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心理

其他

我发现不轻易离婚的关系,都有这4个特征

最近在网上冲浪时,常常有一种“割裂感”:一方面,觉得大家都不想恋爱、结婚,“主动单身”的人越来越多;另一方面,又发现网络上对“爱情”的讨论却只多不少。层出不穷的婚恋综艺、情侣大V博主、爱情连续剧......好像我们嘴上说着不愿去爱,内心却渴望拥有一段美好的关系。这个现象乍一看有些矛盾,但仔细想想又不难理解:我们的情感需求并未消失,只是对亲密关系的要求越来越高了。复旦大学梁永安教授,形容当代人的恋爱是一场“遭遇战”。和上一辈的感情观不同,我们更重视自己的感受和关系的质量,相信好的关系必须靠两个人一起努力,用心“经营”。可以说,我们的爱情观正处在更迭的过程中。我不禁好奇:如今大家认可的“高质量婚姻”,究竟是什么样的?于是,我从最近很火的“恋综夫妻”身上,总结出了4条“夫妻相处之道”。希望今天的文章,能够帮助大家:更勇敢地进入一段亲密关系,以及更好地维护现有的亲密关系。综艺《爱的修学旅行》播出后,周一围收获了一批“内疚粉”。节目播出前,朱丹自爆的“台阶论”火了——夫妻俩冷战时,周一围主动找朱丹说话:“我现在是在给你台阶,如果你不走下来的话,待会儿这个台阶就没有了。”朱丹说,周一围用这两句话直接搞定了她,让她这辈子再也不敢吵架了。于是,观众纷纷一边倒地指责周一围:非常“大男子主义”,不尊重、甚至不爱老婆。直到他俩一起参加节目,周一围现身说法后,大家才发现误会他了。关键的转折点,是朱丹讲了一段往事:很久以前,朱丹被闺蜜骗光了所有积蓄,还背上了大额负债。当时还只是男友身份的周一围,并没有选择逃走,而是默默陪她还完了所有债。这种“在关键时候靠得住”“能扛事”“行动大于语言”的品质,让周一围的形象一下子高大了起来。但他俩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这一点:周一围送给朱丹一本相册,里面记录了他拍的朱丹的各种日常照片——素颜、穿邋遢的睡衣、因为怀孕变得浮肿的身材......他收藏的不只是快乐、幸福的瞬间,还有妻子疲惫、艰难的时刻。朱丹说,在这本相册里,她感受到了丈夫对自己360度的接受,包括那些不够完美的部分。这点在TA们恋爱初期就有所体现,当时朱丹受二婚的流言困扰,周一围安慰她:“不管你从前经历过什么,我爱的是经历过这些事之后的这个人。”爱一个人原本的样子,是最深切的“看见”。心理学家Kohut认为:真正“看见”一个人,需要超出自身的经历和限制,不带偏见地看到和理解对方真实的自我。不主观预判,不理想化TA的形象。当我们体会到“被看见”时,才会更容易和一个人产生连接,进而发展为友情或者爱情。正因如此,提起朱丹被骗钱的事,周一围的反应是:“她并不是讨好型人格,我反而认为她是太善良了。”这种对伴侣的理解和接纳,是亲密关系长久的基础。因为它带给人一种信任,即:我相信你能陪我一起面对未来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所以,即使周一围在大众面前,不喜欢秀恩爱,也不愿说甜言蜜语,但是:他已经提供了最高级的情绪价值。吴京因为之前在别的综艺里的一些表现,被很多人指责“情绪控制能力差”。他和妻子谢楠的相处模式,更让很多网友感到“窒息”。但看了《幸福三重奏》后,吴京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倒不是情绪管理问题,而是他反复向老婆传达的一个观点:“我知道你想那样。但我做不到,我不是那样的人。”比如他俩相处的时候,谢楠想跟他聊会天,但他要么呼呼大睡,要么埋头吃饭,连眼神交流都没有。有次晚餐后,同节目的何猷君和奚梦瑶甜蜜对唱,谢楠听着听着就哭了。老婆哭了后,吴京的反应先是烦躁,然后责怪谢楠:“你觉得他们那样很好是不是?”“你要渴望这个,我真不会。”他俩的核心问题特别常见,任何一个拥有过长期亲密关系的人,大概都经历过这样的矛盾:当对方期待我改变时,到底应该坚持自我,还是妥协?总有人强调“自我”在关系中的重要性,甚至把“能否做自己”看作衡量爱情的标准,认为“妥协”就是恋爱脑。但现实中,真的存在能完全做自己的爱情吗?心理学家Cope发现:高质量的亲密关系中,两个人的自我是相互依存的。也就是说,爱上对方后,我们的一部分自我一定会被关系重塑。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感觉,是两个人“亲密感”的来源。这和第一部分提到的“接纳对方真实的自我”并不冲突,因为这种重塑建立在双方的个性和自我认知上。心理学家David
2月29日 上午 10:57
其他

要疯了!为什么有的人吃饭总是剩一口???

你身边有这样的人吗?吃饭,不管合不合胃口、吃多少,永远都会剩一口在碗里;喝饮料,无论大瓶小瓶、喜不喜欢喝,永远剩个底儿的时候就不喝了;吃水果,不管是块状还是颗状的,永远会剩一两块、一两颗在那......我老公就是这样的。每次我辛辛苦苦做好饭,他吃到最后总要剩两根青菜、几块肉和一口饭。虽然剩得不多,但我胃口小吃不下,倒掉又觉得可惜。我问他:“是我做的饭菜不好吃吗?”他答:“不是。”我又问:“是你吃撑了吗?”他也说:“没有。”真的好气!!!我为此跟他吵过好几次架,但他每次都委屈巴巴地说:“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就是不想吃了。我也想改,但控制不了啊,能咋办?”我以为只有我老公这么“奇葩”,但在同事群里一问,才发现原来大家身边都有这种“剩一口”的人,更是忍不住一顿吐槽。后来上网查了才发现,很多人都跟我老公一样,正在为自己的这种行为感到苦恼,却又不知如何改变。看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对他们来说,吃完那一口真就这么难吗?这是不是一种心理疾病啊?甚至不少人直言:他们就是在浪费食物!今天,壹心理想认真和你聊聊:吃东西总是剩一口的人,暴露了什么心理?也许在很多人眼里,他们真的挺奇怪,也挺讨厌的。但仔细了解其成长背景,你会发现,或许他们也是“无辜的受害者”。因为大部分“剩一口”的人,很可能就是被父母“逼饭”长大的孩子。同事小雪说,她家就是这样的。因为小时候家里经济条件不太好,一日三餐父母都会要求她和弟弟必须“光盘”。“没吃就会叫你吃,不吃就会赶着你吃,逃跑就会打到你吃。”就算吃不下,不喜欢吃,也必须吃完,父母才会满意。而作为听话的孩子,小雪每次都会强迫自己乖乖吃完,即使生病了没胃口。从小养成的习惯,导致现在的她无论吃什么、多大份量,都一定要吃光才安心。不然就会觉得自己浪费可耻,陷入深深的自责和愧疚中。但长期下来,她常常会积食、胃胀,甚至患上了胃病。而她的弟弟小聪,则完全相反。从小就比较叛逆的他,每次都会把父母强塞到他碗里的食物,偷偷倒掉。有一次小雪印象很深刻,小聪那天跟同学打架闹翻了,沮丧的他没心情吃晚饭。爸爸直接抡起木棍,冲进他房间就是一顿暴揍,硬是逼他哭着吃完那顿饭。小雪挺不能理解的:为什么宁愿搞得全家鸡飞狗跳,也要逼弟弟吃?“那天,我弟还是留了一口饭在碗里,打死都不吃,看得出来他是想反抗父母”。再后来,弟弟就养成了每次吃饭都要剩一口的习惯,20年都没改掉。其实,无论是“一定要吃完”的小雪,还是“总会留一口”的小聪,对他们来说,被父母逼饭,已经成为了内心挥之不去的“创伤性事件”。在知乎的相关话题下,不少网友都表示,自己就有“同款父母”。甚至长大了,他们依然无法理解:“饭对父母就这么重要?老逼我吃。”“有时候吃饱了,真的不想再吃了,可为什么他们就是不信?”“我不饿,也非让我吃。我好无奈啊,曾经还崩溃过。”从心理学层面分析,可能是因为他们有一对“权威型父母”。简单来说,权威型父母就是将父爱式的“规则约束”,和母爱式的“支持共情”融合到一起的父母。就拿吃饭这件事来说,父母觉得让孩子吃饭,是为了孩子好。这是出于一种爱意,本身没有什么问题。但有些父母,会把这种爱的意志强加到孩子身上,比如:孩子生病了没胃口,父母却觉得只有吃饭,身体才会好起来;孩子胃口小吃不下,父母却觉得只有吃多点,人才会长高;认为孩子不吃完就是浪费,逼他吃完,是为了教育他学会勤俭节约。这也是权威型父母惯用的一种教育方式:过度管束。也就是给予孩子太多的规则和约束,但没有给他内化规则的柔性支持:鼓励,理解,尊重。有些父母会问:“那孩子饿坏身体怎么办呢?难道就任由他不吃吗?逼饭也是为了他们好呀!这有什么错呢?”能理解父母的担忧。但值得注意的是,父母如果过度管束,就会让孩子产生一种“边界被强行侵犯”的感觉。心理学家认为:如果一个人不能守住自己的边界不受侵犯,就会产生强烈的不安全感。对于弱小的他们来说,自己没有足够的力量可以维护边界,甚至无法表达出真实的情绪。所以他们发展出了各种各样的防御方式,来让自己找回一点安全感。比如:吃饭、喝东西的时候,专门要留下一小口。看似在浪费食物,但浪费并不是他们的目的,而是渴望有一口是自己能说了算的自由。这种对食物的掌控感,会弥补内心缺失的安全感。怪不得我老公总是在吃饭吃到最后一口的时候,会露出一丝开心的笑容,好像整个人都舒坦了。我想,这是一种不亚于夺回人生主权的快乐吧。另外,没有边界感的“权威型父母”,也很容易养出“边界模糊”的孩子。教育学家康松玲认为:心理上边界不清的人,在为人处世、人际交往和家庭生活中,没有边界意识,别人可以随意“入侵”,自身也痛苦不堪。就比如我的同事小雪,因为从小在父母权威的控制下,练就了听话和顺从的“本事”。以至于长大后,她总会下意识认为别人说的都对,一味照着别人的意见去执行,但事后又懊恼自己“怎么这么没有主见”。虽然他们经常会收到类似「随和」、「好说话」的评价,看起来在人际交往中适应良好,但实际上只有自己知道,这样活得有多痛苦和「内耗」。另外,还有研究表明:父母的控制行为,也是孩子想远离父母的原因之一。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1875名成年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2.4%的受访者表示,父母对自己管束过多;66.3%的受访者表示,成年后面对父母的管束,会感觉有负担;70.6%的受访者认为,父母过多插手子女的家庭事务,两代人会产生矛盾。比如前面提到的小聪。小时候被父母“逼饭”,读大学时被父母逼着选自己不喜欢的专业,现在到了而立之年,还要被父母插手感情的事......这导致他这些年越来越少回家,甚至连过年都宁愿一个人待在出租屋里。其实,他不是不渴望家的温暖,而是害怕自己的人生掌控权,再次落到父母手里。如果你也有过上述的经历,并且深受困扰。那么,可以试着从以下这2点去改变,重新找回对人生的掌控感。1.直面童年的创伤,重新找回安全感心理学认为:一个人最深层的安全感,源自于你的童年经历和父母之间的关系。而一个人安全感最直接的获取方式,则是通过“固着行为”。意思就是,一个人单一且稳定的安全感,来自于长年累月所积累下来,获取安全感的某一种固定行为模式。只有通过固定的行为,你才能获得安全感。这就是为什么有人吃东西总是会剩一口,几十年都改不掉。但如果在心理上,我们认为自己是弱小的、无助的,对过去的阴影是无法释怀的,那么我们内心的安全感就会降低;反之,如果我们在心理上认为自己是强大的,有能力掌控自己生活的,那么安全感就会提升。所以,你可以试着从“剩一口”这个行为出发,回溯一下自己的童年。一遍遍厘清这种行为形成的过程,然后理解它,直面它。这时候,我们可能就会意识到,事情还有其他选择的可能性。也许小时候的你,只是因为力量弱小而无法反抗家人的一些规则和约束,只能通过类似“不吃完最后一口饭”的行为来表示抗议。但现在的你长大了,你有权利、也有能力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只有直面内心的恐惧,摆脱过去的创伤,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当下,我们才能获得真正的安全感,拥有一个“自己说了算”的人生。2.直接表达最真实的感受,并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前面我们提到,“剩一口”的行为确实会引起他人的不解和不满。这容易导致你的人际关系越来越糟糕,进而陷入自我否定的状态。《非暴力沟通》里提到,人们沟通时应该直接表达自己的需要。所以在面对伴侣或者别人的不理解时,你可以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比如:“我不是故意浪费食物,我就是吃多了胃会不舒服,所以才剩了点”;“我不是故意给你添麻烦,我就是不想吃了,不想逼自己吃完“......但如果你的这种行为,已经持续让身边的人产生了困扰,那最好的解决办法是: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要怎么做呢?举个例子:你可以从减少碗中的饭量做起,这样至少不会因为吃撑了而剩下;如果真的一时无法改变,那你可以主动承担起清理的责任,减轻他人的负担。总之,改变会很难。但你会在过程中找回真正的自己,也能重新建立更好的人际关系。当然,我也想对父母们说: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你们也是。如果我们不能尊重和信任孩子的选择,那本质上就是没把孩子当作一个独立的人去看待。也许有很多父母本意是为了孩子好,但孩子真正想要的,不是「按照父母的意愿活着」,而是「按照自己的意志慢慢长大」。父母需要树立正确的边界意识。尊重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人格存在,也在适当的时候和孩子“分离”。这样我们就有更多空间,看见自己的需求;也有更多机会,看见真实的孩子。尼采说过:“真正‘活过’的人,都是由他自己选择如何经历自己的人生,而不是像个木偶一般被生活所经历。”最后,愿你我都能做到:爱一个人,当如其所是,而非我所想。世界和我爱着你。原生家庭会为每一个人带来深远的影响。如果成长过程中缺乏安全感和掌控感,长大后可能会感到自卑,甚至无法过好自己的人生。「为什么别人比我过得轻松、过得好?」你也有过这样的疑问吗?明早10:30,来壹心理直播间,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心理学硕士周洁老师,与你分享:如何摆脱原生家庭带来的深度自卑感。立即扫码预约,重新掌控你的人生
2023年6月20日
其他

