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村发现 之 探访马楚国常丰县城古城墙
接上期《湘村发现》,看完东沙古井,接下来是看马楚国的城墙。从农大出来一路向东,又是一路打听才找到东湖村五组,在路边的一个麻将馆里,一个老嗲嗲告诉了我们具体的位置,我们于是走进了这片物流仓库。老嗲嗲说那里以前就叫“古城”,现在这片仓库就是在以前的古城遗址上盖的,所以就已经没什么东西了。
抱着试试看的心情,我们继续往里走。
来到了这里,在两个仓库之间有一个奇怪的墙,后面有一个土堆。
从那个小木梯爬上来,这片土堆长满了杂草。让我立刻想起了三石戌的城墙。
上面还有被开凿的痕迹。
土堆上一字排开有好几个坟墓,我想这就是这里没有被推平的原因了。
这段残墙是南北向的,跟新闻上说的一样大概有五、六十米长,四五米高。
年代久远,我们这些非考古专业人士也看不出夯筑的痕迹了。我只记得如果是在北方,黄土夯筑的墙是可以清晰地分出一层层的土层,打开土层还能看见一个个圆圆的夯窝。可惜南方的土壤粘性较强,即使有了这样的剖面也看不出什么了。
上面枯朽的老树根,还在告诉我们这里以前肯定是大树参天的。
下面两张卫星图第一张是几年前拍摄的,可以明显地看出在“渔场村”和“长园”之间有几道矩形的绿色轮廓,那就是以前城墙的位置,因为以前的城墙是土夯制的,所以长有很多大树,跟三汊矶的“三石戌”遗址一样。第二张是现在的卫星图,以前的轮廓已经完全没有了,全部被一大片仓库所覆盖。
把图再放大一点。这个轮廓感觉东侧有两道城墙,看起来有点像个横放的“日”字,据说这就是当时分的外城和内城。
下面仓库之间这一小片绿色就是我们刚才找到的那个城墙遗址了。
对应地应该就是下图中红圈的位置。
最后,我觉得还是有必要科普一下这个长沙历史上唯一建都于此的楚国和它的建立者马殷。
马殷(852~930) 字霸图,汉族。原籍许州鄢陵(今河南鄢陵),五代十国时楚国第一代君主。唐乾宁元年(894),随刘建锋率部入湖南,据潭州,被授为马步军都指挥使.三年,建锋为部曲所杀,殷被推为主帅。随即略取邵、衡、永、道、郴、朗、澧、岳等州,统一湖南,任武安军节度使。朱温建后梁,殷受封为楚王。后唐灭梁,殷建国承制,自置官属,建楚王天宫幕府,任用高郁、吕师周等人,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保持楚境的独立和地方安定,发展经济,马殷广积粮,在今东湖一带设立粮仓,在政治上采取上奉天子下抚土民的保境息民政策,同时奉行奖励农桑、发展茶叶、倡导纺织、重视商业贸易,鼓励进出口贸易、招揽各国商人,开创湖南“招商引资”的先河。使楚国在五代十国中强盛一时。后唐天成五年(930)病卒。
930年马殷去世后,由其子马希声继位。932年马希声去世,其弟马希范继承。947年马希范去世,将领排除马希范诸弟中年龄最长的马希萼,而拥护马希广继立。此举导致马希萼的不满,楚国内乱爆发。950年马希萼攻打长沙,马希广战败,马希萼自立为楚王。但马希萼自得位后志得意满,纵酒荒淫。部下王逵、周行逢反抗,占据朗州,拥护马殷长子马希振之子马光惠当节度使。数月后,徐威等将领兵变,拥护马希崇为武安留后,南楚大乱。南唐抓住南楚内乱的机会,于951年进攻楚国,攻占长沙,南楚灭亡。
话说这个马殷还是古代“货币战争”发明者之一,他下令可用帛代替钱交纳赋税,并鼓励百姓种茶售茶;而楚国只许铁钱流通,铁钱对铜钱兑换比为1∶10,这就逼着客商们带着铜钱来,换成楚国产品去。天下铜钱流入了楚国国库,因而楚国对百姓的赋税非常轻,社会经济越来越繁荣。马殷还推行“上奉天子,下奉士民”的政策,发展农业生产,安抚少数民族,很少对外开战。因此后世长沙人对马楚一直有好感,认为开福寺、碧湘街、小瀛洲十几个地方都与马楚有关。与马楚王朝直接有关的首推开福寺,那是马殷把自己的一处大宅布施给佛教做了寺院。他原来的王家花园有碧浪湖和紫薇山,现在地名永远留在开福寺的门联上:“紫薇栖凤,碧浪潜龙”。
读完历史,突然感觉这哥们跟当时“吴越”国的钱氏父子很像,也是对外少动干戈,对内发展经济,造福一方。
据长沙文史专家陈先枢介绍说,善化县(长沙地区原来分长沙和善化两县,长沙在北,善化在南)的前身是常丰县,常丰县的前身是龙喜县。据史书记载,龙喜县位于今东湖相邻的长沙县榔梨镇仙人市鹿芝岭地段。宋太祖登基,因龙喜县之名触犯王朝忌讳,而予以撤销。乾德三年(965)升常丰场为县,常丰县因当年马楚政权设于姚托的常丰仓而命名,它为政府出资买谷储存粮食的仓库,储粮主要用于灾荒年救济灾民和百姓。常丰县连同其前身龙喜县仅存在24年。
荒草凄凄,这里已经随那个短命的王国一起湮没在了历史长河之中。
上面一些史料和图片来自网络以及@刘三爹。特别鸣谢!
志大少爷的自媒体订阅号,各种原创网络屌丝文学精品,各种吃喝玩乐,各种伪真善美,各种伪历史文化,欢迎订阅,给你好看~
注意:往期也精彩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