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论一个影评人的自我修养

2017-11-11 后窗



11月4日下午,2017平行影像周“影评人沙龙”在大屋顶剧场举行。


当电影幕布拉开,秋日午后的阳光透过玻璃照进剧场,仿佛现实又一次照进电影,策展人苏七七担任主持,另外七位影评人嘉宾依次上台。 


从左至右,他们分别是策展人、影评人苏七七、策展人、“放大电影”创始人水怪、西宁FIRST电影节策展人高一天、《看电影·午夜场》创刊主编梅雪风、上海国际电影节华语片负责人、2017金马奖复审评委吴觉人、公号“桃桃淘电影”运营者桃桃林林、公号“MOViE木卫”运营者、《独立日:用电影延长三倍生命》作者木卫二、公号“映画台湾”运营者黄豆豆


现场观众开玩笑说,集齐这八位影评人,可以召唤神龙。本次沙龙的主题是“论一个影评人的自我修养”,嘉宾们分享自己所理解的影评,并坦承地和观众交流了自己面对电影的那份初心。


对谈内容干货满满,整理如下。





论一个影评人的自我修养

2017平行影像周沙龙




文字整理✏️_小G Sar 甜美 kiki




主持:苏七七

嘉宾:水怪 高一天 梅雪风 吴觉人 桃桃林林 木卫二 黄豆豆



苏七七:首先谢谢到场的各位嘉宾与观众。我们为什么要在第二届平行影像周举办影评人沙龙呢?第一届的时候也举办过,那时候刚刚起步,规模很小,这次我们就特别想让电影主创、影评人和影迷之间进行更广泛的互动。在平行影像周,映后谈也就是导演和影评人之间的对谈,是我们一个重要特色。既然这么多重要的影评人聚集在一块儿,我们就希望在大家一起谈谈影评这件事,它的初心,它在这个自媒体时代的发展,它与产业之业的关系,一起与观众做一次亲密的交流。


梅雪风:关于今天“论一个影评人的自我修养”这个话题,我想说,在这个时代,我们影评人该和工业保持一个怎样的关系呢?我觉得影评人对于工业的作用就是,他在工业之外,他是工业的一个矫正者,一个观察者。另外一个作用就是,辨别当下美学的走向。


我觉得一个影评人最重要的修养就是能够最真实地,最纯粹地发出自己的声音。大而化之来说,我们每个人对于社会最大的价值,就是能够忠实自己的内心,发挥你自己最大的能量,来保护你自己的个性。参差多态才是幸福的本源,怎么去保持,就是要我们最忠实地还原我们内心最真实的想法。


▵左起:水怪、高一天、梅雪风、吴觉人


这个其实很难。常常我写完文章之后就会有种挫败感,这种挫败感来自于没有忠实地还原我的想法。拍电影其实也是这样,拍之前你想得很好,拍之后就是另外一种感觉了。到底怎么转换?这是影评人的一个技术上的问题。这种技术是能够把一个很感性的东西,转换成很有逻辑的、理性的东西。因为只有理性的东西才能交流,感性的东西是无法交流的。我觉得这里面的逻辑链条,是需要影评人理性地弄清楚,怎样才能让感性的、模糊的、暧昧的电影,让大众明白其中的原理。


对于影评,我更喜欢用一个词,匠人,你不能总觉得可以用天赋去做一些事情,还是需要凭着自己的努力去修炼自己,我觉得这就是影评人的自我修养。


水怪:吴觉人老师的逻辑就很严密,他是我们这里唯一一个理工科出身的,他应该会更符合刚才梅老师说的,怎样用技术把自己的想法转换出来。近几年吴老师一直忙于策展的事,所以他写的文章可以说是年度性的文章了,虽然写的不多,但写出来的都是一年中最重要的几篇。


吴觉人:一开始苏七七和我说这个题目的时候,我觉得很不好意思,因为在坐的几个都是流量担当,我一年也就写个一两篇,总体上也就是看看华语电影的发展,利用职务之便。我当过金马评审,也一直在做上海电影节选片人,所以会看很多很多的华语片。其实这不是一个好差使,因为我们院线平时看到的电影已经算不错的了,我平时看的有些就不太能入目。既然水怪说我是理科出身,那么我就用一点统计学的角度来说这个事情。


