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不惑,举重若轻
以下文章来源于华说职场人生 ,作者秦华
本文来自秦华,一位专业职场教练,两个孩子的妈妈,曾在金融行业工作十年,拍过纪录片,也出版过童书。
这篇文字,我读了四五遍,可能是近期对我最最有启发的文字。
2月23日(本周六下午),在奴隶社会5周年庆现场,我会主持和秦华、高琳二位教练的分享。
本文经授权发布,文末有作者公号“华说职场人生”的二维码。
今天这篇文章是写给自己的生日礼物。
这一天我等了很久,也怕了很久。一年前就开始惴惴不安,琢磨着应该用什么样的仪式来迎接这个日子,怎样才能欢天喜地地跨过这个门槛,如何才能心平气和地面对接下来的人生。
在我青春年少的时候,这是个想起来就令我心生厌恶、充满绝望的年龄。
我的妈妈二十出头就生了我,所以当我步入叛逆期的时候,她才三十多岁。不过在我刻薄的目光里,她已经是一位让我鄙夷的中年妇女。
对于花季少女而言,没有什么比成为一个需要为柴米油盐操心、逐级失去性别特征的中年妇女更可怕的事情了。上班、下班、厨房、菜场,每天忙忙碌碌就是为了重复会被不断弄脏的生活。
若这就是人生的全部,若是自己有朝一日也变成如此的模样,那一切还有什么意义?
不会,我发誓,我的人生断然不会这样!我的故事里至少会是浪漫诗意的远方,最好是惊涛骇浪的狂风暴雨。总之,那里面,没有乏味的中年妇女。
十三岁少女的心,残忍、狂妄、不可一世。
在之后的日子里,每当面临重要的人生决定时,我似乎在下意识地用选择未知来抵御生活的重复。
但是,我终究是无处可逃的。生活的琐碎还是毫无悬念地、四平八稳地降临到我身上,尤其在自己成为母亲之后。接送孩子、烧饭洗衣,日程表里排满都是孩子的需要和兴趣,以及我的应接不暇、措手不及。
一家人一周的脏衣服刚刚洗完、烘干、叠整齐,下一波的脏衣服又堆积如山。一日,我决定罢工,让家人直接从干衣机里捞他们需要的衣服,我,不,想,干,了。
当然,天并没有因此而塌下来,生活继续,每个人每天都能成功地翻出他们所需要的、能够匹配的两只袜子。
生活待我不薄,在这个重要里程碑到来的前两年,它让我找到全心热爱的事业。但我不想自欺欺人地说,我对年龄的增长毫不恐惧,或者说,平平淡淡才是真。
儿子有一次在我对镜梳妆的时候,严肃认真地跟我说,“妈妈,如果你总是要拔掉那些白头发,你有一天会变成光头的。”
我何尝不知逆自然规律而为是多么可笑和徒劳无功,但是,我还不想就范。我忍不住,一定要拔!
作为一名教练,我当然知道,我们心中的世界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眼中的世界。选择权在我们自己手里。
女人四十,这可以意味着青春已逝、美人迟暮;这也可以意味着智慧淡定、繁花似锦。四十不惑,这可以是看清自己的命运、于是不再追问;这也可以是接受生活的混沌、然后执着地率性而为。
站在四十的边边上,我发现自己越来越能接受矛盾。游走其中,寻求统一,获得平衡。
/ 01 /
热爱或好奇 Passion vs Curiosity
当我找到自己热爱的事业时,我迫不及待地想帮助别人去寻找他们此生的热爱。
这其中的假设,好像是每个人的热爱是已经存在于某个秘密的地方,只需要TA寻寻觅觅地把这个宝藏挖出来。
这似乎进一步意味着,一个人的热爱是三生石上早已刻下,是唯一的,是天注定的。
于是,很多人满心焦虑地对我说,
我真的不知道自己热爱什么。
你觉得我一定会找到吗?
找不到可怎么办?
真的,寻宝失败了怎么办?找不到那能让人每天斗志昂扬、激情澎拜的“热爱”,我们还能拥有令人内心充实的生活吗?
