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金融科技时代的银行“生存”指南

2017-08-01 埃森哲中国 埃森哲中国







(向上滑动启阅)

您有一封推荐信:

日前,埃森哲和第一财经研究院完成联合调研《未来银行创新报告2017》。本文主要基于联合调研成果,调研对象为银行内主管或负责战略转型、金融科技的高级管理人员,覆盖包括四大国有银行在内的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和农商行等九家银行。

 

本帖长约5000字,阅读约需15~20分钟。精华摘编请见本栏,下载报告全文可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互联网金融的蓬勃发展让传统商业银行的业务正遭遇全方位的影响。随着金融科技进一步的发展以及和金融业务更深度的融合,加之新型商业模式的拓展,银行受到的冲击会进一步加剧。

 

埃森哲预计,到2020年,全球零售和企业银行将有30%-35%的营收有被替代的风险。在中国,产品和客户服务、销售渠道、IT系统和数字化则是银行公认的受影响最大的领域。

 

在此背景下,商业银行应积极应对挑战,抓住传统行业转型、普惠金融发展、金融风险调控带来的机遇,发挥自身多年积累的信用、牌照、客户、数据和科技优势,善用金融科技,并使其成为银行核心业务再度腾飞的引擎。

 

目前,银行已经采取措施尝试转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向:1)构建电商平台;2)发展直销银行;3)打造互联网交易银行;4)提供综合金融服务;5)打造开放式金融平台。

 

着眼未来, 银行可以考虑向以下几种模式发展, 在未来的竞争版图中找到自己的战略定位。1) 工具型银行;2)专业型银行;3)开放平台型银行;4)数字伙伴型银行;5)活力型银行。


下滑阅读本帖全文。








大多数人了解“互联网金融”,是从“余额宝”悄然上线开始的。如今,这一产品对普通人来说早已耳熟能详。

 

但当时谁都想不到,此后短短几年,互联网金融会随着移动互联技术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走进千家万户。

 

在此过程中叫苦不迭的,是传统商业银行。


一组截至2016年底的数据,或许可以让我们感受银行的“切肤之痛”:


➤  支付结算:非银行支付机构共处理互联网支付业务54.24万亿元、移动支付业务51.01万亿元,同比增长均超120%。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信用转换:P2P网贷行业交易额达1.95万亿元,同比翻番。蚂蚁花呗的1亿用户中,60%从未使用过信用卡。


➤  财富管理:互联网理财用户达4.4亿,互联网资产管理规模也在三年间扩大了6倍。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此外,互联网金融也因其可得性和成本收益性优势,而日渐具有普惠性,成为了普惠金融的重要表现形式,以及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重要手段。

 

这些,都还只是开始……


金融科技迈入“二次元”时代


近年来,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新兴技术的普及,金融科技正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并对金融业产生更为广泛和深刻的影响,这一点在我们的调研中得到了验证。

 

首先,金融科技企业正从单一业务向更为广阔的金融领域延伸。

 

以蚂蚁金服为例,其在2004年以淘宝业务为载体,上线了配套的第三方支付功能,日后更相继推出了转账、理财(余额宝)、贷款(花呗)、公共事业支付等一系列功能,并先后获得了保险、证券、银行、基金、个人征信等核心金融牌照,形成了金融科技的大型生态圈,为平台用户提供一站式体验。

 

再者,科技对金融的影响也正从消费者端向企业客户端延伸。

 

比如第三方支付,最初只是代替客户与以商业银行为核心的支付清算体系建立关联性,但如今却已替代了银行的小额支付业务,并使其在存、贷、结、汇等相关业务上有了发展机会,逐步向主体性和实质性金融服务渗透。


 

最后,科技与金融有着更深度的融合

 

金融科技的应用从一般性的金融业务向更专业化、技术门槛更高的领域发展,一些全新的业务模式也应运而生。比如:大数据征信、基于大数据的信用产品、智能投顾等。这些业务具有较高的技术和业务门槛,颠覆了传统金融业务模式,使得这类金融科技公司形成独特的市场地位和竞争优势。 


埃森哲预计,到2020年,全球零售和企业银行将有30%-35%的营收有被替代的风险。同时,数字化转型程度落后于市场平均水平的金融机构,其未来平均增长价值将会是负11%。


在中国,当前金融科技的兴起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产品和客户服务、销售渠道、IT系统及数字化。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商业银行,困兽犹斗?还是睡狮觉醒?