怎样的女人最受男人宠爱?秘密都在这3个字里

你有没有发现,爱情或婚姻,同样是在爱中修行:有人被宠成公主,有人却在“当妈”;有人越爱越幸福,有人越爱越累。你是前者还是后者?我的课堂上有个女孩,就是后者,她的故事让人很是心疼。她和男友在一起很多年了,爱情自然变得有点冷淡。但她每天甚至会问自己100遍:他是不是不爱我了?男友不再像以前一样和她无话不谈。于是,她每天逼自己学他喜欢的篮球、足球,玩他常打的游戏,想方设法增加共同爱好,有机会就找他聊天,哪怕没话也要找话。男友却嫌她“很烦”。男友开始忽冷忽热,对她不理不睬。于是,她每天早早下班准备好他爱吃的饭菜,打扫好卫生来“讨好”他,切菜切到了手也自己默默处理伤口。她开始要求他每2个小时给她发个微信,来维系彼此的感情;她甚至怀疑男朋友是不是劈腿了,然后每天去检查他的手机;她实在太痛苦了,就跟她吵了一架,陈年旧事鸡毛蒜皮都扯了出来;……男友却嫌她“太作”。她以为只要自己付出的足够多,就能换回他的爱。但是她说:“我爱得好累好累……”我回应她:“你有心疼过自己吗?”你好,我是丛非从,一名心理咨询师,接触心理学12年了,相信很多人都看过我的文章,听过我的课。在这12年里,我看过太多人在爱情里受苦了,比如:为什么付出的总是我,他却活得任性潇洒?为什么同样一个问题说了很多次了,他还偏偏死都不改?为什么我已经很委屈了,他却像什么事都没发生一样?为什么我在关系中那么累,可他从来不关心我,体贴我?为什么他可以那么自私、冷漠,一点都不重视我,在意我?亲密关系中所有的委屈和生气都可以归结为4个字——求而不得。而求而不得的根源在于:安全感。这是亲密关系之苦的根本原因,甚至是人生之苦的根本原因。在求而不得中,求不是问题。问题是你怎么处理自己这个需求。方法不恰当,才会不得。这也是萨提亚常说的一句话:问题本身不是问题,如何应对问题才是问题。很多人对此的应对方式,就是指责、讨好、讲道理、冷战等等,结果还是求而不得,只能让自己沉浸在痛苦里,让双方对这段关系越来越失望。实际上,我们成年以后的亲密关系模式,往往是童年的我们和母亲依恋关系的复制和延续。如果小时候在母亲那里,我们没有体验到足够的安全感,长大后在亲密关系中,就会有很强的焦虑和不安,即使自己知道作、不安、难受,但也总控制不住自己。女人要的安全感是什么?女人没有安全感怎么办?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告诉我们,安全感是人类最基本的心理需求之一。特别是对女性而言,是否能体验到安全感,直接影响到她的生活状态。安全感的缺乏会耗光了你的能量,让你习惯用愤怒、疏离、焦虑、冷漠等情绪来推开对方,没法体会亲密关系中的甜蜜和美好,没法获得一段幸福的亲密关系。更容易被忽视的是,缺乏安全感的亲密关系模式里,往往藏着孩子的未来。在父母的关系中,没有见过安全依恋关系模样的孩子,会在潜意识中习得和复制这种不安,长大后也很难发展出健康的亲密关系模式。那么,我是不是一个安全型的恋人?如何摆脱焦虑和不安,成长为“安全型恋人”?原生家庭如何影响了我的安全感?如何改变小时候依恋关系的复制与延续?如果你也被这些问题困扰着,在一段关系中苦恼挣扎,或者希望下一段关系不再患得患失,我希望我可以帮到你。我和壹心理联合研发了一个针对亲密关系的课程:《如何摆脱亲密关系中的不安全感》。课程中,我结合心理测试、萨提亚、精神分析的理论和技术,用接地气又直指人心的专业方法,解读原生家庭对亲密关系的影响,帮助大家提升亲密关系中的安全感。评估——溯源——觉察——秘诀——成长专业讲解
2023年6月20日
其他

有奖征集|写给做过心理咨询的你

你做心理咨询吗?心理咨询对你是否有帮助?你觉得心理咨询和其它心理自助方法,有区别吗?以上三个问题,如果您的答案都是肯定的,那么,壹心理诚邀您参与【来访者的故事】征集。分享你的人生故事,你的内心世界。以及心理咨询启发你、改变你的过程、其中让你印象深刻的片段、你对心理咨询的感悟,也可以包括在心理咨询之外你曾使用的辅助手段。文章最终会发布在本公众号,一旦发布,即可得双重奖励(见文末)。我们希望,通过你的讲述,让更多人了解心理咨询,了解你曾经发生什么。
2023年6月20日
其他

如何提升自己的情商?

微信公众号有很多真正有深度、有内容的却很少今天小编精选出今年水平很高的几个公众号他们的文章可以增长你的见识、提升你的境界可以成为你朋友圈内的谈资给你的生活和工作带来更多帮助这里每一个公众号都值得你浪费时光~【关注方式
2023年6月20日
其他

高考失败、爱上渣男,我才明白毁掉我的不是父母,而是......

大家好,我是葡萄。一位曾被精神科医生诊断为比双相情感障碍严重,却又达不到精神分裂诊断标准的95后女孩。很长时间里,我被一系列非常恐怖的、沉重的情绪困扰着。我总是害怕、不安、焦虑,被无能为力和羞耻感所入侵。这当然和经历过的一些挫折有关,但后来我发现,就算没发生什么事,这些可怕的情绪、意象,依旧不会消失,甚至越演越烈。它们搞砸了我的高考、又毁掉了我的亲密关系,甚至日常生活、身体健康。在一次次人生选择中,将我骗去最不该走的那条路。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我的故事,聊聊我是如何被问题情绪所支配,又如何从黑洞中成功出逃。我被两次痛苦,改写了人生。第一次,发生在高中。我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直到高二。那时,一个朋友以帮助我学习为由,邀请我合租。可平时打扫卫生、做饭洗碗这些事都是我在做,她只顾着埋头学习,从不帮我一点忙。她答应过教我做题,却一道都没教过,问了几次都以在忙回绝,有一次甚至指责我太自私了,只想着自己,浪费她的学习时间。我不懂好朋友为什么会这样,第一次感觉到“被利用”。原来,她只管她自己。也不懂为什么被她莫名指责的我,竟会产生愧疚和羞耻感,仿佛自己真的做错了什么。我不记得自己的高二是怎么度过的,只感受到记忆力下降,上课走神,每天都很想哭,偷偷用课本遮住泪水,也不敢出声,怕被同学发现。后来,我的高考是拖着疲惫的身躯考完的。作为乖乖女的我,听从了家里人的安排,以一个二本的成绩上了一所偏远的医学院校,因为他们说这是为了我好。第二次,发生在大学。刚上大学时,我以为自己可以开始新的生活了。没有想到,第一段感情却以混乱和破碎收场。我的前任是个擅长PUA的渣男,爱炫耀,爱贬低我,我却意识不到这样的关系是糟糕的。那段时间,我完全忘记了自己,只有他,他开不开心决定了我开不开心,他满不满意决定了我做得好不好。我的口头禅变成了“对不起”,为一切事情道歉,责备自己不够优秀,不够体贴,长得不够漂亮,身材不够好,家境也不好。我把虐待,当成了爱。直到前任突然提出分手,接着立刻和一个很漂亮的女生在一起。我才意识到,原来我是一个玩物,一个备胎。每天晚上,我都躲在被窝里哭,体重降了20多斤,甚至到了快得厌食症的程度,连喝口粥都想把它吐出来。我足不出户,旷了很多课,我害怕明亮的光线,那些光线仿佛将我所有的缺陷暴露在日光之下。到了大五,每一位医学生都要去医院实习,而我却总想着逃跑。每天去医院看到别人痛苦,我也痛苦,看到别人想哭,我也想哭。慢慢的,连日常的吃饭,穿衣,睡觉都成了一种负担,只是为了活着而活着。有一天,看着镜子里骨瘦如柴的自己,我突然腾升起一种“不忍心”。天哪,镜子里那个女孩是我吗,她在经历着什么,我为什么会忍心她遭受这一切?那一刻,如同上帝之手倏然轻触我的额头,将我轻轻点醒,告诉我,你要好起来。我试着改变自己,走出门,做一些也许对自己有用的事。比如为自己做饭,增添更多营养;去健身房撸铁,增强肌肉力量。不再旷课,尽管我只敢坐在最后一排。但我也知道我所要面临的问题,一个人解决不了。虽然很努力想要变好,但有时正午之魔附身,一切就不在自己的掌控范围之内。我发现自己看着周围发生的一切,很清醒地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可身体却不配合。该笑却笑不出来,该哭也哭不出来,觉得周围的一切都与我无关。于是,我主动去医院做了心理评估,其中有一个项目提示我“人格解体”。医生告诉我,我比双相情感障碍还要严重,给我开了药,并建议我进行心理咨询。老实讲,那一刻我感受到的是“轻松”。我很感谢那个医生,因为我真的好累,我终于可以正大光明停下来了,终于可以休息了。随后,按照医生的建议,我推开了心理咨询的大门。没想到的是,就在这里,我找到了一直寻找的东西。一开始的咨询,我比较紧张,表现得有些拘谨。潜意识里,我认为对面的人是个“长辈”,怕她像其他大人一样,将我的痛苦视作矫情,也不清楚在这里说的话安不安全。但是,她在一开始就和我签署了《保密协议》,认真解释每一条的含义。语气非常柔和,给我一种很安心的感觉。从一开始笔直坐在沙发,到后来随意猫在抱枕上,静心思考每一个问题,我想这是我和咨询师“共同努力”的结果。我和咨询师说,最近自己易怒易暴躁,整个人不想动,没力气,总是责备我妈小时候没有给我太多的关爱,才导致我长大之后总被错误的人吸引。甚至在一次吵架里,我一气之下把家里的镜子拍碎了,我妈吓坏了。咨询师没有对我的行为有任何评判,只是问我和父母的关系如何。我告诉咨询师,其实,我爸在我3岁那年因车祸去世了。自我记事以来,母亲就一直在赌博。放学后,我和妹妹两人自己煮饭吃,晚上我妈回来,输了钱就在那里哭。还记得语文老师让同学们写关于家的作文,我写不出来,因为我感受不到家的温暖,只想逃离。那时,我发誓要考上我们市好的高中,然后上好的大学,离开这个伤心的地方,永远不回来。咨询室里,随着咨询师的提问,那些尘封的记忆逐渐在我的心里苏醒。也是在亲口讲述的那个当下,我产生了一种奇妙的感受:为什么成长中那么多年的痛楚,如今追溯起来依旧撕心裂肺,却在长大后的很长一段时间,被我彻底遗忘了。咨询师告诉我:“疼痛,其实是一个无言的、但唯一的证人。只是往往,我们把这个能帮助我们找到人生真相的证人给丢了。”她让我明白了,我的情绪崩溃、痛苦、抑郁......所有看似不体面的“症状”,其实是我的反抗。
2023年6月20日
其他

那些“不好惹”的人,都有这种特征,希望你也有

我们要取悦自己,不再让自己受委屈,就要做一个不好惹的人。作家余华曾说:“当我们凶狠地对待这个世界时,这个世界突然变得温文尔雅了。”深以为然。从小到大,我们都被教育要以人为善,通情达理。可是长大后才发现,你越是通情达理,别人越不把你当回事。有时候,过度的忍让只会给别人留下“老好人”的形象,很多人非但不会感恩,还会得寸进尺。当我们变得“不好惹”时,别人反而会更加尊重我们。余生,请做一个不好惹的人。关注这些优质号让你的生活更充实!快来一起看看吧~“长按图中二维码”或点击公众号名片即可订阅。日读好书ID:
2023年6月19日
其他

2023年想“转行”,这个行业大趋势你必须清楚

2023年什么职业有前景、更吃香?在很多人看来,那一定是公务员、教师。但事实当真如此?我们先来看两组数据,据有关部门报道:2023年公务员国考总报名人数已突破250万。相比去年增长了50万人,同比增长25%,是近十年来报名最多的一年,过审平均竞争比为60.31:1。2023年教师资格证报名人数为1144.2万人,10年间翻了66倍,成为有史以来报名最多的一年。虽说是铁饭碗,但是竞争程度那是相当激烈,能上岸的人真的是少之又少!!我有一个朋友就考了6年的公务员,从毕业考到了30岁,现在她决定放弃了,因为真的太难了!但令我想不到的是,她放弃考公要去做心理咨询师……“我决定去做一名心理咨询师。”我朋友和我说道。她跟我说这件事情的说话,我当时就觉得她疯了——大学学的专业和心理学半毛钱关系都没有,怎么会想去做心理咨询师。我问她,你为什么会想要选择成为一名心理咨询师?她说:因为做心理咨询师,没有年龄限制,30岁入行都不算晚。按照自己现在这个年纪,重新再学习其他职业不仅学起来难,找工作也难,而咨询师这个职业,不仅能帮助他人,还能帮助自己。最主要的是,这个工作时间比较灵活,有更多自由的时间可以支配,还按时薪收费的,工资不算低,越老越吃香,做得越久咨询费越贵。不会像现在的工作那样苦逼,这一点我比较在意。加上这几年,受疫情的影响,人们面临的情绪问题比以前的更为复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等,使得心理咨询逐渐引起大家的关注。这些都在说明,人们已经越来越关注,心理行业,关注大众的情绪和关系,意味着心理咨询师将会是一个比较有前景的职业。如果你对心理咨询也感兴趣,想要成为一名心理咨询师,那机会来了。现在壹心理,推出的1.9块钱的产品,有200分钟的心理咨询探索干货视频,还有1对1的职业规划,外加入行资料,低成本就能带你入门心理咨询。0基础可以做心理咨询师吗?学完心理咨询,去哪里接单获客?1v1评估你适不适合做心理咨询师添加顾问,还领取以下福利:
2023年6月19日
其他

“童年目睹妈妈被家暴,长大后我也打男友”:这种「强迫性重复」,看得我一身冷汗

“所以,当应激事件来临,比如男朋友叫你疯子时,你会再次去重复童年所经历的创伤性事件。但是,你又很痛苦,你知道你不应该这样,你害怕变成和父亲一样,变成和母亲一样。”
2023年6月19日
其他

别让「低自尊」毁掉你的人生!

上周,壹心理视频号进行了多场精彩直播,还邀请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瞿洋老师、张杨佳老师与大家一起探讨了低自尊、亲子教育等的话题,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吧!本周直播推荐6月20日10:30-12:00咨询师松弛感主题直播课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张显云老师↓
2023年6月19日
其他

一个人最好的活法,到底是什么样的?