其实,华语电影的风向是不断在变的,它不仅涉及到市场的发展、资本的投入、IP的热度,它还与大众文化相关。也许没有电影,地球还是照样转的。但是电影带给了我们什么?它带给我们一个新的视角去看这个世界。我觉得影评人还有一种作用就是,给观众指引另外一种不同的角度去看片子,比如说一个被很多观众不看好的片子,影评人是需要去指引观众换一种新的维度和角度,或许能让大家看到另外一种时代性、全局性的东西。


这些年影评写得少了,我反倒会去思考,影评到底是个怎样的东西?我觉得奋战在第一线的流量担当们,也许经常会陷入这样一种困境:大众看完电影之后,会不会觉得这是影评人喜欢的电影,不是观众喜欢的电影,或者主创人觉得,这些影评人就是在给我找麻烦。这就像拍纪录片,拍摄者和被拍摄者之间呈现着原罪这样一种状况。这是很难解决的。我觉得正是在这种流通环节中,生产者和接受者,双方都不是很了解的状态,这正是影评人一个很有趣的姿态,这种姿态是一种创作者的姿态。


苏七七:桃桃就是真正的流量担当了,在这样一个自媒体时代,桃桃和广泛的读者建立起了一个信任与亲密的关系,也是我们其他影评人所敬佩向往的。你觉得在这次主题下或者是其他方面有什么想跟大家一起聊聊的吗?


桃桃林林:其实我这次来,主要目的是看电影。有关这个话题,除了之前各位说过的,学识、能力、操守很多东西之外,最重要的还是热情吧,就是保持一种对电影的热情和喜爱。


今天大家都是从很远的地方赶到这,我从家过来也挺远的。我觉得大家今天能聚到这儿就是因为热情。我其他东西都不太有,我有的就是热情,我唯一想做的事情就是,把自己的这种对电影的热情,传递给别人吧,虽然自己还欠缺很多东西。所以最近一段时间,我都是各地跑着去看电影的。热情也许是影评人的第一步,在这种热情的驱动下,你才想去各种平台表达自己的观点。


苏七七:我觉得热情是一切东西的起点,也是热情,才让我们今天聚集在这儿。


桃桃写了很多文章,我记得其中有一篇很有趣,是讲那时候他排队抢票去台湾看电影,写了一个台北看电影攻略。其实像桃桃这样一个很重要的影评人,很多人会请着他看电影的,但他不这样做,好像是在有意的保持着,自己这种热情的纯粹性。刚才跟雪风也有聊到,他说他从02年从业到现在已经15年了。“你还会对这种东西,保有这么大的热情吗?”这个问题也是经常问自己的。


从雪风的《看电影·午夜场》,到现在的“桃桃淘电影”,可以说是各个阶段对于影迷来说最重要的媒体。我记得从08年开始写《午夜场》的专栏,现在已经第九年了,在这九年里,除了几次特别的偶然状况外,我都坚持每个月,写一篇影评文章。我觉得一件事情能够做到如此之久,维系它的肯定是我内在的热情。而且有时候还会隐隐的害怕这种热情的消失。我还得去想办法留住我这种热情,热情一开始是很自然的东西,但到后来就变成一个很重要的东西。


▵左起:桃桃林林、木卫二、黄豆豆


木卫二:我就桃姐讲的这个“热情”继续讲下去。我讲个很能反映热情的事情,我之前在资料馆认识一个胖胖的男孩,他叫“汪精卫”。每次都在影展买很多票,这次金马奖他又买了很多票,然后报名了亚洲电影观察团。他就是靠着自己这种热情被金马奖选中了,现在他还是在很有热情地看电影,也做了一些我觉得还蛮感慨的事情。比如说,蔡明亮电影《青少年哪吒》里边,有个电话交友的细节,他对这个细节产生了好奇后,就去台北问现在还有没有这种地方交友?有人告诉他还有一家,然后他就真的跑到台北去找到那里,等着人家打电话来。


刚才七七老师和水怪一直在说,我在豆瓣上影响力很大,其实我想说影响力最大的是谢飞老师!他已经80多岁了,还每天坚持看很多电影,我觉得,一时的热情不可怕,能坚持那么几十年的热情就是真的很厉害了。


▵谢飞导演的豆瓣主页


其实我们现在都不是影评人这个单一的身份,很多时候,还兼着其他职业。这个时代是一个多栖的时代。之前一些人问我怎么成为影评人,我觉得这个其实很简单,确切来说就是要写,而新人害怕的还是没有平台,考虑的是像豆瓣已经过了红利期后,怎么把自己的观点发出去的问题,担心有没有人关注。其实只要自己有很犀利的观点、有一定的学识,还是很容易,不要担心会淹没在这种汪洋大海中,现在也会有一些影评大赛、一些论坛,给你发展的机会。


