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大平台+”深化演化 创新项目整装再出发丨创新的足迹
为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以及创新链的有机衔接,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持续开展深化产教融合模式的探索实践工作。
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坚持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顺应技术革命和产业升级的方向,对接教育综合改革和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需求,在先进技术、应用文科和国际合作领域,先后实施了一批产教融合项目,以平台化、网络化、生态化思维推动产教融合理念和实践创新。
战略对话谱新篇
为促进已有产教融合项目规范管理和高质量运行,近日,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组织各项目合作伙伴召开战略对话会,结合项目情况与合作伙伴共同策划了“创新的足迹——产教融合项目暑期大练兵活动”,旨在通过交流对话、暑期活动等方式,不断推进并优化项目。
会上,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主任陈锋就各个项目情况结合产教融合总体发展趋势,提出向“大平台+”演化的明确要求。全体合作方参与了此次对话会,共同研讨如何持续推动项目向集成化、平台化和生态化的目标不断深化演化。
平台演化新征程
会上,各项目合作伙伴详细汇报了项目进展情况,围绕相关情况,双方就下一阶段的推进计划和发展构想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探讨。
部分产教融合项目现已实行常态化申报 >> 点此查看
项目
01
中兴通讯ICT产教融合创新基地项目
中兴通讯ICT产教融合创新基地项目是开展较早的产教融合项目,已进入常态化申报阶段,目前入选院校数量达66所,设计了1200+课程,出版了40余本教材,孵化了60余支双创团队。同时举办了两届《全国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类专业青年教师授课竞赛》、《通信网络部署与优化设计大赛》,覆盖上百所高校。
项目从三方面推进产教融合:
☞ 一是共建深度产教融合的应用型专业,协助地方高校推行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能力培养为中心的育人模式。
☞ 二是有效提升师资队伍实践教学及应用研究核心竞争力,教师通过企业培训获取专业资格证书。
☞ 三是实现校企合作协同科研体系,通过搭建双方合作共享科研实践平台,企业前沿成果倒灌到校,校企共同进行科研探索。
项目
02
“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产教融合促进计划
“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产教融合促进计划目前已进入常态化申报阶段,已确定河海大学等36所院校为项目首批意向合作院校。截至目前,已培训教师300余人,出版相关教材7本。
该计划将在全国范围内遴选百所院校,打造集智造类人才培养、科研创新、产业服务于一体的智能制造应用创新基地。创新基地将以校企共建的“数字化工厂”“智能制造学院”“智能制造技术中心”三位一体的创新平台,共同助力“中国制造2025”伟大中国梦的实现。
项目
03
数据中国“百校工程”项目
发展又好又快,成果显著
目前入选数据中国“百校工程”项目的院校覆盖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建立了近30所曙光瑞翼大数据学院,服务近6000名学生,正在开展的大数据应用科研项目共93个,通过答辩的建设院校共计62所,其中23所院校已通过验收成为项目院校。
带动了合作院校教学与科研能力全面提升
该项目不断深化提升了大数据专业教学能力,在教材出版、线上教育、运营服务能力等方面发力。同时,“政校企”“校校企”“校地企”等不同模式的协同科研项目逐步落实落地。
打造开放共享超级平台 推动产教融合向科教融合迈进
