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聚焦 | Word 天!跟“小文”一起上学,京剧、剪纸......迷醉了播报君(传统文化教育北京进行时1)

2016-11-28 刘钰 北京教育播报

京剧、剪纸、魔术、国画、雕刻、书法……在过去的几年间,传统文化在北京中小学纷纷精彩登场,丰富程度简直迷醉了播报君!


无论是课程、学科教学、活动还是招生考试,传统文化对教育的渗透越来越明显。为什么传统文化教育如此流行?播报君打听到,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后,北京市积极响应,打包推出一系列重要举措,大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今天,播报君跟着小文们一起上学。我们将通过“小文上学记”,一起亲历“小文”的精神世界如何被打上“中国印”,一起读懂北京传统文化教育进行时。



关键词:课后“三点半”的文化味儿


“小文A”是北京一所普通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小文A”妈妈告诉播报君:“最近孩子忙活得不行,简直成了一个国粹迷”。原来,最近班里的国粹艺术小组要正式组建,“小文A”也将成为其中的一员。除了要和同学一起进行“国粹之家”的环境设计,“小文A”还要在“课后三点半”参与学校书法兴趣小组。

 

“小文A”还依稀记得,早在两年前刚入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学校开学典礼上组织大家一起吟诵《弟子规》。从那时起,“小文A”便对传统文化产生了好奇。

 

在学校学习的三年间,“小文A”接触了一大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京剧、剪纸、皮影、雕刻……老艺术家们与同学们面对面传授技艺。这些之前从来没亲眼见过的艺术把“小文A”惊了个呆:原来中华传统文化是如此博大精深!

 

对于这个寒假,“小文A”也超级期待,因为学校即将开启齐鲁文化行。那时,“小文A”将和同学老师一起前往山东,走访三孔、登临泰山,感受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


政策解读


传统文化教育的兴起必然与上级政策大有关系,2014年就是重要时间点。


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要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对学科课程、教学环节、教育人群实行全覆盖,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这应该是有关传统文化教育如何落实的国家级顶层设计。

 

在此政策出台后,北京市教委积极响应。2014年9月,《北京市中小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施意见》正式出台,起到开篇作用的,就是“一十百千工程”,其中包括在图书馆、博物馆等千余个社会资源单位培养和聘用千名课外辅导教师,邀请千名传统文化名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进校园、进课堂。

 

近两年来,中小学有关传统文化教育的活动越来越丰富,形式也越来越多样。越来越多的学校开设并编写类似国学讲堂、中华传统故事、中国民俗的课程及教材。孩子们抢学传统文化课程如同过年抢“红包”!


关键词:特长生招生向传统文化倾斜


“小文B”是海淀区一所优质中学的初一学生,从小对音乐很有天赋,是学校民乐队的琵琶手。去年海淀区小升初特长生招生,“小文B”凭借弹奏琵琶的特长被自己理想的优质中学录取。现在回想,“小文B”的妈妈感觉很庆幸,当初为“小文B”选择了民族乐器。


在“小文B”上小学的数年间,“小文B”的妈妈明显感觉到传统文化越来越受重视。特别是到了三年级以后,无论是学校的课外活动还是校内课程,各种学科都被融入传统文化。


三年前,当“小文B”在纠结是学小提琴还是琵琶时。“小文B”妈妈果断下了决定:让“小文B”学习琵琶!而这种选择恰恰让“小文B”在小升初特长生招生中占据优势。


政策解读


关于特长生招生这个重要的问题,播报君要敲黑板重点提示!——学传统文化有明显优势!别再高看西方艺术啦,传统文化特长才是“香饽饽”。


2015年3月,北京市教委在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2015年义务教育入学工作的意见》中提出,特长生的招收要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方向倾斜。


从那时起,在各个区出台的特长生政策中,对传统文化等均有倾斜。另外,2015年5月教育部出台《中小学艺术素质测评办法》,其中提出在戏剧、戏曲、书法等方面拥有特长可获得10分的艺术特长加分。


关键词:传统文化渗透学科教学


“小文C”是北京一所普通中学初二年级的学生,是位文学迷。这学期的语文课大大满足了“小文C”的“胃口”。因为学校语文教研组的老师研发了一系列有关传统文化的选修课程。特别是学校向“小文C”发放了《中小学传统文化实验教材》,其中有关《孙子兵法》《古文观止》的内容让“小文C”很感兴趣。


除了在语文课上了解传统文化,其他学科的教学活动也让“小文C”收获颇丰。


快到元旦了,最近的英语课上,“小文C”和同学正在忙着用英语编排关于“年”的神话故事。穿上中国古典服装,搭配英语台词,当真别有一番风味!