就看电影而言,情况确实在变化。十年前我可以在半夜两三点看很多电影,但是现在好像不会了。我也不知道现在这是什么变化,中年了是吗?哈哈。确实在你去过一些比较好的影院以后,你就想着,需要那么一个空间,去交付这样的情结。


苏七七:我也是有这样的感受,我记得我小的时候,在电视机上用DVD看片子都是一口气看几个,那个时候胃口很好,看电影也很吃苦,那是在自我的塑造期、成长期里,电影起着重要的作用,好像那个地方有光,你就是投奔着那个方向而去的。后来的看片的强度降低了,但依然会觉得这是会伴随一生的事情。


木卫二:是的,像现在平时忙起来还是跟电影有关,有什么事还是会去参与,其实说到微信公众号,比如说桃桃淘电影,看到他们我就觉得自己的热情好像不如他们那么多。因为我觉得他们的热情和关注点和我好像不一样,所以有时候我还挺羡慕大家的。


苏七七:那接下来我们请黄豆豆说一下。


黄豆豆:大家好,刚才二哥说身份的多元,其实我的身份主要是大学老师,主要是电视节目策划和电视剧分析这样的课,所以除了看主要在华语这块的电影,为了课程的要求我还要看大量的综艺节目和电视剧。但是大家都知道现在电视剧动不动就70集、90集,所以我现在大量的时间都花在这个上面。有时候就觉得因为身份的不同会给自己造成一定的冲击吧。


我现在也在做一个叫“映画台湾”的公众号。我们这个公众号主要是三个人运营,一个是非常勤奋努力的“落山风”,另外一个就是最近写稿很少,但是之前发表了一篇在朋友圈引起巨大反响,流量十万加的“灰狼”。由于写论文比较多,所以一开始在写公众号的时候我是不太能够适应的。


▵木卫二和黄豆豆


就微信公号来看,比较严肃一点,点击率就非常的低,而稍微活泼一点,点击率就高上去。所以在这样的一个时代里头我们到底是注重点击率、还是在注重一些我们理想的东西,这是我长期一直在考虑的。


还有一个就是,我在想几位老师提到的,这个靠内容取胜的年代既要坚持很重要的事情,还要保持极高的热情。那么要说什么样的人、有什么能力的人,能成为影评人,我觉得都非常难去界定。而我个人认为最好的影评人就是在现在这样复杂的时代下,可以让大众知道,什么样的电影可以更好的跟大众交流,比如,桃姐说这周这些电影值得去看,那么我们就不需要把我们的时间和金钱花在烂片上。之前桃姐也写过一篇文章说,今年的一些片子比如《天才枪手》,《看不见的客人》都获得很好的口碑,现在也是一个比较公平的年代,好的电影能获得好的回报,这也许就是我们现在看公众号能得到的一些基本判断,而这个就是影评人应该有的责任感。


水怪:一天最近在做制片人,然后FIRST西宁电影节他做了好多年。同时他也是非常好的诗人和歌手。当然,这两个是他隐藏的一个身份,每次他稍微喝一点点酒就可以感受到他这方面的才能。


高一天:这听起来像是在黑我。先特别感谢,刚刚从高铁站来,在来的路上就觉得特别感谢杭州的主办方在固定的时间去做这样的活动,我刚刚在路上就在想总结一下平行影像周,真的让人觉得很安静很聚合,这个特别好。而FIRST是一个大的电影节,我没有办法去坐下来和大家聊一下天,因为还有很多很多的事情。


▵高一天发言


然后回到今天的主题上,我查过一些资料就特别有意思,对电影的前端特别有兴趣的时候,我查影评人这个工作是怎么来的,大概最早是戏剧的时代了。那个时候,戏剧需要写一个简短的介绍在报纸上让大家知道,因为是很小的版面所以只能写一百多个字,让观众看到之后想来看这个剧。后面他们会介绍更多文化层面的东西,比如讲它哪里好,这跟我们现在大部分的影评人去看待电影的标准有关系,标准就是这样来形成的。通过这个视角,观众会有更立体化的维度,从中找到评价电影的参考。最早的这个职业可能是从报纸上形成的,慢慢就进入了艺术节,然后电影开始兴起,又进入了电影界。之前,大概先写电影的介绍,然后再延伸到更多方面。