毋庸置疑,金融科技的崛起正在颠覆传统银行业,但正如一句老话所讲的那样:机遇与挑战并存。实际上,金融科技的发展也为商业银行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

 

传统行业必须面对数字化转型的问题,商业银行可以利用与传统企业的多年客户关系,运用金融科技,满足其转型发展需求,共同构成新的合作生态。

 

例如,通过电商平台,将上下游贸易、物流和最终购买支付的信息打通,提供线上供应链融资产品;借助信息科技,为外汇交易、跨境支付提供创新的解决方案等。




政策层面对于普惠金融的支持,也为传统商业银行提供了宝贵的契机。它们可以利用自身优势和客户结构的特性,依托新的金融科技手段,改进效率并扩大服务范围,形成盈利和成本、风险相匹配的金融服务。


农业银行的“惠农通”信息服务平台,能为农民提供小额农贷还款、手机充值、刷卡购物等服务,解决了农村金融服务空白的问题;未来还可以进行互联网升级,变成电商,扩展对“三农”的服务。


与此同时,政府对于金融风险的防控,以及消费者对于理财收益预期的理性回归,使得商业银行可以在一个更为规范的市场环境中,善用金融科技,转变服务理念,拓展服务渠道。

 

以上这些,对于发挥银行机构在资金、信用、客户、数据、科技和金融牌照上的优势,实现业务转型是有利的。

 

在国内,已经有不少“老法师”在开始主动求变,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成功转型。


构建电商平台









将电商平台作为客户流、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的入口和聚集点,使这些互联网巨头能够依平台所聚集的客户和数据,横向扩展进入金融领域,已经成为阿里巴巴、京东等电商平台的成功模式,也使得不少银行意识到,电商平台“抱团取暖”的重要性。

 

工商银行打造了集支付、融资、金融交易、商务、信息功能于一体的e-ICBC,其中包含了跻身全国前三电商平台的“融e购”。通过这一模式,工行不仅增强了现有用户的黏性,还吸收了更多的用户和数据,实现了从金融“至”场景“再回到”金融的转换。


发展直销银行






直销银行脱离营业网点和柜台,完全立足于互联网,不发放物理介质的银行账户或卡,客户主要通过互联网、电话等电子媒介来获取银行产品和服务。它打破了传统银行网点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实现为客户提供全天候、不间断的金融服务。

 

2014年初,民生银行成立了国内首家直销银行,真正以互联网(包含移动端)的方式运作银行业务,而不仅仅是将其作为一个渠道、网点的补充。截至2016年底,该直销银行客户已达500万户,金融资产超500亿元。


打造互联网交易银行




发展互联网交易银行是商业银行利用自身良好的信用、客户生态、信息优势,借助互联网和科技,作为信息中介,为客户提供投资、融资、支付结算等交易金融服务;是其从信用中介向信息中介转变的途径之一。

 

目前,已有60多家商业银行的投融资平台上线运营,包括招商银行的“小企业E家”、中信银行的“信富E投”、浦发银行的“靠浦E投”等。通过平台,资金供给者和需求者可以实现信息交流、资金交互、交易流程控制等,银行则会对融资人及融资项目开展调查和风险评估。


建立综合金融服务




综合金融服务是那些拥有多牌照和丰富产品能力的商业银行的自然选择,也是金融科技公司在短期内无法形成的能力。商业银行可以充分利用其长久的客户关系、大量的客户信息,预测客户在各个生命周期的潜在需求,发掘商机。

 

平安银行依托平安集团的综合金融优势,推出了“贷贷平安”、“橙e网”、“行E通”、“平安橙子”等一系列互联网金融特色产品。在零售金融领域,它还为客户提供一个“智能账户”,不仅能提供基础银行服务,还连接着保险、汽车、健康、住房和托管五大生活场景,真正实现“一个客户,一个账户,一站式服务”。


打造开放式金融平台




互联网本身是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而金融科技公司与银行、银行与银行间是一种“竞合关系”,比如第三方支付账户体系的“后端”是商业银行的账户体系,这是第三方支付账户资金的最终来源。

 

这样的业务模式为商业银行带来了聚合效应——更多伙伴、用户和流量,使互联网倍增效应更明显,同时使平台快速迭代、进化,有利于形成以银行为核心的生态系统,围绕衣食住行,打造场景化金融生态。

 

招商银行的“一网通”平台,就支持多家银行的借记卡和信用卡绑定、管理与支付,以打破银行之间的壁垒。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对于传统商业银行而言,了解所处的行业现状、挑战,明晰自身机遇、优势,仅仅是漫漫转型路的“准备阶段”。想要迈出第一步,关键还在于找准目标方向,避免南辕北辙。