两年的教练实践过后,我开始质疑“寻找热爱”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寻找热爱”这个任务太沉重,重到可以让人完全失去行动力而陷入瘫痪,重到可以让人在一系列不成功的尝试后彻底缴械投降。人生苦短,我们不需要如此负重前行。
放下“寻找热爱”这个包袱,我发现了另一个近在咫尺、却常常视而不见的宝藏:好奇。
好奇是孩子探索世界的根本驱动力。这里戳一戳、那里碰一碰,不为别的,就想知道这是怎么回事。也许浅尝辄止,也许穷追不舍,收获的感受就两个字:好玩!
“好玩”对于成年人来说,既不宏大、也不深刻。在职业追求上,若是以此为目标实在是不上了台面。
但是在我的教练生涯进入第三个年头时,我忽然发现自己似乎达到一个新的境界:好奇和好玩在驱动我的选择,而不是使命和意义。这让我抱着孩童般的轻盈去尝试未知的事物、认识陌生的人,并同时任性地拒绝某些成年世界的诱惑:因为那些东西,不,好。玩。
好奇心触手可得,我需要的就是回应它,追随它,让它引领我进入一个好玩的世界。谁知道呢?也许,“热爱”就在转角等我,也许它正在被我创造出来。无论怎样,好玩总是错不了的。看看玩耍中孩子的笑容,这不就是我们理想的生活吗?
/ 02 /
里子或面子 Inside vs Outside
我的职业让我有机会和很多人进行深层的沟通。大城市或小地方、美国常青藤大学或中国三线院校、勉强谋生或吃穿不愁、二十岁的年轻人或四十岁的中年人……无论这些人披着什么样的面子,掀开这一层,每个人的里子都各有各的挣扎和痛苦。我感到自己渐渐地对人产生了悲悯之情。(这是要成佛的节奏吗?)
所以每当有人向我诉说,
为什么别人都活得挺好的,就只是我这么纠结?
我会对他们说,
亲爱的,不要把你的里子去和别人的面子比。
我的自我怀疑、沮丧、恐惧和别人的自信、镇定、勇敢摆在一起,我注定次次都会输,于是进一步加重我的自我怀疑、沮丧和恐惧。
但我其实并不知道,别人的心里正在经历着什么。与此同时,我的面子也许也正在碾压别人的里子。世界真是如我们所看到的那样吗?
虽然我已经越来越不受别人面子的影响,但是,如果我发现别人的面子正将我的里子挤压得越来越小时,我会干脆地将这些影响屏蔽。
我要善待我的里子,保护我的里子,为它建立一个安全、温暖的部落,让它不断成长、强大。
/ 03 /
等级或领地 Hierarchy vs Territory
社会的竞争和奖惩机制,让人从进入幼儿园开始就陷入不断被比较、被评价的“等级”体系。在这其中,谁也不会是常胜将军。
如果我们的成长环境没能让我们建立起强大的自我价值感,那“我不够好”这个自我评价将会如影随形。
事实上,据我的观察,“我不够好”像一个病毒,广泛存在于人群中,即使对于高成就人士也是如此。
这是一个很难绕出的恶性循环:人们希望自己更好而发现自己不够好,而认为自己不够好却往往成为让自己变得更好的巨大阻碍。
在面临挑战时,抱有这种自我评价的人,脑海里很可能会得出以下三个结论:
这件事别人肯定做得比我好。
这件事我一定做不好。
我是个很无能的人。
造成这种信念的具体原因有许许多多。对于我而言,我花了数年的时间来发现自卑的来源,又经历了一段很长的自我疗愈让自己从这种自卑中走出来。
现在,我觉得,“我够不够好”这件事对我的成长已经变得无关紧要了。因为我体会到,直接决定我是否能实现目标的,是我的行动;影响我是否采取行动以及如何采取行动的,是我的动机和方法。至于对我的评价,那是别人的事情。我只需要在自己选择的领地中不断耕耘。
人生至此,我已经学会完全接纳自己。渐渐脱离“等级”的世界(hierarchy),找到属于自己的领地(territory)。即使所有的社会标签都不存在,我知道,我本身就是个有价值的人,我能够从耕耘我的领地中得到快乐。
对自己宽容,对别人也不再苛刻。当我停止比较和评判时,内心就获得了自由。
/ 04 /
连接或分离 Attachment vs Detachment
