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针灸杂志 | 针药并用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案例举隅

刘力红等 同有三和基金会 2022-09-24

图片从左至右顺序为:雷鸣、刘力红、赵江滨

导语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属于中医学”疫病”的范畴,同有三和中医团队在 2 月 24 日至3 月 10 日进驻武汉第八医院接触的 27 例新冠肺炎病例,几乎都存在苔白厚腻、右寸脉独滑的特点,说明痰浊蕴肺为基本病机。本团队先后共治疗 20 例患者,针药干预时间为 1~2 周,临床症状均基本消除或改善。其中CT 显示病灶吸收不明显或者异常者 14 例,病灶基本吸收者 4 例,较前吸收明显者 8 例,还有 2 例症状明显改善,但因政策调整未行复查即转院至他处。

2020年4月29日《中国针灸》(作者:刘力红、赵江滨、雷鸣)网络首发。


患者,女,67岁,于 2020 年 3 月 2 日介入中医治疗。

主诉:胸闷气短伴胁肋隐痛 5d。


现病史:患者家属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确诊危重病例(注:2 月28 日去世)。5 d 前自觉胸闷胁痛,无发热、咳嗽、咳痰、咽痛等不适,于 2 月 27 日到武汉市第八医院进行 CT 检查显示双肺多发感染灶,考虑病毒性肺炎可能,并于次日收入院,入院后予抗病毒及对症支持治疗。


刻下症:胸闷气短,深呼吸时自觉吸气表浅,双侧胁肋隐痛,无发热咳嗽、咳痰等症状。纳寐尚可,二便调。舌质暗红、有紫气、苔浊腻略厚(图 1);脉右寸滑,右关略紧,两尺弱。查体:双肺呼吸音稍增粗,未闻及明显啰音。


3 月 2 日

3 月 10 日

图1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诊治过程中舌象变化


辅助检查:心肺 CT(武汉市第八医院,2020 年 2 月 27 日)示:①双肺感染(磨玻璃影);②左肺下叶支气管扩张。

既往有高血压病史 10 余年,糖尿病病史 3 年,平素血压、血糖控制尚可。左乳腺癌手术史 16 年。


西医诊断:病毒性肺炎;

中医诊断:喘证(太阳阳明合病,太阴阳明两感,痰浊蕴肺)。


取穴:内关透外关、太渊透阳溪,均取右侧。操作:先刺内关,并向外关方向透刺,针后让患者感受患处,反馈胸闷明显缓解,两侧胁肋隐痛消除,再取太渊透刺阳溪,针后让患者再次感受患处,反馈胸闷较前明显好转,呼吸顺畅。以上操作均按照内针要求,匀速进针即可,不用特殊行针和补泻手法,不用提插捻转,留针 45 min,每日 1 次。


2 刘力红教授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诊治

图3 刘力红教授团队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出院前合影


中药处方:桂枝20g、麻黄6g、苍术15g、法半夏20g、全瓜蒌15g、杏仁15g、紫菀15g、苏子 15g、白芥子15 g、莱菔子15 g、石菖蒲20g、芦根15g、桃仁15g、冬瓜仁20g、炙甘草6g、生姜30g,3剂,日1剂,水煎分3次服。


次日复诊时患者胸闷、胁痛症状明显缓解,同时出现咳痰增加,为白色稠黏胶痰,易咳出,伴少许咳嗽,舌脉基本同前。考虑为好转现象,针药方案同前,并增加阳溪透太渊,以加强疗效。


至 3 月6 日五诊时胸闷胁痛已明显好转,咳痰较少,舌苔浊腻逐渐消退,右寸脉滑象逐渐平缓。针刺方案同前,中药处方去苏子、白芥子,加陈皮15g、茯苓15g,冬瓜仁增至30g,芦根增至 25g,生姜增至50g。4 剂 ,日1剂,水煎分3次服。当日复查心肺 CT(武汉市第八医院,2020年3月6日)示:双肺散在小斑片状淡薄密度影,病灶范围较前缩小,密度较前变淡。


至 3 月 10 日八诊,诉胸闷除,两胁肋不适基本消除,偶有咽痒咳嗽,有少量黏痰,易咳出,纳寐可,二便调。舌质淡暗、苔白腻(图 1)。双脉整体有滑象,左关略大。期间守上法每日针刺 1 次(3 月 7 日停针 1 次),有时会增加阳溪透太渊、合谷穴,以加强疗效,中药方同前。


