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院动态|哲院多名学生获评23-24学年第二学期通识核心课程优秀助教、优秀助教团队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
2024-12-29

VOL.3823


在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优秀助教、优秀团队评选中,哲学学院产生了1位校级优秀助教、4位院级优秀助教,以及3支优秀团队。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优秀助教们的风采吧!


校级优秀助教

姓名

开课院系

课程名称

张可旺

哲学学院

《法哲学原理》导读


院级优秀助教

姓名

开课院系

课程名称

李璐

哲学学院

《论法的精神》导读

金蕾

哲学学院

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

起源与基础

姜乐怀

哲学学院

批判性思维与论证问题

荣嘉骅

哲学学院

《功利主义》研读


优秀助教团队

姓名

开课院系

课程名称

张哲鹏、刘思妤、施尉、李璐

哲学学院

《论法的精神》导读

朱耷锦、闫建微、张曾扬

哲学学院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导读

张可旺、杜量、秦雯洁

哲学学院

《法哲学原理》导读


1

校级优秀助教代表获奖感言 

 

张可旺


“《法哲学原理》导读”课程助教

哲学学院23级博士研究生

获奖感言

我最大的感悟是:真诚地对待助教工作,你就能有所收获。

 

众所周知,对于通识核心课的助教来说,最大的挑战在于开展讨论课;而对于讨论课来说,最核心的环节在于确认其组织方式。因此,为了让大家都能够积极参与讨论、畅所欲言,我选择了由我引导式的头脑风暴形式,我希望在课堂上,同学们即便读不懂原著,也能通过对一些问题的讨论与反思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解,并藉此提高自己表达观点的能力。当然,这种方式对于我和各位同学来说都是种挑战。在课前,我会尽力给每位同学详细的反馈,并努力设计好课堂的导向,而同学们也需要据此不断修改自己的讨论稿,完善自己的写作。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呈现在讨论课上的效果非常不错,大家集思广益、思想碰撞,在欢声笑语中共同推进问题的讨论。在之后的问卷反馈中,我也感受到了来自他们的认可,这让我欣慰。可以说,这份荣誉应当归因于我和同学们的共同努力。

 

最后,对于原著类课程来说,谈点我个人比较主观的建议。我认为,抱着读懂原著的求知目标来选课可能会铩羽而归。要知道,即使是在此深耕多年的学者也很难说能够彻底理解原著。因此,尽管原著文本的表述意义很重要,但对于初学者来说,问题意识更重要,即你期望从原著的论述中来解决你关于什么问题的疑惑。这并非要求大家不去读原著,而是说不要陷入对原著的过分解读,最后反而消弭了重要的问题。因此,请不要害怕误解,并始终抱着解决核心问题的目标来进行阅读原著,“最绕远的路才是最短的捷径”,在这样的情况下,你反而会离文本更近。


2

院级优秀助教代表获奖感言 

李璐


“《论法的精神》导读”课程助教

哲学学院22级博士研究生

获奖感言

这是我第一次担任核心通识课程的助教。我本科期间也作为理科学生选修过哲学课程,因此我深知在通识教育课堂上,每个人的起点与需求是不同的。所以,我希望帮助不同专业的同学都能在此框架中获得联结,并为大家日后的深入思考埋下兴趣的种子。所以在讨论课的准备过程中,我积极探索了不同的形式。


第一个探索是“手写反馈”:面对一份讨论稿,助教有着三重身份,读者、批注者、批判者。除了对文稿进行标记、校对之外,我还会给出“重构建议”,引导他们去调整得更有逻辑紧凑性和学术创造性。在这种反馈机制下,我可以感受到同学们在每一次都有很明显的进步。第二个探索是“智慧拼图”:针对同一个主题,助教在统一阅读之后做一个额外的整合。实际上,把一个班同学的选题侧面加起来,就能拼凑出相对完整的拼图,这也是值得赞叹的事情。另外,我希望通过这个步骤,让每个认真准备过的同学的亮点都能够被看到,促进大家在课堂上的相互提问、相互启发。


