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假期攻略:石器告诉我们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文明发展的足迹

喜欢考古的老常 石头那些事儿 2021-10-15

参加了两天的电促会《电力规划论坛》,收获很多,还沉浸在学习、吸收、回顾的气氛中呢,刚才看到了一篇文章《国家文物局召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于是乎,立刻放下论坛资料的学习,转换频道说说考古中有关石器的事儿,算是给要放假过节的大家伙,增添一点快乐而特别有趣的谈资。建议大家在国庆期间外出游玩的时候,要留意你脚下一切的不寻常之处,说不定一个伟大的考古发现就会诞生在你的旅途中。


大人们快乐的同时,千万别忘了把这些事儿分享给孩子们,说不定你这么一说、孩子们这么一听,未来伟大的考古学家就此诞生了呢。我一直有一个观点,如果能更早的告诉孩子们世界有多大历史有多长、让孩子们学会在大尺度的时间和空间里去思考东西、培养大尺度的世界观、人生观、做人做事的大格局,或许比逼迫孩子学习舞蹈、音乐啥的,更有意义,还特别的省钱。

这是我和莫莫同学,好几年前在坝上沽源县一个山沟小河边捡到的,典型的新石器时代早中期的磨制石器。

从手感看,右手握是最好的Style,这说明了什么呢?有可能表明那时候的古人已经习惯用右手了,而且这块石器很可能被古人使用和传承了几代人,因为这块石器的背面有2-3个小凹坑,很适合放置我的手指头。我通知过好几家文物部门,很遗憾,人家都不搭理我,后来才搞清楚,为什么人家不搭理我了。主要是因为地表的石器,很可能都经过了人力和自然力的搬运,脱离或者远离了它本来的遗址地,又没有地层关系,难以推断准确的年代和文化属性,所以,有些懒惰的考古学家会认为,这样的石器,考古学研究的意义不是很大。而我却不这么认为,如果在河流附近、如果河流有台地,那么,石器遗址地就在附近的可能性很大。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我以前写的文章《依水而居,是中国古时候起最好的风水之地》(1342次阅读,百度可搜)。

这个磨制石器,还留有打制石器的一些特征,是好几年前莫莫同学带我们去河北省井陉县太行山考察光伏建设基地的时候捡的,那个山沟沟里头,这样的石器太多了,半个小时就捡了差不多有十个,记得我还告诉当地老乡,尽快通知当地文物部门前来调查。


一、考古学是人人都可以研究的

考古学是人人都可以讨论、琢磨和研究的,前提是只要你喜欢、只要你肯花功夫,尤其是没有文字的那段历史,想象的空间很大,多了解一些史前的考古学、考古学的方法论,不仅可以满足我们对人类起源和文明发展的好奇;而且很多很多弱约束、弱相关事件关联性、以及样本时间遍历和空间遍历的大跨度时空思考训练,对我们(尤其是搞大数据分析的专家们)解决今天的现实问题,会有非常大的帮助与借鉴。在这方面,我已经有了很深刻的体会。


大致在6年前,我鬼使神差的喜欢上了考古,与中国古代的金石学不同,现代考古学研究的时间跨度很长(甚至超过400万年),我偏偏喜欢上了没有文字的那段历史,有朋友问我为啥?我说,我上学时文言文没有学好,连红楼梦都看不懂,费劲吧唧的。如果跟文史学家、尤其是具有很好文史功底的考古学家比商周以来的历史,那无疑是以卵击石。我在做了深刻的SWOT分析后,决定去喜欢没有文字的、商末期(安阳殷墟)之前一直到距今2万年之间的那段历史了,再往前的还有300多万年,但不太好玩,因为能发现的只有山洞、灰坑、古老的石器、各种骨头以及少许的灶膛,样本太少、相关性也太少了。


