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学习工场2020建设标准指引》答记者问(上)
7月29日,由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主办的《智慧学习工场2020建设标准指引》发布会在北京召开。会议宣布,从即日起实施智慧学习工场2020建设标准的指引、认定、咨询和培训等工作。
会后,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主任陈锋就《智慧学习工场2020建设标准指引》进行了答记者问。
“教育之弦”将此答记者问分为上下篇发布,以飨读者。
《智慧学习工场2020建设标准指引》答记者问(上)
智慧学习工场是一个全新开放的新型教育的实验平台,体现了因需而智、高度集成、能力本位、灵巧学习、高维跃迁、动态感知、数据智能、开放共享、无限连接、自主演化等重要特征。在这一富于创新的动态演化过程中,更要增强标准意识和标准观念,提升运用标准的能力和水平,发挥标准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形成可观察、可量化、可比较、可评估的用以指导创新的标准机制。
在全面推进院校、企业、产业园区、科技高新区自建或委托专业机构共建智慧学习工场的进程中,标准既是方向指引,也是行动指南,起到了以下作用:
智慧学习工场建设中可对照、可量化、可监督、可比较、可激励的规范,指导智慧学习工场建设方配置资源、提高效率、推进治理、催生变革的工具;
标准用以衡量智慧学习工场建设质量、智慧程度、发展水平和全球竞争力的尺度;
标准作为多区域、多行业、多类型智慧学习工场之间交流协作的基础性、通用性语言,为智慧学习工场的探索者和实践者搭建了公共话语体系。
在总结了多层次、多类型智慧学习工场的经验基础上,智慧学习工场2020标准化工作不断加强,在前期已制定并试点了部分标准。实践证明,《智慧学习工场2020建设标准指引》考虑了发展实际、演化方向和类型特点,有效处理好统一性和特色化、必要性和可行性、刚性约束和鼓励创新的关系,并给相关方预留了探索创新的合理空间,发挥了重要的规范、引领和保障作用。
《智慧学习工场2020建设标准指引》包括了顶层设计、体制机制保障、赋能学习者、智能基础设施、开放融合生态等5个主要维度;进一步分为工场大数据、知识信息流、集成化平台、生态合作网络、学习者能力验证和评价、共建共享机制、课程供应链管理机制、协同创新和社会服务等18项一级指标;并对每个一级指标进行细化设计,拓展成为96项具体可实操的二级指标细则。
其中,顶层设计是先决条件,体制机制保障是创新动力,赋能学习者是核心目的,智能基础设施体系是关键载体,开放融合生态是发展保障。
第一部分顶层设计
顶层设计是推进智慧学习工场各类试验项目向更高、更远、更新、更精、更实、更深方向发展的先决条件。建设方要——
■ 坚定以智慧学习工场为内核驱动学校形态整体变革的理想信念,从学校的整体规划入手,使智慧学习工场理念嵌入高校的每一个单位元素,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
■ 坚持以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智慧学习工场2020的总体框架为指引,统筹规划数字化、智能化资源平台,推动学校编成改革,集聚教育创新的全类要素,推动教育形态变革;
■ 坚守智慧学习工场建设的标准操作流程和质量保障环节,以质量立身、以实效取信、以价值聚力、以创新破障。据此,编制组确定了总体定位、方案设计、支撑措施三项规划设计要点。
第二部分体制机制保障
体制机制保障是建设智慧学习工场的创新动力。智慧学习工场是基于新技术、新思维构建的新型学校形态,其建设和应用需要体制机制的创新、强有力的领导与决策机制和激励机制、开放的专业服务机制,以及完善的投入与保障机制。
据此,编制组确定了共建共享机制、教师和管理团队建设机制、课程供应链管理机制,以及咨询、服务和指导机制四项机制改革方案。
第三部分赋能学习者、服务人的全面发展
赋能学习者、服务人的全面发展,是智慧学习工场的核心使命。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智慧学习工场的教学中,学习者是学习任务的首要承担者,强调唤醒和凸显学生的主体意识,驱动和激励学习者自主学习,重点放在学习者的价值观、心智、能力、学习行为、成效反馈等流程、机制和方式等全要素上,为学习者全面发展、灵巧学习和终身学习提供条件,从单纯的知识技能讲授走向以能力为本位,能力训练、合成和验证、职业体验和启发、创新创业赋能、持续学习辅助等全方位的人文关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据此,编制组确定了学习流程、机制和方式;学习者能力验证和评价;持续性的职业和社会体验、认知和辅导;创新创业教育五项创新培养举措。
第四部分智能基础设施
智能基础设施体系是智慧学习工场建设与应用的“关键平台”,包括校园硬件环境、大数据设施、知识信息流载体等,在泛在信息全面感知和互联的基础上,全面整合校内外的资源,实现人、物、校区、园区、城区、企业功能系统之间无缝连接与协同联动的智能自感知、自适应、自优化,从而智能识别师生群体的学习、工作情景和个体的特征,将学校物理空间和数字空间有机衔接起来,为师生建立智能开放的教育教学环境,形成“可感知、可分析、可研判、可干预、可自愈、可赋能”的新型学习环境,改变师生与学校资源、环境的交互方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
