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董小姐 | 人人都是不好惹的写字楼动物

2016-10-20 董小姐 一勺言
视角差


和大多数朝九晚五的上班族不一样,董小姐做的是一份以“家里蹲”为标志的媒体工作。在不用风尘仆仆赶采访的日子里,窝在家里码字与思考人生是生命常态。


听上去是不是很酷?但是因为糟糕的时间管理,让我常常在deadline之前拼命码字至深夜至天亮,自我否定又自我表扬,心理时而脆弱,时而顽固如金刚。


常常写完一篇文章,下一篇文不知在哪的无米之炊感如影随形。要说媒体人压力大,也非空穴来风。


但也由于这份媒体工作,将我区别于大多数写字楼动物。当偶尔代入到上班族循规蹈矩的工作节奏里,便如同睁开另一双眼。


这世界上从不缺少荒诞,只是缺少发现荒诞的眼睛。讲三个小感受。



有一回,董小姐去一家声名赫赫的房企玩。在一间人头攒动的会议室,许多销售一线人员与地方经理们正在向老板汇报工作。


那时候,新广告法还没有出,能做出华美的PPT也还是大多数人在房企内部的通行证。反正,许多企业老板都很喜欢讲究的PPT,美其名曰,无法忍耐丑的东西。


一位美女销售代表正在台前讲述她的高端客户搞定论,搭配一份精美的PPT。她声情并茂地描述着,当客户过生日时,她是如何给予他惊喜。如何在当天送出一个硕大的蛋糕,又见证了客户全家团聚的场面。她如何记得客户年迈的父母有季节性关节炎,如何在节假日用礼物恰如其分地体现存在感。


凡此种种,简直是全方位打入客户家庭内部,对其中的每一个人都无微不至,殷勤又多情。


董小姐在台下听得目瞪口呆,看着她快要把自己感动哭的样子,我忍不住扭头低声问身边人,“我只想知道,她对自己的父母,有这么用心吗?”


身边人愣了一下,用异乎寻常的眼光瞥了我一眼。那一眼,让我明白了,一个普通人和房企营销人的思维差异得有多大。


人们总是愿意为了所谓的职业标准,乃至金钱,去标榜一种行为。公司正是以此设立了自己的企业文化与准则。只要这样的行为能够给一家公司带来销售回报。善待客户总没有错,姑娘的职业态度也无可挑剔。


只是,在这些规定的职业动作之外,那些更符合人性的动作,究竟有多少人做到位了?金钱和发心,哪一个推动力更大?看他们对客户的父母无微不至的关怀模样,我总是忍不住这样想。每个营销好手是否也都理所当然的孝字当先,再忙碌也不忘对自己的父母嘘寒问暖?


但愿这些都是我的胡思乱想,但愿答案都是肯定的。



因为做地产媒体的关系,董小姐有一些房企朋友。他们大多爱思考,善于从事物表面推导本质,每周的阅读量都很惊人。


在与一些朋友的交流中,你能体会到对方说出的每一句话都颇有深意。采访有时候是脑力游戏,越聪敏的人越容易苛刻,他们不愿意把时间花在对牛弹琴上,他们很快会知道你有没有真正get到他们想要表达的点,并迅速往下推进下一个话题。


因此,这几年来,我的每一场采访都如同一场思维交锋,这很过瘾,在与不同人的交谈中,你渐渐知道了他们所处的企业环境有何不同。你会从他们的眼神里看到他们最兴奋于谈论什么,最想要遮掩什么,抓住那些,再往下挖三层,你会得到你想要的答案。


就在我学着进一步察言观色的时候,往往已经到了这些采访对象们无话不说的阶段,他们对我打开了心门。有一回,一位朋友终于也开始吐起槽来。


“你知道吗?每次我发一封公司邮件,在收件人一栏总要考虑很久。”朋友眯着眼,若有所思。


“为什么?”我问道。


“因为收件人一栏的名字排列先后顺序,实在太重要了。写得不对,很可能会酿成一场事故。”


我脑海中闪过自己发送工作邮件时,在收件人一栏乱写一气的场景。有时连字母顺序也不顾。或许这只能说明,我的领导大人以及其他同事,实在是对我太友好了。


我向这位朋友投去同情的目光,在他所在的房企,有许多诸如此类的重要的小事。每天耗费心思在考虑这样的事情上,我为他心智的耗费,感到可惜,何不把这些思绪省下来用在更有价值的事情上呢?