在距今15000年以来,尤其是距今12000年到距今4500年的龙山文化时期,就完全不一样了(如同今天的信息时代跟从前的内燃机时代的巨大差别一样),是被伟大的考古学家苏秉奇老先生称之为满天星斗的中华文明起步的时代,例如:距今12000年左右,我们的祖先已经逐渐掌握了水稻种植;距今大约将近9000年的时候,北方的旱作农业也开始了;距今8500多年的时候,我们的祖先已经开始喜欢上玉器了;到了距今6500年的仰韶文化时期,房子已经盖的很像那么回事了,甚至在重要的建筑和庙堂里还出现了类似现在高标号水泥的硬化地面、也出现了套间等豪华配置、古国文明的特征越发的明显,产业分工开始细化、贫富差距开始加大。

几年来我写过很多文章、亲手画过很多图片,用来学习、总结和提升我对史前历史的那点感悟。今天只说石器的事儿。


二、史前考古学和地质学年代重合背后说明了什么?

我特别喜欢琢磨一些稀奇古怪的事情,用今天比较时髦的表述是我特别喜欢琢磨看似无关的、很多弱相关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这也许跟我的经历有关。想当年,我是被《李四光传》一书和电影《年轻的一代》严重感染了之后,义无反顾的去长春地质学院学习勘探地球物理仪器的,令我没有想到的是,仪器专业的我们,还要学习地质学、地球物理勘探原理和当年很先进现在也不落后的技术,包括磁核旋、激光、超导、自动控制原理、信号分析、数字电路、计算机、仪器设计啥的,上学和工作这40多年来,多学科和专业的交叉融合,养成了我喜欢在交叉学科和不同专业之间跨领域的思考问题。


人类史前的历史,从考古学分类上,有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两类,其中新石器时代还包括了铜石并用的时代(当然政治经济学角度把史前历史大部分归为原始社会,一小部分叫奴隶社会),考古学概念上的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年代特征大概对应地质学年代的『显生宙』之『新生代』之『第四纪』之『更新世』结束,『全新世』开始的时候。


从绝对年代上分,新石器大致开始于距今(BC13000年)15000年的时候,世界各地的文明程度有所差异,比如中东的两河流域,苏美尔文字和铜器出现的比较早,文字大约比安阳殷墟甲骨文早了1700多年的样子,那里的旱作农业和陶器似乎也要早一些。我曾写过这方面的文章,我的观点是,更加恶劣的自然环境,激发了古人为生存而要做很多创新与发明的事情,例如进行农耕、为了贸易和统治而发明了数学和文字等。但这个观点,却不能合理的解释我们的祖先在南方为什么那么早就发明了水稻种植呢?或许很多年后,人们不得不承认,我们的祖先从距今12000年开始,从采集野生稻发展到人工稻种植,动机也许很简单:稻米比其他的植物种子更好吃、更有味道儿。古人自从发现了野生稻的种子很好吃,逐步发现并选择稻米粒不脱落的野生水稻进行种植,经过了至少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不断筛选培育,古人们筛选培育的人工稻不会脱粒、收割后集中脱粒比在地里捡拾稻米粒,更加有效率、产量更高。如果从美味的角度讲,中国美食之所以扬名天下,是有悠久的历史根源的,估计跟10000年前,我们祖先就发现稻米很好吃有关,今天的南方人普遍比北方人会做菜、美味佳肴的种类更多,也能间接证明这个问题由来已久。


说,考古学家是如何发现中国最早的人工稻出现在10000年之前,多亏了稻米里面有个叫植硅体的小东西,感兴趣想深究的朋友请看我四年前在新浪博客京东藏宝斋上写的文章《农耕文明: 中国不仅是水稻之乡,更是水稻之源》(852次阅读,百度可搜),一不留神就绕远了,继续说地质年代和考古学年代。


关于旧石器和新石器,在地质学和考古学的时代划分上,有一定的重合性,这种重合性的背后反映了地球气候变迁的动因,这个原因就是地质学上的大冰期,说,第四纪冰期大概开始于距今200多万年前,结束于距今1万多年前,也就是前面所讲的地质学年代『更新世』结束、『全新世』开幕的时候。