本文已获授权来源:拾遗(ID:shiyi201633)作者:拾遗一个人最好的活法是什么样的?守住自己的节奏,就是最好的活法。焦虑、内耗的本质,其实就是没有守住自己的节奏。后记:这世上最公平的东西就是时间了,每个人都只有24个小时,虽然每个地区可能有时差,但整体时间数量却没有变。而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时区,做着自己的事情,过着自己的人生。有时可能别人的动作比你快,超过你,大可不必慌张,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时区。可能在下一秒你就会超过他,并做得比他更好。因此,我们只需要在自己的时区里,做好当下应该做的事情就好了。分享很喜欢的一段话:“别焦虑,人跟人的生活节奏是不一样的,有人三分钟泡面,有人三小时煲汤,有的人外卖已送达,有的人才刚切好蒜苔和肉,重要的是,当你选择了你要的方式,就坚定下去别胡思乱想。大家赶的时间不一样,慢慢会有人理解你的小情绪,慢慢了解你长大后的小心愿,慢慢了解你说的海边小岛的圆月。烧烤摊上最快的菜可能是拍黄瓜,有些包子第一口咬不到肉。慢慢来的都是诚意,好戏啊都在烟火里。”一个人最好的活法是什么样的?沉浸式做自己,不要东张西望。来源:拾遗ID:shiyi201633画:盆盆本文转载自“拾遗”(ID:shiyi201633)一个有趣、有品、有态度的文化生活微刊长大后,我们总焦虑自己追不上同龄人的脚步,担心落后、失败。其实,按自己的节奏慢慢走也会收获进步。我们该如何在自己的时区里,活出有「松弛感」和「驾驭感」的自我?6月20日上午10:30,心理咨询师张显云老师将来到壹心理直播间,和大家聊聊:解决心理问题的核心思路是什么?↓扫码预约直播,收获自我成长的妙方。
2023年6月18日
其他

潜意识力量是意识的三万倍,神奇心理投射OH卡告诉你

咨询师学习的OH卡它的魅力在哪里?如果让我用三个词语来形容那就是【好玩】【实用】【零基础可学】孙艳老师追随OH卡研发人Moritz学习多年,她提炼总结出OH卡学习者必然会经历,“道-法-术”,这三个层级缺一不可。道以明向,指的是OH卡精神与OH卡规则,是我们与来访者或助人工作的向导。法以立本,指的是OH卡探索更多方式方法,陪伴来访者来到内心更深的地方。术以立策,指的是OH卡的技术和玩法,让来访者卸下防御,更加真诚地面对自己。0-1系统学习OH卡从入门到实操OH卡在咨询室应用
2023年6月18日
其他

总感觉自己很脆弱的人,可能是身边少了他

心理学上所说的父亲缺失,不仅仅是空间上的,更是指情感上的缺席,父亲可能一直在家,但却不参与孩子的教养,不与孩子产生应有的情感联结。从研究结果来看,父亲缺失对孩子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4]
2023年6月18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有性有爱,男友却出轨了”:压抑自我的人,往往会陷入情绪陷阱

毕竟情绪是我们每天都能真切体会到的存在,关乎我们的心情、我们的身心健康、我们的行动力和工作生活状态,唯有学会如何跟情绪相处,如何不受坏情绪影响,我们才能真正意义上照顾好自己,过上想要的人生。
2023年6月17日
其他

当代年轻人的聊天记录,扎心到我不敢看

你是这样的人吗?微信聊天的时候,总喜欢加上一些语气词。比如:“好滴”、“好哒”、“好的呢”......或者能说“嗯嗯”、“哦哦”,就绝不说“嗯”、“哦”;甚至一句话说完,还要配个表情包才舒服。有人说,这样能显得自己很热情地在和对方聊天,而不是让人觉得冷漠、敷衍。这种行为表现,被称作「微信文字讨好症」。因为一度引发大批网友共鸣,这个话题还多次冲上热搜。很多人都表示,自己确实有这些“讨好”习惯,并且不知道怎么改。但也有人认为,这根本算不上讨好,只是一种“社交基本礼仪”。有媒体曾针对“文字讨好症”做了调研。在232份的调研数据中,有92.24%的受访者都表示自己遇到过“文字讨好症”的交流对象;91.81%的受访者表示,自己有“文字讨好症”的行为。图片来源:全媒派那么,为什么“文字讨好症”会变得如此普遍?这是一种病吗?需不需要“治”?今天,壹心理想和你认真聊聊,一种社交流行现象——“微信文字讨好症”。根据不同的人群、用途和场景,我们大致可以将“微信文字讨好症”划分为5个等级。第1级,喜欢用“叠词”:这一类人在微信聊天中,绝不会出现单字,而是用叠词。比如:“嗯嗯”、“好的好的”、“来啦来啦”、“okk”......这类用法,更常见于职场之间的同事、上下属沟通,以及乙方回复甲方的话术中。仿佛使用了叠词,就能让对方感受到自己满满的诚意。有时候,还会特意加上一个波浪号(~~~~~)。试图让任何句子都变得客气、随和。第2级,喜欢用“语气词”:这类人在微信聊天中,必须要加语气词。比如不能说“好”,一定要说“好哒”;不能说“对”,一定要说“对滴”......有的人,甚至会在叠词的基础上,叠加“语气词”:比如“嗯嗯呢”、“对滴对滴呢”......这一用法,更常见于朋友和情侣之间的互动中。ta们这样做的目的,是想提升双方聊天的愉快氛围。第3级,一定要加“哈哈哈哈”:这类人在面对别人的分享时,不会只回复“哈哈”,一定要3个“哈”以上。比如:“我也觉得哈哈哈哈”、“对啊哈哈哈哈哈”......越多“哈”,越能证明自己真的有被对方笑到。这种行为,通常发生在跟“不是很熟的人”的聊天过程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化解尴尬,维持友好的表面关系。第4级,一定要加“表情包”:ta们在用完叠词、语气词,并加了“哈哈哈哈”后,还会在收藏的几百个微信表情中,挑选一个最有趣的发过去;一旦有人发消息,ta们会习惯性立刻回复;一来一往的聊天后,最后一句一定要由自己结束。仿佛只有这样做,这场“交际战”才算圆满收官。为什么会这样呢?相关调查显示,有60.56%的人表示,别人对自己这样说话,会有种被尊重的感觉。图片来源:全媒派从人际心理学的角度看,尊重是获取信任、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由此可见,“文字讨好症”并非贬义,更不是一种心理病症。但如果这种“讨好”已经对你产生了困扰,那么你也可以试着找到背后的原因和解决办法。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出现“微信文字讨好症”,或者症状较严重的,很可能是下面这2类人。a.
2023年6月12日
其他

比心理问题更可怕的,是这种羞耻感

在网上,我经常看到很多人匿名发帖子问:“感觉自己有抑郁倾向,但害怕别人知道,担心会被当怪物看,我该怎么办?”在咨询室里,也会有很多来访者再三跟我确认:“咨询师,你真的会帮我保密吗,我不想被人发现我来做咨询。”每次看到他们不仅在自己的心理困扰中苦苦挣扎,还因外界的看法而受伤,我也为他们感到心疼。不像对待身体疾病,我们似乎总是羞于说自己的心理出了问题。今天想跟大家聊一聊,关于对心理问题的羞耻感。人们对心理问题会有羞耻感,首先是源于外界对心理疾病的污名化。长期以来,某些影视作品以及自媒体对于心理疾病的描述不够客观和全面,在公众眼里,渐渐形成一套刻板印象,认为有心理问题的人是“不正常的、危险的、可怕的”,造成了对心理疾病的污名化(Public
2023年6月12日
其他

我想好好沟通,却总以吵架告终!恋爱,要避免哪些沟通误区?

上周,壹心理视频号进行了多场精彩直播,还邀请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李文锋老师、王学静老师与大家一起探讨了亲子教育、亲密关系等的话题,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吧!本周直播推荐6月14日10:30-12:00咨询师低自尊主题直播课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瞿洋老师↓
2023年6月12日
其他

抑郁的小孩,可怕的“衡水式教育”悲剧

亲爱的陌生人,你好,我叫小佳。迄今为止,人生中最让我困扰的,是高三生活。高考的压力让人喘不过来气,更别提我的坐标是高考大省山东。因为学习成绩起伏很大,我陷入了长时间的焦虑,而焦虑又引发抑郁,大脑不断有可怕的想法入侵,我被压垮了。最终,我停下了课业,暂时休养在家。今天,我鼓起勇气,分享出自己的亲身经历。如果你也深陷于焦虑与抑郁的情绪,如果你也正在被学业或工作困扰,也许我的故事会给到一个答案。学习是一件很难的事。但更难的,是应付外界的各种期待与恐吓。从小到大,周围不停有声音告诉我:“现在环境不好,不好找工作,第一学历很重要...”所以步入高中的第一个星期,我就知道必须比别人多付出很多努力,才够得上名校。定目标的时候,全班只有我一个人,写的是一个民办本科。我把全部身心扑在学习上,寒暑假也风雨不落地上补习班。记得高二那个暑假,天气非常热,每天下午两点多,妈妈就骑车送我去补习,找老师给我一对一上课。但我的成绩就是提不上来,每次的付出都事与愿违。虽然父母一直很支持、鼓励我,可越是这样,我就越愧疚。他们为我付出时间和金钱,我却辜负了他们的期望。这样的想法在我心头挥之不去,非常煎熬,导致整个人的状态更加不好了。那时,老师只关注班里成绩突出的同学,我也没有好朋友可以谈心倾诉。情绪无法排解,一天比一天更低落。上课会莫名其妙地哭,思考活着的意义。再加上高三那年,天气一直阴沉沉灰暗暗的,我开始厌学,根本不想去学校上课,觉得自己好糟糕,什么都做不好。幸运的是,家人很理解我,也会请家教辅导我,让我先呆在家里学习。我还是很焦虑,各种恐怖的想法不断入侵脑子。我很怕成绩起起落落,很怕考不上大学,很怕因此会没人喜欢我,大好未来葬送于此。我甚至联想到,自己孤独在街头流浪的悲凉场景。未知让我变得焦虑且恐惧,我开始变得暴饮暴食。高三那年我长胖了20多斤,我甚至不敢直视镜子里的自己,我想变成任何一个除了自己以外的人。那时,妈妈也察觉到了我的精神状态很不好。她会开导我,也会买心理自助书籍给我,这些确实都给到我一些安慰。只是,在发生一些实际的、具体的状况时,我依旧感到无能为力,依旧重复着旧有的思维模式。我感觉自己的大脑是一个恐怖电影制作人,一直在上演最灾难性的后果。我真的受不了了。当时,我妈买来的心理自助书籍里,都推荐了心理咨询这种方法。我也希望可以有一个专业人士,来帮我理清自己身上发生什么,调整好心态,不被漫无边际的情绪吞噬。当我告诉妈妈自己想尝试一下心理咨询时,她立刻同意了。至今,我依旧非常感谢我妈,对我去做心理咨询这个决定的支持。我选择了一名擅长解决「情绪管理、成长烦恼、亲密关系」类的女性咨询师。在前面确定一些事项并签字以后,咨询开始了。咨询师气质很温和,给人一种海水般的包容感。刚开始,她会一边倾听我讲话,偶尔会轻轻点头给予我回应,并适时引导我继续说下去。我的思绪比较混乱,说话经常跳跃,有时候不得不再去重复一下。但是咨询师一点都不介意,还能帮我梳理总结,简明扼要。最让我惊喜的是,她总能给我走偏了的思维来一次“正骨”。比如有一次,我说:“我总是反复地想象自己高考失利的画面,止不住地害怕,根本没办法让大脑停止想象。”咨询师说:“你有清晰的目标,并为此努力,是很好的。但我发现你对未来有许多担忧,像无头苍蝇乱撞墙。你拼命地加速,毫无头绪地忙碌,仿佛忙碌本身是最重要的。你是在用过度的思考去隐藏潜在的痛苦。这是一种强迫性防御。”我:“我经常会自我反思,也会看书、做各种心理测试,我认为很了解我自己了。”咨询师:“你说你擅长反思,那你的自我反思有收益吗,收益是什么。你所思考的问题,是一直思考一个问题,还是很多事情都想?你会主动去了解自己,这点很好。但你所了解的你可能也不全面,只是这个阶段的你。”我思考后,发现自己对「一定要考上名校」这件事的执念很深,只关注最后结果,却失去了很多过程。咨询师也给我打了一个比方:很多事就像手中一把沙,当紧紧握住时,反而会流走更多。这句话对我启发很大,学校的衡水模式教育,逼迫每个学生“见缝插针”学习。丝毫的放松都不容许出现,一分钟的偷懒都是不可饶恕的罪过。这种社会达尔文的成败观,将每个小孩都卷得失去自我。从小到大,我们的大脑里就被灌输了一个极其严苛的“内在批判者”。就算考到了99分,都会因为那失去的1分,而感到恐惧和羞耻。“我们要做的,就是拒绝认同这个内在批判者,而专注于关怀自己。”咨询师说到。她给我介绍了疗愈情绪的方法。第一,写情绪日记。每当陷入困境,感觉自己不够好,从而自我批评时,可以写一封信。但不是自己写给自己。而是想象自己有一个非常明智,有爱心又关心你的挚友,此时,她遇到了和你一样的困扰。从这个好朋友的角度,给自己写一封信。第二,利用愤怒的力量,来进行思维阻断。思维阻断是通过意志力,来摆脱毒性思维和毒性想象的过程。咨询师告诉我,当内在批判者又出现时,可以在脑海里想象一个“停止”指示牌的画面。也可以将自我审判转移成对内在批判者的愤怒,然后通过在心中默念“不!”“停下!”或“闭嘴!”,来停止灾难性想象和强迫性焦虑的心理过程。在咨询师的帮助下,我逐渐减少了很多焦虑。每次想要指责自己时,会很快意识到这是外部环境在我脑海里内化的产物。是“内在批判者”在PUA我,而非我自己。当我认清楚这两者的区别后,整个人豁然开朗,脑子里那些曾不眠不休的声音,终于静了下来。而且顺其自然地,我更多地注意到自己的优点、价值,和生命中所有值得珍惜的美好。我第一次体会到一个全然不同的世界。现在,我重新回到学校读书,在班里也不是那么沉默寡言了。我还是不喜欢我的老师,但我尝试敞开心扉,和同桌说心里的烦恼。没有想到的是,
2023年6月12日
其他

