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写在《月亮的南交点》首演前

张杭 幕间戏剧 2023-06-05


写在《月亮的南交点》首演前

 张杭


有半个多月我们这个小团队没再发一篇戏的宣传推文,本来计划是要发一点我以前的剧评,还想做一期探班,但导演不让探班。大约十天前,网上的票售罄,也没了再事宣传的动力。但我还是想在首演前写点什么,不谈这个戏的故事和其中的意思,我讲讲背景和一些过程。



1


先介绍下我所写的故事发生地。你们即将看到的故事发生在一栋简易楼的室内,时间是这片简易楼拆迁前的20世纪最初一两年间。关于何为简易楼,我在剧本中有一段说明。简单来说,简易楼不是筒子楼,比筒子楼还简单,就像平房垒起的三层。屋内没有卫生间和厨房。厕所像平房一样在外面,在类似胡同口(或尽头)的地方。我所知道的两处这种简易楼社区,一处在老崇文的左安门内,一处在金鱼池,都建于60年代末,现在都经拆迁重建,已不复存在。我是依照左安门内那片写的。那是我姥姥家曾住的地方。


■  拆迁中的老崇文简易楼


我说起过,故事底本得自母亲的讲述。那栋楼里有很多故事,小时候母亲就念叨。母亲从那里继承的,一样是解梦,一样就是那些故事。有时候周末会跟她去姥姥家,但我不喜欢那里。那时我家已从东城胡同搬至朝阳的楼房,那时候谁都喜欢楼房,渴望离开平房,去姥姥家就和回到非常不方便的平房一样。我记得那漫长的车程,要换几次,有许多路线,每次走不同路线成了我无聊中的兴趣。有的经过化工厂区,有的经过我出生时的老街。每条路线都有缺点,不是绕远,就是公交久等不来。姥姥是菩萨般的老人,据说是处女座。但我和她没什么话说。老爷在我四岁前后就死了。老爷更不说话,坐在一把摇椅上。孩子中的大姐已搬走,但妈妈的两个弟弟还住在那里,他们不合。还有大舅妈、我表弟。这些亲戚的性格,就像易卜生《野鸭》中的人物。他们人生的失败,也被父亲那边亲戚所轻视。具象征性的故事包括,两个舅舅曾团结过一次,找楼上的邻居打架,但先后被重拳封了眼睛。我没亲见,但我脑中始终有这个场景,还有他们联手时鼓胀的信心。过年,他们打麻将,大姨和大姨夫也来了。赌很少一点钱。这时父亲就会和他们大闹,不欢而散。为什么大闹?因为他们说了什么?亲戚都是互相瞧不起。我从他们那里知道,很多人其实不像我母亲那样经历了80年代,那些亲戚像没有经历过80年代,延续了对知识分子不忿儿的复杂心态。我父亲是诗人。后来他与他们见面的次数越来越少。


这个地方,就是落在我星盘中天蝎12宫的南交点。家族、欲望、衰败和冥王星的被遗弃。我总是一去就想离开。可现在回忆起来,却有种熟悉,一种业力之源的感觉。我曾在高一的一篇周记里写过那里,稚嫩粗疏地描着母亲讲过的那些故事的模样。但我知道,激发我写这篇周记的只是那样一种氛围,因为只有一段对于那里的描写给我带来过真正的快感。那段17年前的文字体现了那时我对描写的热衷:

夏日,午后,白花花的空气热腾腾地附着在土地和人的皮肤上,烘得房前丝瓜架上的丝瓜叶颤动着。叶片上芝麻盐儿一般的斑点是噬叶的红蜘蛛。蝉鸣在空气中显得异常响脆。


因而,在2012-13年那会儿重新听我妈讲过这个“袁妈”家的故事时,我激动于这个故事的结构及其所透露的喻意,着手准备这部戏剧。但相当长一段时间,我不是按戏剧的要求去准备的。不像那些从精炼的对立,那种戏剧性源泉发展出来的剧作。我一开始想要实现,也始终不能舍弃的是记忆中的那种气氛。


当我重读这篇周记时,我也发现了瓷儿的雏形。但这个“雏形”的设定与原型相当不符,可见我当时已忘记更小时候母亲讲述的具体内容,而只在心里留下了一个形象:

她的孙女,韩笑,在上中学的时候,每天中午都回来同她一起吃饭的,虽然韩笑并不对她说什么话,但她中午可以做顿饭,可以从上午就准备这顿饭,她因此而感到充实。韩笑实际上是被领养的,不是小虎子亲生的。

……


韩笑职高就要毕业了,出落得个是个儿条是条儿,深眼窝,白皮肤,小鼻子小嘴,像个小瓷人。而最近,她很少在家。这样地,可有一段时间了,小虎子她妈想着,走进了屋子里,一股潮湿的搌布气味儿糊住了她刚被火烧干的脸庞。



后来这个剧本写作的过程,大体可说是2013年写了非常不像样的初稿,就放下;直到2016年年中重写了一稿;2017年春节又推翻重写,有了近似现在这个样子。剧中郭笛的原生家庭、袁妈形象、瓷儿的某些经验,不都来自于这栋简易楼给我的记忆,它们来自一些别的地方。但那些不是我今天要讲的,我就想讲讲我的南交点的处所。



