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村发现 之 初探益阳古城
今天从搜狐网惊闻关于11月2日晚位于益阳市资阳区的玉陵坡巷垮塌的新闻,不禁黯然神伤。这里是我们去年探访过的一处古代城市遗迹,也给我们参与的所有人(我,@carmen小龙女,@老茂,@-晟龙- )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突然觉得自己还有好多事情要做,不为别的,只为了给大家留下一点我们这个民族传统文化的记忆!
这次我们想给大家呈现的不光是那别具一格的古巷,而是整个益阳古城的一些风貌!
记得那还是去年7月,我们四个人从长沙出发来到了事先了解到的益阳古城。益阳在过去是益阳县,属于长沙府管辖当时这个城很小,今天保留下来的老城区也就是在资江北岸,前进路以南,三益南街以西(谷歌地图上说是向仓南路),西南是资江的这一点范围了。
我们那天的探访是从“大码头”开始的,这里是三益南街的南端的一个十字路口,路口的三个角分别耸立着三个这样建筑,让人一下子好像回到了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
这种建筑应该当时就是做大百货商场用的。像这样的转角楼如果是在没有高大的现代建筑的反衬下,是显得很威风的,就像是上海的外滩!
这种彩色水泥做的外墙有一些西式元素的浮雕图案。
这种门也让我回忆起了八十年代的百货商场。
这里也有文革的记忆。
这里就是大码头了。
现在已经筑起了高高的长堤,以前的码头没有留下任何痕迹。
可以远远地望见对面山上的福元寺和白鹿寺塔。
回到资江西路,这里原来是城内的一条主要商业街,因为紧靠资江码头,所以十分繁华,道路两边还保留有很多砖木结构的老房子。
如今整个益阳市的城市发展重心已经移到了资江南岸,所以这里也日渐萧条。
我想这里以前应该是商铺鳞次栉比,人来人往川流不息。益阳是宝庆府与外界物资交换的重要水上通道,益阳也就是凭航运繁荣起来的。
虽然没有了封火墙,还能在这里看见门额上还保留着很多精美的木雕,这跟我们上次在湘潭窑湾所见的情况差不多。
这就是益阳大名鼎鼎的魏公庙,至于这个庙的来历,详见《益阳的故事(三)魏公庙的由来》,网址: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38ac670100c57t.html ,我这里就不做赘述了。我们今天探访的益阳古街也就是从这个叫“魏公庙巷”的老街说起的。
这条小巷从外面是看不出什么的,甚至在地图上也找不到这个地名,只是一条麻石铺的小路让我们觉得好奇,才顺着走了进去。
以前的老长沙城里应该也是这样的。
仔细一看,这不是一条简单地用麻石铺就的小路,麻石下面好像是空的,应该是一条排水沟!麻石板之间的缝隙就是下水的口子,这样即便是下雨路面也不会积水,这在以前的长沙老城里也没见过这种铺路法(可能是后来被人为破坏了)。
弯过两道弯,两边都是青砖墙了。
再往前,哇!我们都惊叫起来!
这正是我们要找的那个有拱券支撑起来的百年古巷!
目前益阳古城里保存了魏公庙巷、玉陵坡巷和灯笼巷3条古街巷。3条古巷巷子比较幽深且极为狭窄,两边墙面也较高。为了防止墙面倾斜倒塌,古人在两面墙之间搭建了拱券作为支撑,即“拱券撑墙”。据考证,这三条古巷总体格局在明代形成,但现在保留下来的建筑以清代至民国时期的为主。
像这样的建筑形式在全国也是非常罕见的!
这里所用的墙砖都是“六一尺”青砖,是典型的清代风格。下部两米是横竖排列砌的实心墙,以上是斗空墙,内加三合土。为了保证墙体不倾斜古人们想出了这种用拱券支撑的办法。
魏公庙巷,建于明代末年,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据记载巷子南口的西侧建有一座魏公庙,庙临资江路大街,门楣上方有石刻“敕封真人府”等字,门首有石狮一对。巷的右旁古宅里,居住祖辈六代的王氏家族祖宗曾是清朝南京府的朝廷命官,清道光年间,因躲避太平军的战事,移民来到益阳,一直居住在魏公庙巷内的古宅里。
巷子两边的老宅里满目疮痍,很多老房子都无人居住或者倒塌荒废了。
一重重的天井还有着过去的生活气息。
老宅里的老人们还在向我们讲一些过去的故事。
像这个用木板砌的墙里面以前是个大米仓。
从魏公庙巷出来继续沿资江西路继续向西,路的右边又出现了这样一个巷口。
一样的狭窄幽深。
这就是玉陵坡巷了。
关于这个玉陵坡巷,网上找来的资料说是以人物传说命名。始建于清咸丰年间(1851—1861年),至今已有150多年历史。
