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张说,策论天下第一的唐朝宰相

2016-09-29 历史崔 中国历史名人


文/历史崔


上一集历史崔讲了,中国历史上有记载以来的第一个科举状元,他的名字叫孙伏伽,来自山东德州,正式进入仕途,其实是在隋朝末期,杨广做皇帝的年代,随着李渊定都长安,在武德初年,参加了第一届唐朝的科举考试,一举夺魁。


得到状元称号的孙伏伽,随后进入李世民的文学馆,成了秦王的人,在玄武门政变后,担任人民法院的副院长,因为敢想敢说,得到皇帝的重用。


最有名的一次,就是李世民在建国初期,要出门打猎,而孙伏伽据理力争,打消了皇帝出去玩的念头,同时自己也是加官进爵。


敢让皇帝加班,也算是古今第一人。


孙伏伽选择的是进士科的考试,在三十名考生中,得到状头的名次,不过能名留千史,是时代给的机会,因为在他之前的状元,来自隋朝,而当时的书本典籍,都已经丢失,前面有人但不知道名字,孙伏伽当仁不让,成了第一。


今天历史崔要介绍的人物,来自武则天时期,他的考试成绩也特别好,学霸,在面对皇帝的殿试中,用一篇包含治国策略的文章,征服了所有评委,被誉为策论天下第一,他就是张说。


聊下面的话题前,先熟悉下前面的章节:


1、科举考试以来状元中的第一人,孙伏伽


2、李隆基时代的总设计师姚崇


张说(读 yue)的祖籍在河北涿州,原先也是大家族,但是因为战乱,从河北搬到山西的永济,最后在河南的洛阳落脚,连年的搬迁,使家族势力,迅速衰败,就像一个破落的贵族,最后的尊严,只留在了心里。




瘦死的骆驼,毕竟底蕴还在,这样的环境,张说在族人的期盼中,逐渐成长,甚至还流传着,一个关于张说出生的故事。


对于不平凡的人物,古人喜欢用不平凡的出生来衬托,比如开国皇帝的出生,那是方圆十里,火光冲天,张说只是个宰相,不能和皇帝比,但是他的出生,依然不凡,因为他的母亲在怀孕之前,梦到了一只玉燕。


玉燕,就是白燕,用现在的话来理解,其实就是金丝雀。


张说出生的故事,在后来就有了一个成语,叫玉燕投怀,意思是祝贺新人,早生贵子,而且还是个才子。


公元689年,22岁的张说,通过科举考试后,进入殿试环节,在吏部尚书李景谌的策论题目中,当之无愧的得到第一。


策论,就是写议论文,不过他的时效性很强,基本就是当下的热门话题,皇帝和大臣们,都希望得到新颖的答案,在原来的解决方式之外,重新开辟一条道路。


拿到了第一,不等于立马当大官,饭还是要一口一口的吃,孙伏伽考中状元,直到玄武门事变后,才升任中央干部,当的是最高法院的副院长,而张说呢,十年后才等来出头的机会。


工作内容,算是老本行,整理文集,就是别人写的作文,集中起来,编辑成册,作为优秀作文选,流传后世。


事,是由武则天牵头,张昌宗为组长,张说和一个浙江人徐坚,是里面干活的工兵角色。


武则天要求编辑的这本书,名字叫《三教珠英》,整个小组有47人,张说出力最多,但是这,不是他被历史,甚至被百官们记住的理由,策论答的好,也不是被记住的理由。


这就好像,你永远只记得,今年的高考状元是谁,但是去年的,前年的,印象就淡了。


张说能作为历史名人,开始于一次意外,一场酒局。


公元703年,在京城,有一场小型的聚会,参加的,都是文化圈的名人,诗词歌赋都拿出来,点评一翻,张说的官,虽然不高,但是文化水平,是所有人都认可的,作为嘉宾,他也参加这场聚会。




男人聚会,少不了的,就是喝酒和吹牛,这一喝,出事了。


当时的宰相魏元忠,位高权重,又是太子李显的左庶子,自然是所有人的焦点,拍马屁的、奉承的,一圈酒喝下来,魏元忠自己也有点飘飘然了,说自己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能成为,伊尹、周公这样的人物。


伊尹和周公,都是远古时期,有名的宰相,有能力、忠心,是古代所有公务员的偶像。


这本来也没什么,但是张说显然知道的更多,回自己办公室,和同事们闲聊的时候,被领导张昌宗,听到了。


前面讲过,张昌宗和张说,在编辑《三教珠英》,张昌宗是组长,作为武则天的人,第一时间将这个消息,报告给了皇帝,第二天,魏元忠的麻烦,来了。


伊尹是个好宰相没错,但是他在任期内,做过一件很出格的事,因为当时的皇帝不务正业,伊尹直接用权力,把老板放逐外地,在自己爷爷的墓前忏悔,三年后,才重新回到办公室。


以古喻今,是文化人常用的手段,魏元忠的话,还有另一层意思:讽刺当今皇帝,是个没用的昏君,魏丞相要还政于太子。


张说知道的,就是这个故事,在闲聊时,将古喻今,影射到了皇帝武则天身上,这是诛九族的大罪啊。


武则天当然很生气,隔天早朝,就当面质问魏元忠,还把张说,带进宫殿,打算对质。


张说的级别不够,是没资格早朝的,听到皇帝召唤,自己也慌了。


本来是和同事的闲聊,现在要出人命了,而且在大厅门口,宰相宋璟也警告他,别乱说话。


“吾皇,万岁,万万岁。”


