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善化县学宫寻踪

志大少爷 2020-09-09

宋元符元年(1098年),从长沙县南析置善化县,善化县学宫即开始兴建。善化学宫原在城南兴仁坊,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改迁今东文庙坪。万历四十年(1612年)善化县知县诏源于学宫屏墙外开凿一池,曰“化龙”,化龙池街名由此而来。清初学宫毁于战火,顺治十五年(1658年)知县孙国泰重建,分大小两殿,门前有盘龙石雕,嘴含一铜球,重纸4公斤,1944年长沙沦陷时被日军盗走。殿门上方挂“孔圣庙”匾,中悬孔子画像。1938年学宫毁于“文夕大火”。此处街道东文庙坪、出入是门、西学巷等均因善化县学宫而得名。
化龙池旧名玉带街、鳌背街,南起大古道巷,北止织机街(今人民西路),至今保留麻石路面……据清光绪《善化县志》载,明万历九年(1581年),学宫前有一条横路曰玉带行走外渠曰玉带沟,为长沙旧城八大公沟之一。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善化县知县唐源在学宫屏墙外横开一渠,桥曰三元,街曰鳌背,池曰化龙。因街在池西,遂改名为化龙池。
……东文庙坪是善化学宫留下来的街名。学宫的南门外有条老巷,国学宫西门平时紧闭,出入必走此门,因而得名“出入是门”。大小古道巷因古道观孙思邈洗药庵、南岳行宫、善化县城隍庙等而得名……

—— 摘自《留住历史的文脉》 谢建辉 主编


一个偶然的机会知道了善化县学宫和周边街道的这些故事,对它的兴趣也越来越大了,后来通过小龙女童鞋和Y导的细心指点找到了原来善化县学宫的一些遗迹。

从几张古地图开始吧。 下图是一张清乾隆14年的《长沙府疆域图》,跟现在的地图一样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城里虽然不太详细但在城的南部仍可看见“善化县”字样,那就是善化县衙。城外的几个点现在的长沙人就太熟悉了,比如开福寺、大椿桥、西湖桥、岳麓山,有意思的是现在的捞刀河以前叫“涝塘河”,橘子洲以前叫水陆洲。


下面这张清同治十年(1872年)的《省城图》就比较详细了,图的方向是上东下西左北右南。所以在图的右边我们找到了“善化学宫”“化龙池”“玉带街”“大古道巷”等地名了。




下面这张图更清楚,不但标明了学宫的位置,连学宫内部的一些建筑也标了出来。


放大来看连县衙内的主要建筑都有。那个“善学宫巷”应该就是现在的“出入是门”了。




这就是现在的化龙池巷北口。


这里现在已经是著名的酒吧一条街了,但翻修过的麻石路面还是让人感受到此街的古朴。


今天要看的就是原来学宫西门的一块残存的照墙。这堵残墙位于街的中部靠北的位置,现在被一户居民当作了他家的一面外墙。


照墙,又称照壁,是设立在一组建筑院落大门的里面或者外面的一组墙壁,它面对大门,起到屏障的作用。不论是在门内或者门外的照壁,都是和进出大门的人打照面的,所以照壁又称影壁或者照墙。照壁,是中国传统建筑特有的部分。明朝时特别流行,一般讲,在大门内的屏蔽物。古人称之为:“萧墙”。因而有萧墙之说。

在旧时,人们认为自己宅中不断有鬼来访,修上一堵墙,以断鬼的来路。因为据说小鬼只走直线,不会转弯。另一说法为照壁是中国受风水意识影响而产生的一种独具特色的建筑形式,称“影壁”或“屏风墙”。

风水讲究导气,气不能直冲厅堂或卧室,否则不吉。避免气冲的方法,便是在房屋大门前面置一堵墙。为了保持“气畅”,这堵墙不能封闭,故形成照壁这种建筑形式。



照墙上用泥灰做成的矩形框还依稀可见,从这块墙上保留的红灰色,仍可想象当年的那气派。



这里已经被列入了市不可移动文物。


这面墙的基础是大块的青砖,基础以上是薄青砖砌成的斗空墙。


青砖白泥线,看得出古人做工之细,历经百年风雨大火洗礼,留下了无限沧桑。


街的正中就是这个“化龙井”,当然是新修的,当地的一些老居民说那根本就不是老井。







在那个化龙井对面的这个背街小巷进去。


这个仁路里7号有一口老井,老居民说这才是化龙老井。




从麻石磨光状况和井内整齐的砖壁垒砌来看,确实有很长年头了,目前这里面的水被居民们当做洗衣做卫生用。当然这些居民的说法还有待考证。



看完化龙池,从原路出来,沿人民路向东行100米,在新青年公寓的东侧。


就是这里,我找到了“西学巷”。






一直走进来就看见了“东文庙坪”。


再向前走50米,远远地就看见了这堵红墙,它高约四米多,有二十多米长。在中国古代,红色是不能随便用在建筑上的,只有皇宫、政府和宗教建筑才能使用。


原来依老墙而建的房子已经拆了,但拆房子的目的也不是为了它的保护。




红灰墙上的痕迹是当年抹泥后用木板固定时未凝固的泥流动而形成的。这种红色应该是一种矿物颜料染成的,历经上百年并未变色,这种红并不鲜艳显得那么庄重。




墙上还有一个圆形拱门,从此判断这里应该是学宫的外墙。




墙上残留的泥塑花。




薄青砖斗空墙,跟化龙池里的那个照墙是一样的做法。


回头一看,这堵墙的对面还有一面残墙,但是不是属于学宫原建筑还不敢肯定。


再过去一点,还有一小段红墙。


新剥落下来的墙皮露出整齐的青砖白灰线。这里的三面墙都是东西向平行的。


可以用下面地图中所划的红线来表示这三堵墙跟化龙池照墙的关系,从图中可以想见当年学宫的规模。


从老墙那里继续往里走就到了“出入是门”。




这里就是以前学宫南门外的一条小巷。


在小巷
东侧趣园巷, 还可以找到这口甘露井,已有近300年历史,且水质较好。甘露井因此处原有甘露禅林而得名。清光绪《善化县志》载:“甘露禅林在东学巷,原名七星庙,又名西陵宫,光绪元年建。”趣园在原善化县署和善化县学宫附近,曾是文人学士雅集之所,用甘露井之水品茗是趣园一大趣事。



井石两侧各有这样的石构件一个,这是长沙的居民们为了保护用水安全,每晚给井上锁用的。上锁时在井上盖一块大木板,用一根大木杠插入这两块石头的孔中固定,再在木杠两端上锁。




青砖垒砌的井壁,可惜现在的人已经不再需要这口井里的水了。


从出入是门继续向南就走到了大古道巷。


前届长沙市政府在南岳行宫的遗址上还立了块碑。


从高处俯瞰,大古道巷的东半段一半已经被现届政府拆光了。


从这块拆迁完的零地带还可以看见刚才善化学宫那段最大的老墙的另一面。


已经被湮没在了一片废墟之间。




最后必须向大家说明的是那个西文庙坪是以前长沙府的文庙,以前长沙城里共有三个文庙,一个是长沙府的,一个是长沙县的(在开福区学宫街),一个是善化县的,全部毁于文夕大火。如今长沙府的就剩下了那块牌坊,长沙县的片瓦无存,善化县的就剩下了这几堵老墙。让我们一起来守护我们长沙城这最后的文脉!





特别鸣谢@Carmen 友情提供的图片!

大家如果喜欢就请扫下面的二维码,订阅志大少爷的享乐人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