 

埃森哲在全球范围内的最新调研——“数字经济时代的制胜之道”中指出,金融机构将沿着产业价值链的参与深度与产品及服务的广度演化出五种不同的商业模式,这或许可以为中国同行的转型路径提供参考:


➤ 工具型银行:为其他金融机构提供端到端的产品解决方案或资金借贷服务,成为“银行背后的银行”。这类银行提供规模化、标准化的服务,因为利润率不高,控制成本、高效运营是关键所在。


 专业型银行:专注于提供某一类金融服务。这类模式需要持续的产品和服务创新能力来保持自己的竞争力。在产品分销上,他们不仅依靠自己的渠道,也会利用合作伙伴的分销渠道来扩大客户接触面。


平台型银行:建立一个开放的平台为客户提供丰富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平台上的产品可以来自于别的金融机构,并收取一定佣金。对这类银行而言,提供良好的客户体验,成为客户流量入口,建立完善的生态伙伴系统是成功的关键。

数字伙伴型银行:和开放型平台银行一样,数字伙伴型银行也为客户提供丰富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但是这类银行在价值链上的参与程度更深,采用垂直整合的模式(借贷服务,产品设计和分销),成为满足客户各类金融需求的伙伴。


这类银行的制胜之道是要以客户为中心,提供全渠道、个性化的客户体验和真正满足客户需求的解决方案(而不是复杂的产品选择来使银行利益最大化)。当然,一个完善的生态系统也必不可少。


活力型银行:数字伙伴型银行有望在未来发展成活力型银行——通过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持续地感知乃至预测出客户需求,实时做出回应,提供高度个性化的客户体验。其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也将延伸到非金融领域。


活力型银行需要有像创业公司那样的活力和灵活性,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根据市场变化在产品上推陈出新,在运营模式上敏捷应对。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善用金融科技,方能引领金融科技


在传统商业银行的转型道路上,了解业态、明晰定位仅仅是一程“马拉松”的热身和起跑。在变革之路上,善用金融科技,才是武装自身的最主要手段,也是赶上乃至引领金融新时代的前提。银行对以下5种科技的应用将是提升核心业务能力的关键:


移动互联:赢得移动端是构建银行数字化生态的核心内容,须使其APP成为客户智能手机上的优先选择,为消费者提供真正个性化、相关性的服务;同时也可使金融服务“碎片化”,停留在消费者的“指尖”。

 

大数据:它将在三个方面提升银行生态系统的竞争力。1)聚焦客户——利用内外部和生态伙伴数据构建客户全方位视图,洞察和预测客户行为,提升银行精准营销和客户服务水平;2)聚焦内部——通过数据分析,优化内部运营,使得业务流程效率更高,或建立更完善的风险防范体系,减少风险损失;3)业务创新——以新模式做新业务、进入新市场、满足新需求,形成新的业务增长点。

 

云计算:一个开放的银行生态系统是一个“云”上的生态,基于“云”的架构将是银行构建生态系统的基础,只有这样才能实时响应客户和消费者所需,保持生态系统的开放性。

 

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机器人、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语音识别等人工智能技术会使金融服务的形态、客户数据处理、洞察需求、风险管理发生根本性变革。一方面,银行内部沟通和与客户互动的方式,将会发生明显改变,交易和运营效率有望显著提高;另一方面,人工智能与既有技术的集成、替代和融合,也将推动商业银行从数据时代快速走向智能时代,进一步发挥核心优势。

 

区块链:由于具有可访问、开源、可信、实时、去中心化等一系列特性,区块链可以被应用到金融服务的一系列领域,比如KYC(客户识别)、贸易融资、支付和金融交易等方面。因其广泛的应用前景,商业银行可积极尝试,为未来大规模的应用项目积累经验和能力。




时势造英雄,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能够历久弥新、长盛不衰的企业,一定是那些在时代的变化中敢于否定自己,不断调整、重塑核心竞争力的企业。

 

商业银行过去赖以成功的业务模式已不能适应数字经济时代的要求,他们正在拥抱金融科技,变革、转型、进化,迈向新的业态。我们期待着以这份调研报告对未来趋势的洞见,助力中国的商业银行在涅槃中重生,跃上新的增长曲线。


点击阅读原文,免费获取报告!


欢迎使用“写留言”功能

埃森哲交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