“妈妈因孩子吃同学生日蛋糕发飙”冲上热搜:在这种家庭成长的孩子,更容易抑郁

前几天,“宝妈因孩子吃了同学生日蛋糕发飙”的话题,突然冲上了热搜。原来是六一儿童节那天,有个家长带了奶油蛋糕到学校给孩子们分享。本来大家都挺开心的。令人意外的是,有一位宝妈得知自家孩子吃了奶油蛋糕之后,竟然情绪崩溃了,在家长群里疯狂控诉:“希望我的孩子,在学校不要吃到任何孩子的东西”;“我们从来不吃这些,过生日偶尔吃,也是动物奶油”;“宁可饿死也不吃垃圾食品”……甚至认为,自己孩子被“投毒”了。因为这位妈妈平时对孩子的饮食要求极为严格,从来不允许孩子乱吃,所以她“气得手发抖”。于是,为了让孩子把吃下去的奶油逼出体内,她逼迫孩子生喝了30毫升橄榄油,10毫升椰子油,还有10毫升亚麻籽油。直到孩子哭着忏悔说:“妈妈,我真的以后不敢了,谁给我都不吃了”。看得令人心痛又窒息。该事件引发了巨大争议,网友们纷纷表示难以理解:“感觉小孩子好可怜”;“担心这小孩以后会被班里孤立,没人敢跟他来往”;……甚至还有人担心:“这位妈妈是否心理状态不太好?”其实,我们能理解妈妈对孩子身体健康的关心和焦虑。但她的行为反应,确实有点过了。在她眼里,自己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然而她可能没意识到,逼迫孩子喝油、催吐、抠喉等行为,或许比孩子吃了一块蛋糕的身心伤害更大。她为何要这样做呢?从她不经意间透露的话语可以窥见一二:“当我是个疯X就行,孩子都是好孩子,是我太仔细。”“吃一次不会死,但就是心里烦躁。”所以表面上,她气的是其他家长让她的孩子吃了蛋糕。而本质上,她真正无法接受的,其实是她的孩子未经她的允许,就吃了这口奶油蛋糕。因为她对养育孩子有着过于完美的要求,一旦超出自己的严格控制,就会产生强大的焦虑感和破碎感。而她无法妥善地处理这种激烈的情绪,就转嫁到了孩子和外界身上,让他人来承担。其实这种情况在生活中很常见,有的人嘴上说着爱孩子,而行为上,却伤人而不自知。为什么会这样呢?今天,壹心理想和你聊聊:关系中的控制欲。经典好剧《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中有一集,名叫《妈妈的遥控器》。故事里的妈妈在离婚后,就把儿子小伟当成了唯一,所有生活围着孩子转,把自己认为最好的都给孩子,希望他听话懂事,努力读书。一旦孩子成绩考砸了,就发疯似的质问他:“妈妈是为你好,你怎么都不会想呢?”“妈妈花这么多钱让你读私立学校,你为什么不能争气一点?为什么不替妈妈多着想一点?”有一次,小伟妈妈意外得到一个可以“倒转时间”的遥控器。只要小伟不听话,妈妈只要按下遥控器,就能让小伟一直停留在同一天重复生活,直到他修正错误。小伟考砸了,想偷改成绩单,以获得去毕业旅行的机会。妈妈就让他在那一天无限循环,直到他修正想改成绩单的错误想法。小伟成绩不好,妈妈就让他同一节课重复补10次,直到他学会为止。只要小伟反抗,就变15次,20次……后来,极度压抑的小伟,喜欢上了一个在自由开放的家庭中成长的女孩。那是他灰暗生活里的一道光。可还是被妈妈发现了,她拿出遥控器,逼小伟分手。当他一觉醒来,女孩和他已经成了陌生人。在妈妈的控制下,他不能有毕业旅行,不能有朋友,不能有兴趣爱好……任何精神出口,都没有。
2023年6月11日
其他

让自己越来越有价值的几种能力

朋友圈到底该发些什么呢?有内涵的朋友都关注了这些公众号有营养、格调高、够深度、有品位快来关注吧让别人看到你的与众不同~♥长按二维码,选择“识别图中二维码”订阅且读优选ID:qdyx922简介:且读优选,精选具有能量的文字、走心的声音、唯美的图片……每天早上6点,好文分享,陪你度过快乐的每一天。一个有品位的公众号,值得你去关注!▲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豆瓣电影ID:film-douban简介:因为一张截图,看完一部电影整容式演技大赏突然发现港剧好会骂人啊!全程痴汉脸看完,这好片9.7分都嫌低这些恐怖片海报,惊艳到让人忘记害怕这些国产剧里的起飞镜头,把我笑到头华语最强恐怖片,我只认它这些精彩影视内容,关注“豆瓣电影”并回复“666”就可以看到。简介:
2023年6月10日
其他

超准房树人测试:一幅画窥探你内心深藏的秘密!

↓扫描下方二维码查看详情↓如果你还不确定,自己适不适合参加团体小组或者对小组存在问题,想先咨询一下那你可以添加林子老师,向老师询问老师人非常nice!有什么问题都会为你详尽解答
2023年6月10日
其他

接受长程精神分析,我的情商提高了

接受长程精神分析究竟是一种怎样的体验?知乎有这样一个回答:以前的情绪状态、人际关系总是一团糟,每天也不知道在想什么,就是心智不在状态。经过长程的“被分析”后,人的整个状态逐渐趋于稳定,大脑也变得清晰起来: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对自己所做的事情、情绪状态都有一个觉察,有了觉察便有了意识的调整。在分析过程中,要不断承受痛苦,看到自己的创伤和人际模式,再通过咨询师的共情和专业支持,给予一部分痛苦体验以矫正和改变,当然也会有一部分,是无法改变的,也就慢慢地学会接受了。同时,改变了那些可以改变的模式和体验,接受那些不能改变的,对自己有了深度的认识和了解,就知道自己能做些什么,不能做些什么以及想去做什么。这样在和现实世界的对接中,也就能判断出来什么工作可以做,什么工作自己做不了或不感兴趣,自己未来要朝着哪个方向走,慢慢地也就在现实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如果说有什么改变的话,就是感觉自己情商提高了,专业术语叫做“心智化水平“提高了——能够解读、觉察并且表达自己的情绪,也能够解读别人的情绪,然后遇到事情知道如何处理。还在对自我的不断探索中,越来越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再感到焦虑迷茫……根据调查显示,我国精神分析取向的咨询师占比超过80%,远远高于认知行为、人本存在、后现代等其他流派。一个理论观点的流行程度、被大众所接受程度,与社会时代背景是息息相关的。精神分析在国内之所以能如此盛行,一方面是因为精神分析的系统培训引入较早,另一方面,是它能够很好地与国内现状相结合,产生奇妙的融合现象。毕竟,梦的解析、生与死的本能、童年对于成年后关系的影响等等概念,在国人的心中根深蒂固,大众接受程度很高。但同时,由于它理论体系庞大,观点复杂难懂,加上动辄大几万的高昂学费,使得试错成本远高于其他流派,很多对精神分析感兴趣的人,都因为这样的原因被“劝退”了。为此,壹心理学堂联合心乐土,邀请到王浩威、徐钧、张沛超等10+位两岸精神分析领域名师,历时9个月,精心打磨出首个系统、全面的精神分析线上培训
2023年6月10日
其他

原来,有一种妈妈真的不爱自己的小孩

亲爱的陌生人,你好。我是一名即将奔三的普通上班族,喜欢热血动画片,喜欢画画,喜欢看电影,喜欢游泳唱K,偶尔会去爬爬山。然而从生娃之后开始,太多我预料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最大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我不爱我的孩子?”意识到这一点时,我的内心仿佛危房一样崩塌成碎片。自责、恐慌、焦虑、怀疑不断击打着我的大脑。幸好,我没有自我放弃。而是寻求了各种方法,去医院、做心理咨询等等,主动改变自己。如果你也曾受过伤,不停地自我怀疑,觉得自己好像“坏”了,那么请耐心看完这篇文章。希望我的故事,可以给你一些力量。帮助你继续大胆往前走,就像不曾受过伤那样。虽然生孩子是我的人生计划之一,但自她出生,我感觉自己精神世界崩溃,整个人都乱套了。我开始怨恨老公、讨厌婆婆,到最后,我发现我根本不知道怎么爱自己的孩子。脑子里有一个声音告诉我“这是你的孩子,你应该要很爱她”。
2023年6月10日
其他

“我不知道怎么表达”:压抑自我的人,如何逃离情绪漩涡?

优惠价招生【最后1天】👇原599元5月26日-6月8日限时特惠仅需399元!坚持打卡再返100元3年免费复训👇扫描下图二维码,立即参与优惠本期购买即可参与¥520大礼包抽奖!☝扫码,立即参与优惠
2023年6月8日
心理学

突然不想理人是怎么回事?

监制:饿发撰写:桃子绘制:罐运营:小贝壳来源:极简史ID:minitory参考文献:蒙艺,《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六期,共情疲劳研究综论——兼论对社会工作的理论启示过度接受外界的情绪,容易让人共情疲劳,情绪倦怠。在和孩子的相处中,以“为你好”的名义,过度情绪输出,有时也会适得其反。其实,给孩子最好的爱,不是我全为你好,而是我更想懂你。6月5日上午10:30,心理咨询师李文锋老师将来到壹心理直播间,和大家聊聊什么才是家长和孩子之间正确的相处之道。扫码预约直播,破解亲子关系的难题。
2023年6月4日
其他

为什么你会爱上错的人?| 适合你的爱情,早已写在基因里

就连玫瑰本人也想不明白,分开后,家明为什么会爱上假小子林子颖(袁咏仪饰)?歌迷林子颖最初女扮男装混入娱乐圈,只是为了方便磕偶像的CP,走进了才发现,这对金童玉女早已貌合神离——
2023年5月14日
其他

“这1块钱,我记恨了10年”:为什么有些事情,死都放不下?

我一下醍醐灌顶,感觉胸口的那块木板直接被掀开了,心里松了很多,也敞亮了不少。人与人的交往似乎常会这样,我们都关注在自己当下的付出和努力,却从未想过对方给予过我的任何事物,才会陷入困顿之中。
2023年5月14日
其他

“后悔当妈妈,但我不敢说”:她一句话冲上热搜,刺痛千万女性

作者:苏善书来源:十点读书(ID:duhaoshu)最近,网上火了一篇帖子。“妈妈也想读完一本书啊,可是……”离家很久的女儿,再次回到家里,却被爸爸的一句话惊到了:“没有涵养的无知大妈,连一本书都没能好好读完。”语气并不像开玩笑。当妈妈说想买个电子书阅读器时,爸爸再次呛声:“反正书买了也不读,还浪费什么钱。”然后继续“补刀”:“上次买的书没看完吧?买了也不看,为什么要买。你什么时候读书?”更为讽刺的是,这段对话发生时,爸爸正半躺在客厅看书,而妈妈却在厨房忙着煎南瓜饼子。“我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鄙视读书的爸爸。”妈妈为什么没时间看完一本书,爸爸难道心里没数吗?平时需要上班,忙碌的工作本已令人身心俱疲;好不容易到周末,还有忙不完的家务等着她。买菜备菜、做饭洗碗、晾衣服、熨衣服、打扫房间、垃圾分类……换季时还要整理被褥和衣服。等到一天的家务做完之后,终于有点自己的时间可以看书了,可是:“怎么就到了要睡觉的时间呢?浑身怎么那么酸痛呢?怎么就那么困呢?”我们总是会习惯性地忽略一些现象:客厅的地板不会自己变得锃亮;脏衣服不会自己变得整洁、平整;食物不会自己烹熟,碗筷不会自动变干净;马桶一直都没有水垢,垃圾桶永远不会溢出……爸爸回到干净的家,心情总是很舒畅;吃进嘴里的食物,总是很美味。然后,下意识地说出“你妈妈是个没有内涵的无知大妈”。很理所当然。可良心真的不会痛吗?“要知道,我妈妈也曾是一名文艺少女,学生时代,她在写作大赛得过无数奖状。少女时代,她也会在一天工作结束之后,捧起已经磨边的《飘》品读。”但是成为妻子、母亲之后,她就再也没有时间做自己之前喜欢的事情了。这些爸爸明明都知道。他不应该假装看不到。更不应该反过来,指责那个一直在付出、辛苦的妈妈。“妈妈”这个称谓,通常被冠以“伟大”歌颂。但这背后,往往意味着奉献和牺牲。网上曾经有个调研:有后悔成为母亲的人吗?回答出奇得一致:后悔。“我失去了自我。得知怀孕之后,我失去了努力了很久将到得到的最想要的offer。每天的生活不是在喂奶,就是哄孩子。我被全世界要求以母亲的身份存在,除了我自己。”“孩子半夜哭怪你,孩子生病了怪你,家务没收拾怪你,身材走样了怪你,财米油盐没了也怪你。”“我很爱自己的孩子,但是我后悔成为母亲。自从有了孩子之后,我有了一个365天全年无休的工作。想去哪就去哪,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变成一件奢侈的事情。有次下班后,不想回家,就在楼下小区公园放空了2小时。这完全属于自己的时间,让我感受到久违的自由和宁静。”为什么这么多的女性,成为妻子、母亲后会后悔?是因为她们不爱自己的孩子吗。不是的。她们当然爱自己的孩子,也欣喜成为母亲蜕变的过程。只是不堪负重整个社会赋予“母亲”这个角色的重量。身为母亲的女性,当工作和家庭无法平衡的时候,大多数情况她们要放弃自己的工作;她们被要求是无所不能的妈妈,也被要求是出得厅堂,下得厨房的妻子;已婚未育,她们很可能会被单位严格评估;已婚已育,为了方便照顾孩子,她们只能选择低薪的工作。“妈妈”这个词汇背后,往往意味着妥协、退让和奉献。她们的痛苦,无人倾听;她们的委屈,无人知晓;他们赋予这个角色无所不能的神力,却不知道妈妈也会累,也会承受不住,也会后悔成为妈妈。妈妈的真实情绪和需要,不应该被扼杀在伟大的“褒奖”里,应该被正视在合理的对待里。每次写“女性之苦”,总会听见这样一种声音:现在的女性真矫情,以前的女性付出再多都没有这么多怨言。但从来如此,便对吗?女性是不能吃苦吗?当然不是,恰恰相反,她们是最能忍受痛苦的一种生物。身为人母,首先要经历怀胎十月、分娩生子的痛苦。这种人类所知的顶级痛苦,是对凡人肉身的极限考验。作为人妻,如果选择出外工作,就要被要求工作和家庭两者兼顾;如果选择回归家庭,就有可能面临手心向上、遭人厌弃的风险。与此同时,男性却鲜少会遭受如此多的严苛要求。这不是性别对立,而是客观事实。女性处境的不公正应该被看到、被了解,而不是假装看不到她们的痛苦,并认为她们的付出理所应当。只有被看到,才可能共情和理解;只有被尊重,女性的处境才有所改变。网友@熙熙
2023年5月14日
其他

想让婚姻更长久?这种能力,比相爱更重要

不少朋友在抱怨一段让他们难受的感情时,常常会提到这句:“他让我太没安全感了。”似乎在这段关系里,他们总会被唤起恐惧和不安。不仅很难感受到爱情的美好,还会随着关系的逐渐深入越发焦虑:“他为什么在朋友圈发和别人的合照?”“他为什么不看我消息,不回我的电话?”“他老是加班、出差,是不是已经不爱我了?”……你也有过这样的经历吗?在感情里像个走钢索的人,每一步都战战兢兢、疑神疑鬼,一点风吹草动就能让你的心跌落深谷。为什么我们总在亲密关系里焦虑不安?我们又该怎么提升内心的安全感?今天,我想结合自己从业十余年来的经验和你聊聊,尽可能地帮你解决这些困惑。朋友小米常常向我哭诉,她感觉自己在感情里总忍不住“作”。总是逼着男友去做很为难的事,不做就是不爱自己;男友没接电话就夺命连环call,晚回家就疯狂输出;
2023年5月13日
其他

三言两语就发现了你的秘密:意象对话

▌▍课程学习方式网络课程学习,课程长期有限,自开课起计算,可在电脑、手机和IPAD上重复观看课程。报名后,关注并进入【壹心理学堂】公众号菜单栏
2023年5月13日
其他

你没被满足的需求,将耗尽下半生去寻找(30岁之前必读)

