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科三国杀:图谋、筹码与局势推演(必看版)
就在一勺君写完最后的9.992%:悲情与威胁次日晚,万科公告,又一野蛮人安邦入侵,出现在法定披露股东名录中。24小时内,安邦痛快花了100亿元,各位看客惊呆了。
这几天,各种分析推演刷屏,角度各不同,但是,总有一些人的看法值得等待。下面这篇拆解文字,便来自乐居深度见地君(张盈),周日晚便酝酿写,直到昨晚才写就,颇为符合他的惯例,幸亏写的很不错。
文章信息量蛮大,论据充分,欢迎专业人士评论中见。
张盈/文
继宝能系借助基金公司通道旋风增持万科5%后,安邦保险又站出来,表示为万科不多见的飙涨行情负责。
看上去金地的故事正在万科进行。由于原有大股东拿不出实质性行动宣示主权,保险业两条过江龙迅速盘踞。
生命人寿和安邦保险在金地落定大半年(分别持股29.94%和19.96%),除了各派驻一名董事、否决一把金地项目跟投方案外,并无太多的话语权展示。金地好像回到过去的样子,管理层继续安安稳稳打自己的长工。
新版《保险资金运用管理暂行办法》第13条、第14条规定,除控制保险产业企业和非保险金融企业外,保险公司不能对其他企业实现控股。在目前监管框架内,生命人寿对金地的控制权只隔着一张吹弹可破的窗户纸,但就是突破不了。
被束缚住的还有中国人寿。人寿花了大价钱买到远洋地产29.46%的股权,并认购债券提供大量资金,却被安邦保险摘了桃子。日前,香港财团南丰集团出售20.5%股权,有优先认购权的人寿只能眼睁睁看着花落旁家。
可能出于98年东亚金融危机中金融机构投资实业的惨痛教训,监管层对金融企业投资实业的篱笆扎得很紧。当然可以拿中信、光大、招商局来反驳,但这个名单短得不能再短。
可以预想,在冲刺到30%大关之前,钜盛华+一致行动人前海人寿和安邦对万科的竞争性买入还将继续。前10个月,前海人寿卖出保单618亿,接近去年全年的2倍。安邦的实力就更强了,寿险和产险加起来前10月进账近1100亿。
股市派对结束,信托吸引力下降,钱把保险公司淹没了。保险资产加速扩张,主打低保障、高分红的万能险拓展得更快。银行柜员在利益机制驱动下,游说基层地区的老乡把存款换成保险。老乡暂时也没什么风险,一样有利息,但是急用钱去取的时候就不一样了。
只要流入保险行业的钱继续,钜盛华、前海人寿、安邦就有源源不断的弹药加持万科。而且,它们已经从行业老大哥那里汲取了教训。
在四万亿刺激的2010年前后,人寿和平安加大对A股的投资。由于体量太大,人寿和平安出现在大量上市公司股东名册的前列。它们做得很温和,广撒网、多覆盖、少举牌,秉持共同基金组合投资的思路。这一招后来并不灵。
四万亿退出和产业转型,这些当时在周期顶点的蓝筹股业绩变脸跌幅很深。由于持股体量太大,它们甚至找不到足够的对手盘。如果没有2014年开始的一波牛市,这些烂货现在还压在手里。
集中持股成为战略股东,在提高话语权的同时,跟投资对象产生一定的要素整合,肯定要比看广撒网、被动投资、仰A股鼻息吃饭来得稳妥。于是,市场上以险资为主角出现的举牌接踵而来。
金地被险资掠走一半股权后十分平静,就像保险箱的钥匙换了主人,该干活还干活,该吃喝还吃喝。宝能系和安邦在万科的双龙戏珠是否也有归于平静的一天?