人心难测,在职场,等级的差异是套在每个人头顶的魔咒。为了在人心的战场,奋力往上爬。人人攻读办公室政治,在实力和人情之间拉锯。


从房企朋友们那里,我听到了许多劲爆的内部故事,包括怎么把握最佳地形,如何站队,怎样不流血地上位。如何让老板觉得你行,口才有时比真功夫重要,以及,步步高升的不一定都是英才。比如,“那个草包运气好的成分更大。”我不止一次听到这样酸气十足的一方对另一方的评价。


在房地产战场,企业不仅相互较劲,还有数不清的内部争斗。利益与野心,推动大兵小将,轮番上场。一些人实战能力强,但是不善于把握军心,最终被逐出队伍。一些人是前朝旧臣,丰功伟绩,都付笑谈。一些人功高盖主,最终在企业内被捧杀。


自然也有些花边新闻,人被物化为资源,被利用与消遣。


一位朋友告诉我,大一点的公司都有很多老员工,长年的利益输送与灰色空间,想要动谁的奶酪,都难上加难。变革无法进行,他夹在其中,开始思考自己的职业生涯,究竟是妥协至自己也混到老臣之状态,还是另谋他职。


在这样的故事里,我们聊到许多场面,惋惜与无奈,惊叹与敬畏,以手腕与情商为主题的剧情不断上演。聊的多了,我的脑袋里像升起一簇簇烟花,砰,啪,不断炸裂,一地星火。


一些难以理解的职场故事,它们过去真实的发生,未来也将不断上演。他们很可能仍旧发生在我们身边人身上。


理想状态的应对法是,尽可能的理解每一个人的立场,做好该做的事。这是不是复杂职场内,最明哲保身的一种姿态?但它也真的是一句正确的废话。


如此看来,这些年,国人爱追宫斗剧,爱看《纸牌屋》里的人心厮杀,并非没有理由。职场残酷之程度,远在你我想象之外。


但是再难解的方程式,也不会只有一种解法。这一切,都是理应如此吗?



地产公司最近搞出很多喜感故事,董小姐看到朋友圈流传的照片,路边的房地产广告围栏被挖空,留下空荡荡的一个个伤疤。一些新的房地产项目广告上线,上写,有房卖,不多说,你懂的,诸如此类,令人啼笑皆非。


这是一次广告界的形容词大洗劫。关于房地产广告的夸张与华美,大家早前见怪不怪。而现在,冷风过境,实事求是大旗竖起,一切返璞归真。


有一说一其实也可以是件美好的事。这里不讨论广告的定义与用词边界,只取其不渲染,不作假之义。


与之相似,在新媒体贵圈,公众号浏览量数据造假渲染,是另一件荒诞的职场故事。


这个现象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学生时代的作弊。在学校,流行的教育准则是,考试时不要作弊,好即是好,不懂便不懂。那些想方设法违背规则,投机取巧的人是不会被认可的。


这条准则也许到今天也适用,一些掌握真理的大人们,在教育孩子时依然会振振有词,教导自己的孩子要诚实友善,不作弊,坦率面对得失。可是临到自己,在职场,却往往会以次充好,追逐虚假繁荣,无法正视失意。大人们要从孩子身上学习的东西,比想象中多。


这本质是一种心理虚弱。也许他们并非不能接受失意,而只是在利益的游戏规则下,选择了从众与屈服。


人人都有立场与理由,但是荒诞之余,总有是非黑白。什么可以追求与弘扬,什么理应摈弃。这条分界线,始终存在。


之前微信公众平台打击数据造假,但是听说不到24小时,就有故作聪明者攻破新的防线。如今,在一些地方,虚假的洪水再次袭来。将信心建立在数据上的创作者,应该明白,此路不通。质量理应比数量更直观。一勺言可以给的允诺是,从未造假,过去,现在,与未来。


其实何止是小小的微信平台,职场中的各个角落,造假之风并不鲜见,滥竽充数者自古有之。


有时候,价值观就像每个人心中的雪线,高低不同,所处的世界也不同。它让我们经历同样的天气,但到头来,你已经冰川消融,而我还在固执的结冰。不同的选择与相信,让人们各奔东西,上下有别。


无论是一味唯客户至上的准则,数不清道不明的办公室战争,还是泛滥的造假,这些都只是一些太小的职场侧面,浸泡了董小姐太多个人意识,它也许是狭隘而不客观的,它也许不小心暴露了我拧巴的灵魂。欢迎拍砖。如果你们仍有许多不吐不快的职场谈资,也欢迎来信。


此为职场专栏第一篇,抛砖引玉。




董小姐 

微信号Gerda0811

加好友请注明就职公司与职位

敬请理解




PS

一勺言的粉丝趴开放啦

进入一勺言首页

点击下拉菜单 粉丝趴 即可进入

也可直接点击阅读原文

等你来玩!


一勺言旗下公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