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村发现 098期:发现湘潭老城(上)
其实来湘潭已经不下8次了,一直没有提起勇气来做湘潭的发现,直到今年再来湘潭的时候,发现这里已经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棚改”运动,九总到十八总的沿江老街区被夷为平地,痛心的同时我觉得有必要把我这几年拍的湘潭老城区里的那些老建筑拿出来,让大家看见一个不一样的湘潭。
话说2012年,长沙保卫万达古城墙运动刚结束不久,湘潭就传出发现了古城墙遗址的消息。在7月的一天我们跟一群环保志愿者一起在湘潭当地的环保志愿者@湘潭矛戈 @湘潭何劲松 @湘潭环保迪迪 等的带领下来到了位于位于雨湖区喇叭街口与大埠桥交界处。
这一截古城墙已经成为了道路的路基。
目前还保留有100多米。
很特别的是这里的城砌法,一排横一排竖,跟我见过的其他城墙完全不一样。
“窑户周茂兴”,这个窑印跟长沙天心阁古城墙上的窑印完全一样。
“周泗盛”。
在这里还看见了几块有“湘潭学宫”窑印的砖,这应该是后来补上去的。
这是从网上找到的一幅珍贵的湘潭城墙照片,隐约可以看出城砖的砌法跟遗址里的是一样的。
再看一张湘潭老城的地图,左下角的“喇叭街”清晰可见。由此基本可以断定这里是湘潭老城墙原址。
今年@湘潭矛戈 在红网论坛上发了一个“湘潭古城墙亟待保护”的帖子,他说:现今河西棚户区改造,古城墙周边的房屋已经拆毁,倒塌的楼板、水泥柱倾倒在古城墙上,垃圾遍地,请有关部门履行承诺,原址原貌加强保护!!
第二个点是湘潭文庙。湘潭作为长沙府下属的一个县也有它的教育机构——文庙。它位于湘潭城的西南角城正街上,通济门附近,离喇叭街城墙遗址不远。明洪武二年(1369年)重建于现址,为祭祀孔子之专门场所。文庙原来为封闭式院落建筑,由棂星门、泮池、牌楼、大成门、大成殿、四贤祠、崇圣殿、钟鼓亭等组成。今存大成门、大成殿、崇圣殿、钟鼓亭,现为湘潭市文物保护单位。
在大成门对面的这个居民区里还能找到很多麻石建筑构建,应该就是当年棂星门、泮池、牌楼的残件!
大成殿为主殿。是为重檐歇山顶,九脊,鸱吻,四周回廊由16根圆古柱支撑,黄色琉璃瓦,内外坊、藻井、斗拱等均用五彩施绘。
解放后文庙先后为湘潭县立简易师范、湘北建设学院、湘潭地委党校、湘潭师范专科学校、湘潭师范学院所在地。文庙后面还有几栋50年代的红砖苏式建筑。
在文庙南边还有一处“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这块碑位于文庙奎星门外学坪。现在大家看的纪念碑是1985年拆除重建的,四面均用原书正楷镌刻“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原书是1945年抗战胜利后纪念碑第二次重修时由主持修建人赵拔群所书。学坪,在民清时期为民众集会的地方,特别是民国时期,重大集会都在这里举行。
1938年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一周年之际,在赵拔群的主持下,湘潭各界,赵拔群和黄政衡带头捐款,以工商界为主,药界为首,湘潭著名的饭店十二总祥华斋老总张宗德是主要捐款人之一,为纪念浴血奋战的抗日阵亡将士建立了这座纪念碑。首建时碑名由赵拔群延请国民政府蒙藏委员与监察委员黎丹(1873-1938年)题写。“忠贞永式”的奠基礼牌由原陆军中将、步兵学校教育长王俊书。1944年,湘潭沦陷后,日寇破坏了纪念碑。1945年光复,又在赵拔群的主持下,将纪念碑修复,“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几个字由赵拔群书写,“忠贞永式”奠基礼牌镶嵌在基座上。
文庙所在的城正街是湘潭老城区里的一条主要街道,这里还有丰富的老建筑遗存。
这种商铺就是非常典型的湘潭风格。
用封火墙围起来的四合院有好几处。
这种中式门头让我们看来格外情切。
在一个不起眼的小巷还找到了辛亥革命时期刘道一烈士祠。
继续向东走还有一些。
有老人家告诉我们这里以前是个庙宇。
这栋大建筑当地人叫它“墓庐屋”。
这样漂亮的封火墙实在不像是普通民居!