3 月 11 日经科室评估病情好转,准予出院至隔离点,目前已解除隔离在家调养,随访至 4 月 1 日无不适。


按语: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属于中医学”疫病”的范畴,本团队在 2 月 24 日至3 月 10 日进驻武汉第八医院接触的 27 例新冠肺炎病例,几乎都存在苔白厚腻、右寸脉独滑的特点,说明痰浊蕴肺为基本病机。本例患者经过治疗后舌苔、脉象均发生了明显变化,与此相关的肺部 CT 也显示病灶吸收好转。本团队先后共治疗 20 例患者,针药干预时间为 12 周,临床症状均基本消除或改善。其中CT 显示病灶吸收不明显或者异常者 14 例,病灶基本吸收者 4 例,较前吸收明显者 8 例,还有 2 例症状明显改善,但因政策调整未行复查即转院至他处。


杨璇《伤寒温疫条辨》载:”惟温病两感最多”[1];”温病……而合病并病为极多”[1]。笔者认为本病自始至终都伴随着合病与两感。初发为太阳阳明合病,甚或三阳合病。部分病例初发生就进入太阳少阴两感,进而危及生命;部分病例维持在阳明太阴两感的阶段;另有病例则太阳少阴两感、阳明太阴两感混杂,相对而言,少阳厥阴两感较为少见。因此在治疗上要兼顾太阳阳明合病、太阴阳明两感、太阳少阴两感的因素。


本案患者主要病机为太阳阳明合病、太阴阳明两感,治以针药并用,取穴除太阴经(太渊)、阳明经(阳溪、合谷)外,胸闷选取厥阴经(内关),胁痛选取少阳经(外关),又因患者为女性,故选择右侧腧穴。内关透刺外关以疏解胸闷胁痛,太渊透刺阳溪及合谷既解太阴阳明两感,又可通大肠以降肺中痰浊。



手机原因,色差


中药方面以钦安卢氏医学常用的桂枝法(基本方为桂枝、炙甘草、生姜)为底开解太阳、调和营卫,苍术、陈皮、法半夏、茯苓运脾化湿,紫菀、石菖蒲、苏子疏导肺络,麻黄、杏仁宣肺平喘,全瓜蒌、莱菔子、白芥子、冬瓜仁既可润燥化痰,配伍桃仁化瘀通络,又能奏通肠泄浊、脏病腑除之功,尤妙在一味芦根,中空象肺,善于透发肺窍之郁。诸药和合,其中既蕴含麻黄汤、桂枝汤开解太阳,配千金苇茎汤通降阳明以治疗太阳阳明合病之意,又有二陈汤、三子养亲汤运脾化湿,合千金苇茎汤两解太阴阳明之功,疏导肺络、化痰泄浊,促使患者痊愈。


新冠肺炎还有”直中”的特点,起病隐匿,直接侵犯下呼吸道,而发病表现为干咳甚或不咳。笔者认为此病缠绵难愈或快速恶化的主要原因在于干咳或不咳导致痰液排出的的重要路径缺失,又因湿浊困阻中焦,运化路径受阻,痰浊阻塞气道。本案患者无咳嗽、咳痰症状,仅有胸闷、胁痛,经过针药治疗后,咳嗽咳痰的功能得以恢复,而出现白色黏痰。这种情况在上述的多个案例中也有出现,而其他未出现咳嗽、咳痰而好转的病例中,或许痰浊确由大肠排出,实现了脏病腑除之效,个中机制值得进一步探讨。


在防护严密的隔离病房中进行针药并用的操作并不容易,但针刺尤其是黄帝内针仅取腕关节附近的经络腧穴就可以达到效果,其理法简易深邃,”是不折不扣、更为直观的六经辨证”[2],且操作安全高效,使得中医在第一时间就能介入治疗,为中药的使用和治疗的连续性提供了保障。在新冠肺炎全球肆虐的当下,深入理解《刺法论》针刺与疫病并论的经旨,感受仲景针药并用的济世本怀,当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杨璇. 伤寒温疫条辨[M]. 北京: 学苑出版社, 2006.

[2] 杨真海, 刘力红. 黄帝内针[M].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


为生民立性命
为往圣继绝学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