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董小姐 | 「总裁才是唯一一个总是可以被裁掉的人」

2017-11-23 董小姐 一勺言

朗润ING



从机场回学校的路上,和班上擅长做调查报道的王部长聊天。


部长是一个外号,到今天,班上每位同学几乎都收获了一个外号。


王部长给我讲了一个,他是如何被一整个村子的人联合欺骗的故事。


包括村子里的孩子如何察言观色,与大人们一同演戏,他们知道怎样将谎言包装地更容易让人相信。


简直是现实版《楚门的世界》,社会的荒诞性原来远比我以为的大得多。


「还是你这样好,接触阴暗面多了,会怀疑人生的。」他说。


这话说的,好像我还待在温室里。


这一刻,忽然记起,好几年前,前同事盈盈先生对我的忠告。


他说,「你呀,一看就是一直泡在很好的环境里。但是呢,做记者,总这样是不行的,你要学会和泥土近一点。」


当时只觉这话奥妙,不就是嫌我不接地气么,听完也只顾着和朋友们笑作一团。


现在回想,这个问题还是源自,潜意识里,自己不愿意接受的事情太多了。



我一直认为,人很难摆脱真正的有色眼镜。


我们的经验越多,不由自主的成见就越深,理想化的追求也越坚实。它们像一堵墙,砌在心里。人总是在不由自主地和自己、和周遭较劲。


这表现为,常常不愿意接受一些自以为不合理的存在。等到遇到口出恶言,撞见社会阴暗,看到人性之不可考验,以前的我会选择闭上眼。


上陈春花老师的课,我却发现了一个可以让人对此释然的方法。


陈春花是管理学大师,许多企业家的座上宾,也有很多实战经验。


这样的人,好玩的、灵气的、实用的发现与判断总是特别多。


我喜欢陈春花在课上,不经意间说起的“你要面对事实”的态度。承认并接受一些打破自我成见的存在,好比让心露出一点缝隙,才会有光线照进来。


她让我们接受这样的事实——德才兼备的人太少。于是就不做这样的妄想,因为德难以衡量,在重大考验前,没人知道你的品德是什么样,它没法评价与检验。


「好的管理是让人没有机会犯错,而不是去赌一个人的品德好不好。」陈春花说。


但这不意味着,品德不重要。相反,在两个时间点,品德比才能更重要。一是招聘时,要先看德,因为品德不能入职后再培养。二是提拔时,必先看德,因为它决定着此人是否能够承担更大的责任。


彼得定律说,一个人最终会被提拔到一个不能再胜任的岗位上,简言之,所有最高岗位上的人都不能胜任其岗位。


那为什么会被提拔?


陈春花说,「你被提拔不是因为你的能力,而更多是因为你值得信任。这也是德的力量。」


她还让我们接受另一个事实——选择从事媒体工作,相比其他行业,不会有太大收益,这一行有更强的公益概念。


虽然,她声称自己不理解,为什么会有人选择走媒体这条如此艰难的路。可她自己也恰恰从企业高管的位置回到校园。


陈老师笑言,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自己「视金钱为粪土」。


大家都笑了。


哪里有不理解,我想,有时候,教书育人和提笔而战,初心并无不同。


第三个事实不难理解,但也不好接受。比如,你愿不愿意承认,自己一直是一个随时可以被取代的人?


管理学的说法是,一个组织里没有具体的人,只有角色。因此没有不可替代者,组织看重的是权力、责任和目标。这个组织的定义可以很广,国家、企业、家庭等等。


我自己的翻译是,你根本没自己以为的那么重要。但这不代表,我们就应该就地躺下,举手投降。


应该真正接受它。并且持续加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自己,尽可能向那个不可能的不可替代靠拢,从而在组织里游刃有余。


它看起来太功利?毕竟,人的一生不可能逃离组织,这是其社会性。



管理是关注人性,对人性有深刻了解。


华为的任正非,最懂人性。他让十几万人都做奋斗者,共享股权与收益。


他知道如何尊重人及其专业性。在华为,各条线都由相关专业者掌握最高权限,对其负责。一些研发的核心工作室,任正非也无法随意出入,每一次都要填表格走申请程序。这在许多企业不可想象。


陈老师说,好的管理是让一线员工得到并可以使用资源。


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太难。


我知道很多开发商到今天还在集权与放权的选择上摇摆不定。一些数千亿大企业的老板,依然还在每天加班,亲自审核许多事务,不敢轻言放手。放手考验人性,当然,放手也可能带来失控。


