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蒲辅周先生的治学精神 :勤、恒、严、用

高辉远 同有三和基金会 2022-09-24

编者按:刘力红老师不同场合提及“中医的问题千头万绪,但归根到底还是人才的问题,而人才当然就要归结到教育上。”

同有三和基金会高度重视中医人才的培养,迄今先后举办四届三和书院医道传承项目、首届青年中医成长之路论坛以及编辑出版《青年中医成长之路(第一辑)》(预计2021年春季出版)等。

青年中医的培养和成长离不开名老中医治学经验的启迪和借鉴,我们计划整理一些中医大家,前辈的相关资料,陆续分享给诸位同道。

蒲辅周(1888~1975),四川梓潼人,自其祖父起,三世业医,是现代杰出的中医学家。蒲辅周先生精于内、妇、儿科,尤擅治热病。在我国现代的几次传染病大流行时期,他独辟蹊径,救治了大量危重病人,为丰富、发展中医临床医学做出了宝贵贡献。他在70多年的医学生涯中,以振兴中医为己任,精研医理,勤奋实践,矢志不移,其勤、恒、严、用的治学风格深为医药界所敬仰,堪称中医后学之师表。



01


先师治学的特点是勤、恒、严、用。他热爱中医事业,勤奋发掘这个伟大宝库,但并不故步自封,墨守成规。对古代的医学理论,他始终十分重视,又能信而有疑地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对许多理论阐述精辟,有其鲜明的独创性。他赞成中西医结合,主张吸收现代科学知识充实、发展和创新中国医药学。


先师治学的特点很多,概括起来有如下四点:首先,注重一个“勤”字。他在读书和思考方面是十分刻苦的。每当凌晨和夜静的时候,他书桌上的灯光总是准时拨亮,伏案阅读,孜孜不倦。并常说,一来这时头脑清爽,效力最高,二来没有白天的干扰,精力集中。就这样,他不论阴晴寒暑,每天早晚坚持学习四、五小时,几十年没有间断过。他对所读之书,还要认真思考,深入领会,吸其精华,弃其糟粕,丝毫也不马虎。他要求学生也是同样。谆谆教导说:经典著作要精读深思;各家学说要博览兼收;基础知识书籍要勤读牢记。真正做到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把书读通弄懂。


他一生不耻下问。在梓潼时,幕龚老名,谦恭追随数年不懈,龚老甚为感动,于临逝世前,授以内眼病秘方——九子地黄丸。他广泛收集民间有效疗法,随闻随采。他交往医界名流,总是虚怀若谷,善以人之长补已之短,从不存门户之见,他经常说,学问学问,不但要勤学,而且要好问。只学不问,无以启思,只问不学,无以明理。要有每事问的精神,才能在学识上有所进益。


02


其次,坚持一个“恒”字。他认为,中医理论深奥,没有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的毅力和活到老、学到老的恒心,是不易掌握和领会的。他每读一部中医文献,无论是巨著,还是中短篇,始终坚持一丝不苟,从头读起,一字一句,一章一节,竭泽而渔,不使遗漏。即使读两遍、三遍,也不改易这种方法。我追随先师十七年,亲眼看到他系统阅读《内经》、《千金》、《外台》、《证治准绳》、《张氏医通》、《本草纲目》各一遍,《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温热经纬》、《寒温条辨》、《伤寒指掌》和《金匮冀》、《医学心悟》等两遍,没有持之以恒的顽强意志是办不到的。他常说:学无止境,每读一遍,皆有新的启发。


03


其三,要求一个“严”字,他认为,治学严谨与否,不仅是科学态度问题,而且是重要的方法问题。他自己订立了三条:

好读书,必求甚解。见重点,则作好笔记,加深记忆;有疑义,则反复查证,务求明辨。不作采菊东篱之陶渊明。

谨授课,必有准备。讲原文,则主题明确,论之有据,作分析,则深入浅出,引人入胜。要学传道解惑的韩昌黎。

慎临证,必不粗疏。问病情,则详察体认,明其所因,辨证治,则胆大心细,伏其所主。效法治医有素之孙思邈。记得在一次重型乙型脑炎会诊讨论中,在座同道分析:高热灼手,胸腹痞满,已三日不大便,脉沉数,苔黄腻,可下之。他力排众议,指出虽有痞满而不坚,脉非沉实而两尺滑,苔非老黄而见厚腻,不待下,大便将自行,正当认真剖析,意见渐趋一致时,护土来报,溏粪已下。同座莫不叹服。并称赞他认证之真确,完全由于治医的严谨,分辨细微处,一症一脉从不轻易放过。这种高度负责的作风,值得学习和发扬。


对学生要求也极严。我曾施治一慢性肾炎患者,肾虚症候比较典型,用六味地黄汤加五味子,菟丝子、枸杞子等。老师见后,作了严肃的批评:你只会用补法,竟忘了补而勿滞。这使我至今铭记不忘。


在先师的直接指导下,我编写一部《温病述义》。动手写作前老师即告诫说:任何科学论著都要有继承性,也要有创造性。写温病学说,首先要继承温病学家已有的学术经验和理论体系,同时要吸取现代成就和自己的实践体会。书名可叫述义或辑义。


在编写过程中,我查阅文献,选择素材,综合资料,一边撰稿,一边讨论,一边修改。而每一章节,先师都要亲自审阅,认真指点,损益取舍,细心切磋琢磨。比如论据是否正确,引书是否可靠,辨证是否合理,施治是否切病,文字用语是否通顺扼要,一一加以详尽的批改,鼓舞我不怕困难,不惜精力,通过六次修订,三易其稿,使我不但掌握了习作的基本技巧,提高了独立的治学能力,也提高了研究能力、思考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这部著作,反映了先师温病学术思想的特点,倾注了他不少心血。


04


最后,落实一个“用”字。他认为,学以致用,学用结合。如果只学不用,读书虽多,亦不过埋在故纸堆中,纵然发为议论,多是章句之学,作古人的注脚而已。所以,他极力倡导,学理论是为了用理论和发展理论,这也是他做学问的精到之处。


本文摘编自《名老中医之路》(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高辉远(1922-2002),主任医师,教授。出身于中医世家,幼承家学。为全国第一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1954年参加国家中医研究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前身)的筹建工作。1958年受业于中医学家蒲辅周先生,长达17年之久。主要著作有《蒲辅周医案》、《蒲辅周医疗经验》、《中医对儿科传染病的辩证法》等。


同有三和

END

同有健康


作者:高辉远

图片:小愚

编发:老才

审稿:黄靖 赵江滨

为生民立性命 | 为往圣继绝学 

同有三和基金会

点“在看”为青年中医成长加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