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舞剧评 | 一衣带水 白鹭归巢——小白鹭民间舞艺术中心作品与发展研讨会
编者按:
学院策划推出“北舞剧评”品牌,以搭建“中国舞蹈评论基地”为目标,联通实践与理论的深度对话,推进学院“中国舞蹈学术研究中心”“中国舞蹈作品研创中心”等“五个中心”建设。
厦门小白鹭民间舞艺术中心的前身是厦门经济特区委托北京舞蹈学院定向培养的中国民间舞专业厦门试验班,于1993建立,是我国第一个专业民间舞艺术表演团。2024年4月24日,学院于北舞讲堂召开以“从‘厦门班’到‘小白鹭’——小白鹭民间舞艺术中心作品与发展研讨会”为主题的“北舞剧评”活动,邀请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司长明文军,北京舞蹈学院党委书记巴图,北京舞蹈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许锐,厦门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成员、二级巡视员陈章志,小白鹭民间舞艺术团领导、编导及校内外相关嘉宾,围绕小白鹭民间舞艺术中心及其原创舞剧《花儿与海》的重要意义进行深刻讨论。本期“北舞剧评”由北京舞蹈学院人文学院、艺术实践中心共同承办。
点击查看视频
致 辞
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司长明文军作为第一届北京舞蹈学院“厦门班”教学组长主课教师兼班主任,对“厦门班”和“小白鹭”有着深厚的情感。他指出“厦门班”是当年北京舞蹈学院教学改革的重要产物。1986年开始,“厦门班”承担起中国民间舞教育教学探索工作的重要使命。“厦门班”的成功有两个方面,一是教育层面的成功,体现在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维度,以及个体成长与其在社会化进程中的价值取向引导维度;二是中国民族民间舞在学科建设实验上的成功,体现在既有对传统的坚守,也有对当代的表达。
同时他总结了从试验班到建立“小白鹭”30年发展历程的经验。从文艺初心的维度上看,“小白鹭”创办至今始终坚守中华民族民间文化的基础和底蕴,坚持中国民间舞蹈特色办团,坚信中华民族文明的创新感染力和影响力。从文化征程的维度上看,“小白鹭”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国民族民间舞的有力传播者,代表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民族文化的崭新形象。
最后他对“小白鹭”的发展提出三点展望。第一,要把握时代主题,坚守人民立场。第二,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成果导向,把准自身独立民族民间舞团的定位。第三,坚持体制机制创新,促进高质量、高水平发展,先是强化教演互补的机制规范,再是适应数字时代发展,最后要树立产品意识,加强市场性意识。
北京舞蹈学院党委书记巴图表示,在北京舞蹈学院建校70周年之际,“白鹭”归巢,带着两部作品《沉沉的厝里情》和《花儿与海》进京演出、致敬母校院庆,今天又重返校园,表达你们对母校的深厚情感,这是你们不忘初心的品质。初心如磐,方能笃行致远。“小白鹭”在中国的艺术团体当中是一个特殊的存在,起步于顶尖舞蹈院校,诞生在改革开放的前沿,传承弘扬的是土生土长的中国民间舞蹈。此次“小白鹭”进京演出,展示了全国首家民间艺术团的文化传承与艺术追求,呈现了厦门舞蹈艺术人才辈出的生动景象。
回首来时路,当年厦门重视艺术人才,主动提出由北京舞蹈学院培养人才,学院敏锐捕捉机遇开办“厦门试验班”,双方携手合作,共同培养。在学期间,学院提供优质教育供给,配备优秀师资,创新办学模式,订单式培养,科学选材,因材施教。学生在毕业后,厦门方面依托一个班,创建了一个团;同学们志趣相投,情投意合,风雨卅载,在困难时抱团取暖,不离不弃,在奋斗中抱团发展,相携而行,发展壮大30余年,这是美好的历史景象。
从“厦门班”到“小白鹭”,是学院办学70年历程的一个缩影,是我们共同的艺术基因,这就是坚持中华文化立场,弘扬中华民族艺术,因应时代社会需求,开门办学,拆墙透绿,校地协作,校团协同,为人民而舞,为时代建功。前辈们带着理想主义的色彩、脚踏实地的作风创建舞蹈事业,这种精神值得我们珍视。这也是北京舞蹈学院一直以来对艺术事业的追求和奉献,铸就了学院和院团薪火相传、同源同脉的精神,应把这种相互欣赏、相互托举的力量一直延续,转化为校园最温暖的组成。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愿“小白鹭”越飞越远,越飞越高,母校永远是你们的精神家园,在弘扬民族民间艺术的道路上,母校永远和你们在一起!