一些企业把资源集中投放在二线,因此你很难在一线找到优秀的人。


有企业内的朋友告诉我,在这个瞬息万变的市场里,他们还在走很多年前的人海战术,而一线人员的素质并没有实现真正提升。


这些都是企业管理的问题。


陈老师有句话很一针见血,她说,「总裁才是唯一一个总是可以被裁掉的人。」


因为,一线才是绩效的产生地,企业应该让下面的人有安全感,而不是出了问题,总拿一线开刀。



管理学要求企业中人尊重人性。但我想,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知己是前提。


认识自己永远是这个世界上最难的事情。我从杨壮老师的课堂上,捕捉到了挖掘自己的乐趣。


杨老师也是语言大师。大家做完心理测试,等他一一解剖。他拿出一张测试图,瞄一眼,便道,「嗬,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产物」,翻出另一张,「这位是看破红尘了。」再翻,「非常正能量」,等到又一张图,他瞪圆了眼睛,郑重地看着大家,「这位同学,我不知道你是谁,但我会劝你应该换工作了。」


嘻嘻哈哈间,每个人都很认真的想要看清楚自己。


我也十分迫切地等待着,杨老师告诉我,我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做这一行,始终要对自己、对他人抱有浓厚的兴趣。


最后的答案还不错——原来我在什么样的环境里都能生存,并且人缘不错,杨老师说,这样的性格没有什么瑕疵。


那么,我纠结么?


答案竟然是否定的,看来,我的任性打败了我的纠结。


这让我想起,以前,听到前阿里巴巴副总裁卫哲说过的一个真实的段子。


他说,「想当年,他的领导跟他说,小卫,你干得不错,准备升经理吧,他回家后激动地两天没有睡着觉。」


今天,他跟公司的95后说,你干得不错,升你当经理吧。人家却说,我不要。我不想被人管,我也不想管人。


千金难买我高兴,此刻,我忽然就理解了这种新生代的任性。


在这样的心理基础上,去听林毅夫老师的课。就更加能够明白,见贤思齐的边界在哪里。


林老师很有大家风范,气场十足,像是一个从古代穿越而来的人。


林老师的观点是,不要迷信别人的理论,要立足实际,结合自身特点,解决问题。


「要像初生的婴儿看世界,不要带任何过去的经验和理论。」


这个药方,对于我此前不愿意接受自以为的不合理,可谓对症下药。


这也意味着,向内看有时比向外看更重要,认识自己比见贤思齐更有意义。



在朗润园学习三个月,我发现这里的老师,几乎都是有强大自我的人。


老师们有很多自己的主张,有趣的小坚持,这些让他们看起来更加个性鲜明,当然,也十分可爱。


有的老师很强调价值观的重要。


姚洋老师反感像《秋菊打官司》、《我不是潘金莲》这样的电影。他认为这样的小人物是荒谬的,一生只为证明一件小事,要求别人的道歉,却没有以结果为导向。


这是以教条为准绳的思维方式,也是人一味要求伦理道德,却不顾法治的故事。


「伦理道德是有边界的,这个社会有伦理泛化的倾向。但法治是一座大厦,道德不过是锦上添花,首先要讲的是法治。」


影视剧里藏着价值观。杨壮老师发现,许多韩剧最终都是正义战胜了邪恶,他曾经在课堂上给同学放《大长今》,却拒绝放《甄嬛传》。


宫斗剧展示了如何用层出不穷的手段获取权力,继而利用权力达成自己的目标。却忘记这样的宣扬毫无意义——它缺少价值内核。


有的老师则告诉我们,看世界的眼光应该再长远一点。


我记得傅军老师说,「人要关注大而无用的东西,才会活得有精气神,而不是整天想着如何赚多一点钱。」


这与李玫瑾老师所说,国人缺少时间思维异曲同工。中国人擅长空间思维,善于为事定位、找结论,关注当下,而缺少西方教育里的时间思维。


时间思维里没有结论,呈现放射性,蕴含各种可能。我们的人生应当用时间思维来度过,凡事立足长远,


我想,这样的态度,在漫漫旅途中,是一簇篝火,佑护你不会走向荒凉,也不会让人那么在意一时的得失。


这里特别插一句,听完李玫瑾老师的课,立刻就粉上了她。犯罪心理学家,犯罪画像师,银发女神教授,每一个标签都令我心向往之。


人生如何,其实是取决于遇见谁。


北大的学习不仅为我留下了系统的知识,厚厚的笔记,更重要的,是这些零散的遐思,是见识到如此浩瀚而各异的思想,看它们如何在我的内心埋下种子。


是之后无论遇见何事,都能保持内省,不随波逐流。停下来,想一想。


愿我们都能在变幻无穷的外部世界里永葆天真,思无邪。


谢谢各位老师,我们后会有期。


董小姐在北大系列:

董小姐 | 此刻,你的买房,很可能只是个假需求

董小姐 | 不要成为一块咸肉

董小姐 | 北大男神小印象


我是董小姐 

微信号Gerda0811

加好友请注明就职公司与职位

敬请理解

【苹果用户赞赏通道】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