据此,编制组确定了基础底层设施、集成化平台、工场大数据载体和知识信息流体系四项关键枢纽性设施保障。
第五部分开放融合生态
开放融合生态是智慧学习工场汇聚、优化配置资源的重要支撑,也促使智慧学习工场更加紧密地支撑产业转型、助力区域升级、服务社会发展,实现可持续的正反馈激励。通过集成应用云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的等新兴技术,智慧学习工场打破时空壁垒,拓展教育维度至社区、工厂、田间、科研院所、创业基地等更加广阔的社会自然空间,智慧学习工场将搭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集成、产业支持、转化应用、文化传承与创新和社区服务综合集成、开放共享、融合互生、因需而智的综合性开放融合生态,为新教育形态演化无尽的可能性,为社区繁荣、区域振兴和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据此,编制组确定了生态合作网络搭建、协同创新和社会服务、继续教育和社区服务三项重点建设任务。
解读智慧学习工场2020建设标准的具体条目,可从内涵解释、痛点分析和评价认定这三个角度,进行初步分析。
以“职业认知和社会体验”模块中的条目为例:“10-2职业体验、认知,就业指导和支持应当贯穿始终,设计在整个人才培养流程中。”
应开展学生的专业解读、职业规划、职业体验、职业价值观培育、能力成长路径辅导和心理辅导等工作,在帮助学生达成专业教学要求的同时,实现学生发展职业能力和各项社会技能。在各项指导活动中,学生的职业体验、职业能力、职业道德的指导是重点,其它专业教学活动也应从不同侧面予以支持。
专业任课教师应在学生学习指导工作中发挥主力作用,结合课程教学开展学习指导工作。学习指导应实现以下目标:首先,应该让学生清楚专业的学习要求,知晓毕业时能够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并对实现毕业后职业发展路径、职业所需能力、职业应有道德有所了解;其次,应该让学生明白每 一门课程的地位和作用,在自身能力的合成与淬炼中的定位,了解课程专业学习与职业发展、能力成长要求的关系,增强学习者的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最后,应该建立起良好地师生沟通渠道,使学习者在学习中遇到问题时,无论是专业问题、职业问题、发展问题、心理问题,都能够方便地寻求帮助。能力路径辅导、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心理辅导、价值观培育等工作应该与学生达成毕业要求相联系,促进学习者的终身发展。
1
学生学习指导工作不能围绕能力培养的要求,学生对专业课程在能力培养和职业发展中的作用意义不了解。
学生的专业指导、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心理辅导等各项工作未能建立联系,相互脱节,甚至互相干扰。
教学模块不能承担学生学习指导的主要责任,职业价值观等培育,仅依靠学生工作队伍,教书与育人相脱节。
4
任课教师缺乏产业界经验,不能够很好地帮助学习者获得职业体验、能力路径和职业规划。
教学模块缺乏产业实际操作环节,不能够帮助学习者在“真学真练”中形成实践技能。
1
专业向学生解读培养方案的情况。是否有专门的工作环节向学生全面解读培养方案,帮助学生了解专业培养目标、能力图谱、课程体系、职业路径及其相互关系。
专业对任课教师开展学生学习指导的工作要求和政策支持。是否明确任课教师在学生学习指导工作中的主体责任,明确学习指导工作的具体要求(能力模块、职业模块、专业内容、职业体验频率、职业演练方法等),明确学习指导工作的政策支持(实习实训条件、工作条件配备,工作量认可等),是否有证据证明教师知晓上述工作要求并能有效执行。
学习者专业指导、能力成长和职业发展的关联度。任课教师是否向学生解释课程教学大纲,说明课程目标、培养要求、能力图谱和职业前景的关系,是否有证据证明学生能够参照课程目标、能力图谱、专业要求和职业技能,评价自己的学习效果,评价教师的教学活动。
4
专业的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心理辅导等方面的工作是否有制度、人员和条件保障,指导工作是否能够与学生毕业要求相联系。
Tips
明日,“教育之弦”将继续刊发答记者问下篇,请持续关注!
长按识别以下二维码,下载安装“教育之弦”APP,获取更多消息。
欢迎长按二维码关注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官方微信——教育之弦!我们将竭力为您提供权威、有料、有趣的教育信息服务。
更多精彩请长按二维码关注中心官网
网址:http://www.csdp.edu.cn
电话:010-66093417
传真:010-66093444
邮箱:csdp@moe.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