2


我还想讲一讲这部作品诞生的另一段路程,这一段有师妹黄露凝的参与。我认识黄露凝许多年,但并没有早到我或者她在南京大学的时候。我们是之后在北京认识的,那是几个朋友做朱程的剧本《透明》在一年青戏节的读剧。去年,李国杰老师看中南交点这个剧本,让我在蓬蒿做读剧,我贸然自己来导,但玩不转,找黄露凝帮忙。之后没过两个月,她就辞职,专门投身戏剧。她是想做演员的。从蓬蒿读剧开始,随后的三个月我们频繁地讨论剧本,其间我修改过两稿,每一稿她都找朋友来做一次内部朗读,大家讨论、提意见。有一天一边我们在微信里争执,一边我修改到夜里三点。那时,我是想让她来做下次演出的导演,她心里大概也是这个想法。但我们没确定是再次读剧,还是正式演出。中间的波折是,有戏剧机构提出买断我的剧本。我跟黄露凝说算了,我们别做了,给人家做吧,现在做戏多难,那么多事情要操心。然后我们在一次看戏后又站在车站聊了一个多小时。我们做出了决定,自己来完成这部剧最终的实现。


做这个决定时,我没有看过黄露凝以前的导演作品。这几年交往,我们对彼此还是非常了解的。基于这个了解,我下了决心,也基于她的锲而不舍。去年从乌镇回来,我们就马上开始招演员,我们一起面试了70多人。但最终女主人选没有签约,备选方案是黄露凝自己上。12月中旬以后开始排练,她就几乎不让我到排练场了,我只看过一两次坐排。同样她也不让探班,不让拍照,不让搞宣传的朋友采访。她说,给我惊喜。但每天排练的情况我是知道的,我们总在晚上交流,遇到问题我也向她解释最近的星运。另两位演员,高建伟和杜楠茜,我感到他们都是特别动脑子的。我跟黄露凝说,我羡慕你们这个排练的小集体。她说那我也不让你加入。直到上周日,我看了联排。我听过太多遍读本,再让我看一遍就是厌倦。但结果令我意外,也许是在排练厅离演员太近,我个人的感受是震撼到了。也让我重拾了对剧本文字的信心。


最后我想向买票支持我们的观众提前致谢。我与你们共同期待首演。目前虽然网上售罄,每场在剧场还留有几张票现场售卖,然而不多。我们计划3月中旬到下旬在北京做二轮的演出,目前正在报批中。这次关注但没有买到票的朋友,希望你们能继续关注。另外,提醒下蓬蒿剧场不对号,来看戏的朋友可以早来。蓬蒿咖啡厅的西式简餐做得不错,最近又上了披萨薄饼等几个新款,亲测好吃。但高峰时段上菜较慢,看戏就不建议在7点后点餐了。


月亮 的  South Node


南交点  of the Moon


2018年1月26日-28日 19:30

北京 蓬蒿剧场


北京文化艺术基金2017年度资助项目

第八届北京·南锣鼓巷戏剧节

“泛华”首奖戏剧

(了解剧目详情可点击阅读原文)



■ 剧本获奖情况

“第三届全球泛华青年剧本创作竞赛”首奖。


■ 荐语与短评

此剧以佳构剧的谨严结构,貌似书写了一个阴郁的私人事件,却掘开一道审视中国社会-历史-精神的逼仄深渊。

——李静 剧作家、文学评论家


全剧的氛围,像是土星的房间,以及幽闭的自焚之月。

—— 赵晓辉

诗人、北方工业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故事简单但情感浓郁而纠结,我猜测天蝎座都会喜欢。是可以奔走相告的一出戏。

—— 王琦 中央戏剧学院博士


■ 创作团队

编剧:张杭

导演:黄露凝

制作人:李国杰


演员:黄露凝 高建伟 杜楠茜


执行制作人:刘丹琳

舞台监督:张学子

灯光:王雨夕

音效:张学子

化妆:李金

宣传:朱学佳 方丹杰




北京文化艺术基金简介

北京文化艺术基金是由北京市文化局和北京市财政局发起设立,旨在繁荣文艺创作、促进文化交流、培养艺术人才的公益性基金。基金的设立,是北京市文化局立足全国文化中心的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创新财政投入方式,激社会文化活力,推进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项创新实践。

立足公益性、体现导向性、增强示范性,北京文化艺术基金重点围绕舞台艺术创作、文化传播交流和艺术人才培养三大领域开展资助。基金面向社会接受申报、资助过程受社会监督、资助成果由社会共享,最大限度调动社会参与文化建设积极性,搭建了一个开放平等、公开透明的艺术资助体系,努力形成全民共建共享的文化发展格局,充分发挥全国文化中心的示范引领作用。

更多申报信息及资助流程可登录北京市文化局官网或关注北京文化艺术基金微信公众号了解查询。


蓬蒿公益基金会

官方微信



小贴士:

1.蓬蒿剧场为不对号入座,演出前半小时开放入场,座位先到先得。

2.该剧谨限16岁以上观众观看。

3.蓬蒿剧场地址:北京东城区南锣鼓巷 东棉花胡同35号 (中央戏剧学院  正门向东100米)。

4.蓬蒿剧场电话:010-64006472(13:00-21:00)


* 本轮演出票已售罄,请关注3月第二轮演出

  点击 阅读原文 可查看剧目详细介绍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