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北大丨北京大学法学院2012级本科生张婉愉:罗德学者背后的诗与远方
张婉愉,北京大学法学院2012级本科生,获2015年度罗德奖学金。自入学以来,先后获得北京大学新生奖学金、三好学生标兵、国家奖学金、贝克麦坚时奖学金、奋迅奖学金、众达奖学金、美迈斯法学奖学金等学校、学院多项荣誉奖励,并先后在北京大学法学院学生会、北京大学法律援助协会和校外律师事务所、社会公益组织中广泛参与社会实践、专业实习和志愿服务。2014年9月,以全年级第一的优异成绩获选参加北京大学法学院与斯坦福大学法学院交换项目,表现优异。2015年2月,作为北京大学法学院代表队成员参加第56届杰赛普(Jessup)国际法模拟法庭比赛,为北大法学院荣获中国赛区冠军并成功跻身全球32强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个人获评当年中国赛区“最佳辩手”。
编者注:罗德奖学金,也译为罗德兹奖学金或罗氏奖学金,是一个世界级的奖学金,有"全球本科生诺贝尔奖"之称的美誉,得奖者被称为"罗德学者"。
如果你有一颗理想主义者的心灵,你将使(而不是觉得)这个世界更加理想。
——小奥利弗·温德尔·霍姆斯
“从小学一直到现在,我都觉得自己很幸运,我是平等和公平机会的受益者。”冬季晚上近十点的泊星地,人们陆续收拾东西离开,婉愉歪着头,和我们说起小学时候。“但是只有我一个人幸运是不够的,在理想的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应当以其实力被评价,每一个人都应当享有平等的机会。”
认识你自己
“‘何事最难为?’‘认识你自己’,相传这句话刻在阿波罗神庙。我当然没有亲眼见过,但是我觉得这句话太对了,我的大学生活的起点就是认识自己,通过参加不同的活动、项目并且认识不同的人,来认识自己。”
一进入大学,婉愉和绝大多数北大同学们一样经过“百团大战”的洗礼,加入了院学生会、校团委、北京大学法律援助协会、北京大学法律学生国际交流协会等多个部门,晨起暮归,忙得不亦乐乎。“我都挺佩服当时的自己的,也不知怎么期末的时候成绩还侥幸不错。”
大三的时候,婉愉成为了杰赛普(Jessup)国际法模拟法庭比赛北京大学法学院代表队的一员,在易平老师和乔一夫老师的带领下,全队八名同学一起备战大赛。杰赛普国际法模拟法庭比赛是由美国国际法学生联合会主办的专业性法律辩论赛。自1959年举办以来,已有50余年的历史,每年有100多个国家的900余所大学参赛,是目前国际上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模拟法庭比赛,被誉为国际法学界的“奥林匹克竞赛”。易老师评价,“婉愉以她突出的专业能力、积极的工作态度和无私的团队精神,为代表队作出了巨大贡献。”
事实上,在备战模拟法庭比赛期间,婉愉还以全年级第一的优异成绩在斯坦福大学法学院进行为期五个月的交流学习。沉重的课业负担并没有阻止她优质高效地完成备战任务。虽然她也遇到过挫折和不顺利,比如在美国交流时意外受伤导致期末期间行动不便,比如压力太大写不好法律文书“忍不住想撞墙”。可是她说,队里其他的师兄师姐们太厉害,怎么都得努力,可不能掉队太多。
“大一到现在,学业、学生会、社团、模法、实习等等一切事情,只要在做,她就严格要求自己,从来不曾马马虎虎地交出一份答卷。常常我们都休息了,她的床帘下还透着灯光。”婉愉的室友、法学院2012级韩妍婷告诉我们。
强世功老师则谈到,“这个课堂上(编者注:法理学课程)有很多优秀的学生,张婉愉同学可以说是其中的代表。这种优秀就体现在她思考的问题不局限于具体专业知识、不局限于未来的职业和工作,而是思考如何成就自己的人生。用她的话来说,课堂上阅读这些伟大的法理学著作有助于她思考‘自己与自己的关系’和‘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那些诗与远方
“大概因为我是一名法学生,在北大法学院的环境里,大家都会偏重去关注法律保护的现状。我们在刑诉法课上、行政法课上都能了解到各种目前我国对弱势群体法律保护的问题,法律援助协会在这方面也做得特别好,总是获得北大十佳社团的称号。法援给大家带来了接触社会公益的直接渠道。”
除了积极参与法援的活动,婉愉还尝试相关的社会实践。
今年暑假,她和其他两位大学生一起在中国政法大学梁柏能老师和成都德帮公益机构共同组织的“乡土,青年,人生”夏令营中当志愿者。夏令营里的孩子们都来自四川偏远山区,聪明可爱,但不幸的是父亲都在外出务工的过程中患上了尘肺病。
作为夏令营里唯一一个学法律的志愿者,婉愉面对同乡的小朋友们却感到了深深的无助,“孩子们知道我学法律,会疑惑‘为什么法律规定的这么好,却无法帮助我爸爸’类似的问题,而我没有办法给他们解释清楚这个问题。当时我的内心很挫败。我跟梁柏能老师聊,他说我们可以做的是让孩子们知道,这是一个社会问题,是全社会需要去帮助他们解决的问题,而不是他们自己的问题。”
“我觉得梁老师的回答也给了我自己很多动力。”婉愉回忆起这段经历,仍然感触颇深。
目前我国法律援助人均经费很少,据调查不足1美元,法律援助的供给和需求极不平衡。像北大法律援助协会这样的组织亦在积极地努力,改善现状。如果能够在中国高校的法学院和社会法律援助之间搭建起更广泛的合作平台,让每一位法学生在校期间都有机会认真从事一段时间的法律援助,是不是能够缓解一点供求之间的不平衡?婉愉在设想,并希望能在毕业前做出尝试。
去读读书
机遇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这句老话真是没有错。
大三的时候婉愉参加了北大和斯坦福大学同学共同组织的FACES中美学生交流论坛,在那里认识了目前在北大工作的罗德学者王赛,并且从王赛口中第一次听说了罗德奖学金在中国开放申请的消息。大三结束后的暑假,她在家陪父母,“突然就想试试看,在我看来罗德奖学金看重学术能力和公益服务,万一申上了呢?”