北京舞蹈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许锐表示,如今的“小白鹭”传承着自“厦门班”开始的教学模式,并孕育了独树一帜、经久流传、历经检验的基因。“小白鹭”一直承载和传承着自己的优秀基因,在面对重大的改革变动甚至冲击的时候,仍不忘初心去坚守。而其带来的理性思考与经验总结,对今天的专业教学和人才培养仍然有很多启示,包括正在进行的专业博士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他代表学院感谢所有到场的领导、专家和来宾,希望“小白鹭”永远把孕育了它的北舞当成家与港湾。
厦门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成员、二级巡视员陈章志指出,“小白鹭”经历了30年的风雨兼程,得到了母校北京舞蹈学院的无私支持。他总结了“小白鹭”一路走来的经验,一是对舞蹈艺术的坚守;二是校团合一,与厦门艺校的无缝对接和合作,让艺校和“小白鹭”获得了双赢;三是“小白鹭”伴随着厦门特区一起成长,用舞蹈艺术讲好厦门故事、福建故事和中国故事。他指出,厦门目前正在建设文化中心和艺术之城,厦门文旅局将一如既往支持“小白鹭”,继续打造这张文化名片,带领“小白鹭”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奋进新时代,开辟新征程,为“小白鹭”提供更多的机遇、政策、项目和资金,为舞蹈事业和民族民间舞传播带来更多的可能性。
厦门艺术学校书记、校长,厦门“小白鹭”民间舞艺术中心主任林乃桢表示,非常幸运能够在北京舞蹈学院亲历150多名老师的言传身教、创新教学,使厦门试验班培养高水平中国民间舞人才的理想成为现实。她表示“小白鹭”以民族民间舞的守正传承为基业,以艺术创新发展为目标,以其独特的闽南地方特色和精湛的演技享誉海内外。在创作方面,“小白鹭”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守中华民族文化基础和底蕴,获国家级、省市级各类的专业舞蹈奖项300余项,活跃在国家级重大文艺活动舞台上。在人才培养方面,“小白鹭”演职员先后荣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全国文化先进工作者、文旅部优秀专家、文旅部青年拔尖人才等。在管理机制方面,校团合一的体制实现全校与舞团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厦门艺术学校的骨干学科舞蹈专业多年来始终坚持与北京舞蹈学院高位嫁接,舞蹈专业的教育教学与北舞一脉相承。北京舞蹈学院领导多次莅临厦门关心支持其发展,定期派专业教师来校指导授课。本次进京演出,正值北京舞蹈学院70华诞,向母校表示诚挚的感谢和深深的祝福。
厦门小白鹭民间舞艺术中心,舞剧《花儿与海》编导郭勇滨向与会人员表达了自己作为北京舞蹈学院毕业生对于学校的感激之情以及作为舞剧《花儿与海》的编导对于厦门小白鹭民间舞艺术中心的感谢。他结合作品的创演经历,分享了作品的创作历程,也基于作品在舞台的最终呈现进行了编创上的反思。作为编导,他意识到作品在舞台调性、服装和表现手法等方面的保守,反思了创作过程,表达愿意以更加大胆、更加富有创造性的方式来呈现现实题材。他强调作品要想走得更远,必须经历不断地打磨和重建。
研 讨
北京舞蹈学院教授、原院长吕艺生深情回顾了从“厦门班”到“小白鹭”的创新之路,将其成功归结为“创新”这一核心精神。吕艺生教授指出,“小白鹭”在三个层面展开了创新:首先,厦门经济特区与北京舞蹈学院合作创办的北京舞蹈学院中国民间舞专业厦门试验班,以中国民间舞教育为特色,体现出在落实“文艺为人民服务”上的创新;其次,该班旨在培养“特殊的”民间舞人才,要求学生既能舞也能歌还能奏,体现出人才培养上的创新;最终,其化身为1993年建立的厦门小白鹭民间舞艺术中心,成为我国第一个专业民间舞艺术表演团,体现出体制上的创新。