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每周一师 | 经验大放送!中关村三小老师如何hold住挑战?

2016-10-11 播报君 北京教育播报
“北京教育播报”关注
提起中关村三小的老师,播报君和各位读者一样,觉得他们身上是自带光环的。想象中,讲课有乔布斯开新闻发布会气场的他们应该轻松搞定一切教学任务吧,应该不会遇到太多教育上的烦恼吧。 但听了他们讲述教育中的心路历程,播报君简直觉得之前自己的想法是在啪啪打脸。
因为,在一所超牛的学校当老师遇到的挑战真的不是一般人能hold住的。 遇到一批高知家长不服你的教育方法,动不动就谈西方教育理念,你怎么办? 学校打破年龄段进行“班组群”教学,有的孩子死活无法融入小组,你怎么办? 交了20多年语文,突然有一天发现课上师生交流太刻板,你怎么办?
类似的问题太多太多。中关村三小的老师几乎每天都在用高标准要求自己,去不断突破教育中的新问题。今天,播报君请来了6位中关村三小的老师,请他们讲述如何在教育中进行自我突破的心路历程。经验宝贵,千万别错过!

打破年龄段教学,孩子无法融入怎么办?高霁岑:跳出学科限制,做孩子的导师
班组群是个大家庭,由三个不同年级的孩子组成。然而,不同年龄的孩子在班组群中学习、生活,也给教育增加了许多难度。
以前,我认为孩子之间的交往找个伴儿很容易,尤其是五年级的孩子。可事实不是这样。
在第一次班组群的项目学习中,我让所有的孩子找志趣相同的伙伴儿结成小组。正当孩子们热情似火地寻找同伴儿时,我发现一个五年级男孩子因为不敢去三四年级找伴儿在哭泣。于是,我鼓励他大胆地问问旁边的三年级小姑娘有什么爱好,陪着他找伙伴,最后他终于结成了小组。
下课后,我看到这个男孩子并没有因为有了小组而高兴,我想:这就是他从未经历的困难吧。从他的身上我也真切的感受到原来每个孩子都不一样。找个伴儿,对他们来说都不是轻松容易的事情。
在班组群老师的聊天中,我们谈到了这个男孩子。音乐老师告诉我们:他有钢琴优势,已考到八级!我们就想给予这个孩子机会,让他展示自己的才能,或许他会在这个大家庭中有成就感。
接下来就是学校的合唱节活动,这个男孩子顺理成章地承担了钢琴伴奏的任务,他弹的特别好,当天还穿了燕尾服,整个人都特别酷,一下子就引起了班组群其他孩子的关注。通过这次活动,他终于让大家看到了自己闪光的一面,在班组群中真正有了空间存在感,有了归属感。
我想:在班组群中会有一些像他这样的孩子,如果利用我们的课程和活动让这些孩子有用武之地,他们会更加自信,在赞扬中感受到自己的价值,那么他们获得的归属感、依赖感会让他们更好的融入我们的空间和集体中。
在班组群中,我见证了一个孩子从找不到伴儿到逐渐有了归属感、责任感的成长。或许在孩子眼中,我只是他的语文老师,但是因为有了班组群,我有了另一个身份,就是孩子们的导师。导师不仅教孩子学习,还是他们的陪伴者、激励者、指引者。我感觉自己的角色在发生明显的转变,从关心孩子的分数到关注孩子的成长,这就是真正的教育,我们在育人。