联合上海数学中心共建数据科学与人工智能联合实验室,打造国际领先水平的协同科研超级平台。目前已就“三横一竖”的生态组织结构建设、平台搭建与项目导入机制及率先开展协同科研工作的重点方向(医学影像的集合分析、物流大数据、机场规划民航配件等优化问题)等内容达成共识。
推进计划:
☞ 加快落实数据联网工作,深度挖掘数据资源,在迭代演化中加快技术整合。
☞ 加快从“大数据+”向“大平台+”提升,在数据节点连接成网的基础上,加快大项目引领,实现“大平台+”。
☞ 加快大场景应用的突破。聚焦某几件事情,在短时间内实现大应用场景突破,带动大平台发展。
项目
04
中美产教融合+高水平应用型高校建设项目
首批试点院校建设工作稳步推进
中美产教融合+高水平应用型高校建设项目经过近两年探索,已形成一套相对完备的中美产教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首批签约的7所试点院校已进入专业课授课阶段。中美高等教育互通平台一期建设完成,已通过多方内部测试。国际产教融合+高水平应用型高校建设工程中美绿色教育合作研讨会顺利召开,中美产教融合研究院正式揭牌。
建立互通平台,促进资源对接
将继续拓展中美高等教育互通平台,邀请区域知名企业参与中美高水平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深度开展院校对接产业需求和新合作办学等合作模式,发展建设PSM专业科学硕士项目,加强绿色教育发展规划。下半年计划落地院校11所,并积极拓展中美院校和企业资源。
推进计划:
☑ 建立从“点到网”的思路,在“点”上进行深化、延伸;
☑ 做好实验院校对接、双区对接和中美互通平台对接;
☑ 以开放思路整合资源;
☑ 设立更大应用场景;
☑ 充分利用好中美产教融合研究院的平台及公益性;
☑ 聚焦普遍性、技术性及产业发展领域需求,同时要注意风险防控。
项目
05
科学工作能力提升计划(百千万工程)
科学工作能力提升计划(百千万工程)于2017年2月正式启动试点院校申报工作,目前项目运行平稳,已有7所项目院校完成了建设工作,并进入到了教学运营实施阶段,另外还有6所项目院校正在紧张筹建中。项目在国内高校应用转型改革中的影响力不断扩大,成为全国产教融合、文科应用转型改革的一个典范项目,培养了满足国家治理现代化与新兴产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文科人才,推动了应用文科转型发展。
推进计划:
下半年将持续帮助项目院校完成建设工作,并接收新试点院校的申报。同时还将推出“线上职业训练平台”,该平台可为在校及毕业生提供全流程线上工作能力提升训练服务,满足5万人同时在线使用。
项目
06
国育华渔VR世界实验室项目
国育华渔VR世界实验室项目目前已进入常态化申报阶段,目前已经公布26试点院校名单,其中与相关学校共建的VR学院已经开始招生。
项目以共建VR技术实验室为核心,拓展建设人才培养中心、行业应用中心、教师培训中心、认证中心、创新创业孵化平台等若干类功能中心,构建“1+X”的生态体系。实验室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滚动发展”的原则进行建设,优先布局旅游、医疗、建筑、家居、动漫游戏、摄影等VR资源急需行业,促进“VR+教育”“VR+行业”融合发展,为VR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推进计划:
☑ 点面结合,加大推进力度,通过项目,带动学校认知发展,同时把点连接起来,发挥社区网络作用。
☑ 设计VR小镇,发挥小镇多元功能,建立高等教育产教融合基地和基础教育综合实践基地。
☑ 打造高职院校智慧学习工场样板,形成模式,加以推广。
☑ 推动VR与西南旅游项目、应急领域等的融合应用,推进合作伙伴之间的相互合作。
项目
07
中欧/中澳/中新产教融合+高水平应用型高校建设项目
从“中英”到“中欧/中澳/中新”全面升级
中英产教融合+高水平应用型高校建设项目于2018年5月全面升级为中欧、中澳、中新产教融合+高水平应用型高校建设项目,现已开放常态化申报。
项目有序推进,成果初显
2017年5月项目启动以来,已签约中外方院校各12所,引进了127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完成了25套致省厅报批材料、20套集省厅及专家意见的人才培养方案修改以及124个中外学校专业匹配和课程对接。
