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村发现 111期:宁远岭头村
岭头村位于宁远县西北部的中和镇,古称西洞,村立于古岭脚下取名为岭头。全村依山而建,山上古树苍天,郁郁葱葱。
村子的周围是万亩良田,田野上阡陌纵横。这山、水、古村和绿油油的田野,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田园风光。
整个古村座西向东,沿村前的这口“禧钟塘”呈扇型而建,房子高低错落因山的地势自下而上摆开,青砖黑瓦,古香古色。古村共有大小房屋200余栋,每栋古房子相对独立,自成 一户,同时通过青石板小巷与其它各家相连。
这是村口重建的牌坊。
从岭头村牌坊进来就有一条青石道直通公厅。公厅是湘南这边的叫法,一般是指村中的祠堂。祠堂是村中的公用建筑,除了祭祀祖宗,还是公共聚会、议事的场所。
岭头公厅始建于明崇祯三年,当时规模较小,重修于道光年间,当时只有两进。最后一次是民国元年始。屋脊高10米,一个大天井,两个小天井,天井和周边皆一尺厚的青石铺成,三进式,青砖青瓦。
高大的封火墙上灰塑和彩绘十分精美。
尤其是一些动物、花草、人物历经百年仍然保存完好!
大门上屋檐下的卷棚的脊檩上还有一个浮雕的二龙戏珠。
大门外的墙上嵌着一块《壁坝沟上下宽阔碑》,说的是民国四年通过“合族公议”确定了村中三条主要水沟的宽度标准,并约定“永远不得越砌”、“未出钱修坝并未称水谷者不准车拕”,有罚款标准,长度计量标准为“鲁班尺”,碑的最左是鲁班尺的图样。这就是在山高皇帝远的时代,村民自发的自治精神的体现。
全厅共26根大柱,皆立于雕花柱础之上,大柱皆是用粗大的杉树做成,非常坚固。
屋顶均为抬梁式结构,木工精致。
在最后一进的天井里原来有游亭,游亭上有八角藻井,由于年代久远垮塌,族人用水泥钢筋重建了一个。
第三进厅内就是祖宗像,这个祖像为欧阳礼一(1365年—1432年),谱载:“先居秧田,后居禧钟塘” 。岭头的《欧阳氏宗谱》以欧阳昊为始祖,又称欧阳八七郎。欧阳昊是欧阳修第八世孙,“禄官三级,任职宁远,喜山川秀丽,民风朴淳,因解组(退休)而就居西洞白田……至九世孙礼一于永乐壬辰(1412年)移居禧钟塘即今岭头”。也就是说岭头村开山是在1412年,距今605年了!
欧阳礼一47岁迁入岭头,有四子,目前繁衍人口已有四、五千余人,欧阳族人在明、清两代大兴土木,现在村中的大部分老屋皆明、清时期所建,还有部分是民国时期建。
如今走在村中的青石板路上,虽然少了人们的走动,但从这里遍布的商铺和鳞次栉比的大宅门头,还能想见当年村中的繁华影像。
稍加注意,每个大屋的房檐下和门头上都有颜色鲜艳的彩绘。
彩绘既有装饰图案又有一幅幅的壁画。这些画笔法工整,构图简单,像是民间画匠的作品。
这里还看见了非常少有的清代服饰人物画。
这里全村大部分建筑上都刻有不同内容的典故壁画,如“三顾茅庐、昭君和番、三娘教子、朱仙镇八锤……”
除了人物典故外还有一些山水、花鸟的写意画。
这个门头上是松竹梅兰。
看这些画的笔法飘逸,清新脱俗,不像是画匠的作品,更像是一位有着深厚国画造诣的屋主人亲手所画。松竹梅兰被古代文人称为“四君子”,松者,四季常青;竹者,经年不凋;梅者,耐寒开花;兰者,容洁姿巧。此四者最能表现中华民族的文化气质。
这里的民居大多是一个天井,最多的三个天井,有厢房的不多见,外砖内木。因为岭头当地盛产木材,所以这里木料用得都比较多。
终于在这幅画上发现了“咸丰庚申”的落款,表明这可能是1860年建成的房子。
这次在岭山拍摄了几十张这样的彩绘壁画,由于时间有限没能全部拍下来,甚是遗憾,希望将来有心人能抓紧时间拍下来,作为资料保存,甚至可以出版一本画报专集。
