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16海上影展 | 《公园》:你知道你爸爸的爱与孤独吗

后窗 2020-08-25

今年我三十了,却依旧单身。我对父亲说,你不懂现在的社会了,他却笑笑说我不懂过日子。当叛逆在琐碎无常里渐渐抚平成理解,也愈发将父女之情描摹地感人透亮。


我懂他的软肋与无处话的凄凉,也正因如此,我想我才更加爱他。


以上是小编在11月的浙江青年影展看完《公园》后的手记,戳链接可至映后实录~



《公园》 | 最难过的事不过是你爸在公园帮你相了一个基佬



“退休后,我要享受生活,游遍全世界”,这是香港地铁里养老金计划的公益广告。即便有了丰厚的退休金,老人们真能放下自己那生活、婚姻还没着落的孩子们于不顾吗?能去轻松享受生活吗?这种退而不休的状态,在习惯了家长身份的内地更是显著。

先锋女诗人尹丽川的电影处女作就平实地说了父女关系这个最传统的家庭伦理故事,快奔三的女儿在昆明工作,父亲从临沧永德过来看她,想给女儿买房并去翠湖公园为她相亲,性格独立的女儿却反倒想为父亲找个老伴。由于故事本身和我的生活现实距离太近,父母不在身边、也是奔三年纪、妈妈也差点去翠湖帮我解决问题等等,让我对这片子有着更强烈的关注和认同,但除这些情绪之外,我相信尹丽川也的确把故事说得很漂亮,但愿不止能让奔三路上的我们共鸣。

吃饭的段落拍得很用心,首映礼时香港主持人说:“我和女友同爸妈吃饭时,也常这么尴尬。”拍好吃饭,这个中国人情感交流最集中的场所,也是导演追求到的得意之处。在我看来,小君、豆豆和爸爸吃饭的段落处理得尤其漂亮,从猜疑、不安、小心翼翼到把话明说,全体现着中国家庭的语言艺术,父亲期望小君的对象有份稳定工作,而不只是追求音乐这种高雅艺术的飘一代,他为女儿填报志愿学新闻、为女儿找到电视台的好工作、为女儿挑楼盘,希望以己之力能为女儿规划好人生,而女儿却也在片中明说:“我做不到你期待的那样。”


而固执的父亲总是把气和失落憋在心里,因此,这个打过自卫反击战的老兵在刚迈入老年门槛时就得了抑郁症。对父亲角色的刻画,也成为老年抑郁症问题的最佳标本,标本后面是独生子女长期在外工作造成与父母沟通隔膜的社会现实。



王学兵饰演的骗婚人士


因为对角色的认同,我被带入戏后也就展开了平行于故事的自身生活思考,这同时也让我不能接受片中出现的一些冲突,比如在石屏会馆吃饭的场景,我能够接受小君联手那相亲对象为各自单亲安排的反戈一击,安排他们父母相好,但不能接受王学兵演的那家伙是个同性恋,王学兵答应他妈到翠湖相亲只为了做个观察老年公共空间的纪录片,这一点已经够冷漠了。


在我的相似生活里,不会以这么剧烈的转折去作为生活的新发展,再严酷的现实也需要存有缓和空间。当然,或许这种冲突才能凸现我们倔强父辈对子女期待的落空和注定的孤独。

赡养老人,是我们子女的义务和自觉,但从电影揭示的现实看来,这种自觉其实挺惨酷,孤独的悲凉气氛先行进入到我们独生子女的家庭里,让我们自觉的感恩显得像良心发现后的慈悲。而生活的感动非得经过这些伤感的洗练吗?故事结尾,下起了大雨,行动日益缓慢的父亲下楼递给小君雨伞,他总是记得这事,就像他总是忘了女儿不爱吃大蒜一样。


文/seamouse

↓原文请戳↓

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139400/



主演:王德顺(饰:父亲)和李佳(饰:女儿)



导演采访




您在《公园》中讲的是什么样的故事,让很多人感动?

其实结构蛮简单,就是一位老父亲在公园里为29岁的女儿征婚的故事。这是我以前在中山公园里看到的场景,当时就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题材。


您当时有3个电影计划,为什么最后选中“父母替女儿相亲”这个有点老套的题材?

“公园相亲”的题材我以前看过报道,印象很深,但拍这个是突然决定的,那会儿在想电影剧本,越着急越钻牛角尖,就又想起了这个题材。我在中山公园看着那些老人们很有冲动,然后又想这虽然是个很好的社会题材,可电影还是要落到人物上,于是就想做一个孤独的父亲,而我也是女儿,很自然就做成了父女亲情的片子。


电影中的父亲和女儿的原型是不是你们父女俩?