他强调,正是这样的创新精神,让“小白鹭”不仅在国内艺术界独树一帜,更在国际舞台上展现了中国艺术的魅力,期待“小白鹭”能继续以创新精神引领艺术发展,为中国文化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原总政歌舞团创作室主任、国家一级编剧赵大鸣,在深入剖析社会背景与思潮的脉络中,结合自身观看舞剧《沉沉的厝里情》与《花儿与海》的真切体验,向“小白鹭”舞团表达了由衷的敬意。他高度赞扬了这一独特的专业民间舞艺术表演团对中国民族民间舞的深沉热爱与坚定执着。赵大鸣指出,从这两部舞剧中,他看到了对题材本身的敬重,对民族民间艺术的珍视。舞剧编导巧妙地以鲜明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表演风格,构织真实的社会人际关系,讲述朴素平静却又波涛暗涌的人生故事。在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能够诞生出如此纯粹、如此执着的民族民间舞蹈团体,他们凭借着对中国民族民间舞发自内心的热爱与坚守,一路茁壮成长30多年,直至今日,这无疑让人深感敬佩与感动,值得学习与尊敬。
国家大剧院原副院长赵铁春对“小白鹭”艺术团取得的辉煌成就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赞誉“小白鹭”不仅能够出色地完成国家赋予的重要任务,更在艺术的道路上展现出了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追求。他强调从《黄河》到如今的《沉沉的厝里情》与《花儿与海》,都展现出“小白鹭”精益求精的态度与对艺术的执着追求。他相信在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小白鹭”将继续保持对民间舞赤忱的热爱之情以及对舞蹈事业的奉献精神,也衷心祝愿其在未来以更加出色的表现代表国家站在世界舞台上,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茅慧回顾了从“厦门班”到“小白鹭”的发展历程,强调了其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领域的坚守与创新精神。她提到,尽管曾经面临时代挑战,如民间舞蹈的生命力和发展方向的争论,但“小白鹭”在众多前辈、教师的引领下,展现出勇于探索、感于突破的精神力量。通过与北京舞蹈学院的紧密合作,其不仅在艺术上有所成就,更在学科建设和民族文化建设上做出了贡献。她赞扬了“小白鹭”在现实题材上的创作勇气,如舞剧《花儿与海》的尝试,展现出自力更生的精神。她鼓励厦门等地继续发扬“敢为天下先”的创业精神,不畏挑战,持续推动“小白鹭”向更高目标飞翔。最后,她强调了精神传承的重要性,并表达了对“小白鹭”未来发展壮大的美好祝愿。
中国戏剧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北京戏剧家协会理事梧桐对“小白鹭”坚持选用自己培养的中国民间舞人才进行创作表演的做法表示高度赞赏,认为这不仅是传承与发扬民族文化的有效途径,更是未来文艺生态养成的良性道路。舞剧《花儿与海》的创作利用原创力和内部人才来打造充满情怀的剧目,他认为这对于未来文艺生态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导航意义,并且强调作品的提升和完善需要时间、试错和成长的过程,年轻艺术家的成长将对艺术生态的良性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他对“小白鹭”长期以来坚持以教育滋养艺术生产,并以艺术生产反哺教育的机制表示由衷的赞赏,期望这一机制能够持续发挥作用,使“小白鹭”的翅膀更加坚实有力,飞得更高、更远,为文艺事业的繁荣发展贡献。
《中国艺术报》新闻部副主任郑荣健,用“意外”“感佩”“惊喜”来概括“小白鹭”给予他的感受。“意外”的是“小白鹭”的精彩演出,以及本次研讨会不同于以往圆桌式会议,北舞在70周年这一华诞之际,用这样充满仪式感的方式在迎接白鹭归巢。“感佩”的是在那样实事求是、改革开放、解放思想的新时期,北京舞蹈学院尝试着在艺术领域里头“摸着石头过河”,以远见卓识和魄力开办这样一个试验班,同样也“感佩”于“小白鹭”一直以来不断的纯粹坚守。“惊喜”的是“小白鹭”在面对像脱贫攻坚这类主流题材时,没有陷入交待叙事的误区,而是以非常简洁、完整、真诚、纯粹的表达方式呈现了深入人性的生命诉求。