相传清乾隆年间,乾隆皇帝下江南,途径长沙府的益阳地域时,御驾亲临益阳的荒草野地三角坪,把御马栓在树桩上,御马嘶叫要饮水。这时,乾隆皇帝看见不远的草坡上站着一名年轻貌美的少女,他借口打听水源,走上前同少女搭讪。经打听这少女名叫玉祾,知书达理,父亲是益阳的一位比七品芝麻官还小的官吏。玉祾看到身穿黄袍官服的陌生人同自己搭讪,立刻双手捂脸,害羞地低着头,脸上一阵红润,羞嗒嗒地在马前引路,走过草坡,穿过一条羊肠小道,来到资江河边。乘御马饮水之际,乾隆皇帝与玉祾小姐闲聊起来,望着青山绿水的美景,面对材貌双全的淑女,乾隆皇帝谈笑风生,留连忘返……
清咸丰年间,当地百姓为纪念乾隆皇帝到此一游,将栓马之地取名“御马桩”,传到后来便写成了“玉马庄”。御马桩南边的羊肠小道建起一条小巷,以玉祾小姐的芳名命名,因旧时有坡,便将小巷取名“玉祾坡巷”,后来人们习惯写成“玉陵坡巷”。这就是玉陵坡巷的来历。
巷子的另一端,老墙上藤蔓缠绕,巷口的牌子上提醒所有人此墙就快倒塌已经非常危险,但没想到这个危险来得这么快。
再往前还有一个灯笼馆巷。
就像长沙的“油铺街”、“衣铺街”、“铜铺街”一样是以居民职业命名。始建于清咸丰年间(1951—1861年),至今已有150多年历史。巷的两旁古宅里,居住从事纸扎灯笼和制作灯笼蜡烛的手工业者,临街还有一间出售灯笼的灯笼馆店铺,这就是灯笼馆巷的来历。
这条小巷两边的墙体改造的比较多,那种幽深古老的风格少了很多。
但石板路和青砖拱券还在向大家展示这里的历史。
这三条小巷的南端是资江西路,而北端都到了这条“永清后街”。
这里其实也是商贾云集,有很多老宅就是以前的商号。
像永清后街45号这个门额上是“庄记”,这就是一个商号。后来在网上找到的资料这个庄记古民居建于清代中期,为户主张子富从别人手上的购置的房产。张氏祖上六代一直在南京为官,张子富的父辈七人都中过举人,其父张柏琴先后在杭州、温州做过知府,官至通奉大夫,加封三品,为官比较清廉。张子富本人在南京中了举人,却没有步入仕途,而是千里迢迢随徽商来到益阳经营实业。民国初年,庄记前店为花木店,中坊为缝纫铺,后居为盐铺。由于经营得法,生意一直兴隆。作为儒商,张子富热心公益,为人开明。抗战时期吴淞会战爆发后,曾捐资三十万余银元给当时的国民政府,购买飞机和枪炮,一时传为佳话。
庄记罕见的北方四合院内,外砖内木的结构,二层的木格门窗精致繁复。
旁边这个大宅门上有一个大大的蝙蝠图案。
门内则还有一个彩绘的“福”字和大蝙蝠,这也是当时人们对生活的美好向往。
从这张卫星图上还可以看见三条古巷中那些老建筑的天井。
江边的这座大宅好像也有很多故事。
四方的天井,残留的封火墙让我们浮想过去的兴盛。
这又是一个江西人的宅子。
这个马头墙显得很收敛。
里面已经成了一个大杂院。
这个我们很想看到的百年古监狱成了这个样子,只可惜我们来晚了!
监狱原貌(下两图来自网络)
江边还有这个县学孔庙的大成殿,早已被挪作它用,成了一个剧院。
这栋老房子的瓦片已经被更换过了,但木结构还是原来的,只是被涂上了难看的油漆。
上面的各种雕花非常精美,可惜长沙的三座孔庙都不复存在了~
再往前就是这座基督教五马坊教堂。1904年,挪威牧师袁明道来益阳城内五马坊购买一幢公馆,稍加修改成教堂,成立会堂,后来称为总堂。以后陆续建牧师楼、女子圣经学校等。教堂成为益阳信义会的策源地与活动中心。
来到了古城东头这里就是益阳古城的城墙遗址了。
这个城墙像是被后来人拿老砖和水泥砌出来的。
倒是这个城门上的麻石轨道肯定是原物,应该是放“千斤闸”用的。
城墙上只剩下一堆夯土。
最后我们来到了江边的三合塔,它始建于清乾隆四十八年,清嘉庆二十年重建。塔为八方七级楼阁式石塔,跟湘北很多塔一样都是用的麻石建的,通高31米,外设飞檐,翼角高翘,塔尖饰三星宝顶,转轮塔刹。塔基石刻精美,东西两侧有石梯直登顶层。
江对面还有一座斗魁塔,位于资江南岸的龟台山下,耸立在益阳三桥的左边,是一座七层.的花岗石宝塔。它建于清乾隆12年,即公元1747年,至今塔龄已有255年。
下图来自网络。
斗魁塔与江北三台洲上的三台塔,隔江对峙,遥相呼望。它们象一对威武的将军,守卫在古县城门之外。
一天的行程匆匆忙忙,但通过这一天的探访,让我重新认识了一个不为人知的益阳!有消息说益阳正在启动“益阳明清古巷开发项目”,希望这个项目能帮助我们留住这些历史的记忆!
志大少爷订阅号,原创网络屌丝文学精品,各种吃喝玩乐,各种伪历史文化,欢迎订阅,给你好看~
点击“阅读原文”,看上期《湘村发现》 —— 大庸古城一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