知乎上有一个被浏览了超过500w次的话题:如果可以,真想邀请三毛来回答。这个过得快意潇洒的奇女子,好像永远知道自己该做什么、该往哪里去,一生虽跌宕起伏,却谱写出一段人人钦羡的传奇。上中学时,老师常常体罚学生,姐姐陈田心也习以为常,但三毛明显和他们不一样——因为数学老师羞辱式的体罚,她愤而休学,靠自学赶上了大学进度,而且成绩优异;休学期间,她拜画家顾福生为师,很快就发现,自己不适合画画,但在恩师帮助下,她找到了通往文学的路,正式开始了写作生涯;后来,她又出国游学,足迹遍布欧美三国5所大学,回国后她也曾过过一阵子安稳生活,在台湾文华学院等地教授德语。日子过得舒服惬意,但三毛知道,这不是自己想要的。1973年,因为一本地理杂志的吸引,三毛决定前往撒哈拉沙漠生活,这一去就是6年。沙漠的苦日子,在她笔下妙趣横生,出版而成的书《撒哈拉的故事》获得了万千人的喜爱。“休学——写作——游学——定居撒哈拉——环游世界”……这一生,轰轰烈烈,潇潇洒洒,难能可贵的是,她一直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每一步都走得清晰有力,方向明确。有多少人,想像三毛一样快意潇洒过一生,可现实生活中总有那么多的纠结和难题,让你进退维谷:(1)是继续做现在的安稳工作,还是成为一个“朝不保夕”的创业者?(2)是出国读自己热爱的艺术,还是留在公司继续赚钱?(3)是听从父母建议赶紧结婚,还是等一等未来可能出现的灵魂伴侣?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源,是因为你不了解自己的深层心理需求。深层心理需求,是你内心深处的冲动,是你的欲望,是你的生命力。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人的需求从低到高依次分为5层:而在这些需求之前,还隐藏着一重深层需求,是你不易觉察的:表面深层终极追求规律秩序需求安全需求喜欢被关注表现需求尊重需求不堪落后成就需求自我实现需求……三毛的求变需求很高,喜欢新奇和变化,一成不变的教书生涯根本不适合她,跑去撒哈拉沙漠,体验百变人生,才是她想要的,也促成了她文学上的成就。是否遵循内心的深层需求过日子,区别会有多大?日版纪录片《人生七年》里,就有这么两个鲜明的对比:从小在奉行精英教育的家庭里长大,贵子一直拼命努力满足家人对自己的期待。努力学习,毕业后成为日本航空的空姐。可是这份工作,并不像表面那么光鲜,只要稍有疏忽,就会有人指着鼻子骂,高强度压力让她成日惴惴不安,过得郁郁寡欢。其实,贵子属于高秩序需求、低成就需求的人,这份工作并不适合她。取得成就虽然满足了父母的期待,却违背了自己的内心,所以过的很痛苦。反观片子里另外一个和她相同类型的女孩高江,在老人院工作的她,早早结婚生子,虽然生活平淡,但是她不因这种普通而感到焦虑,反而过的很幸福。许多人的痛苦大概在于,难以追求自己想要的,反而费力谋取并不需要的。那些让你纠结、痛苦、迷茫的问题,其实早有答案,都写在你的深层心理需求中,只是你还未看清:(1)求变需求高的人,去小镇当公务员,必定是痛苦的,同样的选择,秩序需求高的人则会很享受;(2)顺从需求高的人,却去竞争管理岗,不是自找苦吃?相反,支配需求高的人则会乐在其中;(3)亲密需求高的人,找亲密需求低的人谈恋爱,却不明白为何对方总是如此冷淡?其实,不是你做的不好,是因为你根本找错了人……在错的方向上努力,搭上的可能是一辈子。有一本书叫《临终前会后悔的25件事》,书中记录了上千例临终病患罗列的「人生最后悔的事」:「没做自己想做的事」排名第一如果你连自己想做什么都不知道,又如何去实现它呢?在你内心深处,需要的东西是什么?你的内心追求哪种生活,想要哪种人生?我们联合壹心理测评团队以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莫瑞人类需要理论等多种理论为基础,研发编制出「深层心理需求测评」:从秩序、自主、成就、亲和等15个方面综合评估你的个人心理需求帮你深入了解与探索自己的内在动力,分析你当前的优劣势根据你的性格特点和个人偏好,帮助你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和伴侣,提升你的核心竞争力和生活幸福感你还有一次优惠选购测评报告解读的机会,如果你:想根据自己的个人经历,得到个性化的结果分析内心有困惑与矛盾,希望有专业老师为你深入解答想要制定属于自己的针对性成长方案你可以勾选测评报告解读服务,我们为你推荐匹配你的、擅长该领域的优质咨询师,老师会根据你的报告,1对1定位你困惑的点,并为你规划长远应对问题的预案,提供个人定制的提升改善建议。心理咨询师1V1专业咨询50分钟线上咨询(语音或视频可选,隐私保障)👇进入测试即可勾选解读服务
2023年5月13日
其他

外傻内精!这才是女生的腹黑天花板!| 测测你的黑化指数

前两天在重温豆瓣8.5分日剧《黑皮记事本》,又被剧中女主的聪明才智所折服了。女主元子,在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还留下一堆债务。母亲紧衣缩食,还没能还完高利贷,也去世了,还债的任务就留给了孤苦无依的女主。债务缠身的元子,只能在一家银行当派遣职员,薪水低不说,还随时会成为替罪羊,为正式员工犯下的错误背锅。为了还债,她晚上还要去当陪酒女。然而,糟糕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太久,突然,她好像得到命运之神眷顾一样,一路开挂:●
2023年5月13日
其他

一个已婚女人的独白:“我在25年婚姻里,是如何渐渐对老公死心的?”

当我们在思考婚姻,不得不谈谈很多家庭悲剧的共同之处——一个长不大的男人,俗称“妈宝男”,带给妻子的痛苦和孤独。“妈和媳妇同时掉进水里,你会先救谁?”这个无解的问题,其实解释了一切。男人首先得离开自己的妈,才能拥有真正独立的自己,从而学会经营亲密关系,构筑自己的家。才有能力,去看见婚姻中一个“妻子”的存在。那些带有恋母情结的男性,在进入婚姻后,会给自己的伴侣带来极大痛苦。他们的不担当、逃避、冷暴力,以及懦弱、自私、恐惧,自恋,对女性的物化和敌意,在亲密关系中暴露无遗。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在一个人走向成熟的旅途里,究竟发生着什么呢?未和妈妈完成分化的男性,又会给伴侣带来怎样的痛苦?首先来看看妈宝男的两种类型。第一种,全能自恋的大男子主义,对女性充满敌意。有些男人一辈子享受了老婆的照顾,对老婆吆五喝六,在家里搞霸权主义,老婆就像是他的奴隶。一方面,这样的男性被妈妈紧紧控制,没办法摆脱。于是,表面上忠诚于母亲,却把“坏妈妈”的角色投射给妻子。在我的团体中,有这样一位学员,今年已经50多岁,婚龄25年。多年来,她面对老公长期的冷暴力、语言打压和精神PUA。她做的任何事,都会被老公挑三拣四,骂骂咧咧。只要自己的妈不高兴,就是老婆的错。有什么需要商量的事,都得回家“找妈”。她说,自己默默付出,给婆家做牛做马一辈子,却永远都被压在下位,没有任何话语权。就像一个傀儡,每天被工具化对待。这样的感情已经把她的活力耗干了。这里面藏着一个男人很深的心理动机:
2023年5月13日
其他

那些长期喝咖啡的人,后来都怎么样了

夜里三点,临时抱佛脚的你正在背诵早上九点要考的期末考试重点,你想挽救一下已经要罢工的大脑和正在打架的眼皮,喝下了今晚的第四杯咖啡。但是你心跳加速,于是开始胡思乱想:咖啡是不是对身体不好?一天喝多少咖啡才算多?在回答这些问题之前,先说一说为什么你会用咖啡续命。在大脑中枢神经系统中,有一种叫腺苷的东西,它是让人产生睡意的“始作俑者”之一。运动越多、用脑越多,腺苷产生的量就越多,这也是你一看书就想睡觉的原因。而咖啡提神的原理,是咖啡因插足当了第三者,抢在腺苷前面,跟受体结合,阻止你产生睡意。咖啡因见效速度很快。喝下咖啡后10来分钟,咖啡因就会被身体吸收,开始见效。45分钟以后,血液中咖啡因浓度达到最高,你的搬砖劲头最足。但问题是,咖啡因代谢时间很长。在健康的普通人体内,平均半衰期是五个小时左右,大部分人都在1.5-9.5小时之间。由于人的代谢能力不同,有的人晚上七八点喝完咖啡依然睡得死死的。而有的人哪怕是中午喝,夜里数羊数到一万只也睡不着。研究发现,即便是在睡前6个小时摄入了400毫克的咖啡因,平均也能让人少睡1个小时。不仅如此,我们也常常听说喝咖啡对身体不好,要少喝一点。这倒也不是空穴来风。20世纪80年代,很多研究表明咖啡对身体有害。但是后来学者发现,类似的研究存在缺陷,喜欢喝咖啡的人通常也爱抽烟,研究并没有把这两种习惯分割开来,导致抽烟造成的锅,扣在了咖啡的头上。而现在,科学界几乎已经达成共识,适量的咖啡不仅对身体没有害处,甚至还能降低死亡率,抵御各种疾病。一项对40万
2023年5月12日
其他

学会做一个坏人后,我的重度抑郁痊愈了

从小到大,我都是一个“好”人。是别人眼中的乖乖女,老师眼中的好学生,同学心中的好同桌。工作后,也是一个不会给别人添麻烦,事事都为别人着想的好同事。直到人生陷入低谷,确诊重度抑郁后,我才发现,做好人,并不会让我幸福。反倒是成为一个“坏人”,让我的抑郁症,迈向了痊愈的道路。今天,我想分享我的故事,希望能给经历过正午之魔的你,一些答案。大学毕业后,我离开家乡,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工作。为了不给领导添麻烦,不让同事不开心,我兢兢业业工作,勤勤恳恳耕耘,力求身边人都满意。脚踏实地的我,从一个小小的员工,做到了小组主管,最后变成部门经理。这一切的美好,就在这家单位工作的第八个年头,被一场突如其来的变革打破了。当时的情形是四家单位合并成一家,四套领导班子与职员裁减成一套。接踵而至的,是长达一年紧张压抑的职场气氛,大批量的裁员,以及激烈而残酷的竞聘上岗的工作压力。于是,我迎来了循规蹈矩人生中的至暗时刻——无意间卷入上层领导的恶意竞争,被同级陷害后,我不幸落榜了,并被身边最信任的同事落井下石。还记落榜那天,我满心委屈,将心中的抱怨与不满,一股脑倾诉给她。听完了我的话,同事并没有安慰我,反而很不耐烦:“以后啊你的烂事儿就别来跟我说了,负能量满满,你压根就不配做个领导...”随后我发现,我们私下交流过的话题、分享过的小秘密,都被添油加醋地发给了领导。一时间,我的世界观都彻底崩塌了。还记得她拉着我的手说:“无论我们之间将来发生了什么,我永远都是你最好的朋友,我们一定都要互相鼓励、互相支持。”那曾经掏心掏肺的友谊,到头来却只是我对她单方面的帮扶。年年被评选为优秀员工的我,突然间成为了领导讨厌,同事们口中那个懦弱无能、只会闷头干活、没主见的人,甚至还可能降职降薪,借调外省工作。慢慢的,我变得消沉,没有胃口,严重失眠,对一切都失去了兴趣。一次长达六天的彻夜无眠之后,我拖着几近崩溃的身体来到了医院,被确诊为:重度抑郁和中度焦虑,并开始了药物治疗。虽然吃药暂时缓解了失眠,但也给我带来恶心、呕吐、头痛、昏昏欲睡等,各种毛病。这让我一度怀疑,我的病肯定是好不了了,那段时间我觉得自己就是一个废物,是身边所有人的拖累。崩溃中,我产生了轻生的念头。一次深夜,服用安眠药之后仍然无法入睡的我,出门了。我想着就这么一直走,走得远远的,选一处安静的地方结束自己这悲催又垃圾的一生。不知道走了多久,或许是那晚的夜太安静,也或许是那夜的风太柔和,一时的静谧让我混乱的大脑产生了片刻安宁。我想到了我的父母,如果就这样结束自己,我是解脱了。可那对为了儿女操劳一生,从未为自己活过一天的老人,如果看到女儿冰冷地躺在自己面前,是何等残忍......那个夜里,几度思考之后,我放弃了轻生的念头,并鼓起勇气预约了一次心理咨询。我的咨询师是名女性,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姿态优雅,穿着得体,淡淡的妆容,笑容很亲切。莫名的,看到她的笑,我紧绷的神经慢慢放松了下来。简单和她说了一下自己的状态之后,我条件反射式地开始自我贬低起来。咨询师并没有打断我语无伦次、紧张且混乱的倾诉,而是默默听我说完了所有想表达的话。之后温柔地看着我,握着我的手,鼓励道:“你已经很棒了,能从这么痛苦的状态下走出来,并能想到来做心理咨询自救。这已经是一件很多人都做不到的事了。”然后继续问:“你觉得你的优点是?”我想了良久,沮丧地说:“我活了这么大,身上竟一点长处都没有,没有什么特长,也没有什么兴趣爱好,与周围的事物格格不入,真的没什么优点。”咨询师说:“不会啊,从你一进门开始我就发现你好美,大大的眼睛长长的睫毛,你的声音也很好听啊......”听到这里,我打断了她:“你说的这些不都是在哄我开心吗?这些不都是浮于表面的客套话吗?”咨询师并没有因为我的话生气,反倒说了一通令我触动不已的话:“我们每个人的体内都有40-60万亿个细胞,我们身体每一个器官,我们的四肢,都由无数个细胞组成的,它们时时刻刻都在为我们的生命而忙碌、工作着。生命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奇迹,所以身体的每一个部位都值得我们去赞美、去呵护、去爱。我们能四肢健全存在着,健康地活着,就是优秀的啊。”我哽咽道:“可是我的身体并不健康啊,我现在什么事都不想做,什么人都不想接触,我恐惧外界的目光,恐惧一切失败与挫折。”咨询师心疼地说:“不,你只是暂时病了,就像感冒一样,病好了就不难受了。”可以说,第一次的心理咨询,咨询师就教会了我一个核心思想——我是值得被爱的。结束前,她还给我安排了任务,让我感知自己,从呼吸、心跳、喝水、吃饭开始,到走路、运动、户外活动、工作生活的点点滴滴,关注自己此时此刻的感受。一次清晨醒来,窗帘缝隙中透过的光,明媚地洒在我的脸庞,我舒服地伸了一个懒腰,然后深呼吸一口,大脑跟身体前所未有的舒服。那一刻,我突然发现,之前每天都在疲惫中入睡,在疲惫中醒来。每天都过得很辛苦,却总将这种辛苦理所当然化了。我意识到,我从来没有关怀过自己的感受,没有好好爱过自己。而意识到的那一瞬间,正是爱自己的开始。接下来的咨询中,咨询师帮助我分析了我的原生家庭,我的性格又是怎么在原生环境中形成的。我讲述了童年中最深刻的记忆,就是我对爸爸的记忆。我的爸爸不苟言笑、不善言辞。他很少说话,一开口往往是批评。成绩不好会被骂;玩耍吵闹,不听话也会被骂。即使,我们几个孩子都很乖,爸爸也是一副眉头紧锁,闷闷不乐的样子。咨询师问我:“你当时的感受是怎么样的呢?”我说:“感觉生活很苦,很压抑。觉得自己就是父母的负担,自己是不好的,不值得被爱的。我想让我爸能开心点,不要惹他生气。学习、家务等力所能及的事都尽量做好,生活中尽量少提要求,不要给他添麻烦。”咨询师告诉我——童年里,我跟父亲之间的关系是脱节的。我没有感受过父亲的呵护与理解,没有感受到过父母无条件的爱,没有被承认、被欣赏过。因此,我坚信自己是不值得被爱的。另外,父亲郁郁寡欢的精神状态,也造成我安全感的缺失,与遇事爱胡思乱想的敏感性格。我忽然就想起来,小时候有好吃的、好玩的,总是想着先分给弟弟妹妹,虽然自己也很想要,但还是希望弟弟妹妹开心;工作之后,部门里有什么活动、去哪里聚餐,吃什么总是想着先征求别人的意见,有时候也有自己的想法,但当看到别人目标很明确时,又觉得自己的意见可能没那么重要吧,于是迎合别人;出去旅行带回礼物,也是先让朋友们挑选,剩下的留给自己,就算朋友拿到的正是自己最喜欢的那一个,也不会做出表达,只想朋友开心就好。长此以往,我变成了一个压抑自己真实想法,行为处事都以身边人的期望与评价为准的人。那一天在咨询室里,成年后所有的光亮与阴影,一幕幕地在我脑海里浮现,又倒带到过去。每一帧都找到了源头,每个行为都有了根据。
2023年5月12日
其他