进一步深化国际合作资源对接,联合打造国际应用型产教融合基地
下半年,项目将积极建立与荷兰、新西兰、芬兰、澳大利亚等国相关院校的联系。在中心与新西兰政府间伙伴关系办公室签署的《关于促进产教融合创新发展的安排》基础上,着重开发新西兰教育资源,联系新西兰研究型大学和理工大学,并计划于下半年签署第三批国内项目院校。
推进计划:
☑ 建立中英教育合作平台,做好转化和持续不断的赋能
☑ 将企业深度融合到平台和项目中,赋予合作项目更大的活力、开放性和持续演化的动力
☑ 注重平台对平台的对接,通过和地方政府合作,发挥地方政府的积极性。
☑ 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形成双向、三向的交流。
项目
08
新一代信息技术“智慧学习工场(2020)”项目
该项目确定了辽宁科技大学等27所新一代信息技术“智慧学习工场(2020)”项目试点院校。目前作业系统、线上直播系统陆续上线运营。
新一代信息技术“智慧学习工场(2020)”项目是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推出的第一个基于学科专业集群的智慧学习工场实验项目,实现了资源技术高度集成, 传统教学课程体系的颠覆重构,以及与新的学习方式相匹配的空间结构的全新设计。
该项目是综合应用信息技术,高维度解决教育痛点问题的产教融合新模式,其内容涵盖新一代信息技术实践平台顶层设计、ICT 行业前瞻技术转化、智慧学习创新、课程资源开发、专业认证评价、创新创业、产业服务与就业等。
推进计划:
☑ 注重总结经验,强化示范引领作用——提炼模式,将好的做法经验与各项目学校分享。
☑ 强化协同,增强平台效应——通过大的互联网平台、科研平台、社会服务平台之间的相互对接,发挥平台效应。
☑ 进一步开放平台,整合资源——发挥平台开放性和多样化特点,通过各方参与,增强平台活力。
☑ 5G时代教育的变革方向研究——很多模式都建立在4G基础之上,5G的到来会带来什么样的变化?中心将与合作方共同研究,占领未来技术变革制高点。
项目
09
新金融智慧学习工场(2020)项目
“新金融智慧学习工场(2020)”项目是由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设计,联合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汉唐教育集团共同建设实施的基于金融学科专业集成和全要素场景建构的集成性教育平台。具备以金融学习者能力为本位的成长流线和现场与虚拟教育融合的金融职业场景,提供金融智慧学习的基础机制,是具有产教融合、开放连接的空间结构、自我演化的创新生态等属性的高等学校金融学科的内核平台。为经济金融领域人才培养、创新创业、产业服务提供产教融合的载体,促进金融专业集群的整体升级与创新发展,促进新金融发展的全要素供给创新。
目前已完成试点院校申报工作,下步将召开项目评审会,在申报院校中遴选首批试点院校进行项目的实施建设。
推进计划:
建成一虚一实两个平台。实体平台以院校为依托,形成智慧学习工场与企业、行业、社区、城市的联动,不断共生发展;在实体平台的基础之上,建立虚拟平台,即虚拟金融市场,与实体平台相互连接,相互融合。
虚拟金融市场是新金融智慧学习工场架构的核心。新金融智慧学习工场未来将通过虚拟金融市场为金融教育提供统一的学习场景。
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主任陈锋表示:
各项目要向‘大平台+’的方向发展演化,以项目、平台到创新生态的思路不断向集成化共享协同的智慧学习工场方向演进。
延伸阅读
暑期“大练兵” 打造产教融合“朋友圈”
在项目纵深发展的同时,各产教融合项目合作方将积极利用暑假时间开展了教师教学能力大比武、行业应用能力大协同,学生真才实学大演练等10项活动,在活动中取长补短、比学赶帮、协同并进,在中心平台下,共同打造产教融合“朋友圈”。
欢迎长按二维码关注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官方微信——教育之弦!我们将竭力为您提供权威、有料、有趣的教育信息服务。
更多精彩请长按二维码关注中心官网
网址:http://www.csdp.edu.cn
电话:010-66093417
传真:010-66093444
邮箱:csdp@moe.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