《论法的精神》在启蒙时期具有思想上的突破性,孟德斯鸠把“法”定义为“各种事物相互之间的关系”。如今我们重新思考“法的精神”,即是去探索“客观性”的边界。有限的人可以凭借形式理性,在一定限度内取得进展,但是面对更为宏观和整体的系统(国家、社会),我们却无法轻易给出答案了。所以,我总是鼓励同学们能在讨论课的给定关键词中,选择一个更具体的选题,从中联结到自己的课题——无论是个人史、生命史,还是纯粹智识上的好奇与兴趣,并从自己的体悟、焦虑与困惑中探索自我与世界的复杂性、悖谬性。令我欣喜的是,在一次次的讨论课中,我看到同学们慢慢学会定位出一个主题内部的拮抗力,包括理性与信仰、有限与无限、权力与自由之间的张力等等。面对这种悖谬,仍然能够承担自己的生命,承担他者的责任,这个是人格成熟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大家在本科生阶段最应该去发展的。


金蕾


“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与基础”课程助教

哲学学院21级硕士研究生

获奖感言

在上个学期,我担任由谢晶老师开设的“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与基础”课程助教。我认为,助教的职能可以被概括为三个维度:1)组织讨论课、引导同学们进行思考;2)课后回复、解答同学们的问题;3)上传下达,构建师生间交流的桥梁。后两点相信各位助教在日常工作中都深有体会,我也不再赘述;而通过本学期的工作与学习,我对第一点有了更深的心得体会。也希望借此机会与大家分享。


学期中我们进行了六次讨论课,分别围绕“什么是不平等?”“性别是自然的吗?”“性别构建的成因是什么?”“你是否支持商业代孕合法化?”等多个问题展开。这与本课程主体,即“契约论视域之下的不平等问题”息息相关,可以说,教师的授课、助教的引导以及学生间的互动与反馈形成了有机整体。


在讨论课的过程中,我发现同学们面临最大的困难,在于对哲学的畏难情绪。哲学是源于生活又具有极高抽象程度的学科,同学们在刚开始接触的时候有畏难情绪是很正常的。所以,在讨论课议题选择、议程设置,以及相关资料的筛选上,我倾向于选择贴近生活的,让每位同学都有分享欲的问题进行切入。与此同时,我还搜罗了丰富多彩的新媒体资源,通过对时事热点的跟踪与讨论,引导同学们切入较为晦涩的哲学议题。


通过这学期的实践,我认为这样的讨论课组织方式是颇具成效的。在后几次讨论课中,同学们已经能组织相当具有说服力的论据,并且大方、自如的发表自己的观点。我相信思辨能力、表达能力的培养有助于他们自身研究的推进。


姜乐怀


“批判性思维与论证问题”课程助教

哲学学院23级硕士研究生

获奖感言

很荣幸能够被评选为2024年春季学期的优秀助教,非常感谢老师和同学们对我上一学期助教工作的肯定!我担任助教的课程是“批判性思维与论证问题”,该课程通过介绍论证的识别、分析、评估、构建和论证的谬误等方面内容,系统性地介绍了论证理论的学科领域,旨在进一步培养同学们的批判性思维。


在老师和课程过往助教的经验指导下,我们助教团队的三名助教一起从“讨论课主题”和“讨论课内容、作业安排”等方面认真设计了讨论课。就讨论课主题而言,我们基于选课同学的大体学科背景分布专门设计了三个不同的主题,分三个小班开展讨论课。我们把讨论课安排在一周内的不同时间,以便同学们基于个人兴趣和时间便利自由选择,并鼓励同学们结合自己的学科背景开展写作。在讨论课内容、作业安排方面,我们将讨论课内容和作业安排同老师授课内容紧密结合,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吸收课堂知识。我们把讨论课分为“批判性阅读”、“批判性讨论”、“批判性写作”和“批判性评议”四个环节,分别锻炼同学们论文阅读、观点讨论、论文写作和论文评议四个方面的能力;每次作业都在前一次作业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以帮助同学们逐步地完成期末论文。


一个学期的助教工作除了让我收获很强的意义感外,也让我有所成长,大家就“是否应该限制人工智能发展”主题的很多看法使我深受启发。在学习这门课程时,我的建议是可以在其他课程中有意识地去运用本课程介绍的论证分析和评估的方法。欢迎同学们继续选择“批判性思维与论证问题”课程,期待又一次和大家共同成长!