墓庐屋边上就是老的湘潭县委办公楼,是一栋典型的中苏合璧式建筑。
这栋老房子也比较特别。
三义井。
城正街板石巷里的唐氏义门牌坊。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湘潭、攸县、澧陵、衡阳发生特大旱灾,颗粒无收,富户唐礼率族众捐万担家谷赈济灾民,四县百姓莫不颂其功德。事传朝里,永乐帝旌表其行,湘潭知县奉旨于永乐三年建造唐氏义门。 门楼高约5米,整个门楼呈淡粉色,门楼上三幅画,中间是“天官赐福”,大门上一幅联,上联“恩周四县”,下联“籍隶五朝”,牌坊于1982年由湘潭市人民政府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这是今年航拍的雨湖公园附近九总到十八总的城区,可以看见平政路和沿江西路的大片老城区已经全部拆迁了。说到“总”,这是湘潭的城市特色。如果说湘潭旧时城市的格局在视觉上为一点一线:点便是城,线便是“总”,即沿江街道。 早在宋代,这里的街市便沿江而建,不会下于十余里。大概是到了明朝,便有了“总”的划分。所谓“总”,便是街道一段区间的名称。展开嘉庆丁丑岁(1817年)《湘潭县志》所附《城总全图》,便见各总之间设有门楼,上标各总之名,从八总到十八总,赫然醒目。各总设“值年”或“首司”,为公共事务管理负责人员。各总首尾,设栅为卫,入夜关栅,天明则启。街道用麻石板铺路,两边店肆鳞次栉比,牌坊、青瓦屋顶、白色风火墙…… 可惜今天连最后一点遗迹都不存在了……
这是12年我们造访平政路的样子。
青砖封火墙的老店铺还在。
雕花木梁依然清晰。
这里是湘潭江西会馆,位于十总。原名许旌阳祠,又名万寿宫。始建年代不详。清顺治十二年(1655)由江西众商捐资重修于现址(一说建于顺治七年,即1650年),祀许逊。实为旅潭江西客商会馆。后因年久失修,逐渐圮毁,仅余门楼、夕照亭等遗迹。
整个门楼高 12米,宽5米。四柱五楼牌坊式,花岗岩和汉白玉结构。中门左右置抱鼓石,两端立石狮。顶檐下竖额泥塑行楷“江西会馆”四字,五龙盘边。四周饰蟠龙、凤凰、异兽、人物、传统花纹等浮雕、镂雕,脊角鸱吻高耸,形象生动,工艺精美。
在这个精美的牌坊后面还隐藏着一段200年前的腥风血雨。事件发生于嘉庆二十四年(1819)五月。光绪《湘潭县志》卷11《食货》: (辛酉)江西优人演戏火神祠,操土音,土人哗笑之,江西人以为大辱。甲子,演于万寿宫,江西会馆也。土人复聚哄之。丁卯,江西商复设剧诱观者,闭门,举械杀数十人,乘墙倾縻粥以拒救者。事件发生后,县令毛梦兰带人到万寿宫,救出受伤者19人。 这时,若干恐怖的流言开始四下传播。其一是传说万寿宫内“燔油烹人”,将被关在内的湘潭人不分老幼投入油锅残酷处死。另一种传说更为可怕,谓:“江西公所于纠斗之日,先有妖僧画符数百道,环列于厅屋地上,先缚湖南人倒悬于屋梁之上,砍落其首,颈血遍洒符纸,令所纠之人各怀符一道,仍将余卸冲入酒内共饮,始行殴斗。事后此僧旋即逃逸。”于是,当地人积累已久的对江西人的仇恨顿时爆发,开始了一场残酷的仇杀。光绪《湘潭县志》卷11《食货》: 县人大愤,结四广,断津渡,日夜寻斗,江西客民滥死者亦无数,四境汹汹。这场冲突,“闭城罢市,械斗兼旬,人心汹汹,几激大变”[20] ,持续十天以上。直至官方采取强硬措施,下令“调协标千兵驻湘岸”,械斗才告结束。
这是位于雨湖公园里的“夕照亭”。两百年过去后这里已经成为了市民休闲的场所。
湘潭虽是湖南的商业中心,商人却多外籍。金融业掌握在山西人手中,奢侈品的老板多为安徽人,福建人做烟草,苏州人卖绸布,而数量最多赢利最大的则是江西商人。各省商人纷至沓来,城里城铺栈林立。其中,山西、山东、陕西、甘肃、河南五省客商为了确保经商利益,于清初集资兴建北五省会馆也就是关圣殿,供奉以义气驰名的汉寿亭侯关云长,作为维系团结的精神支柱,红脸美髯公在湘潭成了商人的保护神。 湘潭也成为了湖南境内少有的文庙武庙俱全的老县城。
现存建筑有大殿、春秋阁、钟楼和鼓楼等。
重檐的大殿建筑在花岗岩台基上,高约16米,长24米,宽14米,气势雄伟,结构复杂,雕饰繁多。薄井上贴有金龙,殿内四狮座石柱透雕蟠龙,石栏板上花卉山水,以及隔扇木雕,都非常精致。
这是位于关圣殿东侧的一条麻石小巷,如果加上拱券那就很像益阳古城里的玉陵坡巷了。
这是十六总附近的街口,这两个门楼吸引了我。
看做法很像民国时期的风格。
这里居然还有九如斋!莫非长沙的九如斋在湘潭开了分店?
鲁班殿位于自力街,始建于清乾隆年间,1912年被焚,1915年由泥木工人集资重修。建筑分前后两栋,前栋门楼保存有“湘潭古城全景图”泥塑。
"湘潭古城全景图"泥塑分三部分,中间部分为古城城内至窑湾图景,最左边是蜿蜒的城墙和观湘、文星诸门及城墙上的城楼、垛口一目了然,城墙外半边街的吊脚楼,向左依次是大埠桥的石拱,万寿宫的高墙、关圣殿的飞檐、石嘴垴唐兴寺、唐兴桥、窑湾、凡三街六巷,雨湖垂柳均形貌逼真。
右部为文昌阁至小东门图景,原文昌阁全貌明晰可见。
左部分为杨梅洲图景,市街房屋,别具一格。
未完,下期带大家看窑湾!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w05131d5mw7&width=500&height=375&auto=0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