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专访比利时反恐专家:“恐袭必然会发生” | 欧盟观察

2016-03-23 宁卉 世界说

世 界 说

宁 卉

发 自  荷兰 阿姆斯特丹

 ■  ■  ■


△ 3月22日,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遭受连环恐怖袭击,爆炸现场附近,一对夫妻拥吻。


“路人们停下脚步,茫然地看着呼啸而过的救护车、火警、警车……他们的眼中一片空白。”3月22日,比利时首都,被称为欧盟“心脏”的布鲁塞尔(Brussels)遭受连环爆炸恐袭,IS随后声称对此负责,当天,比利时报纸《Le Soir》的编辑动情写到,“因为我们早就知道,这场恐袭会发生,这场恐袭必然会发生。”



■ 必然会发生的恐袭


发生在比利时的这场连环爆炸恐怖袭击,目前已造成至少30人死亡,约250人受伤。这是继去年11月巴黎恐怖袭击之后又一场针对欧洲城市的恐袭。一时间,布鲁塞尔全城戒严,公共交通关闭,恐怖分子的阴影再次笼罩欧洲。为何说这是一场必然会发生的袭击?如果必然发生,又为何无法提前制止?


几乎在爆炸发生的同时,媒体就立即将此次袭击与几天前萨拉赫·阿布德斯兰(Salah Abdeslam)的落网联系了起来。3月18日,比利时当局宣布抓获去年11月巴黎恐怖袭击案的关键嫌疑人阿布德斯兰;3月21日,比利时的内务部部长扬·让邦(Jan Jambon)做出警告,伊斯兰圣战分子很可能对阿布德斯兰的落网做出报复性行动。



△ 11月16日,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警方进行对阿布德斯兰的抓捕行动。


仅仅一天之后,这场报复似乎就发生了。3月22日,比利时当地时间清晨8点未到,布鲁塞尔扎芬特姆(Zaventem)机场传来了两次爆炸的消息,至少10人死亡,警方称这两次爆炸可能是自杀式炸弹所致;9点多,又一次爆炸,发生在布鲁塞尔市中心的Maalbeek地铁站,至少20人死亡。


当然,恐袭的背后一应调查,都未展开,与阿布德斯兰的联系,也只是推测;更何况,如此规模的恐怖袭击,很难想象是“报复者”在四天时间内就筹谋好了的。比利时安特卫普大学的反恐学者布莱希特·福尔德尔斯(Brecht Volders)对财新世界说记者说:“我觉得恐怖分子会进行‘报复’可能性较低。可以推测的是,阿布德斯兰的落网也许让其他恐怖主义分子提前了他们的计划,他们可能担心执法部门已经距离他们很近,或是阿布德斯兰会交代出他们的所在。”



△ 3月18日,比利时民众举行比利时民众举行集会,悼念巴黎恐怖袭击遇难者。几日后,恐怖袭击降临比利时。


同样来自比利时本地的国际政治学教授汤姆·萨奥尔(Tom Sauer)则告诉财新世界说的记者说:“安全机构肯定是知道逮捕阿布德斯兰可能会带来的威胁;但是如果当他们在能够拿下阿布德斯兰的时候,不将其逮捕,将会是一个巨大的错误。”



■ 为什么是布鲁塞尔


爆炸点之一的Maelbeek地铁站,位于欧洲政治一条街(Quartier Européen),欧洲议会和新欧盟总部大厦都在这条街上。恐怖分子将炸弹放在这里,诉求不言而喻:欧盟,甚至整个欧洲,都是此次袭击的对象



△ 发生爆炸的Maelbeek地铁站距离欧洲议会和欧盟理事会的大楼都非常近。


而之所以在布鲁塞尔再次发生恐怖袭击,不可忽视的是,比利时“圣战分子”(曾在叙利亚协助过IS的欧洲公民)的比例是欧洲各国最高的。比利时以及成为地下圣战分子的欧洲“输送地”,萨奥尔解释说:“这与比利时少数族裔的社会融入度有关,尤其是来自摩洛哥的第一、第二和第三代人群。比利时70%的‘圣战斗士’都来自这一社群,而他们之中,高达50%的人生活在比利时的贫困线以下。”一些曾前往叙利亚和伊拉克的“圣战分子”回归比利时后,政府却没有足够的警力对这批人进行有效的监控。事实上,比利时政府被冠上“弱国”之名,并非毫无依据,荷兰语与法语区的隔阂,导致各地区协调效率低下。


福尔德尔斯在采访中补充说,“我会希望大家不要轻易地对国家情报机构施加太多批评。他们的工作大多在幕后进行。”然而,即便比利时的情报及安全机构真的已经尽其所能,恐袭还是发生了;公众对比利时、对欧盟、甚至对整个欧洲安全情况的怀疑,也会随之高涨。




△ 发生爆炸的地铁附近现场画面



■ 欧洲还安全吗?


警方调查显示,阿布德斯兰自去年11月就已经藏匿在了比利时(他曾在11月14日在比利时换了车辆),他何以能在比利时藏匿这么久?为了逮捕阿布德斯兰,比利时已经进行了欧洲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人肉搜索”,却为何无法得到此次袭击的情报?


去年11月,在巴黎袭击后,布鲁塞尔因接到恐袭情报,从11月21日到25日,全城封锁;接下来的几个月当中,布鲁塞尔居民几乎已经习惯了第三级的高警戒级别(要知道,比利时的最高警戒级别便是四级,昨日恐袭发生之后便调至第四级)。



△ 布鲁塞尔全城封锁 抓捕嫌犯,目前已确认三名嫌犯相貌


在所有这些前提下,比利时仍然无法避免此次连环爆炸。一方面,公共场合的恐怖袭击防不胜防,如同福尔德尔斯所说:“要真正阻止恐怖主义袭击,真的只是一个幻觉。与巴黎恐袭类似,这次袭击所针对的,依然是‘日常’目标。所有人都是潜在的受害者,这正是恐怖分子想制造的、强烈的恐惧感。”萨奥尔也说:“在类似巴黎或布鲁塞尔这样开放的城市开展恐怖活动,是相对容易的。”


另一方面,这意味着恐怖组织在欧洲密谋之深,同时直接暴露出了欧洲安全机构在恐怖组织情报上的巨大缺陷。



这场发生在欧盟“心脏”上的恐袭,又会带来怎样的政治余波?去年巴黎恐袭之后产生的一连串政治辩论,必将再次回归:这包括对待叙利亚难民的态度,对申根区自由通行的批评。而此时正在欧洲发生的其他政治事件——包括6月份的英国脱欧公投,也必将卷入这场恐袭的余波之中。


- END -

责任编辑 | 徐 典

版面编辑 | 张 曦

点击“阅读原文”回顾关于布鲁塞尔爆炸直播时间线


版权声明 | 稿件视频均为世界说原创

如需转载或合作请在后台回复【转载须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