荣嘉骅


“《功利主义》研读”课程助教

哲学学院23级硕士研究生

获奖感言

作为核心课程“《功利主义》导读”的助教,获得优秀助教奖项,我感到非常荣幸。首先要感谢任课老师罗亚玲老师和另一名助教唐滋芃同学的帮助,其次要感谢修读这门课程全体同学的一学期的陪伴。


作为一名本课程助教,除了平时上大课的跟课,让我感受最多的还是和同学们一起进行小班讨论。我认为,小班讨论是同学们思想碰撞交流的最好机会,也是对助教同学知识功底和组织能力的考验。


从工作内容来说,我认为在小班讨论方面需要注意两点:


1.在公平前提下的自由讨论氛围


小班讨论很容易变成一部分人的“秀场”,如何调动尽量多的同学进行最基本的思考和发言,是考验助教组织和设计的功夫。做好发言统计和引导是助教小班工作的基本功,同时,设计一个基本公平有效的发言讨论机制也很重要。


2.帮助同学理解的课前功夫


经过这次课程,我发现如果助教同学能够在课前为同学提供一些小班讨论思考和讨论的路径,会很大程度降低讨论的门槛,增加讨论的热烈度和趣味性。


我很高兴能够看到大家在课堂上收获朋友和一些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比起刻苦钻研,我更希望大家能通过本课程收获一颗种在心里的哲学的种子,这一定会结出令漫长人生都芬芳的花朵。我也建议以后修读该门课程的同学,能够在建立起基本的哲学思考和写作方法后,尽量多元地去探索和想象。哲学永远不会教给你正确答案,而是打开更多新世界的门。


3

优秀助教团队代表获奖感言 

“论法的精神”助教团队


团队成员

哲学学院22级硕士研究生 刘思妤

哲学学院22级博士研究生 李璐

哲学学院22级硕士研究生 张哲鹏

哲学学院23级博士研究生 施尉

获奖感言

我们助教团队的优势是有着跨学科的背景,包括法学、哲学、物理、化学、文学等,所以能更好的照顾到通识课程中不同专业的需求。也是因为背景与风格上的迥异,我们在每次组织完课之后都会有一个短暂的经验交流,因此我们的合作可以说是非常互为补充的。


《论法的精神》在启蒙时期具有开创性,因为它强调法律和政治制度应适应特定的社会、文化和自然环境,而非单纯依赖于宗教或传统。这一思想打破了封闭的政治观,其中关于权力分立的理论至今仍是许多现代民主国家宪法设计的基础。如今,我们回到这部经典,不仅是为了理解启蒙思想如何推动现代性,更是为了反思现代社会在全球化、民族国家的兴衰中,如何处理法律与多样性的关系。其次,《论法的精神》中的诸多议题在当代政治哲学中仍有回响。更重要的是,在今天的世界,面对权力集中、民主倒退、局部战争等现象,我们可以回到孟德斯鸠对自由、平等、民主的定义中,探索每个议题的丰富层次。


对于来自不同学科的学生,我们建议大家在学习过程中不必局限于特定的政治哲学视角。孟德斯鸠的思想是跨学科的,因此可以结合自己的专业背景,包括地理、历史、法学、经济学等,期待同学们都能在讨论课中为大家补充不同的学科视角。其次,阅读《论法的精神》时,建议带着问题意识去探索,例如:权力分立如何体现在现代政治制度中,从当今现实来回看,这种权力分立的制度设计存在哪些潜在的问题?孟德斯鸠如何协调自由与平等的关系?政治品德为何在启蒙语境下被强调,而我们今天的民主制度如何应对其内在缺陷?法律如何同时支持民主与限制民主的暴力倾向?……此外,我们也鼓励同学们利用当代新兴的理论资源,尤其是结合当下国内外政治现象,去反思孟德斯鸠理论的合理性与局限性。通过这门课程,我相信学生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孟德斯鸠的思想,并在当代政治哲学的背景下汲取启发。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导读” 助教团队


团队成员

哲学学院22级博士研究生 朱耷锦

哲学学院20级硕士研究生 闫建微

哲学学院21级硕士研究生 张曾扬

获奖感言

参与本课程的助教学习到了许多新的知识,主要是因为我们三位助教有机协调合作。老师根据每位助教的特长和经验,分配具体的工作任务,确保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助教根据小组进行分工,尽量保证工作量的一致。我们通过微信群进行实时沟通,确保所有团队成员都能及时获取最新信息和反馈。每次线下课程,老师和助教也会共同讨论遇到的问题。教师确定期中论文和期末试卷的评分标准,助教按此标准进行评分。助教之间对拿不准的评分进行讨论,无法做出最终决定的再由老师决定最终评分。遇到复杂问题时,助教团队和教师共同讨论解决方案,确保问题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


