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每周书介丨邓安庆主编:《伦理学术14——斯多亚主义与现代伦理困境(上)》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 2024-04-22

VOL.2969


“每周书介”栏目将在每周向大家推荐一本哲学学院老师的出版图书或由哲院老师参与编著、译著或由哲学学院组织出版的图书。同时,为更好的引导阅读,我们也将向你推荐相关采访、书籍序言等精彩文章。如果你有好的读书感想、随笔,都可以联系我们进行投稿。


本周书介为你带来

《伦理学术——斯多亚主义与现代伦理困境(上)》

(总第14期)



01

期刊信息


主编:邓安庆

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年9月



02

主编简介



邓安庆,现任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哲学学院博士生导师,兼任教育部百所人文学科重点基地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中心西方伦理学研究所所长,中国伦理学会副会长,《黑格尔著作集》(20卷理论著作版)常务副主编,《伦理学术》丛刊主编。主要研究领域德国哲学和伦理学,西方道德哲学通史。出版学术著作10多部,主要代表作有《谢林》(1995,台北)《施莱尔马赫》(1997台北)《叔本华》(1999(台北),《启蒙伦理与现代社会的公序良俗--德国古典哲学的道德事业之重审》(2013年人民出版社)等,目前正在出版《西方道德哲学通史研究》10卷本,其中“导论卷”《道义实存论伦理学》日前已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翻译西方哲学经典著作10本:主要有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译注导读本2013年)谢林《论人类自由的本质》(2008年)黑格尔《法哲学原理》(2016年)等。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90篇。



03

目录


【主编导读】

邓安庆


【原典首发】 

在尊严与多元主义之间:黑格尔哲学在当今世界的意义与限度(译评价与回应)

[德]M.宽特(著) 贺 念(译)


【陶涛主持:斯多亚主义伦理学专栏】

斯多亚派思想评传

[罗马]第欧根尼·拉尔修 (著) 

崔延强(译注)

文艺复兴时期的斯多亚哲学 

[英]约翰·塞拉斯(著)

吴琦燕(译)

梁中和(校)

克利西波斯的属己学说与斯多亚主义自然哲学

陈斯一

从批判到治理:斯多亚学派论奴隶制

徐 健

爱比克泰德论愤怒

于江霞


【规范秩序研究】 

欲望结构和伦理行动 

——精神分析伦理学和康德的对话 

张 念

上帝与恶

——从自由意志的角度看路德二元的上帝观

周小龙

康德有批判伦理学和法哲学吗?

[德]卡尔-海因茨·伊尔廷(著)

柳康(译)

汤沛丰(校)

罗森茨威格和他的《黑格尔与国家》:20世纪黑格尔法哲学研究中被遗忘的风景

黄钰洲

黑格尔的道德行动理论释义(第104-128节)

王兴赛


【让哲学说汉语】

泰西哲人杂咏(四)

钟 锦


【学术现场】

“黑格尔与现代世界”系列讲座现场综述(1) 

张有民

“黑格尔与现代世界”系列讲座现场综述(2) 

付文博


【描述伦理学研究】

朋友间的关系:无聊与聊天 

——看电影《伊尼舍林的报丧女妖》 

陈家琪


【书评】

通过实践智慧塑造有美德的心灵 

——评李义天的《美德之心》

文贤庆


04

主编导读


邓安庆/文


纯属巧合,无因无缘,在责任编辑传给我第14卷《伦理学术》清样上的"主编导读”栏目下,出现了一个“世”字,主持本卷和下一卷“斯多亚主义伦理学研究专栏”的陶涛教授见之则及时幽默地告诉我,他去寻找“世”文未得,问我下一卷的“导读”是否以“界”为题。我想,何乐而不为呢?本卷主旨本就为不可理喻的“世”相而作。此“世”怎么了?他“世”"根本与你“世”我“世”无关,那么,在“世”中还有可能吗?


