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小姐 | 股权大战中,万科人的最大痛点被触碰到了
有一天,董小姐在咖啡馆写稿,邻桌对坐两个男生,其中一个说,“嗨,王石和姚振华打起来了,哦,不对不对,还有傅育宁。”另一位则大谈田小姐。我打开手机,同学群里蹦出来一条专门@我的信息,一位美女妈妈说,要从我这听听真实的故事,“万科到底怎么啦?”
这个话题我和我的采访对象们倒是交流过。万科股权一战,信息混杂,评论泛滥,交战方往往平均两三天便使出新招,打得焦灼,看得热闹。但内部究竟是何水温,暴风眼中心是否真的风平浪静,似乎被人们遗忘了。
董小姐前前后后与十几个人就这个话题聊了聊,有夜里一点多聊到睡眼惺忪,也有早上六点聊得精神抖擞时。微信是利器,在此要向张小龙致敬。至于聊了什么,大部分内容在下文你们会看到。
采访于我是相互交换信息、观点,深化见解,但有时候得小心提防自己的表达欲。有一次,我说了一番话,关于这件事未来的可能性,电话那头,原本谈兴甚浓的采访对象,忽然沉默了,随后,他用他那浑厚的嗓音说,“听你说完这些,我忽然觉得好难过啊。”
他来自万科。
人心浮动
华润与宝能的来势汹汹,正在让万科企业运营与人员心态发生变化。
股权之争开始对万科投资项目造成影响。一位万科中层管理人士告诉董小姐,他在最近两周感觉到合作方意见不一,顾虑重重,信心摇摆。万科历来投资权限下放地方一线,未来万科易主后,合作方担忧这一机制或遭改变。
一些原定的合作正在发生变化。如合同付款条件遭修改,或合同无故延迟。“签一个合同,本来是6次付款结清,现在合作方要求我们必须前期多付,他们怕之后钱收不回来。还有些合同被搁置了。”这位万科人士说。
但另一位深圳万科的中层管理者不这么看:“是有部分合作方跟我们说拿地合同暂缓,但这是烟雾弹,不足以构成对万科威胁。”
业主对万科品牌的疑虑也在增加。尤其是已经购买期房的业主,大多担心交房时间无法保证,也有人对万科未来房屋质量、物业水平可能的下降表示担忧。
人心动荡在万科总部深圳感受最为强烈。万科集团总部职能多为服务型端口,如集团办公室围绕董事长、总裁等高管服务。一位万科员工对董小姐说,此后华润可能以央企管理作风,撤换万科高管,随之而来的附属人员调整将不可避免,清理过程或延续2—3年,循序渐进。这一心理预期加重了万科人心浮动。
已有部分万科高职级人士另作他谋。今年6月,万科原高级副总裁、首席人力资源官陈玮离职。董小姐打听到,由于万科股权局势不明朗,一些层级较高的老万科人与管理者,正陆续以不同名义离开万科。外界虽还能在公司名录里看见他们的名字,但实际上,他们中已有部分以退休名义离开或以不再分管万科重要业务名义,从万科核心业务逐渐撤离。
“这些人看似是业务权限变化,实际是慢慢离开。自股权事件开始,陈玮已经在万科内部变动一段时间,最后离职亮相,外界才有所知。他不会是唯一一位。”这位万科人士说。
多位万科员工告诉董小姐,最近一段时间,他们接到猎头询问跳槽意向的电话开始增多。与之相对,一些本要入职万科的人开始犹豫。万科薪资体系是底薪为辅,浮动薪水为主,在前景未知情形下,这个设计增加了外部人员进场的顾虑。
企业大忌是人心溃散。对万科未来不确定性的恐惧,正令万科员工心态遭受冲击。
“(股权之争对万科)肯定有影响,我主要聚焦管理提升,稳定干部队伍。尽力而为,对得起方方面面即可。”一位万科高管对董小姐说。
跟投怎么办?