三位助教按照各自所带小组对学生进行划分负责,朱耷锦负责123组,张曾扬负责456组,闫建微负责789组。如果同学遇到了学术问题,可以向本组负责的助教咨询。在期中论文写作阶段有非常多的同学对论文写作相关问题进行了咨询,例如论文格式、参考文献等,助教都做了完善而全面的解答。在碰到学术外的课程相关问题时,我们会咨询负责该板块的对应助教。学术问题助教层面可以独立解决,遇到助教单人无法解决的问题时,我们会在四人(三位助教加上任课教师)的助教群进行讨论,得到统一解决方案之后再进行回应与处理。同时,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同学,助教会进行主动的询问与沟通,保证同学能够跟上课程的进度。如本课程有一名藏族同学,在论文写作方面有很大的困难,负责该组的助教闫建微进行了跟进。一方面了解了这位同学存在的语言、学术水平障碍,对其进行了辅助与赋能,另一方面也对她进行适当的鼓励,帮助她从无法独立完成论文到考试时能写出良好的简答论文,这是我们能看到的进步。


关于本课程的感想有三点:

一、三位助教一定要有机结合,在课程之外多进行线上与线下的沟通。经验丰富的助教要多引导、帮助经验较少的助教,经验少的助教也要主动询问学习。


二、对同学要主动询问关怀。很多同学意识不到自己存在的问题,也有很多同学虽然意识到问题但是不好意思表达出来。这时候助教应该要及时跟进,辅助同学解决问题。同时也要照顾到学生的情绪,以辅助者而非命令者的姿态来帮助同学。


三、与任课教师也要多进行沟通。担任助教工作总会遇到或大或小的问题,问题出现在自己能够解决的范围之内时,可以自己进行解决,尽可能减少总工作量;遇到比较棘手或者自己不能处理的问题时,一方面可以与其他助教沟通,另一方面也要采纳任课教师的建议。日常课程之中要做好学生反馈的收集,整合之后及时反馈给任课教师,做好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联通。

“《法哲学原理》导读”助教团队


团队成员

哲学学院22级博士研究生 杜量

哲学学院23级博士研究生 张可旺

哲学学院23级硕士研究生 秦雯洁

获奖感言

能够获得优秀助教团队的称号是对我们助教团队一学期工作的最大认可。虽然原著类导读课程的助教工作并不轻松,但我们最终还是圆满地完成了相关工作,这归因于我们良好的协作机制,不仅包括与老师、学生之间的协作,更包括三位助教之间的内部协作。我们的分工相对来说比较合理,三人分别主要负责与任课老师对接、与学生对接以及协调讨论课,如果遇到工作上的困难,我们也会在团队内部相互交换意见并共同解决问题,大家各司其职、互帮互助,这样才得以有效率地完成了课外老师与学生的沟通以及组织课外讨论课的相关工作。我们的一些工作经验如下,希望能对后面的助教团队有所启发:


1)助教相互间要积极交流,相互信任。新助教可更多借鉴老助教经验,老助教则需要尊重新助教的自主性和个人偏好;要完善分工合作机制,就协作工作积极交流协商。


2)助教在组织讨论课时应当明确讨论课的定位,讨论课是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吸收课堂上的知识,并拓宽相关思考方向,因此需要与学生多产生积极的互动,在互动中了解学生的相关情况,然后因材施教,寓教于乐。


3)助教在确定讨论课的组织形式时,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合适的形式,一个团队内部可以尽量采用不同的形式,在过程中也可以根据学生们的反馈及时调整。在本学期的讨论课中,我们团队三人的组织形式与风格就比较多元,包括:助教领读、头脑风暴、原著围读、学生领读等,均收获了不错的效果。


4)与课程内容息息相关的讨论稿是检验判断学生对课程内容以及对原著文本理解消化程度的风向标,通过观察学生们的讨论稿的整体水平能帮助助教判断学生们在哪些文本和概念的理解上存在困难,从而能针对性地去解决学生们的问题。


最后,我们非常感谢通识教育中心、汪行福老师以及各位选课的同学对我们工作的支持与认可。之后,若有机会,我们也会继续在助教岗位上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内容转载自“复旦通识教育”

编辑 | 张羽宁

责任编辑丨汤克凤 隋艺菲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