“世”作何解?《说文解字》曰:“三十年为一世。”徐灏笺《段注》曰:“三十年为一世,世者父子相继之称。故从卅而引长之,会意。”而林义光的《文源》这样解“世”:“当为叶之古文。像茎及叶之形。草木之叶重累百叠,故引申为世代之世。”①


若论“三十年”之“世”,我们会为之变局而感叹;若论草木百叶之“世”,我们会为之枯荣而了然;而若论“世界”之“世”,我们却不得不为其动荡裂变而茫然。不由得想起孟子教导“知人论世”,孔子告诫“博文约礼”,正当其时也。


本卷“博文”以斯多亚主义和黑格尔、康德为宗而返古今之“约”,力图赋“古礼”为“来世”之气象,生命之通则,通达普世之正义也。各位作者,或黑格尔、康德研究之大家,或长期浸润于希腊化哲学的杰出同侪,无不深明巴门尼德“存在着是唯一”(DK 28 A 28) 之古训,自由之正义的艰难,然而,我们也都明了“存在从未在过去,从未在未来,因为它就是现在,共同在现在,完全在现在” 之道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也必须在“现在”立起自由之正义的伦理大旗,因为勤劳勇敢、智慧而文明的中国人完全有资格享有自由之尊严、正义之人生。


斯多亚主义“关怀自身”的“修行伦理学"与儒家功夫论有共同的主题,以伦理学为哲学的核心和旨归与儒家哲学具有大致相同的精神气质,他们倡导的顺天理之命、应自然之道、尊自主之德、行自由之义的道德哲学理念也完全可以在我们的伦理文化中找得到极大的共鸣,但是,与儒家哲学试图在亲亲之情的家中寻找安身立命之所不同,他们从处在从林法则的世界中更深切地感受到城邦乃至帝国对于渺小的个人而言,根本不可能是避风港,只有灵魂才是安顿自我自由身心的真正家园:“所以个人应该安顿在这里,在自己本身之内建造一个感觉和思维的内在世界,不属于它的一切,在意识中被自身所拒绝的一切,对他而言都不能达到现实的存在。”


因而,与儒家试图通过仁心至情营造出温情脉脉的世界不同,斯多亚主义则强调以不动心的“冷漠”从邪恶中解放,“进人到天然之内心”(in interiorem natura sinum venit),才能拥有天赋于人的完美的和完成着的善。这样,斯多亚主义就从古希腊的积极进取的建构美好世界的哲学转到消极防备、心灵治疗的心性哲学上来。努斯鲍姆将斯多亚主义伦理学概括为“欲望的治疗"的美德伦理学,代表了当代哲学的卓越洞见。我在即将出版的拙著《古典实践哲学与德性伦理》中将斯多亚主义伦理学称之为“德性论的第二经典形态”,认为他们的德性依然来自自由的教养。他们的自由来自灵魂中的理性力量,遵从自然就是遵从理性,而理性的使命在于征服激情。因而,德性的要求在于能够驾驭自然的激情,这种激情主要有四种:痛苦、畏惧、欲望和快乐。驾驭自然激情的方法,不能仅仅靠节制,而是靠心灵的冷淡,清心寡欲。聪明的人就是没有激情的、冷漠的人,德性就是冷漠,理想的德性人格是摆脱了激情的哲人,即结合了哲人的自足和第欧根尼的寡欲;忍耐命运给子的一切是最基本的德性,在美德和不道德之间没有程度的差别,要么是道德,要么是不道德,在它们之间不存在中道。从他们的这种德性论中,我们才看得清康德德性论与感性偏好作斗争的勇气的来源。


但显然,这种德性论也绝非解决现代伦理危机的处方,而只能是个人在世中受伤后回到心灵中疗伤的安慰剂。试图复兴美德以救世的情怀,在斯多亚主义这里,也看不到前途。


这仅仅是我的一种偏见,我完全寄希望于通过学习本卷各位专家贡献出来的高见克服之,因而真诚地感谢每一位作者、译者和陶涛教授主持的这个专栏,为我们带来了国际学界最前沿的思想。


*因编辑方便,部分古希腊语略过,请以原文为准。

① [东汉] 许慎原著,汤可敬撰:《说文解字今释》(上),岳麓书院 1997 年版,第315 页。

②Parmenides: Über das Sein, Griechische/Deutsch, Stuttgart Philipp Reclam jun. 1995, S.28/29.

③Parmenides: Über das Sein, Griechische/Deutsch, Stuttgart Philipp Reclam jun. 1995, S.107.

④Alfons Reckmann: Den Anfang denken, Band Ill, Vom Hellenismus zum Christentum, Felix Meiner verlag, Hamberg 2011,S.43.




编辑 | 刘先洪 王小蝶

责任编辑丨汤克凤 隋艺菲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