影评人首先是一个有文化特权的观察者,这个非常重要。比如,电影《鸟人》中有个片段,他在拍戏,在剧院一层的酒吧里面,找到了一个正在写剧评的评论家,两个人吵起架来,这个很小的细节说明一个问题,就是这个剧评家写的内容可以决定这个剧的生死。所以在百老汇的那个环境里面他也非常重要。而既然是一种特权,他就会有两面性。


在FIRST影展,我们每年都会邀请影评人来我们电影节,从刚开始比较松散,到大家一起过来看在我们这个平台上出现的一些新生代年轻电影人的作品,这些电影和院线、商业市场上的作品是不一样的。请大家过来也是去观察,然后从不同角度给一些建议,一直到我们今年11届开始,有意识地去做了场刊,一个更具体的文字化的形式,提供一个便于分享的、一个电影节里关于电影的观察。


今年做了场刊之后,有几个年轻的电影人,他们都刚刚拿了自己的处女作被选到FIRST来,他们都特别紧张。



苏七七:木卫二和我都去场刊评分了,每天是特别紧张的看好几个电影并马上写出短评或长评的状态。


高一天:其中有两个导演,睡不着觉就是因为今天的片子被打得特别低,然后就很想去和影评人老师聊一聊。看看他们是怎么看待电影的。我觉得这个特正常,这就是一个沟通的问题,所有的这些沟通能帮助创作者形成一个除了主观之外的视角。我们电影文化的传播聚焦在具体的电影作品上时,不管是解读还是鼓励、还是批判,我觉得都在促进我们本身,所有的创作者和观众到影迷,甚至到工业里面的制片人、投资人,所有人都会关注这个部门,他们都是相互影响的,我觉得批判是一种监督,这个非常重要。


再举一个例子,今年我看了篇文章,就是桃桃老师关于《纯洁心灵》的那篇,我觉得这种出现的方式就特别好,这就是一个监督,可以让整个产业里面中投机的那一部分,可以受到一个相对第三方的监督。他们是独立的,他们代表他们的观察,大家可以最后成为一个大的生态吧。对电影界来说我觉得我们去做这个,在小范围的生态里去交流互动,就像今天坐在这去聊天,就特别有价值,聊天也可以让大家对电影的热情去显性的表现下。FIRST我也做了很多年了,我有热情,但是每一年都不太一样,跟电影的关系和自己的成长都是在变化过程中的。这个是我刚刚想的,可能没有太强的逻辑性,就是想分享给大家的我个人的一些想法,我觉得面对面跟观众你们还有导演在这聊天,真的特别棒。


苏七七:我觉得一天刚才说的影评人是有文化特权的观察者,这是很重要也需要自省的。我今年去FIRST了,我也打分了,有打高分也有打低分的,打下去以后我首先要拿梅老师刚才说的,“我是不是非常忠诚的遵从了我现在的判断”,这个标准在心里头过滤一下的。但的时候还是会出错,会有自己一时判断的不到位,也会受前后看的片子的好坏的影响。我给一个片子打了两分,后来想想觉得不对,还写了篇专栏说这个片子值三分,来弥补一下这个事情,这篇文章发出去以后我心里舒了一口气。


水怪:其实刚刚从各位老师讲的,他们做影评人的热情也包括作影评人需要的技术,比如他首先要是一个匠人,要有转化能力,然后也讲了一些关于影评人与市场与产业之间的关系。在我看来这几年,影评人总是会在某一个时间出来成为一个热点词汇。坦白来说影评人在这几年中不算一个特别正面的词汇,甚至某种程度上来说,还蛮被误解。


其中一个原因,我觉得是互联网和自媒体发展导致现在影评人这个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从广义来说,台下的每个人都是影评人,因为看完电影,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想法,不管是在买票软件上,还是豆瓣上,也许都会写评论。这个概念上来讲,其实只要你坚持看电影、坚持写影评,你就是一个影评人。但是就像刚才一天提到的,互联网还没有发达的时候,影评人是一个有文化特权的批评者、观察者的身份。那现在这两部分其实随着技术的发展已经融合在一起,你从表面上很难去对他们有一个界限的区分,这个时候我们再来看影评人的修养,最后怎么去界定你是否是一个有文化特权的影评人,还是你只是一个影迷,是从最终的内容和它产生的长期的,外部对你内容的评判来达成的。比如说一个导演,他片子拍出来会非常在意一个影评人,比如吴觉人、梅雪风、木卫二他们几个的看法,但是他没有办法在网站上看几千、几万条评论。比如一些非常知名的公众号有上百万的粉丝,他的知名度甚至比桃桃和木卫二高,但是写电影的人并不是从电影的维度来阐述电影的制作和文化的,他有可能是从这个电影延伸出对人生的经验和情感的东西。而这些公众号的影响有可能比这些传统的影评人更多,但他不构成一种文化特权,他不会产生这种位置。其实这里有一种你对电影的认知,就像吴觉人讲过,在大众文化的时代里,创作者与评论者的价值观与世界观,是更有影响的内容。在这个人人都是影评人的时代,影评人的修养显得更为重要。