我刚开始学习教练技术时,看到一本书里描述一名好教练所必须拥有的特质。诸如擅于共情、懂得倾听这些都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我对其中一条特别不解:分离(detachment)。
我当时想,教练应该非常关心客户的成长啊,为什么要分离呢?现在我领悟到,这一条几乎是所有特质中最重要的。
分离,意味着我对客户不设定期望;意味着我不把客户的成功当作我自己的成功,也不把他们的失败当作是我自己的失败;意味着我完全接纳客户;意味着我放下自我,成为客户的工具。
只有这样,我才真正摆脱了心中的不安全感而不用企图用客户的成功来证明自己;也只有这样,我才能在支持客户成长的同时,保护自己的完好无损。
分离,也是自我成长过程中的有力盾牌。
将过程与结果分离。
我抱着想要成功的百分之百的意愿投入到工作和生活的过程中去,但当结果产生时,无论好坏,我都会接受,并试图不让自己的情绪过于被结果影响,更不会让结果伤害我的自我价值感。
我们能控制的,永远都只是自己投入的过程。至于结果,还真的只能听天由命。
如果把自己的情绪和结果紧密连接起来,那无论是好结果还是坏结果,都会让自己失去勇气、为行动制造障碍——好结果让我们担忧下次是否还能复制甚至超越以前的成功,坏结果让我们害怕下次会重复同样的失败。
将自我也与产品分离。
我总是强调要将自己的职业当作一个独立的企业来经营,我们赖以谋生的工作是我们出售的产品。这不仅仅意味着运用经营企业的商业思维来经营职业;更重要的是,这能在我们的自我意识和我们创造的产品之间划出距离。
于是,当我的产品遭到差评时,我会想办法改进产品而不是质疑自己;当我要销售自己的产品时,我会大胆地根据市场供需来定价、推广,而不会觉得好像是在出售自己、羞于启齿。
适度的分离,能帮助我练就金刚不坏之身,保持不断尝试、探索的勇气和毅力,将想走的路坚持走下去。
站在四十的边边上,我学会在矛盾和混沌中轻快前行。
我的谈话、文章、讲座也许能帮助到一些人,但我不是拯救世界的英雄,我的工作首先需要取悦自己。
我也许会把目前热爱的事业一直进行下去,我也允许好奇心在某年某月某日带领我进入新的领地。
我会沉浸在自己的创作中沾沾自喜,我也可以转身把它们统统扔进垃圾桶。
我很重要,我却也完全不重要。
人生很沉,但我还是可以轻轻地把它举起。
四十不惑,举重若轻。
~ the end ~
/ Autumn 写在后面 /
关于这篇文字,触动我的地方很多。
关于“找到热情”
那是我们许多人的重负。因为鸡汤都是这样说的,我也诚心诚意地相信。有热情的感觉真是太好了,每天都打着鸡血出门、起床。
然而找到“毕生热情”的负担又是如此沉重,热情有起伏、有变化的时候就会迷惘失落。
其实十年前,移动互联网都才刚开始,我现在做的工种都不存在,我干嘛非得规定自己找到“十年后”一定还会热爱的事。
让我们保持好奇心,找到当下的、下一个的目标,且看生活带我们走向哪里。
关于“分离”
很多读者知道,我跟一诺是好朋友,其实我们也就一年见两三次的样子。我开始佩服她,是因为偶尔我请教时,她总是很有帮助。
两年前,她就建议我“get emotionally detached”,大意就是不用把自己所做的事,当作“我自己”。
做什么,我都容易take it too personally。比方我管营销,如果页面出个错别字,我以前的感受是,“我在其他部门、老板、用户、尤其是用我们公司产品的麦肯锡熟人面前,丢不起这个人”。
这样“太把自己当回事了”,非常非常容易用力过猛、动作变型的。我现在真的好多了。做得不够好时,不要上纲上线到我这人怎么这么差劲。我还是我,继续努力呗。
扫码可以关注作者公号“华说职场人生”
1. 关于我,现居北京,五岁女孩的妈妈,七年麦肯锡咨询,四年互联网运营,目前创业中。天秤座AB型血的纠结星人,主写职场与情场的选择题。
2. 我和朋友们还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