师生交流若有如无,怎么办?李华:倾听思考分享赞美,提高学生 “言值”
我是语文老师,和孩子们在课堂上摸爬滚打了24个年头。凭借着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赢得了孩子们的芳心,但心里却有隐忧:师生关系虽然好,但看不到真正的最具体的那个学生;知识传递的效果虽有,但情感的交流却若有若无;面对有限的空间,总感觉语文课堂上的“言值”指数不高。
这时,新校区的落成了,学校倡导有问题有互动的课堂文化,我和孩子们一起开始了语文课堂的变革之旅——与学生一起提升言值。
言值,是语文本质的东西,语言交往背后的是思维品质。思维品质的前提是倾听理解、交流思考,思考后就会产生跟别人分享的冲动和欲望,最后言值就能提升。于是语文课堂上便产生了“四会”,即:我会倾听(耳)我会思考(脑)我会分享(嘴)我会赞美(拇指)
“四会”作为课堂上的一种约定、一个承诺,是师生都要遵守去实现的,我和孩子们把这种关系定义为“课堂交往礼仪”。当有人要分享时,伙伴们热切的目光就要迎上去,聆听。
分享后便会听到这样的声音:你的想法很好,但我还有个问题,希望你们帮我解答;你的想法很深刻,但我也想想说说我的看法。听到小伙伴的建议我们总会深深鞠躬表示谢意。老师要善于对学生说“谢谢你,你帮我解决了心中的疑惑”,“别着急,慢慢来,我们等着你”。
“四会”在课堂间游走,因为空间的变化,承载“四会”的方式和平台更多样了:在小组合作当中,在项目学习当中,在互动交往当中,在质疑提问当中。学生的课堂行为不再是整齐划一而是凸显出个性化了。语文课堂上的言值提升了。
在惊喜于这种变化时我也在想,这些变化背后有一种新的关系在生成了,这种关系彼此是尊重、信任、友善、欣赏、赞美的。我也会时常变化着角色:同伴、引导者、发现者、欣赏者、学习者。
“四会”重构了一种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师生关系良好了,生生关系友好了,学习兴趣有了,课堂效果就提升了。每个孩子在集体中都能找到自我,而不是“唯我”。在课堂 “四会”文化的影响下,课堂下学生的交往方式也悄悄发生着改变——孩子们会交往了,伴随着内在言值的提高,愈发觉得外在的颜值也高了,内外兼修,真好!

学生学不会,到底哪出了问题?刘建昕: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学生
我的魔方玩得很转,但大家不知道,我的学生比我转的快的多的多。在“大家玩数学”课程中我是大家玩魔方的牵头人。从小小的魔方当中,我感悟有很多。
探索魔方后的规律,比谁复原得更快这种游戏化的方式激发了很多的学生。但有个学生我认为并不适合学魔方,因为我尝试单独辅导都失败了。但一段时间以后,他竟然到我的面前来秀复原魔方了。这让我很是惊讶。
他是怎么学会魔方的呢?原来他是拜了一个同学为师。这时我想起了我们《中关村三小发展纲要》中的一句话,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他的师傅到底是怎样把他教会的呢?我就去做了观察,果然让我发现了秘诀:一、学生与同伴学习魔方的时候,他们是坐在一起的,视角是相同的;二、在教学魔方的过程中,这个小师傅把口诀编成小故事,使枯燥的口诀变得有意思,便于记忆。
这时我明白了,我之所以教不会,是我没有找到最适合这个学生的教法。于是我们开展了金牌教练活动,那个学生也成为了金牌教练,于是他的女师傅被同学们授予了一个荣誉称号——金牌师奶。
随着魔方活动的很快普及,越来越多的孩子开始把我锁定为他们的目标。在课间、饭后我经常遇到学生挑战:“老师我们来比比魔方吧!”我也渐渐地从常胜将军,慢慢的败下阵来,一个个的流动冠军不断的涌现。当我成为一个失败者的时候,我心里的感觉却是幸福的。我发现学生学习的发动机是在学生身上,学生学习欲望的激发是需要方法和契机的。
随着魔方课程的顺利开展。魔方课程牵头人我也越干越起劲。魔方开始转进了我的数学课堂。例如,利用玩魔方的数据学习平均数,把魔方作为教具探究观察物体,用魔方拼图作为素材学习两位数乘法。我发现课堂上注入了一些魔方元素,学生更愿意听,更愿意学了。
学校课程部开始推行有问题有互动的课堂文化。我开始思考,在课堂上能不能让学生主讲啊?能不能给同伴相互学习创造更多的机会啊?我开始淡化我课堂上唯一的教师身份,把讲台让给学生,融入更多生生互动环节。于是我的课堂越来越灵动,真的如我们的课目标所指大家一起玩转数学。