她还是有点游移不定,就邮件询问了法学院的强世功老师。“老师的话给我印象特别深,商业律师任何时候都可以当,不如在这个时候去做点不一样的事情,去读读书。”
就这样,婉愉走上了罗德奖学金的申请之路。
准备申请材料时,她需要三封学术推荐信、一封品格推荐信。回想在大学期间最了解自己的老师,婉愉最终决定烦请法理学课的强老师、法律经济学课的薛兆丰老师、在斯坦福交流时公司法课程的Klausner老师和模拟法庭教练易老师为她出具推荐信,另外她还提交了个人陈述、简历、GRE/GMAT成绩、110分以上托福成绩、在校前5%的成绩单证明等材料。经过履历筛选,两轮视频面试,晚宴,最终封闭面试,从7月到12月,一切都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12月7日,罗德奖学金公布2015年度获奖榜单。婉愉在全球超过1.2万名申请者中,脱颖而出。
在了解婉愉的人看来,这个结果并不让人惊讶。
薛兆丰老师给我们讲了一件小事:“婉愉当时担任我的课程助教,每周负责整理读书笔记,大概30-40篇文章,做成PDF文件,给我批阅。别看这份工作简单,婉愉每次都编写了目录,并用不同的字体,漂亮地呈现出来,让我感觉到,她是一个真心要把工作做好的人。”在知道得奖的消息后,薛老师还在微博上祝贺婉愉并分享了另一件小事:“两年前给法学院讲《法律经济学》,第一句话就是问谁愿意做我助教。第一排一女生立即举手。她就是张婉愉。后来问她为什么那么快,她说以前因为慢了而遗憾过。”
强世功老师回忆:“在课堂之外,张婉愉和我也有不少交流。但讨论的问题不局限于专业和职业未来,更多地是讨论人生本身。包括她申请罗德奖学金,国内从事法律服务,去东南亚从事法律服务工作筹划等等。甚至在她最后去上海面试之前,讨论的依然是这些问题,而不是面试问答的技巧。这样的讨论对我自己也是一个教育。看一个年轻学生如何展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从他们身上也看到了国家的未来,也在教育和鼓励我自己。”
她的好朋友、住对门寝的张博謇这样评价她,“我和婉愉是在大一组建了一个学习小组一起讨论案例,所以逐渐熟悉起来的。婉愉不仅聪明而且勤奋,无论是成绩、学工还是社会活动,都用近似完美的答卷让所有人信服。从大一到大四,她一直都对自己的人生很有规划。她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学霸,而是一个很有现实关怀的学生。我想,罗德奖学金,奖励的不仅是她的天赋与勤奋,更是她的理想主义与人文关怀。”
生活中的小幸福
申请罗德奖学金,可以说是生活对婉愉的一次阶段性测试,不出意外地,她交上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我们了解到,除了学习和工作外,婉愉还是一个特别热爱生活的北大女生。
张博謇说,“其实我们的学习小组还兼任吃喝玩乐。大家在一起玩耍的时候婉愉就展现了另外一面。在群里怂恿我们积极外出玩耍约饭的,是她;身体力行地挖掘各种街头巷尾的正宗四川美食的,是她;半夜要带我们出去吃夜宵的,还是她;相交越深,就越能感觉到她学霸外表下的有趣一面:热爱生活、待人真诚。所以无论是和她共事还是交友,都是一件开心的事情。她不仅可以把日子过得多姿多彩,也会让身边的朋友们感到开心快乐。”
她的室友韩妍婷也记录了很多趣事,“虽然婉愉工作学习起来很拼命,但其实她同样非常注重生活的精致和情趣。时不时地,桌上会布置着一束鲜花;某天很惊喜拎出一件旗袍,很小女生兴奋的样子,告诉我们拿到了奖学金就去定制了一件;还曾经有一次带着我在寝室开着门练习冥想,门口经过的同学都被我俩吓了一跳……生活上甚至感情上的问题,婉愉都能帮大家分析解决,真的是居家必备的好妹子!”
荣膺罗德学者只是张婉愉人生中的一个临时停靠站,我们相信,像她这样全力学习、关心社会又热爱生活的人,一定能够走得更远。
信息来源丨北京大学法学院微信平台
编辑丨汪嘉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