担忧与利益总是相伴相生的,在万科内部,一些人开始担心事业合伙人无法继续。
万科在2014年推出事业合伙人计划,是为了将员工和公司捆绑得更紧密。万科事件爆发后,这个合伙人计划逐渐被当作万科“内部人控制”的证据,华润与宝能都曾同声批评万科这一点。所以,未来双方谁执掌,事业合伙人制度都很有可能被调整或叫停。如果废除事业合伙人制度,万科的经营机制将发生根本性动摇。在万科内部,对这件事的忧虑越来越浓,悲观气氛弥漫。
一些万科高管及各地方公司总经理,更关心万科事业合伙人的持股计划。一位万科事业合伙人说,“我有大几十万的奖金在持股计划里,已经做好未来这笔钱可能不复存在的准备了。”
而董小姐接触到万科更多分公司一线员工,他们对合伙人计划里的项目跟投制抱持悲观姿态。
“我们员工项目跟投,都是拿自己的钱出来跟投,就像买理财产品,有些人会以公司亲属名义加钱进去,牵涉面就更大了。未来华润或宝能怎么处理这笔钱?这会有很大不安定因素。”一位万科员工说。
“跟投现在是万科员工最为关心的事,很多有一定职级的员工,跟投收入几乎抵得上工作收入,之前我们觉得收益来得很容易,因为在收益算法和政策导向上倾斜员工明显,现在担心被终止。”另一位万科员工说。
跟投制背后是一个资源倾斜的运作机制。一位前万科中层人士告诉董小姐,在万科跟投制里,很多项目内部跟投,都是加大跟投杠杆比例,收益颇高。这源于各地城市公司对项目有选择的跟投,在运营、成本、资源等倾斜下,公司剥离营销费用,确保跟投收益率。万科是城市公司制,总经理操作这些较容易。
“前几年,跟投制刚开始,跟投项目赚钱是大概率。那时投十万,回报几十万都很正常。如今出了股权的事,万科有些地方公司已经暂停了杠杆跟投,这对大家跟投积极性有影响。现在内部担心最多的是,未来新机制会把跟投叫停了。”这位前万科人士说。
种种心思翻转背后,万科变脸已成各方共识。当华润或宝能逐渐扩大话语权之后,万科会走向何方?
上述万科中层认为,“华润是典型的央企风格,慢、偏保守,市场化比不了中海,待遇也不如万科。”若执掌万科,会考虑平稳过渡。在商业地产领域会比现在的万科更进取,拿更多商业项目。不像原来万科比较执着于算账,较少获取商业项目。“华润做商业,商业周期长,公司决策层的耐心很容易被商业培养起来,对开发周期就没有那么敏感了。”
一位傅育宁的多年老部下告诉董小姐,华润是业绩文化导向,傅育宁较理性,思维严密,工作态度认真,下班到点就走,很少喝酒和应酬。
至于宝能,“宝能首要是维持,把手里资源加速变现,对新增投资很谨慎。未来宝能还可能会在三四线城市用万科招牌发力。”上述万科中层管理者说。
无论如何,一旦华润或宝能介入万科管理,万科都不会再是往日的万科。
二次创业的可能性
对一家公司而言,创始人的存在感甚是微妙。此前,关于王石卸任董事长的传言已久,王石去留一度被视为解决本次万科事件的关键。
“王石很率性,他为声名所累,爱惜羽毛,到了这个阶段,似乎所有人都希望他走。其实很早之前他就想过要走,只是到这一步,会走得很难看。他应该也蛮难过。放权十多年,曾表态不再回来做拯救者。但出了股权的事,他还是回来做了很多努力。”一位职位不高但熟悉王石的万科员工说。
但事实上,万科内部普遍认为,若王石离开,郁亮及其他高管成员留在万科的可能性较低。即便留下,也是很短暂的、过渡性质的留。
万科高层的态度就要坚决得多。一位高管近日向朋友表示:管理层不会出现个别人换掉,其他人留下的可能性;不可能王石换掉,郁亮留下,也不可能郁亮走了,其他高管留下。要走就是全体离开,这应当是管理层的基本态度。
一旦谈判破裂,就破釜沉舟,集体出走,二次创业,未经证实的说法是:万科部分管理层似乎愿意做好这样的准备,甚至有人连新公司的名字都开始酝酿了。
股权争夺战爆发后,万科高管间曾讨论过地产业发展到今天的要素排序,结论是第一是人,第二是地,第三是钱,同时钱和地都是跟着人走的。如果二次创业,就可以打造一个合伙制的新公司,新公司可以把60%的利润分给合伙人,开启地产业知识雇用资本的新时代。
而这当然也是因为,郁亮和他的伙伴们非常欣赏华为资本劳动按1:3比例分配的分享机制,还有他们以奋斗者为本的管理理念。
但到了基层,情况就大大不同。“基层没有狂热,无论是谁来当大当家,企业都需要人干活。”一位万科深圳员工说。
“他们的分析有道理,但对创业不要过于乐观,好的管理团队不等于好的创业团队。管好万科和再造一个新万科,需要的能力完全不一样。”一位正在创业的前主流房企高管对董小姐说。
一位不愿具名的社会学者,则向董小姐批评了传闻中的管理层可能集体出走的想法。在他看来,这实际是一种道德绑架,是袍哥文化,是桃园结义的中国式商业文化,这与王石一直倡导的价值观和管理理念恰恰是背道而驰的。
“王石要是真爱万科,真为万科好,就不会号召或默许集体出走,而是劝说郁亮和管理团队留下来传承万科文化,自己主动退隐,留下一个华盛顿式的背影让后人景仰。”这位学者说。
PS:董小姐是《财经》杂志记者,全文参见《财经》杂志封面报道《万科输赢》,2016年7月11日出版。
加好友请注明任职公司行业与职务,敬请理解
一勺言出品 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