能唱会画还懂技术,特长怎么融入教学?张文龙:做不一样的语文老师
之前我是教什么的?您猜猜?电教老师!十三年前大学毕业,我来到三小应聘,领导看我能唱会画的,还会做网站,正好缺个做网站的。从此,我就当上了计算机老师,一干就是十年。但是,美国的一次培训,带给我教师职业一个巨大的转折。
在美国威斯康辛长达六个月的,无特定学科的教学交流活动让我以全科教师的身份参与到美国课堂的教学之中。这段经历让我感觉到分科教学的弊端。我发现我的很多爱好,唱歌、画画都能在课堂上有所用,我的教学热情被点燃,内心的小宇宙在爆发。对学科的理解和学科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新的认识,也让我看到了自己教育职业生涯的未来。
在交流末期,我对教师职业做了深刻的反思,在美国小学里,没有计算机课,但似乎每节课都能用到信息技术。没有信息课,那我该教什么?我到底该做一个怎样的老师?我不停地问着自己。
当时,我们的学校也在发生着巨变,一个面向未来的新学校正在筹建,而我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这六个月的交流与思考让我像一座火山即将爆发。我萌生了做一名语文老师的想法!因为语文的涵盖面广、要求各方面的知识素养,我本科和硕士也都是文科,而且我想做一个不一样的语文老师。
我想探索如何跨出去把语文学科延展到更多学科,延展到真实的生活,然后再收回来?如何在跨学科关联的学习中探索语文的内在规律?带着这样的期待,我申请了语文老师的职位,在学校领导和同事的信任帮助下,我顺利转型为一名语文老师和班主任,现在已经是第四个年头。
这期间,我可以说是个不务正业的语文老师,我联合家长委员会给学生办画展,协助数学老师搞“数学家的故事”的短剧。和一、二年级的老师们一起进行新校区班组群的研究,和不同学科的老师一起打破班级界限带着孩子们学习和玩耍,一起过万圣节做南瓜灯,一起搞以保护熊猫为目的项目学习。
渐渐地,我边做边跟各学科的老师请教,开始在语文学科内,实现各种资源的整合,带学生去操场、图书馆、花园里上语文课,带他们编科幻故事,写诗画画,作歌词谱曲配乐,这些超乎常规的尝试却点燃孩子们的学习热情。
学生们经常带着期待的眼神问:“张老师,我们这节语文课做什么?你是美术老师吗?你居然会说英语。”这些期待的眼神和鼓励是对我最大的肯定,让我收获了职业生涯中满满的幸福,也是我作为一个不一样的语文老师找到了继续不断努力前行的动力。我想说,当您在您的课堂中,想为孩子做点不一样的事的时候,不要彷徨,不要犹豫,just do it!

家校沟通,高知家长言必称西方,怎么办?万霞:寻找共同的话语体系
先分享一个故事:一年级的品社课上,7个孩子突然不见了。我赶紧在校园里四处寻找,发现孩子们在草地上围成一圈。原来,一个小男孩的水彩笔丢了,教室里找遍了都没有,他想一定是被蚂蚁搬到洞里了,正带着同学在这等呢!我问了水彩笔的样子,请他们先回去上课,我替他们等。为了保护孩子的童心,我买了同样的笔送给他,后来,类似的故事不断地在这个孩子身上发生。 作为班主任我能区分孩子的好奇心该如何保护,更知道孩子的行为、交往习惯以及规则意识培养的必须性。在积累一些小案例之后开始约家长进行深入沟通。每当这时,家长拿一堆西方教育观点来和我“论证”:“孩子应该自由发展、快乐成长”,“成人不要干预孩子的世界”等等,经常引经据典。 淘气的孩子古已有之,家长的变化才是班主任工作中遇到的新问题。咱们的家长60%-70%都是高知,很多家长照着书本来教养孩子,从吃几克奶粉到什么时候吃辅食、几岁开始学习语言等,再去和他们辩驳谁的理念更正确没有意义。那我如何重塑自己的班主任身份,如何去面对未来的班主任工作呢?我的策略是寻找共同的话语体系。
首先,先一步获取家庭教育知识。我向家长借他们读过的家庭教育的书,从根本上了解家长教养方式形成的根源。与家长一起阅读,一起交流,让我对家庭教育有了初步的全面的认识和了解。
第二步,拓展彼此见识。遇到崇尚西方教育的家长,我推荐《优秀是训练出来的》,《家庭与学校的联系》等;喜欢从网上寻找教养方式的,我就推荐薛淑萍、陈钱林等人的博客;喜欢拷贝名人成长路径的,我就请名人来讲解成长故事。家长由面对自己的孩子扩展到对更多的孩子的了解,我们拥有了共同的话语体系。
第三步,建立合作共识。我把与孩子、与家长之间发生的故事写进班级博客,引发更多家长一起思考互动,我们的教育理念也在不断探讨中趋于一致。慢慢的博客有了一定的影响,学校搭建平台把我们的故事变成了《万霞老师的班》这本书。
在经历了拥有知识、拓展见识、建立共识这样三个阶段,家长变得客观了,眼里有了更多的孩子,我们就有了合作的可能性,信任就一点一点建立起来,从而打通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围墙,与家长相互学习、共同发展,这也正是我们学校的校训“家和成学”最真实的体现,更是我们学校“家校共同发展委员会”的精神主旨。