学校的课程中,“小文C”最喜欢学科主题教学。例如,快到冬至了,在一节主题课上,语文老师结合悠扬的古乐讲解有关“冬至”的古诗词,地理老师分析冬至的地理特征,历史老师则介绍冬至的历史。通过多学科联动教学,“小文C”发现“冬至”不仅有深刻的文化内涵,还与各个领域关系密切。


政策解读


传统文化只是一项兴趣活动?



NO!NO!NO!人家已经渗透到各个学科里了。


2014年11月,北京市教委印发《北京市基础教育部分学科教学改进意见的通知》、《北京市中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改进意见》。其中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增加优秀传统文化如古诗词、汉字书法、楹联等内容,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古今文学名著,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经典,把中华传统文化经典、革命历史题材作为语文阅读和写作教学的基本素材。


关键词:中高考体现传统文化


“小文D”是北京一所重点高中的一年级学生。这学期,“小文D”的选修课菜单很丰富。就拿语文来说,学校语文教研组就自主研发了《诗经往事》、《来自孔子的智慧》、《美丽汉字》、《古文观止选读》、《唐宋词十八讲》、《红楼梦十八讲》等6门校本课程。

 

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并非偶然为之。考试是指挥棒!“小文D”的老师发现,近两年北京的中高考考卷内容越来越多涉及传统文化。


例如,2016年北京高考理综卷的物理题,以宋代科学家沈括所著《梦溪笔谈》中关于地磁偏角的记载为素材,考查了考生对地磁偏角、地磁场的分布以及地磁场对带电粒子作用的理解;2016年北京文综卷,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题目共计54分。


2015年北京高考语文卷中,涉及传统文化内容则几乎覆盖每个大题。开门见山的长阅读一上来就从中国领先西方数百年、被称为“文明之母”的四大发明之一造纸印刷术说起;阅读理解中《说起梅花》,取材学生熟悉的生活材料“梅花”这一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意象。


“小文D”的老师说,对于这样的考试趋势,学校教育对传统文化的侧重必须从高一就落实起来。


政策解读


中高考都大面积涉及传统文化,还有啥好说的呢?传统文化教育必须重视起来!


2016年4月,北京市教委发布《北京市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要求重视发挥考试的教育功能,在各科目考试内容中融入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传统文化内容的考查。


2016年10月,教育部考试中心下发了《关于2017年普通高考考试大纲修订内容的通知》。其中包括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核内容,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高考命题的育人功能和积极导向作用。比如,在语文中增加古代文化常识的内容,在汉语中增加文言文、传统节日、民俗等内容,在数学中增加数学文化的内容。


播报君说:

传统文化教育“剑指”中国学生核心素养


学校教育缘何悄然刮起“传统文化”风?从传统文化类课程活动的开展,到中高考各科内容对传统文化的涉及,能够看出学校教育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并非偶然兴起。


如果梳理近两年的政策文件就能发现其中的脉络:自教育部到到北京市教委,传统文化教育的推进自上而下、不断深入。

 

“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今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正式发布,其中一条便是“人文底蕴”素养。

 

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底蕴?传统文化教育便是最好的途径之一。从2014年起,教育部每年的工作要点都会提及开展传统文化的方式方法。在北京的“十三五”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中,传统文化教育工作的开展依然占据重要位置。


可以想见,未来北京教育将显现出越来越浓的传统文化味儿,也更加明晰地指向学生“人文底蕴”核心素养的培养,为学生的精神世界烙下深深的“中国印”。


传统文化教育政策推进一览表(点击可看大图)



PS:文章中的“小文A”、“小文B”、“小文C”、“小文D”四位人物为播报君根据北京市真实学生故事虚拟而成。


总策划:雷玲

主策划:邢梅 刘钰 唐莉莉 吴尧

作者:刘钰

相关阅读

热点丨NO!我家孩子不要戴眼镜!播报君给您来支招(建议收藏)

关注丨流感来袭怎么办?疫苗去哪打?附北京疫苗免费接种单位一览表

热点丨倒计时57天!北京中小学、高校寒假时间一览!(拿走天天看一遍)

热点 | 好消息!北京乡村教师收入大涨,每月补助最高四千元!

觉得不错请点赞并分享吧!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