没有(笑),《公园》里的女孩跟我的性格还不一样,所以父女之间相对抗的问题,并没表现那么深刻,只是关心了亲人间相依为命的东西。但里面的父亲形象有我爸爸的影子,比如吃剩菜、洗碗。每次有人看《公园》,如果说,唉,这点儿跟我爸挺像的,我就很高兴,我获得了一次整体描绘父亲形象的机会。


您的文字作品对父亲总有很深的情结,这次有没有?

我曾花两年时间写一个小说《父亲》,就是解决我和我父亲之间的问题,但随着时间流逝,我们之间越来越没问题了……他可能对我从来就没问题。这次讲别人的故事,又能流露我的情绪,更开放。


您父亲看过这部电影吗?

没有,他还没有看到电影。其实我很难接受家人看我的东西,不管是文字还是电影,我怕刺激到我爸爸。


您怎么要求两位主演的?

用最生活的状态诠释角色,本色表演把平淡的生活展现出来,镜头也比较平实、琐碎。王德顺号称“活雕塑”,他的表演不露丝毫痕迹,李佳也很出色,将父女间的爱与摩擦演绎得很准确。



怎么看待别人给您那么多的“封号”?

对我来说不太重要,其实都不太真实,我遇到一些人,也在网络上发现很多风起云涌的文学阵地,当然我说的不是那些浮出水面的那些东西,而是我们的一些诗歌论坛等,挺偶然的就开始写东西,写当下的事情。这个状态一直延续到现在,我想做一个闲散的劳动者。


您是怎么从文字的创作转入到影像创作的?

我觉得这里不存在什么转换,对我来说这些都是相通的。我发现写作这个东西非常自由,一个人就能完成了,电影这件事就比较麻烦。我以前也做过一点点影像的小东西,都属于试验品,像学生作业那样,都不值一提,不过做电影是我一直惦记的一件事。


对于你来说,身份的转换似乎不是问题?

无所谓什么诗人、导演这种身份的问题,我觉得这种身份的东西太不重要了,我也不想把自己当做艺术家或者作家。刚开始创作的时候,觉得自己非常重要,这可能是搞艺术必经的一个阶段,但现在我确实觉得自己没那么重要。


您最喜欢什么样风格的影片和导演?

很多,我以前很喜欢法斯宾德、布列松、塔尔科夫斯基,后来跟我同代的很多文艺青年一样,开始关注亚洲电影,这些东西对我来说是提供了一种东方思维来做电影,因为原来接触的电影都是西方思维来讲西方的故事。


有评论说您拍完《公园》后从“坏女孩变乖了”?

啊?还有这样的评论吗?这我可不知道。但我觉得这样的评价并不适合我,我一直就这样,没乖过,也没坏过,就这样自然地生活着。


同样是反映父母与儿女之间的亲情,《公园》与其他同类题材相比有什么不一样?

我觉得把和父亲之间的感情放在通俗的故事里,比如像张扬的《向日葵》。我非常理解跟父亲的关系,我们这个是通过征婚,非常世俗化的故事,实际上讲的是女儿和父亲之间,爱并孤独的感觉,用一个通俗化的故事承载这个主题。


您想通过影片探讨两代人的沟通问题?

对,有这个东西,两代人就是很多东西没法沟通,这是肯定的。但是我觉得有时你再爱你的亲人,也不能让他幸福,而且你越关心,他越不幸福,就是亲人那种挺冤家的关系。


那不是一个悲剧吗,一个父母包办婚姻的悲剧?

有点悲剧的成分吧,父母做这个事情里面难免有悲剧性。我不是绝对反对包办婚姻,我觉得包办婚姻有时也蛮好,或许还有一定的道理。不认同的人做,有一种喜剧色彩,因为他们自己从中也得到快乐,反正挺悲喜交融的。


有评论说《公园》有点像李安的风格?

不是很像吧,我确实很喜欢李安,因为我越来越理解他,可能随着年龄的增长,心态上越来越理解他的情怀。


《公园》有些平庸,不像您的诗歌那么先锋?

我不太知道别人是怎么想的,我周围的人肯定出于友善,以鼓励为主,而我的性格是稍有一点鼓励,就会比较坚定。我自己刚剪完片子,第一次看还有点百感交集,之后我就麻木了。看了《公园》有很激动的人,但打击谩骂的人肯定更多。


采访文字/FBJ

↓原文请戳↓

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156999/


下周的海上影展将有一场《公园》的胶片放映

购票请戳阅读原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