孩子有情绪,眼睛看到的都是真实的吗?杨贺:遇见最真实的孩子
我是思品老师也是心理教师。我还是一个好奇心强、有着很多爱好的人,喜欢中医、心理、书法、朗诵。我常想,教育、心理还是传统中医,它们本应该是相通的,如果能融合该多好呢?我始终在尝试,直到有一天我遇到一个孩子。

那天,一个男孩正在班里发脾气,卷子、书扔了一地,就是坚决不上课。他异常的激动让我想起了中医脉诊,我尝试着握起他的手摸脉,发现他强硬外表下遮蔽着强烈的虚寒乏力。
我对他说:“你愿意到楼下晒晒太阳吗?暖和了就回来好吗?”他惊讶地看我……十几分钟后他回来了,从他喊报告的声音里我听到了平静,他有点不好意思地看我,然后轻轻把卷子拣起来,坐回座位,好像刚才什么也没发生似的。
他的转变让我突然有了特别深的感悟:我自问,我们的眼睛看到的都是真实的吗?有一些孩子看起来那么不愿意学习听讲、就是要和同学打架、就是要顶嘴,然而在这些表象之下可能遮蔽了更深层的根源,它们可能与生理、心理等诸多因素相关。
后来我有意识地尝试,每当孩子有情绪的时候,我都试着先去摸摸脉,根据他们的状态或引导放松或按揉穴位,很多次都会缓解孩子的问题。
通过这些方式我找到了一个遇见真实孩子的途径。当我们去读懂他们的身体语言,也就有可能认识一个更完整的活生生的孩子,为传递有效的教育找到更多的可能性。但是难道孩子的种种根源问题仅仅在身体上吗?随着继续学习,我又一次发现了走进真实孩子的广阔天地。
2013年学校开办心理咨询师培训班,我考取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2015年学校又专门设置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岗位。这是我从一名思品教师跨界到心理教师的两个重要结点,让我有机会将业余爱好转化成专业支持,有了走进学生心灵的用武之地。
我做学生的个案咨询、做团体辅导、和学生部做一年级心理绘本培训,和思品老师一起开发心理课题。在这个过程中我又有了新的发现和思考,有些孩子的问题和困扰与不会表达情绪有着直接关系。我试着用情绪卡片来帮助他们表达,让内心深处最需要抚慰的那个部分能被看见。
作为一名普通教师,我尝到了遇见真实孩子的甜头。一边是打开孩子的身体密码,一边是走进他们的心灵世界,这让我更清楚地看到,孩子不是成人,而是成长中的人,他们的生理、心理等诸多因素都会影响到他的学习态度、行为表现。如果单纯紧抓表象,我们可能就与一个真实的孩子失之交臂。
我成长在这片适合我成长的沃土,于是我遇见了真实的孩子。我知道每位老师,一定也有属于自己的探索,去遇见属于你们的最真实的孩子。

中关村三小的老师们真是太有魅力了,播报君已经被完全征服,迷得两眼泛光。到底哪个老师才是你的心中最爱呢?感觉来投个票支持你心目中最赞的老师吧!播报君会从投票最高的那组中抽取幸运粉丝送出礼物哦!!!



(资料来源:中关村三小、中国教育新闻网 编辑/刘钰 唐莉莉)


注是友谊,转发是力量!更多精彩,请猛戳下面!

每周一校 | 把学校变出“家”的味道!快看3.0版中关村三小如何施魔法!

每周一师 | 不止学历高!清华附小的科学教师都是什么来头?

每周一师 | 十八中特级教师养成记


觉得不错请点赞并分享吧!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