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23年10月28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科技

中国第七届环境考古学大会在河南大学成功举办

黄河文明 2023-10-27 06:00 Posted on 河南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2023年10月21-22日,中国第七届环境考古学大会在古都开封举办。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长陈发虎院士,美国斯坦福大学刘莉教授,北京大学夏正楷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张居中教授,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人类演化与环境考古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吕厚远研究员,中国考古学会环境考古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莫多闻教授,中国考古学会环境考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人民大学韩建业教授,河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孙君健教授等出席大会开幕式。来自全国各地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以及河南大学相关院系的教师和学生共300余人参加会议。本届大会创造了历届中国环境考古学大会规模之最,将在中国环境考古学发展历程中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本届会议由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人类演化与环境考古专业委员会、中国考古学会环境考古专业委员会、中国地理学会环境变化与环境考古专业委员会、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共同主办。这也是三个环境考古专业委员会首次联合主办中国环境考古学大会。大会由黄河文明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河南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河南大学黄河文化遗产实验室联合承办,河南省地理学会、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新生代地质与环境院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古人类研究所脊椎动物演化与人类起源重点实验室、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夏商周考古研究室共同协办。

中国第七届环境考古学大会开幕式

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长陈发虎院士

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人类演化与环境考古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吕厚远研究员

河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孙君健教授

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苗长虹教授

10月21日,大会开幕式在河南大学金明校区中州颐和酒店一楼报告厅举行,由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苗长虹教授主持,河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孙君健教授首先致欢迎辞。随后,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陈发虎院士、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人类演化与环境考古专业委员会主任吕厚远研究员分别致辞。

河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孙君健教授代表河南大学致欢迎辞,对出席本次会议的各位领导、专家表示诚挚的欢迎,并对长期以来关心支持河南大学发展的各位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他表示,本次大会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重要讲话精神的贯彻落实。同时,在全球变暖加剧、生态问题凸显的背景下,会议的召开对于深入理解环境变化、推动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期待本届大会以学术交流为纽带,深入讨论、充分交流,共同推进中国环境考古学的发展。

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陈发虎院士致辞,首先他代表中国地理学会预祝此次大会圆满成功,希望大家重点交流研究成果,通过学术交流和学习新的思想,推动我国环境考古研究取得新的成果。随后,他介绍了环境变化与环境考古专业委员会的沿革历史和主要关注的科学问题,并表示未来环境考古领域应该引入更多新技术和发现更多科学问题。希望通过本届大会的交流,环境考古学能够更好的服务国家战略,帮助人们更好的理解和应对气候和环境变化。

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人类演化与环境考古专业委员会主任吕厚远研究员对中国第七届环境考古学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对参会的各位领导、专家、学者表示诚挚的欢迎和感谢!他表示,环境考古学横跨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等多个领域,为不同学科间的交叉渗透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机遇。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环境考古学大会有力的推动了我国环境考古学科的发展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希望通过本次会议的交流学习,进一步推进我国环境考古学在理论、方法、技术、应用方面的发展和深入。

本届大会设置一个主会场和三个分会场,安排4个大会特邀报告,18个分会场特邀报告,87个口头报告,23个展板报告。分会场主题包括环境考古与中华文明、黄河文明发展与演化、史前和历史时期的生业经济、旧石器时代人类演化和环境考古、数字环境考古、自然科学方法在环境考古研究中的应用、年代测定与环境考古、海岸带变迁与文化文明发展。本届大会为广大来自不同学科、不同领域、不同地域的学者提供了充分展示其最新研究进展的良好平台,也为大家提供了充足的交流讨论时间。

河南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冯兆东教授

美国斯坦福大学刘莉教授

21日上午,大会特邀报告由河南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冯兆东教授主持。美国斯坦福大学刘莉教授作题为“探索水稻栽培与传播的动因”的大会报告。刘莉教授指出:在中国,利用酒曲酿造发酵酒的最早证据来自小口鼓腹罐中的残留物,这类陶器与中国最初驯化水稻几乎同时出现于10,000-9000年前。其中,稻米和红曲霉是制曲和酿酒的主要原料。稻米的种植和陶器酿酒的证据共存,与随葬装有发酵酒的鼓腹罐的丧葬习俗,从长江下游逐渐传播到黄河流域。同时,稻米在各遗址的植物遗存中比例甚微,但普遍见于酒器中,说明稻米在宴饮活动中具有特殊用途。由此可见,稻作的北向传播与酿酒及以酒祭祀有一定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酿酒的形式与丧葬仪式发生变化,但酒一直在这些仪式活动中发挥核心作用。