跪在地上的张说,脑子出现了短暂的空白,他记起了小时候,父母给自己的教导,回忆了这么多年来的用心苦读。


等到武则天再次问话,张说的心里,已经做出了选择。


他否认了自己曾经说过的话,承认是张昌宗逼迫的自己。


结果,魏元忠命保住了,但是宰相没了,被挤出了中央,张说就惨了,被流放到了岭南。




在岭南,张说知道了什么叫孤单,什么叫饥饿,在那个只有老鼠才是朋友的地方,张说待了整整两年,直到公元705年,神龙革命。


回京了,当上了工部侍郎,那个含辛茹苦,把自己养育大的母亲,去世了,张说在家丁忧了三年。


张说是有才华的,在京城,他三次当选宰相,每一次都因为站错队,被刷了下来:


第一次是公元711年,唐睿宗李旦时期,被封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因为和太平公主关系不好,被贬到了洛阳,做留守;


第二次是公元713年,李隆基打败太平公主,掌握全国政权后,邀请张说担任中书令,封燕国公,因为看不惯姚崇,被人设计,宰相又丢了,成了湖南的一个刺史;


第三次,比较曲折了。


713年以后,朝廷是姚崇的天下,作为开元盛世前期的总设计师,得罪了他,张说的政治前途,可能就走到尽头了,最后是怎么翻身的呢。


张说找到了,老朋友的儿子苏颋。


苏颋的父亲,叫苏瑰,曾经是朝廷的尚书左仆射,做官的时候,和张说是同事,两人关系不错。


张说的朋友不多,或许是孤高自傲,或许就是能力值太高,一般的官员,张说都不屑和他们结交,但是苏瑰绝对算是一个老朋友,两家人也经常走动,一起郊游,一起吃个饭,点评下文章什么的。


苏瑰死后,苏颋进入朝廷高层,做了宰相,张说就想,走走这条路。


那天,是苏瑰的忌日,他寄给苏颋了一封信,信里是一篇文章,名字叫《五君咏》,写的很长,主要内容就是,悼念苏瑰,回忆了很多苏瑰做官时,不为人知的一面,甚至连儿子苏颋都不知道。


苏颋看后很感动,没多久,在一次和皇帝的闲聊中,苏颋向李隆基讲诉了张说,并且当面求了情。


李隆基卖了宰相一个面子,把张说从湖南,调到了幽州。


幽州在河北的北部,燕山一带,是大唐北方的军事重镇,张说在这里的职位,是军区司令,幽州大都督。


机会,已经给了,张说把握了吗?


公元720年,张说平定突厥骚乱,当时大唐境内的突厥人,发生暴乱,被行军总管王晙镇压后,杀了几千降户,引起部落恐慌,张说只带了十几个工作人员,进入部落,找到酋长,安抚情绪。


几天后,中央下达文件,酋长们才安下心来,不慌了,拔出去的刀,也收回去了,一场动乱,还没开始,就结束了。




公元721年,突厥人再次叛乱,张说率领一万人,在山西兴县,突袭准备远走大漠的突厥人。


两事并赏,张说回到了久违的中央,担任兵部尚书,兼任宰相。


回来后,就提出对军队进行改革。


在边境,大唐的常年驻军有六十万,往年中央有专项拨款,打仗时,可以从突厥人那里,拿点牛羊马匹,生活过得也算滋润。


现在后突厥自默啜死后,实力下降了,和大唐的战争也少了,士兵们吃不饱饭,只能偷偷的解甲归田,回去种粮食了。


张说的建议是,裁军,每年招募士兵,为期两个月,当然这是发工钱的。


募兵一般只出现在大型战役中,比如李世民远征高句丽,就进行过全国募兵,张说将它常规化、系统化了,算是对府兵制的一种补充和替代,叫长从宿卫,后来改名为彍(读 guo)骑。


这算是一个时代的进步。


公元723年,第二次担任中书令,成为中书省老大,张说56岁。


人老了,资历也老了,又是中书令,官已经做到头了,因为年纪的关系,工作热情也没有以前高了,这时的张说,开始享受以往没有享受过的人生了。


或许很多天才,都有一个毛病,智商高的人,情商不一定高,张说就是吃了情商的亏。


前面和苏颋写信那会,张说就透露,自己没什么朋友,现在成了中书令,朋友依然不多,和同事的关系,处理不好,在官场上,混得比较艰难。


公元726年,御史崔隐甫、宇文融和李林甫,联合弹劾张说。


公元727年,张说被迫退休,晚年只在文学论坛中出现,负责编译过《谒陵仪注》。


公元730年,张说去世。


-------------完---------------


谢谢转载、分享


我的私人微信:289950983


关注“中国历史名人”公众号:lishi_cui


【中国历史名人】系头条号签约作者,转载请注明出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