那些从朋友圈消失的人,闲暇时都在看这些

今天给你推荐几个优质的公众号,每一个都值得打开。它们会成为你生活中的精神养料,拓展你的事业,让生活更自律、更美好。长按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推荐置顶哦且读优选ID:qdyx922推荐理由:且读优选,精选具有能量的文字、走心的声音、唯美的图片……每天早上6点,好文分享,陪你度过快乐的每一天。一个有品位的公众号,值得你去关注!▲长按上方二维码识别关注凤凰网ID:ifeng-news推荐理由:我们是凤凰网官方微信公众号。以专业、深度的视角,带你了解热点新闻背后的关键细节,发现时代发展痛点,关心民生热点问题,传递大众心声,看见复杂世界。点击阅读:《公交停运背后,一个县城的财政窘境》《揭黑医生张煜自述:被开除一年后,重新穿上白大褂》《胡鑫宇事件真相大白,细数他的几次无声呼救》▲长按上方二维码识别关注菜菜美食日记ID:Dailydiet简介:还在为一日三餐吃啥发愁?680w人跟着她学做菜,把普通食材吃出新花样!一个有情怀有温度的美食号。每天教你一道菜,365天不重样,新手零失败,让下厨变得更容易!你想吃的这里都有:减脂期不知道吃什么?【吃瘦菜】让你越吃越瘦;排队才能买到的网红【下午茶】,在家就能轻松复刻;看过这些实用的【厨房干货】,小白也能轻松变大厨;全国美食【探店】,跟着菜菜逛吃逛吃!长按识别下图二维码,关注后回复以上关键词,即可查看。▲长按上方二维码识别关注Be
2023年5月11日
其他

相恋27年的伴侣是什么样的?| 婚姻好不好,其实就看这一点

↑身处内卷时代的我们,难以避免陷入焦虑压力之中越是努力追求幸福,就越会长期遭受痛苦的恶性循环💔诚邀你加入【35天ACT减压共练团体】在心理咨询师的带领下,打开心扉,体验更完整的生命
2023年5月11日
其他

人格伤疤测试:你的内心,藏着什么难以磨灭的伤痕?

我们劝一个人,经常说:“时间是治愈伤痛的良药,一切都会过去。”可是,有些事情造成的伤,一辈子都没法过去。最近重温了豆瓣一部高分“致郁”片《海边的曼彻斯特》。主人公Lee是一个维修工,修水管、通马桶,什么都做。他完成一项又一项无聊的工作,像个无头无脑的机器人。他孤独地走路,寡言少语,魂不守舍,像个行尸走肉,连接到亲哥哥去世的电话,也没有什么表情。看到这里,或许你会觉得他是一个冷酷无情的人。但接着看下去,当Lee过去曾遭遇的痛苦被一层层揭开,他的冷漠反而让人觉得心疼不已。多年以前,他也曾有体面的工作,有一栋虽小但温馨的公寓,里面住着心爱的妻子和3个孩子。然而,所有幸福因为一个小小意外毁于一旦。这天晚上,他和朋友喝嗨了,因为酒喝完要出去买,但他不能开车,只能步行40分钟出去。出门前怕家里的孩子冷,在壁炉添了木材,坏就坏在他忘了盖上防火板。等买完酒回家,家里已经变成一片火海,妻子下楼求救晕倒被消防员救出,两个孩子永远地留在了里面。在警察局,他用低沉的语气告诉警察事实,希望能判自己死刑,至少能换良心上的安宁。但警察只是说:“不要担心,忘记盖防火板不是什么重罪。”他被警察释放了,但他没有释放自己。那场意外变成一个无法抹去的烙印,深深烙在他的人格,变成一个陈旧的伤疤。他离开了故乡,也开始了新生活,但他知道自己从未好过。心理学上有个词,叫“人格伤疤”。指的是过往的一些痛苦经历,会给人留下认知、情感、行为,或者生理上的明显改变,而这些改变又会使得这些人即便被治愈,也比从未受创过的人群更容易再次受伤。他变得木讷,是因为他故意封冻了情感,他得知哥哥的死讯时毫无心理波澜,看到哥哥的尸体也一样,和侄子相处,仍然无动于衷,他处于世界其中又一直超然世外,不是超脱,而是疏离,他放逐自己,把世界关在了门外。时间是药物,有时它可以治愈伤痛,但有时会让人沉溺其中。人们依赖时间洗刷掉所有记忆,但最终发现只是对逃避成瘾,想忘掉的一切却依然坚固,并且在某个无法预料的时刻轰然袭来。就像Lee,一直强迫自己遗忘过去的伤痛,可在回去处理哥哥后事时,遇到了前妻。前妻对他道歉,后悔自己当年被悲伤冲昏头脑,说了许多伤害他的话,却忘了他也濒临崩溃。她非常后悔,想祈求Lee的原谅,而他却只是颤抖着摇头,说不出一句完整的话,就匆匆逃走。我们接受的大部分教育,总在说应该勇敢面对人生,面对曾经的挫折和伤痛。但事实上,生活中绝大部分人都和Lee一样,因为遭遇过创痛而留下了人格伤疤,变得脆弱、敏感、痛苦,却对它无能为力:因为霸凌而变得“内向”并非真的内向,只是失去了对人的信任,不愿与外界接触;因为被抛弃而变得谨小慎微并非为人谨慎,只是担心自己做错事就会再被丢下;因为在感情中被辜负而抗拒付出,也并非性格自私,只是不敢不计较后果地投入一段感情……在这些回避伤害的过程中,外界的信息很容易被我们视为潜在威胁,甚至可能在伤害未实际发生前,就已经感到受伤。这样的我们,该如何自救?触碰伤疤,困难的点就是“看见”。“人格伤疤”就像伤口上的一粒细小沙子,已经长进了愈合的肉里,可一碰还是隐隐作痛。我们的自我保护机制,会引导我们避开这个伤口,久而久之演变成习惯性回避伤害的人格特质。越怕受伤,越敏感,越容易受伤,最后陷入死循环。打破负面循环的重要一步,需要我们停下来看看自己,内心深处是不是曾经受过伤,没有好好被疗愈?如果你觉得害怕,不敢触碰伤口,没关系,你可以尝试借助一些心理学工具,让心理学带领你,逐步深入内心,温柔疗愈自己。为了帮你发现“人格伤疤”,壹心理专业研发团队集体研发出「人格伤疤测试」,将:从情感分离、个性压制、成就无能等6种适应不良图式出发,剖析你的人格伤疤、潜在的形成原因以及影响;并为你提供可操作性建议,帮助你学会接受伤疤、与其共存,进而疗愈身心,找回自我的舒适区。你还有一次优惠选购测评报告解读的机会,如果你:想根据自己的个人经历,得到个性化的结果分析内心有困惑与矛盾,希望有专业老师为你深入解答想要制定属于自己的针对性成长方案你可以勾选测评报告解读服务,我们为你推荐匹配你的、擅长该领域的优质咨询师,老师会根据你的报告,1对1定位你困惑的点,并为你规划长远应对问题的预案,提供个人定制的提升改善建议。心理咨询师1V1专业咨询50分钟线上咨询(语音或视频可选,隐私保障)👇进入测试即可勾选解读服务
2023年5月11日
其他

假性亲密,正在侵蚀这一届年轻人的婚姻

村上春树说:“人生下来就是残缺的。”大多数的我们,都带着这份残缺进入亲密关系。渴望从亲密中获得圆满。可又正因彼此的残缺,让本应幸福的亲密关系千疮百孔。“一直以来都是我在迁就他,容忍他,他却觉得理所当然。”“我很想得到他的关心和照顾,可他总是看不到我的需求。”“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关心成了例行公事,就像陌生人一样。”“很多事我明明讲了很多遍,他还是记不住,说白了就是不够爱我。”让人不由得怀疑:在这世上,我们真能拥有好的爱情,好的婚姻吗?在回答这个疑惑前,我想先与你分享米粒的故事。第一次见面时,米粒问了我这样一个问题:“我要怎样才能相信他真的爱我,真的在乎我呢?”白净的脸上,满是忧愁。她跟丈夫相识7年,结婚已有5年。却始终对这段关系感到不安、焦虑。理性上她知道,丈夫很爱自己:他会记住结婚纪念日和她的生日,还会为此精心准备,满足她想要的仪式感;他给自己买东西会嫌贵,不舍得,给她买东西却从不在意价格,只管她开心;每每发生争吵,他也总是会先低头,反思自己的问题,然后拥抱气头上的她…可被感性“笼罩”的她,总能揪出那些看似不爱的细节:放袜子、摆鞋子、随手关灯这样的小事,她说了不下10遍,丈夫却总是记不住;她的不开心都写在脸上了,丈夫却读不懂她的情绪,只是一门心思做自己的事;过年回婆家时,她希望丈夫能花更多时间陪自己,丈夫却常常陪在公婆身边…每到这时,她的脑海总会冒出一种声音:“如果他足够爱我,在乎我,为什么不能记住我的话,满足我的需求,为我改变呢?”然后,不断地向丈夫寻求一份“确认”:你到底是不是真的爱我?我是不是你最重要的人?时常爆发的猜疑与考验,让丈夫变成了快速回答爱与不爱的机器,把这段婚姻变得越来越拧巴。类似这样的困境,在亲密关系中,并不少见。除此之外,还有下意识回避关系、喜欢却不敢靠近、过度依赖等困境。在种种状况下,我们会因关系双方的冲突而痛苦,甚至开始怀疑自己。但亲爱的,那不是你的错。我们在亲密关系中之所以无力,或许是因为我们对它的认知产生了“扭曲”。所以,想要让亲密关系变得更好。我们应该先弄清楚,什么是真正的亲密关系?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真正的亲密应具备三个要素:依赖、独立与冲突。依赖,是安全感。当你感觉到有压力,想休息的时候,有一个安全的港湾在自己身后。独立,是边界感。在亲密关系中,彼此都是独立的个体。我们各自都有自己的朋友、工作与生活。而冲突,是亲密关系长期发展的必经之路,是调节边界的有效工具。真正的亲密,是敢于依赖,敢于独立,也敢于冲突的。
2023年5月11日
其他

为什么90%的人都逃不过焦虑?给成年人的一份焦虑自救指南

Q1:购买后可以听多久?是否支持退款?A:自付款日起,往后一年可以无限次复听。会员过期后,需要续费才可继续使用。本产品为虚拟内容服务,部分书籍支持免费体验,但订阅成功不可退款哦,希望大家多多谅解~
2023年5月10日
其他

没空看书?就一定要来看看这8个公众号!

你是不是已经下定决心在这一年成为更有趣的人过更有想象力的生活?那么,是时候管理你在手机上的阅读了下面为大家介绍几个公号只为你提供有意思、有深度的高品质内容2023,一起成为更丰富有趣的人长按二维码,“识别图中二维码”或点击公众号名片即可订阅。▼跨境参考ID:iecquan简介:跨境参考,全世界接地气电商号!既能紧跟热点,带你获取全球各地新资讯,又能严谨风趣,为你深度解读各种电商八卦。叱咤风云的商界人物,扑朔迷离的电商格局,真相就在眼前……从科技说到名人,再从名企说到热点,用独到的视角与理性的文风带您快人一步更懂财经。还等什么,关注我,洞察规律,看透跨境本质!▲长按上方二维码识别关注每日豆瓣ID:douban你有哪些漏财的习惯?想知道大家的前任都抠到什么程度社交真的太太太太太太花钱了突然特别想谈恋爱,请大家假装男朋友给我添添堵我发现了一个懒人学习法在前男友和前男友的弟弟之间摇摆不定是时候出一篇《狂飙》表情包合集了这些有趣内容,关注“每日豆瓣”并回复“333”就可以看到。简介:豆瓣官方订阅号。为你收集新鲜的豆瓣热点内容,推荐豆瓣中的精彩生活,帮你发现你可能感兴趣的未知事物。长按二维码,关注每日豆瓣,收获快乐。▲长按上方二维码识别关注菜菜美食日记ID:Dailydiet简介:还在为一日三餐吃啥发愁?680w人跟着她学做菜,把普通食材吃出新花样!一个有情怀有温度的美食号。每天教你一道菜,365天不重样,新手零失败,让下厨变得更容易!你想吃的这里都有:减脂期不知道吃什么?【吃瘦菜】让你越吃越瘦;排队才能买到的网红【下午茶】,在家就能轻松复刻;看过这些实用的【厨房干货】,小白也能轻松变大厨;全国美食【探店】,跟着菜菜逛吃逛吃!长按识别下图二维码,关注后回复以上关键词,即可查看。▲长按上方二维码识别关注地道风物ID:didaofengwu简介:如果你是国家地理控、旅行达人、资深吃货,千万别错过这个号!地道风物是《中国国家地理》旗下的内容平台,行走的风物百科,这里有地道的地域文化、风物美食。想知道中国哪里的火锅/砂锅/肘子/骨头/土豆/米粉/牛肉......好吃吗?想知道有哪些当地人才懂的城市文化吗?关注他,旅行的路上不孤单。关注回复“罐头”,查看中国罐头地图,囤货必备!关注回复“地图”,查看54张中国物产地图,值得收藏!关注回复任意城市地名,获取当地地道的风物旅行攻略!▲长按上方二维码识别关注博物ID:bowuzazhi简介:楼下花坛里的花叫什么?夏夜窗边的鸣虫都是怎么发声的?藜麦、牛油果超级食品真的营养丰富吗?“上火”是个伪命题吗?百家姓氏到底是何来历?火龙果中的籽居然能做盆栽?如何消灭家里的蟑螂?……你想知道的,都能在这里找到答案。《博物》杂志,用科普的视角,接地气的方式,为你讲述四方美食、花草鱼虫、风云雷电的那些事。▲长按上方二维码识别关注清单ID:eqingdan简介:每次买东西都担心踩坑,浪费钱?别担心,「清单」为你一站式提供各种买买买的攻略,推荐物超所值的好东西,让你告别乱买、理性剁手。我们研究好东西和好生活
2023年5月10日
其他

放任情绪第100天后,我的生活发生了惊人变化......