未必。单凭见神杀神、见佛杀佛涨停板扫货的劲头,就不能用常理推断宝能系的牌路。万科的筹码并不紧俏,它可以拉高几档慢慢收集,而且也没必要用杠杆。
受制于保监会单项投资占比的监管规定,前海人寿目前吃不下万科。而且,还有一个险资不能控制非金融行业公司的罩子罩着它。但钜盛华的限制就少多了,如果它极度看好万科,而且不那么计较代价,金钱开路砸下万科的控制权,那也不是不可能。
为了充沛收购动能,钜盛华今年几乎每个月都在增资,注册资本高达163亿。营收和利润还没有做起来,如果能够控制并并表万科,钜盛华报表就会从怪诞变得光泽靓丽。这件事,宝能系44岁的实际控制人姚振华肯定认真地想过。
离30%控制权还差200亿,从持股上看他已经走过2/3。30%全面要约收购拦着他?那很难说是真正的障碍。A股充斥跟风炒作,如果拉开架子划一个价格进行要约收购,这个价格通常很容易会被突破,顿时卖盘稀少,宝能系没可能吃下全部流通股而私有化万科退市。
在举牌后的后续行动计划中,宝能系用列举法一一陈述,暂时不调整万科业务和人事,不调整万科股利,不对阻碍收购控制权的公司章程条款进行修改。严格讲,这不是什么后续行动计划,出自知名证券法律师的陈述看起来更像是示威:我现在不这样做,不代表未来不会。
即便宝能系不是奔着最终控制权,险资也会通过股东会宣示意志。作为职业经理人治理最成功的典范之一,万科管理层现在却在多个场合表示:职业经理人公司治理不再理想,更理想的是事业合伙人制度。由于国内公司法规定同股同权,没有表决权分级的A、B股制度,万科的事业合伙人治理真正落地并不容易。
险资进入后,万科没多大可能再往事业合伙人那里更进一步了。宝能系和安邦首先就不同意,这些表决权是用大钱砸来的。而且,就像否决金地的核心员工项目跟投外,它们也会把万科的员工跟投给堵上,因为没法控制管理层向员工倾斜利益。
万科的大树小草计划也可能会受到影响。当一个行业碰到天花板,这个行业的上市公司就很难维持很大的市值了,但它有充足的资金支持转型,融入新产业而生生不息。险资投资新产业的意愿更高,但它更希望从万科这里获得弹药,而不是让万科在容错试错中成为孵化平台。险资自己就是投资平台,它希望吃到所有的利益。
对于流通股东来说,险资控制万科并无什么不好,输入廉价资金的效果立竿见影,在养老和产业地产上进行一些互利合作。大家现在买万科,大多不是奔着新产业去的,而是廉价资金时代的市场占有率提升。险资可以帮忙把万科中高层一定程度上存在的过度激励堵上。
当然,秉持实用主义的险资跟万科的文化有点不投缘。万科的小清新和白领气质不仅对客户有吸引力,对员工也很投契。万科员工的归属感和使命感多大程度促成了万科的成功,这是账面上算不出来的。
经过地方政府债务置换和市场利率下行,资金成本处在前所未有的低区间。如果有类似险企这样的低成本融资平台,如何把钱花出去还真是个大问题,宝能系做了其他实力更强的资本正在做的事情。只不过实力不到而显得没有底蕴,只能踮着脚尖通过杠杆融资抢跑。
如果真如所愿,在低利率时代有一轮空前的资产泡沫,宝能系通过万科一役就奠定行业地位。巨大的盈利带来更便利的融资,姚振华的财富增值就像细胞一样分裂。
但如果一切正常,那恐龙也不会灭绝了。宝能系最拼,占位也最差。在万科目前主要股东里,经过多年拆股和分红,华润增持港股前是负成本;盈安合伙资金来自万科奖金池,万科管理层持股成本低廉;和安邦保险也没得比,安邦现在羽翼已丰,售出的保单中需要支付银行高额过路费的保单占比越来越小。
在那本著名的《门口的野蛮人》面世之后20年里,美国因低利率杠杆引发的兼并收购潮逐渐退却。前人种地后人收的故事一幕接一幕上演,抢跑的不一定能跑到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