深深被震撼和激动了。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讲座中哲学系教授提出的两个问题:“你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人生才是值得过的?”


那几天,我听到了许多北大人是什么样的呢?哲学转天文、工学转哲学的教授们,中文转生科的学姐,“黄金一代”的数院传奇、《星空日记》中追梦人的缩影……我的所见所闻向我展现出一幅恢宏壮丽的图景:人生有无限的可能性,那些颇富传奇色彩的故事是真实存在的。他们将生命演绎得饱满而富有张力,怀着满腔的热爱与生命的激情度过极为精彩的人生。在我心目中,他们就是青春了几十年的模样。


不管是北大清华的优秀学长学姐,还是这世界上诸多精彩活泼的其他人,都有着饱满丰盈的生命,也创造了许许多多的神话。至于奇迹诞生的原因呢?教授的一句话或可作为解释:“当你发现了你喜欢的,你自然而然就去做了,也就成了。





所以再回想我在苏州中学的同学,他们很多人比我早早地对未来有展望和期许,知晓自己所热爱的,并在高中时期就为之努力。在苏州音乐广播的《青春追梦人》里,同学们讲述了自己的梦想,分享了自己的一首青春之歌。有希望从事电影行业,被中央戏剧学院影视编导专业录取的;有希望延续摇滚乐爱好,组建了校内、校际乐队的;有希望研究心理学、即将赴美留学的;有希望将中国传统文化写入科幻小说,让我们的文化以更自信的姿态走入世界的;有在体育道路上自我磨砺并希望帮助他人的运动健将;有计算机、机器人、天文、物理、数学等等的爱好者,已经取得了各种全国、国际大赛的奖项……


缤纷的花一样的生命。让我想起中学校长在毕业典礼上的致辞:“苏州中学,最是红尘中一二等满富才情之地。山水者天地之才情,才情者人心之山水。苏州中学这么多富有才情的人和富有才情的山水叠加在一起,成就了最是红尘中一二等满富才情之地。”若谈成功,于他们而言,岂无打开梦想的十全方式?



高中三年,我接触到了许多智慧的句子。给我感触最大的,还是朴实无华的一句“刻苦求学问,天真做少年”。我不知道该怎样定义少年,但回想我的高中少年同侪,我想他们的特点是纯粹和真实。课余大家互相出题考验对方,在吃饭的路上激烈争执,偶尔得意洋洋地炫耀自己的解法,批评出题人的漏洞,然后再真诚地探讨优点与不足。有一次课后我无意问起课上小小一处遗留问题,结果第二节下课就收到了三位学数学物理竞赛同学的详细解答,并附上了他们认真书写的各种可能延伸情况。由此我接触到了很多稀奇古怪的数学知识,也感受到了学神们的热心和对知识的热爱。


以前我一直非常向往西南联大。我觉得那时那地有纯粹的学术,深刻的见解,兼容的思想,自由的风气。我一向觉得那是真性情与真学问并存的殿堂。现在想来,其实高中的那段日子与我所向往的西南联大象征的岁月有几分相似。不仅仅是一种形而上的精神,也是一种真实沉静的学术、生活。百家争鸣的自由是与踏实沉稳的严谨并行的,它不止有求真知的象征义,也有日常让学生皱眉的习题考试:“那时西南联大学习风气很好,学生习题做的很多,考试要求也极严格。”原来那些璀璨的学术成就,也要通过扎实的练习培养起基本的学科素养,这与我们高中时期的学习也有些共通之处。更重要的是那纯粹真实的少年心,赤诚精纯的少年气,超越时代和环境,都是一样的。





所以高中的生活经历、学习方式、精神理念是什么?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体验,很难概括,也不可复制。这让我想起课本中赫尔曼·黑塞论读书的一段文字:“这类经验的神秘和伟大之处在于:我们越是懂得精细、深入和举一反三地阅读,就越能看出每一个思想和每一部作品的独特性、个性和局限性,看出它全部的美和魅力正是基于这种独特性和个性——与此同时,我们却相信自己越来越清楚看到,世界各民族的成千上万种声音都追求同一个目标,都以不同的名称呼唤着同一些神灵,怀着同一些梦想,忍受着同样的痛苦。在数千年来不计其数的语言和书籍交织成的斑斓锦缎中,在一些个突然彻悟的瞬间,真正的读者会看见一个极其崇高的超现实的幻象,看见那由千百种矛盾的表情神奇地统一起来的人类的容颜。”


未名新语 | 张芷涵:心存感恩,让梦飞翔


未名新语 | 张博然:热血唱响无悔,心火点亮夜空


未名新语 | 王鹤凯:晋一to北大,那段泪与笑的美好时光


未名新语 | 关美格:忽而今夏,圆梦燕园


未名新语 | 从北辰到北大:追梦路上,星辰同光

相关阅读


文字:杨睿

美编:赖雯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