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博雅云讲坛 | 八十年代的我们,一个人文学者的经历、观察与思考

  全文共1635字,阅读约需5分钟



关键词:博雅云讲坛  文学


编者按


家国天下事足不出户可闻鸿儒高谈,山川风物景咫尺天涯亦可携手相看。在这里你可以体验严谨细致的科学实验,也可以放任感触在文字的世界中肆意挥洒,你可以探索人心最深处的秘密与动因,也可以重游湮灭已久的古代遗迹。经济民生,商海波澜,思古辩今,考量人心,每一场讲座都献上一席文化盛宴,每一门学科都带来一次思想巡游,带你畅行知识之海,直击学科前沿。识理学之博,品人文之雅,走进更多北大名师讲堂,感受不同学科思维模式的奇妙碰撞,让心中的热情与兴趣指引前行的方向。



八十年代的我们,一个人文学者的经历、观察与思考

北京大学陈平原教授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的前身是京师大学堂中国文学门,1910年正式成立。1919年改称国文系,下设语言文字、文学、整理国故三科,初步形成了今日北大中文系的基本格局。百年学术,薪火相传,北大中文系名师辈出,林纾、鲁迅、胡适、钱玄同、刘半农、王力、俞平伯、魏建功、沈从文、林庚、朱德熙等众多名家任教于此,他们秉承“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人文信念和学术理想,为学科建设、学术传承、文化进步乃至民族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目前,中文系拥有全国最完整的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建制,坚持“专业教育”和“通识优育”相结合的理念,为培养学术型、研究型、文化创新型中文人才打下了良好基础。




 


陈平原教授

陈平原,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著有《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中国现代小说的起点》《千古文人侠客梦》《中国散文小说史》《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当代中国人文观察》等。



讲座一览




扫描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观看讲座视频


那是一个纯真的年代,也是一个混乱的年代;那是一个青春的年代,也是一个迷茫的年代。八十年代在中国知识分子的身上留下了怎样的烙印?怀旧、感伤、理想还是奋进?陈平原老师为我们讲述一个人文学者对八十年代的特殊记忆。


陈平原老师将自己记忆中的八十年代娓娓道来,为我们展示了一幅生动丰富的历史图景。已经过去了的八十年代的故事,在一段段讲述中又重新鲜活。在八十年代上大学是怎样的一种体验?试图办一本杂志又会有哪些独特的故事?那时的学者如何开会、如何著书?学术社团的主要任务又与今日有何不同?


陈平原老师首先明确了他口中的“八十年代”的概念。与1980—1989的物理时间和1978—1991的官方时间不同,陈老师将他所理解的八十年代限定在1978年至1989年这段时间。我们谈未来、谈怀旧,都是基于当下的缺憾和需求,而那段时期的风风雨雨则化作了如今我们回身遥望时对美好与激情的追忆。有人说,八十年代是人文学者的舞台,九十年代以后是社会科学家的舞台。陈老师强调要辩证地探究八九十年代交际时的潮流激荡,不仅要看到人文学的兴盛与活跃对社会历史的深刻意义,同时也要认识到九十年代以来各界的变化进步对人文成果的巩固与发展。


无论是哪一个国家,其本国语言文学、历史、哲学的特点都自然带有很强烈的在地性,都是同国家、民族和时代一起成长发展的。中国语言文学在中国不仅仅是一个学科,更是一种精神的力量,甚至是一种溢出专业以外的文化建设的力量。中文系的学者身上,必定带有一种关注国家命运的责任感,并且有着希望进入到整个国家的文化建设之中的强烈愿望和无穷能量。陈平原教授对学科未来的发展保有乐观积极的期待,认为“人文学已经触底反弹”,正在不断地吸收对中文学科拥有真正浓厚兴趣的新鲜血液,在社会对人文与精神世界的日渐关注中蓬勃发展。


八十年代的独特辉煌已然永远留在了我们的背后,但历史长河滔滔不息,新一代青年再次风华正茂地站在了时代的潮流面前,我们有理由相信,文学的明天是充满希望的,而下一个百花争艳的明媚春天必定就在不远的将来,等待着我们后辈的加入与建设。


来源 | 北大博雅讲坛

编辑 | 白佳玉

审校 | 王炳寒 李馥先

美编 | 李博宇



讲座总览

博雅云讲坛 | 身处方寸,心行千里——即日起,宅家亦可感受学科魅力


强基计划

北京大学2020年强基计划招生简章


备考锦囊

北大学子备考锦囊 | 邵奕佳:心之所向,素履可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