除了桃桃讲的最基本却又最难的热情以外,也有梅雪风老师讲到的转变,审美品位,趣味和多方面学识的积累都特别重要。在一个电影节结束后,我们去翻看影评会发现,每个人看的都不是电影的所有,而是只关注自己发现的那个点,影评人对影片的阐述都对其他人可以形成多面的镜子。


苏七七:这个很像总结陈词了。大家如果没有别的补充,那我们进入观众提问环节。




观众交流





观众1:有些影评人说,这个导演连故事都讲不好,这个电影很差劲;但有些又说,这个电影不需要讲故事。有些说这个电影拍得很有诚意,很不错;但回头又说,这个电影虽然很有诚意,可这个导演就是很平庸。所以说我想问的是一部电影是基于什么样的标准去衡量的。怎么能够对影评人这个职业负责? 


吴觉人:我觉得你说的这个困惑,是由于有两种写作立场。写作分为个体写作和阵营写作。个体写作,对于喜欢一个电影或者不喜欢的电影是非常主观的。毛主席说过,这个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和无缘无故的恨。我们也在想为什么会爱或者恨这部电影?这是个体写作中最有意思的地方。因为你的爱或者恨,带着各种社会个体经历等等因素。这些会和影片产生一种对应的交集。这也就是为什么电影会成为20世纪以来,最大众的艺术形式,这是一个关键性的因素。它会让人哭,让人笑。


另一方面是阵营写作,作为一个媒体的话,你必须去张扬一个媒体的立场。这时你就要考虑一下你的读者到底是谁?因为没有一个媒体是面向所有全部的读者的。你要想你所向的读者传达意见和观点是什么样子的?通过这样可以构建出整个媒体的一个形象和纬度。这个形象和纬度是否受到读者的喜爱,这不是通过某一个文章就能看到全局的。


针对你所说的一会儿需要故事,一会儿又说故事没有用这个问题。因为一部电影不是单独某一个艺术家的东西,它是由整个工业系统,整个电影系统所决定的,所以大多时候是由整个电影工业系统去决定了一部电影的好坏和模式。如果这是一部非常大的工业片,那么故事讲不清楚,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如果是非常个体的、成本很低的艺术片的话,故事也许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点。他的情绪和状态才是最有趣的。


观众2: 在自媒体与公众号里,影评的写作套路越来越趋于模式化。在起一些标题的时候,就经常有诸如豆瓣IMDB9.5这部惊天大作你们为什么还没看?内容就是先交代剧情,把剧照摞一遍,最后只加自己一点点的评论。整篇来看,其实还是满足了读者猎奇的一种心理。所以我想问桃桃还有木卫二老师,你们是怎么取舍的? 


桃桃林林:我现在写公众号就是对话体,聊天体,我是不打大纲,不找资料,直接用编辑框写的,一边写一边配图,有时不超过三个小时就能写完。因为我是个话痨,我就特别想跟所有人去交流这些电影。对我来说,最重要的是表达我自己的想法,尽量让想法不受框架的束缚,并且保持交流的即时性。光看公众号、刷知乎之类的能获取一些知识,这本来挺扯淡的,真正要获取知识,有自己的想法,还是要多看书,多看一些电影,多总结才是你自己的东西。 


苏七七:那今天下午我们的沙龙就这样结束了,非常感谢各位影评人的到来,还有许多许多远道而来的观众们,谢谢大家。


▵现场观众和嘉宾合影留念

▵现场嘉宾与志愿者们合影留念



摄影/编辑_王十三

- END -



下面是我窗对此次平行影像周的一系列报道:

2017平行影像周 | 穿越文明曙光的周末派对

2017平行影像周 | 和梅峰老师一起聊聊《不成问题的问题》

2017平行影像周 | 在杭州,来一睹这部平遥元年的最佳影片

2017平行影像周 | 我想让北野武和李康生演一部片

2017平行影像周 | 让电影跟观众见面,比什么都重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