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爷呷四方 之 我吃过的四种汤包
我从小生长在长沙,很小就听说过“汤包”,也知道给姓汤的同学起外号就是“汤包子”,我虽然听同学描述过包子里有汤的样子但三十几年一直没吃过真正的汤包,真正吃到汤包却是2011年的事了!再往前一点在电视上见过开封的汤包,那时候第一次在电视上见到汤包才觉得不可思议,包子皮竟然跟长沙这边的蒸饺皮差不多。那条用河南话说出来的“轻轻提,慢慢移,先开窗,再喝汤,一扫光,满口香!”的吃汤包口诀让我记忆深刻。在我们很多长沙人印象里,包子都是用发面来做皮的,发面被水一泡也就会被泡发,如果包子里有很多汤那结果实在不敢想像。在长沙能吃到咬一口就流油的包子就不错啦,实在不敢奢望包子里有汤。
再追溯到97年在天津狗不理包子店门口被那帮狗日的店员骗到一个路边小摊吃了最嗦的肉包子!原因居然是我们去早了,店子还没开门!
好了,我第一次吃汤包是在西安的大唐不夜城的“小六汤包”。
外形跟电视上见过的开封汤包是一样的,包子皮不是用的发面,感觉更像长沙人所说的“蒸饺”。
包子端上来是有点冷了,皮子都硬了,学河南人的“轻轻提,慢慢移”,结果包子在笼子里是什么样,提起来还是什么样!吃起来包子里没有汤,感觉自然不好。
第二次是在武汉户部巷里的“四季美”,这也是一家老字号馆子。
这次包子还算是热腾腾的。
只是包子皮有点厚,影响了外观和口感 。
由于皮太厚,自然用不到那个“轻轻提,慢慢移”的口诀,只能整个包子夹起来。
灌汤效果还可以,肉馅很足,味道也不错,这是我吃过最扎实的汤包了。
这种姜丝陈醋跟汤包很般配。
第三次是在西安回民街的“贾三灌汤包”。
他家是回民,老婆不爱吃羊肉,所以点的是牛肉馅包子。
一端上来就是热汽腾腾的。
这次“轻轻提,慢慢移”的口诀还真派上了用场,里面的汤实在太多了,提起包子,像是提了个水袋,必须小心翼翼。
一不小心还是破了一个,汤汁尽洒!这次效果太好了,包子皮薄馅多,汤汁鲜美,让我饱了口福!
去年在长沙的WD里面看见了一个新的“金牌小笼包”。
这里的包子做工精致,个头不大。
个头虽小,但汤汁更多更鲜,一口一个真是最美的享受,只是价格太贵了,六个包子就要26!
其实长沙做得好的蒸饺和锅饺也是有灌汤的效果的,以前在湘府曲园里的点心师傅现做出来的锅饺是绝对有汤的,白沙路上的白沙饺子店和新开铺的新华楼的蒸饺,只要是新鲜蒸出来的饺子也是可以做到的。只是长沙的这类饺子不会刻意做出“灌汤”,只有食客们在吃的时候细心品味才能发现。
再有,包子“灌汤”原来主要是因为馅里的肉质新鲜,经高温蒸汽加热后自然流出的肉汁,后来有厨子发明了在和馅的时候人为加入肉皮冻,从而获得超量的汤汁。这点,长沙的老班子们并没有苟同,而是用一种顺其自然的手法体现食物的天然属性,返朴归真。
好了,大家如果知道在长沙还有什么好吃不贵的汤包一定要告诉我哦!
志大少爷订阅号,原创网络屌丝文学精品,各种吃喝玩乐,各种伪真善美,各种伪历史文化,欢迎订阅,给你好看~
点击“阅读原文”,看上期《少爷呷四方》 —— 马王堆海鲜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