记得我小时候,总是沉默寡言,是别人眼中的“好孩子”“好学生”。长大之后也不外如是。总是活在别人的评价中,从来不敢做什么出格的事。这样的我,活得特别“情绪稳定”,总是小心翼翼,害怕自己哪里做不好,被指责被数落。这样的我,也活得很压抑,很痛苦。到后来,一种“不对劲”的感觉时时搅得我不得安生。每一个选择,都是我自己选的,每一步路,都是我自己走的,可为什么,我却不觉得自己在活着呢?直到后来,我才发现,我任由潜意识操控着自己的人生,却将其称之为命运。如果你也经历着人生的坎儿,或被抑郁与情绪崩溃折磨着,希望我的故事,能给到你一次重启人生的机会。还记得那时的我,急于让自己变得自信,于是去整牙齿,希望获得一个全新的面貌,收获一个自信的自己。有一次我去看牙医,牙医的态度让我感到愤怒。因为她一点都不专业,在给我服务的过程中跟护士聊天。更可气的是,她居然说:“别人的钢丝都不会掉,怎么你的钢丝老是掉?”明摆的就是在推卸责任啊,我火冒三丈,压抑自己的怒火,跟她理论了几句。我说:“之前在其他医院,医生都会帮我把钢丝搞好,掉是很正常的。”她说我也给你改了预约的时间了,她还在狡辩,但是我居然表现得唯唯诺诺。回到家后,我开始发脾气,恨自己怎么这么懦弱,这么无能,居然不敢跟别人起冲突。心里难受要疯了,我有很多愤怒无法宣泄,想找个人倾诉。但是,找家里人说的话,他们肯定会教育我,说别放在心里,大度一点;或者会说是啊,怎么你的钢丝会掉,这是不是你的问题呢?一想到这,我就不想跟家里人说,得不到帮助,还反被说一顿,自讨苦吃。于是我打了心理救助热线,和电话那头的人诉说着我的愤怒,我的压抑。询问了我的一些情况,那头的工作人员建议我找专业的心理咨询,说可能我原生家庭的创伤比较严重。我犹豫了几天,决定做心理咨询。第一次咨询,我跟咨询师讲了基本的家庭情况。我们家有6个孩子,父母又比较忙,没有时间照顾我们。所以我很小就学会做家务,学会照顾自己,学会不惹父母生气,学会体谅父母,他们不容易,挣钱很辛苦。我一直说,说了很多很多,咨询师偶尔会回几句,表示理解和认同。她说是的,我看到了一个很懂事的你,你付出了很多,承受了不是你那个年纪该承受的重量,你已经做得很好了。这些话让我很感动,有被看见,被理解的感觉,仿佛戳到了我的心窝,我的眼泪不停地涌出来,我哭了很久。哭完我整个人放松了很多,感觉心里舒坦了。
2023年5月10日
其他

孩子越来越优秀,从父母学会闭嘴开始

最近看到一个故事,觉得很有意义:有位妈妈喉咙发炎,嗓子哑了。这天,儿子放学回来说:“妈妈,今天老师批评我了,我再也不想去上学了。”这位妈妈很想批评孩子,可是因为说不出话,只好干瞪眼。儿子接着说:“老师说我的作业是抄同桌的,其实真的没有,都是我自己写的,为什么老师都看不到我的努力。”说着说着儿子委屈地哭了,妈妈默默地抱了抱儿子。儿子哭完,突然说了一句,“妈妈谢谢你。”她愣了一下,儿子又说:“谢谢你今天听我说了这么多话,我一定会继续努力的。”故事里,妈妈全程没有说一句话,只是默默倾听,却让孩子表达了情绪、说明了事情的前因后果。妈妈的倾听和拥抱,让孩子感到自己被接纳、被理解,于是心生感激,并萌生出一种想要努力变好的意愿。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经常出现这种情况:家长说得越多,孩子反而越不听话,亲子之间的矛盾更多,距离越来越远。在恰当的时候,学会闭嘴,也是一种智慧,对亲子关系、孩子的成长发展更有利。认识的一位妈妈,一直苦恼于自己和儿子的关系。儿子上高中,平时在家总是一副不高兴的样子,和她多说两句就不耐烦,而和同学语音聊天时就会有说有笑、充满活力。她反映的情况,是许多家长的共同困惑:为什么孩子不愿意和父母沟通?有人曾分享自己的经历,回答了这个问题:“我跟妈妈分享一包好吃的薯片,她却教育我说这是垃圾食品,不要多吃。”“参加运动会接力赛没有取得好名次,难过地告诉家长时,他们冷嘲热讽,怪我平时不好好锻炼身体。”“上初中的时候钱丢了,啃了一个星期方便面,回家告诉妈妈,她说怎么别人没丢就你丢了,是不是自己花了不承认?”站在孩子的角度,他的情绪、感受都没有被父母真正看见,得不到理解。这种挫败感、失望感越积越多,渐渐地,孩子就不想和父母交流。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叫“无关回应”,当人得到的回应与期待不符时,就会失去交流的兴趣。大多数时候,孩子跟父母倾诉,是希望获得情感上的共鸣和理解,而不是喋喋不休的说教、批评。当他告诉父母一件开心的事时,是想要父母和他一起分享喜悦,感到快乐;当他沮丧、挫败时,希望父母可以给他安慰,或是简单的一个拥抱。这些时刻,会让孩子感到被爱、被接纳,内心生出无穷的力量。孙俪曾分享过自己作为“过来人”的育儿经验:“当孩子有不满,愤怒,悲痛的情绪发生,他需要的只是你的一个拥抱,不要说教,站在他的角度理解他,支持他,鼓励他。那些大道理等他们情绪好的时候再去说吧······”道理再好,也只是冷冰冰的语言。只有情感上的互动与理解,才能通向孩子的内心,增强孩子对家长的信任,愿意敞开心扉。当孩子在倾诉的时候,家长学会闭嘴,多听孩子说,更能加深对孩子的了解,同时消除自己的偏见。有时候,一句“我理解”,胜过千言万语。有一次在商场等位吃饭时,旁边一位妈妈带着孩子在玩乐高,全程嘴里的话就没停下来过。“你这摆的是什么?不对不对······”“红的跟红的放一起,绿的跟绿的放一起······”“哎呀,笨手笨脚的,你看我怎么弄的······”我眼看着那个孩子从一开始的兴致勃勃,眼里闪着亮光,慢慢开始迷惑,不知该从何下手,到了后来神情黯然,开始东张西望,对眼前的乐高失去了兴趣。生活中,孩子学习和独立做事时,有些家长总是忍不住在一旁指手画脚。事实上,这种不请自来的“打扰”,容易破坏孩子的专注力,打断他的思考进程。除此之外,家长们还经常充满了各种担忧,担心孩子受伤、吃亏,怕自己没照顾周到,于是处处保护和限制孩子:孩子在空地上奔跑,家长跟在后面,着急地说:“慢点跑,别摔着。”孩子尝试自己倒水喝,家长:“小心把水洒了,我来倒。”孩子学大人的样子扫地,家长:“别添乱了,去玩吧。”家长自以为对孩子好,实则限制了孩子的尝试和探索行为,剥夺了孩子锻炼能力的机会。大惊小怪,过分渲染某种行为的危险性,会增加孩子心中的恐惧,对外界环境充满不信任,性格变得胆小,畏手畏脚,遇到困难和挑战就退缩。总是唠叨、提醒孩子,也会让孩子感到自己不被信任,产生厌烦心理,自信心逐渐下降。作家三毛曾在《送你一匹马》中写过这样一段话:“多年前,当我第一次回国,单独上街去的时候,母亲追了出来,一再地叮咛着:‘绿灯才可以过街,红灯要停步,不要忘了,这很危险的呀!’当时,我真被她烦死了,跑着逃掉,口里还在悄悄地顶嘴,怪她不肯信任我。”孩子总有一天要离开父母的庇护,独自面对这个世界。智慧的家长,应当慢慢放下那颗担忧的心,学会闭嘴,相信孩子能行,安全范围内,让他安心地去尝试、探索、独立做事。只有从小开始得到充分的锻炼,孩子的各项能力才能提高,变得自信、勇敢,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对许多家长来说,克制自己的控制欲是一项不小的挑战。有了孩子后,总想着把自己觉得对的、好的给孩子,希望孩子按照自己安排的道路来成长。一旦孩子不听自己的,就会感到焦虑不安,怕孩子走弯路、做出错误选择。生活中,这样的场景很常见:逛超市,孩子选择自己喜欢的洗发水,妈妈认为孩子这个不好,说服孩子拿自己选的那款;孩子很喜欢跳舞,家长则以近期成绩下降为由,停掉孩子的舞蹈兴趣班;高考填志愿,孩子想去省外的大学,家长一直给孩子讲道理,让孩子选离家近的、好找工作的专业······殊不知,家长自认为“正确”、“好的”,却并非孩子想要的。孩子发现,小到穿什么衣服、看什么书,大到兴趣、专业,自己都无法做主,久而久之,内心越来越空虚、压抑,越来越想逃离。教育家杜威曾说:“教育并不是一件告知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个主动的和建设性的过程。”家长讲的道理再正确,没有实际经历体会过的孩子,无法真正理解和接受。家长给孩子指引的道路再光明顺利,孩子更想按照自己的意愿活出独一无二的人生。正如武志红老师所说:“一个生命的意义就在于选择,只有不断地为自己的人生做选择,这个人才算活过。相反,假若自己的人生总是被别人选择,那么这个人可以说是白活了。”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家长爱孩子,应当充分尊重他的独立人格,把握好界限。原则范围内,在孩子自己的事情上,学会闭嘴,不把自己的道理和经验强加给孩子,允许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和选择做事,并承担后果。即使会走弯路、吃亏、碰壁,那也是孩子成长的必经之路。孩子只有按照自己的想法做出选择,并亲身实践、体验,才能收获属于自己的人生经验,成长为独立、有主见、思想成熟的人。朱自清在《沉默》中说到:“你的话应该像黑夜的星星,不应该像除夕的爆竹——谁稀罕那彻宵的爆竹呢?”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有时候“不说”比“说”更难,这里面的智慧,需要家长不断思考和学习。简而言之,难听和伤人的话不说,枯燥的道理和唠叨少说,话语有分量,说到点子上,才能更好地帮助孩子成长。-
2023年5月10日
其他

情绪稳定,何尝不是一种霸凌

前段时间,网上有一个非常火的视频,被称为“一碗面引起的崩溃”。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有一对情侣一起去吃面,结果等了半个多小时面才上来。女孩吃了一口之后发现,面不仅坨了,而且还有股鱼腥味,就像馊了一样。于是,女孩很平和地跟老板说了一下,你的面坨了,不太好吃。没想到,女孩的反馈让男孩觉得很丢脸,他扭头就走了,留下女孩一个人。于是,就有了视频中的一幕。男孩拿着手机,记录了女孩崩溃的状态。女孩说:“这碗面15块钱我觉得OK,让我等半个小时我也觉得OK,人家给我端面的时候,我还很耐心地跟老板说了谢谢。”“但等半个小时之后面是坨的,还有股鱼腥味,有股馊味,我跟他说不好吃怎么了?你为什么要觉得丢脸呢?你为什么转身就要走呢?”镜头后面的男孩相比之下,表现得很淡定,还在一直讲道理:“你觉得不好吃你下次不去吃就算了,15块钱的一碗面,你还想要怎么样。他要是做得好吃,怎么会就开这么一个小餐馆?”女孩更崩溃了,男孩一直在强调她是因为那碗面不好吃,才做出“丢人”的事。但是实际上,女孩并没有做出任何丢人的举动,她真正崩溃的原因是男孩嫌她丢人,还一直指责她。看到这幅画面,觉得很熟悉,像极了很多情侣的吵架现场。一个情绪激动,一个情绪稳定。一个在讲情,一个在讲理。而这对吵架的情侣,似乎让我们看到了所谓“情绪稳定”的另一个答案,那就是——有时候情绪稳定,可能是一种霸凌。男孩举着手机,一直在用冷冰冰的道理,把女孩逼得崩溃。看起来女孩是歇斯底里的那一个,实际上,男孩却用稳定的态度传递一种信号:我是稳定的,我比你高贵。你再发脾气,就证明是你的错。被“霸凌”的那个,往往会认同了对方的指责,把自己的情绪逼到更崩溃的地步。情绪稳定,也许是因为他们从来都没有进入过情绪,只是在自己的频道上情感隔离。电影《无问西东》中,就有这样一对夫妻。丈夫许伯常看起来温文儒雅,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妻子淑芬却像个泼妇,还有人说她把家变成了集中营。许伯常的情绪的确很稳定,但是实际上这种稳定却是一把软刀子。他们两个是年少时候的恋人,淑芬奉献了自己全部的青春,全部的精力,来供许伯常读大学。可是许伯常在学习的过程中,认识了新的世界,也认识了新的人,他开始嫌弃淑芬,他开始后悔两人的婚约。最后淑芬以死相逼,才有了这段相互消磨的婚姻。他们生活在一个屋檐下,却各自用各自的水杯,各自吃各自的饭。许伯常不生气,也不发脾气,只是拒绝跟她在一张桌子上吃饭,哪怕妻子把他的水杯扔了,他宁愿用碗喝水,也不用妻子的水杯。“外人只看到我打你骂你,可他们没看到你是怎么打的我!你不是用手打的我,是用你的态度。”一个是怨气冲天的泼妇,一个是窝囊醇厚的老实人。两个人谁对谁错,谁强谁弱,似乎是高低立见。就像上面提到视频中,拿着手机拍照的男友,他这么“情绪稳定”地讲道理,让人只能看到女孩的崩溃,好像错的都是女孩一样。实际上,那个没有脾气的老实人,很可能在“被动攻击”。他们不使用直接的威胁或伤害方式,而是采用狡猾的方式,例如不理睬对方、沉默、否认问题、不履行承诺等,来让对方感到无力和孤独。而我们也常常会把这种“被动攻击”,当成是情绪稳定的表现。表面上温文尔雅的那个是“被欺负”的,实际上他们才是操控者,他们在用隐形的手控制对方的情绪,让对方崩溃,失控。他们通过消磨对方的自尊、独立性和自信心等方式,来控制对方的思想和行为,并引导对方按照设定的方式行动。正因为他们太稳定,太无辜,所以总会“逼得”对方自责,反思,抑郁。我们在刷短视频的时候,总是会刷到各种教你情绪稳定的方法。仿佛稳定才是正确的,爆发就是错误的。实际上情绪没有高低贵贱,真正的稳定是内心的平和与自洽。那些压抑得平静,抑或是冷暴力式的淡然,都属于“假性情绪稳定”。或许我们的情绪不需要如此稳定,需要的是被看见,被呵护。心理咨询师胡慎之讲过自己的一个故事,关于他的小崩溃。他本身是一个非常有修养,对人很温和的人。但是唯独对吃饭这件事,胡慎之总是会情绪失控。比如公司送餐的人来晚了,他就会大发脾气,甚至会责备外卖小哥一顿。有一次去别的城市讲课,主办方没有安排好吃饭问题,他又对服务员发了一顿脾气。他并不是不尊重基层劳动者的人,但是偏偏对挨饿这件事,充满了戾气。后来他察觉自己的“挨饿焦虑”,也许与过去的某些经历有关。小时候只要他犯了错误,父亲就罚他饿着肚子罚站。正是长身体的年纪,他经常要闻着饭菜的香味,任由肚子咕咕叫。即使他申请能不能吃完饭再罚站,父亲也绝对不同意。对于父亲的威严和强大,他愤怒,甚至是“恨之入骨”。长大之后,父亲对于他来说已经不再那么强大,但是那种感受却是难以消散的。在潜意识中,“挨饿”的感受,等同于“被指责,被操控,被恃强凌弱”的体验。有时候我们只能看到一个暴躁的男人,因为一份外卖大发脾气,却看不到他内心的故事。从这个角度看,一个有创伤的人,在经历类似的创伤经历面前,要求他情绪稳定,似乎是在强人所难。还是回到开头的视频,男孩女孩可能各有各的委屈与创伤。不管是情绪稳定的那个,还是情绪崩溃的那个,背后都有自己的故事。男孩很可能被唤起了童年时期,父母吵架的经历。他害怕冲突,害怕丢脸,习惯了用走开的方式逃避问题。女孩想要的也许是认同感,可能她从小的经历中,父母没有给她足够的认可,或者在她委屈的时候,并没有站在她这边。现在的情绪,现在的争吵,很可能是为过去买单。那些吵起来的瞬间,并不是情绪的事故,而是心理的故事。情绪需要被看见,不管是哪种情绪。那个假装稳定、冷漠的人,需要被看见;那个藏起心事、沉默的人,需要被看见;那个情绪崩溃、暴躁的人,同样需要被看见。我们说了很多“被看见”话题,那么到底什么才是被看见?这个答案可能有千万种,但是结合现在的语境,结合“吃面”的视频,我觉得最合适的答案是——偏爱。每个人都有一种深刻的渴望被爱、被珍视的感觉,这是人类最基本的情感需求之一。当我们感到被世界遗忘,没有被关爱和珍视,我们的内心也会开始飘荡,迷失自我。被偏爱不仅可以给我们带来身体上的爱和关怀,更重要的是可以滋养我们的心灵,使我们成长为自信、坚强和乐观的人。有人在高楼,有人在深沟;有人光万丈,有人一身锈。我们这一世会遇到很多人,我们甚至不知道自己到底有光芒的那个,还是一身锈的那个。那些能让我们感觉到被爱着,感觉到自己存在的时刻,就是不管你在哪个阶段,不管你现在情绪如何,你都能被接纳,被偏爱。面不好吃,没关系,立刻换一家,你开心就好;不喜欢冲突,没关系,我只和你吐槽,不在公共场合说,你开心就好。不管在世人眼中,你是对是错,你时好时坏,在我这里你的感受,你的小心情永远是最重要的。不要再用稳定或者暴躁去看待情绪,而是真正“看见”情绪。一个被偏爱,感受到被珍视的人,才能真正地情绪稳定,内心自洽。偏爱如彩虹,遇见方知有。来源:曾奇峰心理工作室ID
2023年5月9日
其他

