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村发现 086期:平江张岳龄故居
平江是个人文荟萃的老县,这里的居民大多是从江西移民过来的,在中国近代史中,湖南除了湘乡出了湘勇外,平江也有过一支“平江勇”, 在与太平天国的战争中发挥过巨大的作用。今天向大家介绍的是一位平江勇的重要将领张岳龄的故居。
张岳龄故居位于平江县瓮江镇英集村陈家坊,始建于清同治九年(1870年),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砖木结构,坐北朝南。其主体建筑由慎思堂、听雨楼、味蓼书屋和澹园等单体建筑组成。各单体建筑间以过廊连接,自西向东横向排列,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小青瓦双坡屋顶。
这栋老宅完全不同于其它平江大宅讲究中轴对称的布局,而是以各功能的房子一线排开的,从右到左分别是慎思堂、听雨楼、味蓼书屋、澹园。青砖的外墙规整庄重,以前大门外除了宽阔的石坪,石坪外原有照墙。
单就个体来看,慎思堂还是左右对称的建筑形式,三进三横五开间。
左右原有封火墙,可惜被拆毁了。
但这里的窗户还是比较原始的状态。
这是慎思堂正门。
门口的这对石狮造型生动,线条流畅。
门口抱鼓石倒是极为简单了。
张岳龄(1818-1885)字子衡,名南瞻,晚年自号铁瓶道人,平江县瓮江镇英集村人。张岳龄出身书香门第,少时勤学苦读,博学经籍和诗词歌赋。其父张瓒昭,字绚珊,号斗峰,道光年间举人。张幼承家学,肄业于长水城南书院。在清末太平天国起义之时,首先在平江创办团练,咸丰二年(1852年)出任平江、浏阳两县团练事,参与镇压太平军。后来成为曾国藩所创湘勇主力之一,后来“平江勇”在与太平天国的交战中也表现出了极强的战斗力。咸丰四年擢升知县,加五品衔。同治五年(1866年)署赣南兵备道。次年左宗棠移督陕甘,推荐他任甘肃按察使(正三品),以功赐号策勇巴图鲁。同治十三年冬,授荣禄大夫(从一品),调任福建按察使。光绪三年(1877年)因病归故里。他在清廷为官时,热心文物古迹的研究,对唐书“元稹所撰写之《杜甫墓系铭》,谓其迁葬偃师”一事,进行实地考察,亲自去偃师、巩县,遍访当地群众,查寻墓茔,均无杜甫其墓,遂作《杜工部墓辨》千余言,认定杜墓在平江,称元稹著文不足信。并与李元度等集资修复杜子祠。张曾撰联说:“与杨孝子共结芳邻,风马云车,应将遗事谭在宝;后屈左徒告终此地,骚才诗圣,各有英灵护汨江。”在墓旁建“铁瓶诗社”,以张名号“铁瓶道人”而得名。张在外为官多年,十分关心家乡建设,同治六年(1867年)在县城外捐资建天岳书院,并建藏书楼,有书数千卷,专供学子选读。又捐俸买谷4万斛,在平江县城建谷仓,以济饥荒,世称“万石廒”。他学识渊博,工于诗词,创建铁瓶诗社。同治年间编修《平江县志》。著有《铁瓶诗钞》12卷、《铁瓶东游草》等。
现在这里已经是平江县保了。
这里的瓜型柱础在平江还是头次见。
进门第二进是个游厅。
天井两边仅余一边有这样做式精美的隔扇门。
这里保留下来的一个封火墙翘角造型很特别,一个尖角高高地指向天空,这种做法在湖南都少见。
这里瓦当和滴水都是琉璃做的,跟屋顶的小青瓦显得极不协调。
这里木结构总体来讲还是很简单的,不像南江和冬塔那边繁复的木雕装饰,最后一进的堂屋顶也仅有一些浮雕图案。
两边的厢房应该是以前的生活区,大门上的门神还依稀可见。
慎思堂的右边是听雨楼和味蓼书屋。
听雨楼因为时代久远已经坍塌。
好在味蓼书屋还在。
“味蓼书屋”这块牌匾是由曾国藩亲手题写,是这里保存下来最具价值的文物!
上款是“子衡仁弟属题”,张岳龄,字子衡。曾国藩以兄弟相称,可见他们之间的关系不一般。
这几个字字体端正有力,张的故居建于1870年,而曾于1872年去世,由此推断这是曾国藩晚年的书法作品。
书屋里的木结构也是岌岌可危。
这个大宅最左边就是澹园了。
是一个用围墙围起来的小园子。
据说这里面以前有藕池水榭、山泉石井,只是园子里面的其它建筑已经破败,无法想象这个园子以前的样子。
就在我即将离开这里的时候,有村民运来了一些建筑材料,询问后得知当地文管部门正在组织对这里进行维修,相信不久就会以新的面貌向世人展示!
最后请大家观看张岳龄故居的航拍视频。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width=500&height=375&auto=0&vid=s0342d1uaq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