人类熬过了漫长的更新世末冰期,迎来了气候回升的『全新世』,人类在冰期所锻炼出来的生存意志、生存能力与技巧,在全新世到来时,随着全球气温的转暖回升,导致人类开始繁荣,人口开始增加、生存空间也开始扩展到全球更多的地方,如今美洲印第安人的祖先,应该就是大冰期末期东亚人的祖先延着海平面降低并结冰的白令海峡走过去的,为什么要大迁徙呢?还是生存所迫。


这里必须要说的是,看到有人洋洋洒洒写文章并自称研究了很多年,说现在的美洲印第安人的祖先来自于中国殷商时期,还说被周朝打败的商朝20万军队坐船逃到了美洲,这完全是无稽之谈。尤其是把印第安淫意为殷地安阳的意思,殊不知印第安这个词儿是怎么来的?想探究的朋友请看我去年写的文章《印第安人可能来自于中国,但不可能是殷商时期》(571次阅读,百度可搜),瞧,又绕道儿了。


龙山时期『鬲』和『鼎』的变换,显示了什么样的气候和人文环境的改变


昆仑山雪线之上的和田玉,大尺度气候变迁的超级证据


这是最近俺写的两篇关于气候大尺度变化的文章,地球大尺度气候的变化规律是不以人类的愿望所转移的,在考古学年代进入新石器中期的时候,我们这块土地上又出现了一次小的冰期,证据就在距今8000年还要久的贾湖遗址考古发现里头。


三、第四纪大冰期末期为什么出现了打制类的细石器

打制石器,发展到旧石器时代的末期,也就是相当于地质学年代之第四纪更新世的末期,石器样式有了一些变化,例如有170万年人类历史的河北阳原县泥河湾遗址,就发现了旧石器时代末期更加精致、小巧、用石英岩甚至是玛瑙打制的细石器。我个人理解,细石器出现是环境和生活所逼迫的,在旧石器时代晚期,也就是第四纪更新世晚期,随着200万多年大冰期的延续,很多大型动物濒临灭绝,生存艰难的古人们只能狩猎小型的动物,因此,石器被演化的越来越小、越来越锋利。


四、磨制石器的出现表明人类食物结构发生了重大改变

如果前面我和莫莫捡的那两块磨制石器,还不足以说明问题的话,大家伙儿看看这个图片,就应该晓得磨制石器背后意味着什么了?这副石碾盘出土于比河南贾湖遗址稍晚一点的河南新郑裴李岗村的裴李岗文化遗址,这是典型的旱作农业碾压谷物的工具,美观、精致,是那个时代最先进的高科技产品了。


说,比裴李岗文化(距今7000年之久)还要早上几千年,地质学年代之全新世开幕的时候,随着全球气候的回暖、人口增加,渔猎已经不能满足人类发展的需要,我们的祖先需要扩展新的食物种类,例如植物的果实、根茎、驯养野生动物以及耕种农作物等,各种寻求食物的方式都在展开,更早时候用来弓射野生动物、用来给野生动物开肠破肚、剥皮、砍砸骨头的打制石器(包括小巧玲珑更加锋利的细石器)都慢慢退出了历史舞台。


人们需要新的工具,来砸开、碾压植物果实(例如考古学已经证实,距今7000年之久的浙江河姆渡文化,那时候的人们不仅喜欢吃大米,还喜欢吃橡子)、根茎以及种植的农作物,于是磨制石器就慢慢的出现了。


今天,我们已经司空见惯了新的工具代表着新的生活方式,其实,从前大概其也是一样的,但是,道理上应该反过来说:是环境导致了需求,而需求又导致了新的工具。北京大学的著名考古学家严文明老师在地理环境和气候成就了独特而经久不衰的中华文明这方面,有非常独到的研究和深刻认识。


考古学非常有趣的是,通过史前遗址的考古发现,考古学家们可以想象、推理甚至科学证明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是如何生活的、如何劳动、如何处理越来越社会化的各种事物、以至于宗教、礼制、社会分工、阶层分化、统治与制度、国家等是如何产生和演变的,这有点像我们地球物理勘探中的正演和反演。考古学不仅很有趣,而且考古学里头还蕴藏了很好的方法论。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