那些情绪,暴露了你的秘密

作者:胡慎之来源:胡慎之(ID:hushenzhixl)我们上回在《为什么最亲的人最容易成为出气筒》说到人们外面在受气或者是不开心了,可能会把这种负面的情绪带回家。甚至我们会把负面情绪发泄到家人身上,包括孩子、父母、伴侣、兄弟姐妹,就导致整个家庭氛围变得更糟糕。如果我们自己或者身边有经常把气撒在家人、孩子和伴侣身上的人们,请他们先拥抱一下自己。那么首先,我们要明确的是自己的情绪只能由自己处理,任何人都处理不了,但是他们可以成为我们的支持系统来支持我们去处理自己的情绪。就像我们在外面受了气,或是遇到困难感到很无力的时候,身边家人一句:“没事的,我们陪着你一起。”就会让我们瞬间感到非常踏实,因为我们知道即使天塌了,身边还有人来支援你。其次,我们要理清自己是否过度依赖家人、伴侣或者是孩子。过度依赖者经常说着这样一句极度自恋的话:“如果在我生气的时候,你能够……这样对待我就好了。”他们在无意识中,把别人当成了来满足自己的工具或者是自己的一部分。因此,越是他们依赖的人,越是渴望别人能够为他们负责。最后,为我们的情绪进行责任界定。我们会因为一件事、一个人、一句话、一点表情、一个动作就陷入强烈的情绪当中,但我们可能意识不到事件或者人物本身也许只带给我们这个情绪的20%,而剩下的80%则是我们原先在创伤情境里体验到的情绪被激活。所以,有些情绪是我们原先的一些创伤性体验被激活后的反应,只是我们未能意识到。当我们有了觉察,便能理解;倘若未能觉察,我们更多要学会去安抚自己的情绪。我遇到一位妈妈,当她感到愤怒的时候,根本不能自已。只要看到孩子有一道题做不出来,她一瞬间便火冒三丈,气不打一处就给孩子一耳光。这是因为妈妈感到自恋受损,她把孩子当成了自己的一部分而不是独立的个体,她无法承认自己的孩子连一道简单的题目都无法解答出来。与此同时,伴随着的还有强烈的自责,妈妈内心中间认为孩子不会做题就是自己的问题,是自己本来就很糟糕。在咨询的过程中,这位妈妈才觉察到孩子解答不出题目这一情境激发了她自己一个幼年的创伤体验。原来,以前这位妈妈每做错一道题目,就会受到父母的严厉批评,比如“这么简单的题目都不会,你实在是太笨了。”“你怎么这么蠢,连题目都看不懂。”一直被父母批评,让这位妈妈的内心深处积聚了太多愤怒的情绪,甚至认同了父母说的话--自己就是一个很糟糕的人。恰恰孩子解答不出题目,把妈妈曾经体验到的感受以及压抑在潜意识里的情绪激发出来,瞬间回忆起一直被否定时的难堪、羞耻感。小时候的妈妈无法去反抗自己的父母,长大后类似的情境在自己孩子身上发生,但是她却搞混了孩子是孩子,自己是自己,仿佛她再次看见了幼年时被否定的那个糟糕的自己。她不愿意接受这个情况,也不愿意接受做不出题目的孩子,而实际上,她不能接受的是那个糟糕的自己,才会在一时的愤怒之下,将情绪发泄在孩子身上。但这并不能帮助这位妈妈处理好这部分的情绪,并且这部分情绪一直在她潜意识里,只要发生类似的事情,妈妈的情绪一定会被激发。如果是这类情绪,通常是很难去自行处理的。我们不一定能读懂情绪背后曾经发生的故事,或许还会把所有情绪责任都推卸给他人,也将无法真正去理解到情绪,共情到自己。如果你有这方面的困惑,可以预约一位心理咨询师进行创伤处理。在咨询的过程中,心理咨询师会帮助我们去觉察这部分情绪背后的创伤经历,我们可以选择不再去压抑自己的情绪,可以去搞清楚情绪的源头,可以去听听情绪想要告诉自己什么。给自己多些理解,多点接纳,少些评判。当我们愿意揭开遮羞布,去看到情绪背后的真相,不再纠结对错,试着接纳自己,就能够阻止负面情绪蔓延。来源:胡慎之ID
2023年5月9日
其他

如何坚持读书,吐血整理2000字攻略 | 点击查收你的每周书单

Q1:购买后可以听多久?是否支持退款?A:自付款日起,往后一年可以无限次复听。会员过期后,需要续费才可继续使用。本产品为虚拟内容服务,部分书籍支持免费体验,但订阅成功不可退款哦,希望大家多多谅解~
2023年5月8日
其他

离婚9年,我终于走出了婚姻的死亡

2年后,儿子即将上小学,前妻问我,能不能让孩子跟着我,并读这所学校。周五、周六和寒暑假还是跟着她。自己亲生的孩子,当然没有任何理由推脱,我愉快答应,还感谢前妻给我这个机会让我履行做父亲的责任。
2023年5月8日
其他

期待和想要改变的你,在这里相遇

在这个信息超载的时代,你获取知识的能力,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的层次。它们有深度、有干货,立志创作传播有价值、有影响、有情怀的内容。以下8个优质公众号,你值得拥有。期待能和想要改变的你,在这里相遇。愿以书卷气,行我路千里。长按二维码,“识别图中二维码”或点击公众号名片即可订阅。环球文摘优选ID:hqwzyx
2023年5月8日
其他

「若即若离的Ta,会是真爱吗?」回避型,如何进入亲密?

上周,壹心理视频号进行了多场精彩直播,还邀请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梅禹龙老师、王璐老师与大家一起探讨了原生家庭、亲密关系等的话题,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吧!本周直播推荐5月9日18:00-19:30咨询师亲密关系主题直播课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李亚敏老师↓
2023年5月8日
其他

中国最“轻松”的工作背后,隐藏了多少女人的血泪?

如果有一种工作,钱少事少离家近,按时下班,你会选择吗?这就是近几年广东中山火起来的“妈妈岗”,大部分都是早8点上班,晚4点半下班,既能有一份工作,还能兼顾照顾孩子。不仅如此,多数“妈妈岗”周末双休,无需打卡,请假也很好批,公司还给交社保。“妈妈岗”主要是行政助理、文员、保洁员等职业,工作场所主要在工厂、酒店、餐厅等,也有一些幼儿英语教师、音乐教师等兼职工作。新闻一曝出,不少全职妈妈拍手称赞:“真是太好了,希望自己的城市也能设置这样的岗位。”但也有人疑惑:“为什么没有爸爸岗?男性不用承担育儿责任?”“这是否进一步默认了,孩子必须由妈妈来带?既工作又顾家?”但对于很多全职妈妈而言,“妈妈岗”的出现依然令人心动——即便工资不会太高,适合本科及以上的工作更是寥寥无几。为什么呢?因为全职妈妈真的太难了。如果不是当过全职妈妈的人,真的难以想象她们面临的多重危机:照顾自己难,家庭关系难,重返职场难。今天,壹心理想和你聊聊:全职妈妈的困境。全职妈妈有多累呢?在深圳一家公益机构半枝莲姐妹关爱中心的采访中,很多全职妈妈形容“每天从睁眼的那一刻起,就像陀螺一样转个不停。”全职妈妈小A,已经怀了二胎4个月了。每天接送大儿子上学,做饭,打扫卫生,做各种家务,辅导功课等等。好不容易到了周末,老公和哥儿们喝酒去了,她还要自己大着肚子去公园遛娃。她总结:“比起工作,做全职妈妈更累。不只是身体上的,还有精神上的。”普通人上班是一周五天,一天8小时,全职妈妈什么时候可以下班呢?答案是:没有下班时间。一睁眼,就被孩子DuangDuang的敲门声吵醒:“妈妈,起来做饭了!”忍着怒气做好饭,然后送孩子去学校;好不容易闲下来了,又该做午饭了;洗完锅碗,洗一家人的衣服,洗完衣服又该焖上米饭,再去接孩子放学了;吃完晚饭洗碗刷锅,又该给孩子辅导作业了;好不容易做完作业,又该给孩子洗漱了;自己也洗漱洗漱,发现竟然该睡觉了……这还不算孩子再冷不丁生个小病,跑跑医院,去超市买买菜和日用品的各种日常琐碎。时间一旦不够用,就会有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那就是——留给全职妈妈本人的时间严重减少,根本没精力好好照顾自己了,就会经常独自烦躁和郁闷。在“这里是全职妈妈工会”豆瓣小组中,一位全职妈妈吐槽:“二宝两岁了,破坏的本事与日俱增,会忽然站在马路中间不走,碰一下就倒在地上大哭大闹不起来……”以至于现在只要二宝一开口嚎,本人怒气值就直接拉满,恨不得能扛起三米大砍刀。大宝上幼儿园中班,每天打妹妹,争风吃醋。所以她每天都很焦虑:“没人能理解,一个人全职带着两个小朋友的那种苦涩,和每时每刻都要奉献自己情绪和能量的无力感!”是的,上班了还有同事一起帮忙,但是在家,又有谁帮忙?除了时间上没办法好好照顾自己,很多全职妈妈在事情的优先级上,也都是把自己排到孩子后面。有的妈妈为了家,甚至连一件漂亮衣服都没有穿过。正因为亏待了自己,又常常不被理解,才会有莫名其妙的暴躁和委屈啊。很多人以为,全职妈妈不用上班赚钱,不用忍受职场内卷,每天在家“闲着”,非常轻松,令人羡慕。但其实,很多全职妈妈是因为想要给孩子更多的陪伴,才不得不牺牲自己的职业理想。根据智联招聘《2023年中国女性职场现状调查报告》,除了经济压力,全职妈妈重返职场的最大原因是——实现自我价值。不可否认,有些人的理想就是成为一名家庭主妇,但有的女性,确实为了照顾孩子不得不回归家庭。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在2019年发过一篇硕士论文,其中采访了多名北京的全职妈妈。有一位可儿妈,985本科毕业,31岁。全职4年之后,她发现,之前的同学同事都已经是单位骨干、领导层,甚至自己当了老板。而她本来在北京做企划,干得有声有色。但迫于孩子,不得不辞职,留下4年的职业空窗期。除了被迫辞职,全职妈妈重返职场时,还需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可儿妈重返职场后,递交的企划书一次又一次被打回来重做,再也找不到当年的灵感了。根据知识折旧定律,一年不学习,曾经的知识折旧80%。很多受过高等教育的全职妈妈在辞职之前,都像可儿妈一样,以为自己可以一边带孩子,一边提升自我。但实际的生活,远比想象中的耗时间。不仅如此,美国学者Adrianne和同事跟踪研究2540名母亲十余年,还发现:工作路径会很大程度上影响身心健康。到了40岁时,职场妈妈健康状况最好,其次是兼职妈妈,最后是长期失业的全职妈妈。所以很多时候,成为全职妈妈,与其美化成为了陪伴孩子的个人“主动选择”,倒不如承认这些女性所做出的牺牲——是她们,牺牲了理想和抱负,在职业的上升期成为了那个扛起一切的人。当一个人决定做全职妈妈,不仅她个人的事业前途面临挑战,对于整个家庭的情感关系,也有着非常重大的影响。Murray
2023年5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