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村发现 051期:衡东杨林古镇
去年偶然一次在卫星地图上看见了这个叫“杨林”的地方,从以往的经验来看这里肯定是一大片古建。这里位于洣水河南岸,看得出来以前肯定是个水陆交通发达的地方。杨林老街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是我省目前为数不多的保存较为完整的一条青一色的青砖青瓦土木式结构建筑。附近石峡所产的石灰以粘性强、色白而出名,临近几个省的船贩纷纷前往石峡运石灰,在清末曾盛极一时。
那天我是看完了高田湾的古民居以后一路向西来到了杨林镇,这里是一大片的河滩,很远就能看见河边的那一大片古建。
路边有一个百福神庙,是后人建的。
从远处看杨林古镇,太美了,青砖封火墙,一看就知道这些房子都是清代风格,而且少有现代建筑,仿佛时光一下子退回了百年前!
看一下镇子的全景。
这里的房子好特别,远远望去还能看见一个单坡顶的房子。能在湖南看见这样一个完整的古镇,真算是我的幸运!
进来就是一个祠堂。
“禄亭公祠”。
这条街是一直通往河边的,狭窄而幽深。
走到一半,是个十字路口,一条东西向的横街展示在我眼前。这个古镇就是由这条东西向的横街和南北向的竖街构成的路网。
老街全部用青石铺就,两边全部是老商铺。站在这里我还能想见当年的繁华。
继续向河边走去。
这里好多房子都已经只剩下门脸了,里面的木制结构完全腐朽坍塌了。
在这里发现了一另一个祠堂。
八角藻井还在。
屋子早已废弃。
这就是洣水河,镇上还有一个摆渡的码头。杨林历史悠久,唐时名杨林埠,系洣水沿岸一重要集镇,以当时河岸杨柳成林,青翠葱郁而得名。但现在河两岸的杨柳已经所剩无几了,只是河中的挖沙船还在轰鸣,河道被挖得惨不忍睹。这条河的下游在前些年建起了一个水坝,引起水位上涨,河沙淤积,杨林古镇也因此屡遭水患。现在新镇已经迁到了离河岸更远的地方,老镇逐渐被废弃……
回到镇子里,一个人漫步在青石路上,游走于古建之间,看着四处凋敝的房子,心情极为沉重。
这里还有一些做工精美的木制建筑构件。
偶尔还有小路通向河边。
这些是以前的老商号。
在老街的西头发现了一个古戏台。
虽然是重修的,但风貌是绝对的古代的。
从镇子的外围继续向东走。
在村子的东头又发现了一个祠堂。
“董华公祠”,杨林镇是个多姓氏聚集的镇子,董姓、曾姓和杨姓等都是这里的大姓。
门口并不特别大气。
但里面还算气派,几根大石柱上雕刻着对联。
穿过这天井能看见顶梁上题着“民国XX年”的字迹,说明了这个祠堂的始建年代。
商铺,民居,祠堂是这个镇子的全部,这里的房子都比较紧凑,不像乡下的大院子,符合集镇的特点。现在古镇里居住的人家不过十几户,都是老弱病残。老人们告诉我他们都是舍不得离开这个住了几十年的老房子才选择留下来的。
这里是镇里唯一的一栋文革建筑。
看完杨林古镇,在镇子的西侧400米处有一个“曾家宗祠”。
这里已经被列入了衡东县的文保单位。
现在这里被一家木器加工厂租用,里面乱七八糟。
这里的木结构都是清代的,高大宽阔。
进门的上方是个戏台。
二进有藻井
细看这里的木柱却不一用一根整木制成,而是用几根细长的木方用铁箍围轧而成的,我想这样应该比进一根大木料要节约很多钱吧?
两侧的厢房也算完整。
这个祠堂主体保存得还不错,只是精美的细节就比较少了,尤其是关于人文方面的牌匾碑刻早已散失,也就是一个没有生命力的躯壳。
镇子东边200米还有一个大院子。
透过门洞向里看还蛮有西洋风,只是里面成了养鸡场。
老人讲这里以前还是镇政府所在,后来改成了一个工厂,现在工厂也没搞了。
杨林,这个不为人知的凄美古镇,不知道还能经受几次洪水的侵袭。虽然这里已经被列入了《湖南传统村落名录》,但这里的衰败也是现实。我真心希望有识之士能推动这里的文物保护,为后人留下这个珍贵的古镇。我个人认为保护这里也可以先建一圈堤坝,让古镇免于水患,然后以古镇本身的传统建筑为亮点,作为影视拍摄基地,再以周边丰富的物产和衡东土菜为依托,成为一个辐射衡阳周边的类似长沙靖港的旅游景点。
最后请大家观看由湖南都市频道《都市晚间》关于杨林古镇的一篇新闻报导,鄙人在节目中有出镜。
http://v.qq.com/iframe/player.html?vid=i0158r36412&width=500&height=375&auto=0
志大少爷订阅号,原创网络屌丝文学精品,各种吃喝玩乐,各种伪历史文化,欢迎订阅,给你好看~
点击“阅读原文”,看050期《湘村发现》 —— 涟源三甲世业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