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别再误解我了

2017-05-12 壹心理主笔团 心理公开课

文:壹心理主笔团(四毛&萤火虫)


壹心理主笔四毛:


 “我说话的时候,别人总是误解我的语气和表情,以及内容。明明只是调侃,却总被当作是嘲讽。我的表情只是想表明我的不情愿,她们却理解为我在对她们生气......好吧,我开始不说话了,她们又说我冷暴力。真是够了!”

 

“明明知道自己没有错,却很在意别人误解自己。即使别人可能没有误解自己,自己也会老是往坏的想。”

 

“别人问我事情,我一时还不能确定,不知道怎么回答,就用沉默回应,之后就会引来别人的误解,我不是故意不理睬,只是一时不知道怎么回答。”

 

作为特别害怕被误解的人,在壹心理问答区看到了这样的烦恼时,感同身受。

 

被误解,就是这样伤人。


就像把钉子钉在墙上,即使你把钉子拔出来,痕迹永远在那里


为什么我们会被误解和误解他人呢?今天来跟大家聊一聊这个话题。

 


1.

我为什么会被误解?

——信息的发出方的问题

 

(1)说得快不如说得有质量


《小王子》里玫瑰曾经对小王子说:“误解伤害了我们爱的人,更伤害了我们自己。”


我们讲话时过早学会了掩饰和口是心非,而非真诚待人。


 “误解的根源是语言”。


一旦某句话说出口了,就再也收不回来。

 

虽然弗洛伊德说过:你无意的语言就代表着你的潜意识


但有时我们无意的语言真的就是“无意”的。


很多人平时不太注重语言的严谨性,使用不恰当的语言,误解也就这样产生了。


当我们要讲出一句话时,为了避免不必要的误解,还是要先在脑海里思考一下表达出来是否合理,语言用得是否恰当。


说得快不如说得有质量。

 

另外,我们还需尽量避免使用有歧义的词语

 

比如,有人会说“我觉得你很好笑唉。”

 

这个“好笑”有人会理解成“可爱”“有趣”,有人会理解成“笑料”“滑稽”,需要加一些铺垫或后缀表意清楚。

 

But,如果你真的觉得人家像笑料,很滑稽……嗯…..那还是不要说了…….



(2)身体不一定都是诚实的。

 

我们常说“嘴巴是会骗人的,但身体却是诚实的。” 


身体就真的都是诚实的吗?其实并不都是如此。


有时候,某些肢体语言只是我们的一种习惯。


肢体语言包括目光、面部表情、身体运动、姿势和人际距离

 

例如:某次我想找领导谈点事情,领导回头看了我一眼没有说话就掉回头去了。

 

我的内心os是:“我是不是惹他生气了?”

后来他说“没有,就是那会在忙。”

但“你刚刚表情好严肃,吓到我了。”

“哦,不用介意,我面瘫。”

 

面瘫…….好吧,这就是典型的因肢体语言引发的误解。

 

(3)“你应该懂我说什么。”——发出信息时的“透明度错觉”


“你应该懂我说什么。"

“我不懂你啊,你不说,我怎么懂?”

"我都跟你在一起那么多年了,你还不懂我!”

 

这经常是自认为彼此特别熟悉的两个人之间的话,但它又往往是引起争吵的一句话。

 

社会心理学家Heidi Grant Halvorson认为,当我们作为发出信息的一方在制造误解时,原因在于透明度错觉(the transparency illusion)。


大多数人都存在一种假设,即认为彼此之间的沟通是透明的

 

在沟通过程中,其实信息发出方并没有真的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到位,但他们以为自己的感觉和需求能够被接受的另一方清晰地感知到,以为自己表达得很清楚,也就不会花费时间和精力去阐释或者确认对方是否理解。

 

但实际上,接收信息的一方是被迫在非常有限的信息量中对发出方做出判断,因而往往会判断失误。

 

透明度错觉产生的误解往往是双向的:“当你抱怨其他人并没有真正明白你的意思时,你可能同样也没有明白对方在想什么。”Halvorson说。

 

这种情况特别容易发生在自以为很熟的人与人之间


其实,就连认识了一辈子的你也不一定懂你自己。


我们在发出信息的时候,还是要考虑对方是否知道相关的背景,花一些时间和精力说清楚。



(4)“他就是这样的”——刻板印象


个人的外观、性格、地域印象、涵养、文化、知识结构、教育背景、阅历不同,加上一些社会偏见,难免会对一些人或事形成“刻板印象”。

 

比如有的人会认为脸圆的人比较温和,而锥子脸却会给人刻薄的感觉;有人会觉得男方人比较文质彬彬,瘦弱;北方人会比较豪爽高大;男生擅长理工科,女生擅长文学科…….

 

《心理科学》期刊上最新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刻板印象的出现,最初只是无心之举,但是随着人与人之间不断交流社会信息,最终不可避免地逐渐变得根深蒂固。

 

刻板印象,这个对信息的发出者和信息接收者的影响都是存在的,对于发出者来说:刻板印象有时候是负面的,会导致歧视和偏见的产生。

 


2.

我为什么会误解别人?

