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比心理问题更可怕的,是这种羞耻感
“感觉自己有抑郁倾向,但害怕别人知道,担心会被当怪物看,我该怎么办?”
在咨询室里,也会有很多来访者再三跟我确认:
“咨询师,你真的会帮我保密吗,我不想被人发现我来做咨询。”
每次看到他们不仅在自己的心理困扰中苦苦挣扎,还因外界的看法而受伤,我也为他们感到心疼。
不像对待身体疾病,我们似乎总是羞于说自己的心理出了问题。
今天想跟大家聊一聊,关于对心理问题的羞耻感。
长期以来,某些影视作品以及自媒体对于心理疾病的描述不够客观和全面,在公众眼里,渐渐形成一套刻板印象,认为有心理问题的人是“不正常的、危险的、可怕的”,造成了对心理疾病的污名化(Public stigma)。
例如在电视剧里,一个有双相情感障碍的角色做出暴力行为,观众可能就会简单地将双相情感障碍和“暴力狂”挂上钩;
某些自媒体在描述女生因为患上神经性厌食症而去世时,弱化对病症的科普,反而强调了女生是为爱减肥,让大众误以为神经性厌食症也不过是“恋爱脑”的无脑行为而已。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真正患病的人也认可并接受了外界对心理疾病的评判,他们就会形成向内攻击自己的歧视和偏见,称为自我污名化(Self-stigma),让他们在别人面前谈论自己的病以及寻求帮助时很容易感到羞耻。
在社会上,还会存在一种观念是:心理出问题只需要自己调节就好了。
人们抑郁不开心,会告诉自己,“喝杯奶茶就好了,搓顿火锅就好了,熬一熬就过去了”。
亲友出现心理问题,也只是劝劝他们“想开一点,坚强一点”。
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因为心理问题而寻求帮助被认为是一种软弱无能的行为。当他们考虑做心理咨询解决问题时,内心就会容易产生评判自己的羞耻感。
研究表明,自我污名化带来的羞耻感会影响心理疾病患者的自尊水平,加重症状,阻止他们寻求专业的帮助。 即使得到了专业的帮助,他们在结束治疗后的康复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试想一下,当有抑郁倾向的人相信了“自己是因为不够坚强才抑郁的”,ta可能会不断自责,觉得自己不够好,认为所有人都能克服困难,就自己不行。
因为害怕被贴上“不坚强、作”的标签,担心如果确诊会被职场歧视,甚至解雇,ta不敢去看病,而是选择了隐藏自己的痛苦,让自己的一切行为看起来是“正常”的,实际上却让症状一步步加深,情况变得越来越糟。
1.改变自己对心理健康问题的态度。
当你对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感到羞耻时,可能在你的心里,也存在着一些对于心理问题的偏见。
破除这些偏见对我们的伤害,需要从改变自己对心理健康问题的态度开始。
例如意识到:
人们会抑郁,并不是因为内心不够强大,想太多或者太闲;心理问题很复杂,不是只要足够努力,就能克服心理问题的;告诉其他人或者寻求心理咨询不是软弱无能的表现,相反,这是勇敢、爱自己的表现;
你可以通过在网上搜寻资料,或者看心理学相关科普书籍,来进一步提高自己在这一方面的认识。
2.不要把你等同于心理问题。
就像感冒的人会说“我得感冒了”,而不是“我是感冒”一样。
不要因为你有抑郁、焦虑等症状,就觉得自己是抑郁症、焦虑症本身。
当你坚定地认为自己是一个人,而不是行走的“心理疾病”,不认同加在自己身上的疾病标签时,外界的偏见就不容易伤害到你。
3.寻找你的支持小组。
可以尝试跟关心你的亲人和朋友诉说,从他们那里获得支持和安慰,同时,他们的陪伴也能更好地帮助你恢复。
除此以外,也可以去寻找与你有相同困扰的人,加入他们的互助小组,这样你会更加容易得到共情和理解,也能从他们那里获得更多求助的方式。
当你想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但又担心被歧视时,这是正常的。
但这不是你的错,不要因为别人的不了解或偏见而惩罚自己,也不要因为害怕被贴上标签而放弃咨询。
只有你自己,才有权利决定你自己是怎样的人。
[1]Borenstein, J. (2020, August). Stigma, prejudice and discrimination against people with mental illness.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https://www.psychiatry.org/patients-families/stigma-and-discrimination
[2] Healthdirect Australia. (2021, November 3). Mental illness stigma. Www.healthdirect.gov.au. https://www.healthdirect.gov.au/mental-illness-stigma
工具条上设置固定宽高,
背景可以设置被包含,
可以完美对齐背景图和文字,
以及用于模板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