还有部分房子里的木雕比较精致,老人们说以前更漂亮,只是在文革和最近几年的文物贩子的破坏中越来越少了。
除了清代的民居,老人们说以前还有明代的老房子,可惜被拆了。像这种高大而没有封火墙的房子则是典型的民国建筑。
老人们告诉我,由于岭头的人才辈出,在明清时代就已是宁远县的富村,当时财主的光洋用大仓来装。中和镇上西洞水田大部分为岭头、新开两村所拥有。其山岭从岭头直至现在的双牌县上梧江,连绵30多公里,旧时双牌县上梧江乡、林江乡、砠江数十村的居民皆为岭头村财主的佃户。有个传说,在民国年间,一乞丐来岭头乞讨,财主吩咐家人:“给他几升米,他吃了后拉屎也是拉在我们的地里。”乞丐接米后忿然走往上梧江(距岭头30多公里,当时属道县),到上梧江江边林中方才大便,便后出来遇一林夫,问:“此处系何人之山?”林夫答:“岭头海老爷的山林。”乞丐听后仰天大悲。
以前的岭头村环村都有围墙包围,墙上有朝门,朝门在夜间会关闭并有人值守,目前朝门只余两个。
像这个门上还有一个圆形的观察孔。
外小内大的结构方便观察和放枪。
在进门的这板墙上发现了整版的字迹,前半部分模糊不清,后半部分尚能看见。
“我们现在要恢复民族的地位,除了大家联合起来做成一个国族团体以外,就要把固有的旧道德先恢复起来。有了固有的道德,然后固有的民族地位才可以图恢复。”
原来这是孙中山先生在一篇名为《民族主义》的讲演中,他大讲道德,认为“中国从前是很强盛很文明的国家,在世界中是头一个强国”,“到了现在便一落千丈”,地位还不如殖民地,此中最大原因,“就是由于我们失了民族的精神,所以国家便一天退步一天。我们今天要恢复民族的地位,便先要恢复民族的精神。”换言之,“我们现在要恢复民族的地位,除了大家联合起来做成一个国族团体以外,就要把固有的旧道德先恢复起来。有了固有的道德,然后固有的民族地位才可以图恢复。”
最后一句“凡自愿放弃一切特权之国家。及愿废止破坏中国主权之条约者。中国皆将认为 最惠国。”这是《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的一句。看来民国时期在这个偏远的山村,国民党的宣传工作非常到位。
在这条巷道里,一些墙砖上雕有“吉祥,民国丁巳年”,也就是1917年。
富贵,丁巳年造。
同发其祥。
文定厥祥。
丁巳年同造。
后山上的石墙。
岭头村原有书院三处:秀林峰痒珍书院、成公书院、庙山书院。旧时师资雄厚,附近数十村均有学子来此入学,也有一部分外镇学生。解放后,仅剩成公书院改为岭头小学。秀林书院被拆除,现在的岭头小学和礼堂就建在庙山书院的旧址上。
这是村口的禧钟塘,全村之水和后龙山的溪水皆汇聚于塘中。
塘的东堤上的树是原生树,因为岭头村在600多年前还是一片原始森林,这是建村时保留下来的。
秀林峰在岭头村东边的田野中拔地而起,圆柱形,全石峰,峰高10多米,峰顶平坦,皆为石。说是峰,倒不如讲是个石堆子,这个峰上奇怪的是长满了树木,且树木皆长于石上,其根插入石缝,峰上四时葱茏。(下图为秀林峰,来源自网络)
除了古建筑外,老人们说这个村里还保留了一些传统文化风俗,比如唱戏(祁剧)、酿酒、打粑粑等。鉴于这里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古民居特色壁画等资源,建议当地政府关注对岭头村的保护工作!
最后请大家观看我航拍的岭头村视频,视频最后的镜头中右下角处为秀林峰。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z0525cdz50l&width=500&height=375&auto=0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