——信息的接收方问题

 

(1)接收信息时的“认知吝啬者”

 

对于接收信息的一方来说,让我们容易产生误解的原因,来自于我们都是“认知的吝啬者”(cognitive misers),即懒惰的思考者:在对他人进行认知的过程中,我们会倾向于节省时间精力,只挑出我们认为对形成印象必要的信息,而忽略了一些其他的信息。

 

人在接收信息时会采取两种认知方式,第一种方式是快速、凭直觉、不假思索地处理信息。这是一种“不费力”的认知方式。


第二种方式则是理性、慎重、有意识地处理信息,这是一种“需要付出努力”的认知方式。


而懒惰的思考者都倾向于选择第一种。为了避免被误解,就不能再“懒”下去了。



(2)对信息的二次解读

 

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一定会发生信息失真,这是不可避免的。


发出者与接受者因文化、教育背景、成长环境不同,对某些信息的解读不同。

 

比如有个男生夸我 “你真是个傻白甜”。


我的内心os是“你才傻呢,你全家都很傻”。


这种期待信息与实际信息的差异让我产生了极大的不舒适感。于是,你被我误解了!我就会认为“你这是想搞事情啊”,从而降低对你的评价。

 

(3)价值观心理


大量事实证明,误解的形成不仅具有普通心理根源,而且还有社会心理根源:价值观心理。


即人们对具有评价意义(褒贬意义)的词语根据自己的价值观进行理解,把褒义词语或者中性词语理解为贬义词语,从而误解了说话人。

 

  • 自我期望心理


指在荣誉或物质利益方面对自己做过高的估计,把话语理解为自己所期望或对自己有利的心理,也可称为自我利益心理。即人们总喜欢听到他们想要听到的东西。

 

  • 自我防卫心理


指由于戒备、忌讳或自认为理亏等原因把褒扬自己、对自己有利的话语理解为贬抑自己、对自己不利或有害的话语;或者把对自己无害的话语理解为对自己有害、把与己无关的批评当作批评自己的心理。

 

自我防卫心理对话语理解的影响发生频率很高。由于自我防卫心理导致的命题意义误解常常带有误听的性质,由于听话人自我防卫心理很强烈,以至于出现错听性理解


  • 乐观心理


指将贬抑、批评自己的话语理解为天真、善良的心理。



3.

被误会后怎么办?

——四个步骤


被误会第一反应就是委屈或愤怒,急着想解释清楚,然而本来就已经有误会了,在情绪操纵下的不理智行为往往导致误会加深,越描越黑。那么该怎么办呢?


知乎上网友Yonglin给出了4个步骤。

 

(1)冷静下来。


先通过一切正常的宣泄情绪的方式让自己恢复理智,平复心情,接受被误会的事实。

 

(2)分析误会原因。


人与人之间交流就像一个通信系统,如图。


(图片来源于网络)


信源是信息发送者的初始意图,经大脑这个发送变换器转编码成语言信号,送入信道中传输。

 

生活中经常听“别人说”,相当于在信道中加入噪声,很多时候噪声大得可以湮没信号。


于是,接受变换器(信息接收者)接收到的就是严重畸变或者不完整的信号了。再经过他大脑(带着各种你想不到的主观色彩)解码,得出的信息就是信息接收者的结论了。

 

这时,你需要分析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 自己意图不对、从一开始自己就错了(信源)

  • 还是自己的表达方式出了问题(发送变换器)

  • 再者是别人的以讹传讹(信道、噪声)

  • 信息接收者解码方式不对(接受变换器)

 

(3)解决误会。


最好的方式是心平气和地直接沟通,前提是双方都愿意沟通,误会者愿意听你说。

 

一般来说,误会者是感觉不到是自己误会了,还以为就是他所看到所想到的那样。


所以,误会者不愿意沟通的时候不要强行沟通

 

如果真的很想有效地解决误会,不要嫌麻烦,坐下写封信或者邮件,把你想说的统统写下来,再传给对方。

 

看或不看取决于对方,这样既不会给对方造成直接沟通的压力,又给了对方思考的余地,也让对方知道你的诚意。

 

如果情绪不好可以找值得信赖的人倾诉,平复下情绪后自己解决。否则第三方带着自己的主观色彩再去跟误会者说,很容易造成更大的误会。

 

(4)用了各种方法解决不了怎么办?——Let it go!


安心等一段时间,也许他被他以为的正确蒙蔽住了眼睛,还很愤怒。


自己都尽力了,承认之前的都是沉没成本,不要舍不得,放下没那么难。

 


4.

最 后


在无数次被误会之后,我开始学会用科学方法了解自己和他人。


在生活中我会用观察、访谈加上证据收集的方式尽量完整的去了解一个人或一件事。

 

有些误解真的是在所难免,我也在努力寻求接触误解后无果专注于自己的感受。


如果你经常被误解,就尝试着以上的方式去尽量降低误解。


如果你不是有意去造成误解,也努力去消除误解了,对方还不领情。


我只能说:让他go die吧!


- The End -


参考资料:

[1]宗世海. (2003). 论误解形成的社会心理根源. 现代外语, 26(3), 266-274.

[2]Yonglin《你曾因为误会导致了意想不到的结果?又是怎么解决的?》知乎回答

[3]Agthe, M., Spörrle, M., & Maner, J. K. (2011). Does being attractive always help? Positive and negative effects of attractiveness on social decision making.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0146167211410355.

[4]Emily Esfahani Smith, Mixed Signals: Why People Misunderstand Each Other, the Atlantic.

[5]Human, L. J., & Biesanz, J. C. (2013). Targeting the good Target an integrative review of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consequences of being accurately perceived.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Review, 17(3), 248-272.




【壹心理主笔团想问你】

这篇文章扎心吗?

哈哈

你被误解的经历是什么?

你有误解过别人吗?

想对你误解过的人和误解你的人说什么?

长按下方二维码

开始你的第一堂心理课

推 荐 阅 读


 上天给你一些机会,是让你承认自己做不到

谈「诱奸」的性暴力 | 希望世界上不要再有房思琪

愉快,才是最大的生产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