原东方歌舞团舞蹈编导、东方舞专家冯弥表示,在北京舞蹈学院的正确定向与老师们的精心培育下,艺术团员们自强不息、努力奋斗,将对舞蹈事业的热爱传递了一代又一代。艺术团员们以扎实的基本功和对各民族风格的准确掌握塑造了源源不断的经典作品,启迪人心、触动心灵。
北京舞蹈学院中国民族民间舞系教授周萍表示,“小白鹭”带来的舞剧《花儿与海》,在坚守中华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基础和底蕴、坚持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特色办团定位的基础上,探索了舞剧在民族舞蹈语汇的当代化应用;并惊喜于“小白鹭”的高品质追求与孜孜不倦的进步,在守正创新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精神,为人民而舞,为时代建功。
北京舞蹈学院中国民族民间舞系教授黄奕华表示,从“厦门班”到“小白鹭”的民族民间舞专业化发展的探索,是我们最应该总结梳理的重要案例,承载着一个教师最深厚的教育期待,而今天的研讨再次开启了对中国民族民间舞人才培养、人才知识结构体系搭建的深度思考。“小白鹭”在保持民间舞特色的基础上,贯彻乐舞一体、文化多样的理念。希望“小白鹭”能够更加关注民族民间舞的属性,在院团表演剧目的体系中继续梳理、探索、搭建不同的层级,做其他艺术院团做不到的艺术。
北京舞蹈学院中国民族民间舞系副教授苏雪冰从专业能力与文化水平两方面总结了“小白鹭”的特点,在对专业能力的不懈追求中同步文化的高度认知,将对艺术的执着之心贯穿始终。正是明文军老师在“厦门班”建立之初有意识、有步骤对我们进行文化自信、舞蹈文化的认知,才使得团内有了执着追求舞蹈艺术的信念,践行对舞蹈事业的那份敬畏、热爱、坚守的初心而不动摇。
北京舞蹈学院附属中等舞蹈学校中国舞教学科高级讲师袁莉表示,“小白鹭”艺术团的传承与成功离不开北京舞蹈学院领导与教师的支持。在“厦门班”中孕育了她艺术人生所需要的直觉与感受,在“小白鹭”接受了北京舞蹈学院实质上与精神上的高度指引,共同构建了艺术团的基因、荣耀与目标,而这份情感随着时间的冲刷愈加浓烈,凝聚成艺术助力与星火始终不灭。
北京舞蹈学院人文与教育学院党总支书记兼人文学院院长李馨表示,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早立志,道致远。“小白鹭”为了共同的理想与目标倾注心血,明确教育目标、孵化舞蹈人才,凝聚团队共创成果,并通过团校合作引领办学理念,灵活推进教学,培养综合性人才,使同学们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具备创新思维、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在师生相互支持、共同成长当中传递舞蹈信念。
北京舞蹈学院人文学院教授王昕表示,厦门“小白鹭”在北京舞蹈学院班级中敢于创新,勇于探索、不怕试错。这一追求卓越、不甘平凡的精神被厦门“小白鹭”继承了下来,以特定的艺术表达服务人民,以塑造人民喜闻乐见的舞蹈真正做到了“为人民而舞”。
研讨会主持人北京舞蹈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王欣在总结中谈到,首先对与会领导和来自厦门小白鹭民间舞艺术中心的尊贵嘉宾们表达诚挚的谢意。此次北舞剧评活动不仅是对小白鹭民间舞艺术中心精彩作品的细致赏评,更是一次对其发展历程的致敬。这次活动无疑为舞蹈实践的未来方向提供了宝贵的指引。特别是回顾从“厦门班”到“小白鹭”的发展之路,我们看到了那份始终坚守的初心与勇于创新的精神,这些珍贵的品质无疑将成为当下舞蹈从业者们学习和实践的典范,我们共同期待着舞蹈艺术在未来的道路上继续绽放光彩,共同迈向更加辉煌的未来。
来源:人文学院
文字:韩允清 张清盈 高海琳
图片:顾晶辉
排版:刘迪安博
责编:王渊博
总第 1491 期
2024 第 110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