中国考古学会环境考古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莫多闻教授

北京大学莫多闻教授作题为“环境与中华文明起源”的大会报告。莫多闻教授的报告主要介绍了环境考古学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的作用和贡献。他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通过对中华文明起源的地域、时间同自然环境的关系的分析,说明黄河、长江及西辽河流域成为中华文明早期起源地区的环境基础。通过对中华文明起源“多元一体”模式的环境原因的探讨,揭示了各地区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动力机制,以及中原地区在中华文明统一性形成过程中的核心作用。通过分析地貌与水资源条件是都邑性古城选址的主要环境因素,阐释了区域环境变化导致的区域文化兴衰是都邑性聚落兴废的主要原因。通过对气候脆弱性和水文环境脆弱性对区域文明进程影响的分析,展示了自然灾害对文明进程产生的制约作用。

北京大学夏正楷教授

北京大学夏正楷教授作题为“泥河湾百万年人类史的人地关系”的大会报告。他指出,泥河湾盆地所发现的人类遗址不仅数量多而且时间跨度长,是研究百万年间人地关系演化的重要场所,被誉为“东方的奥杜威峡谷”。然后他介绍了泥河湾盆地的地貌及第四纪沉积,从黑土沟、马圈沟、小长梁等旧石器遗址分布特征入手,通过对环境演变,尤其是古湖泊变迁历史的分析,探讨了地理环境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恢复了泥河湾盆地不同时期史前人地关系的发展过程,追溯了该地区二百万年的人类史。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张居中教授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张居中教授作题为“末次冰期及以后东亚文化格局的演进——一个文化迁徙的假说”的大会报告。该假说认为末次冰期及以后东亚地区的文化格局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源于距今9500-8500年间因气候演化海平面上升导致的大迁徙事件,海平面急剧上涨可能导致了一次文化大迁徙事件。在这次大迁徙事件中,自北而南的北方平底器系统和自东向西的南方圜底器系统相碰撞,催生了鼎文化系统和礼乐文明的萌芽,逐渐形成了中华文明的特质,为此后中华文明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第七届环境考古学大会合影

21日下午和22日全天,大会进入分会场报告环节。与会专家学者围绕过去环境变化与人类行为适应、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史前及历史时期生业经济状况等涉及古代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多个学术问题,特别是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过程中古代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这一重要课题,进行深入讨论与交流。与会专家认为,通过传统考古学方法和新技术手段的综合应用,环境考古学更加清晰地揭示出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的脉络,从而为实证“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提供坚实支撑,为增强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提供力量源泉。本届大会是中国环境考古研究成果7年多以来一次集中的展示和总结,也是发扬光大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环境考古学研究的盛会。

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祁琛云教授

“第三届环境考古杰出贡献奖”颁奖现场

“第三届环境考古杰出贡献奖”颁奖现场

“学生优秀展板报告奖”颁奖现场

“学生优秀口头报告奖”颁奖现场

22日下午,大会在结束分会场报告之后举行闭幕式。闭幕式由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祁琛云教授主持。中国考古学会环境考古专业委员会主任莫多闻教授作大会总结讲话。他指出,本届大会年轻人数量和研究方向的明显增加,昭示学科发展的良好势头和前景。中国环境考古研究紧跟国际先进水平的步伐,已基本位于国际水平的行列,但也有前沿亮点的研究偏少、研究区域过于集中等问题。我国环境考古学科的发展已经迎来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我们要抓住机遇,发扬老一辈学者的优良传统,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学科方向,聚焦国家重大需求和学科关键问题,拼搏创新,谱写环境考古学科新辉煌。

经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人类演化与环境考古专业委员会、中国考古学会环境考古专业委员会、中国地理学会环境变化与环境考古专业委员会共同评选,本届大会授予北京大学夏正楷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张居中教授“第三届环境考古杰出贡献奖”,以表彰两位学者在环境考古领域作出的突出贡献。另外,本届大会首次设立“学生优秀口头报告奖”和“学生优秀展板报告奖”,分别颁发给10位和5位获奖者以兹鼓励。

欢迎关注黄河文明公众号

yrc_henu


排版:韩留明

审核:杨春春、秦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地球上的“稀有珍品氦元素”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科学奥秘?
交往,利益,给与
锦绣中国 盛世华诞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