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心麻了”:主动选择的「情绪无能」,你中枪了吗?

月食APP KnowYourself 2023-05-25

策划、撰文 / Chris 、纯纯
编辑 / KY主创们

前几天,朋友看了我写的后说,他很久没有体验过这么鲜明的情绪了。

工作以后,生活压力越来越大,他已经慢慢学会不去感受自己的情绪,让自己尽量处于一种冷静的状态里,这样情绪没什么起伏,也对感情有关的事情越来越提不起兴趣。

朋友的这种感受并非个例,和编辑部的同事们讨论后发现,大家身边竟都有不少朋友处于这种淡漠的状态里,并且,很多人是主动选择让自己变成这样的。

Ta们究竟是怎么了?为什么会任由自己处于疏离的状态中?Ta们在生活中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有没有哪些方式可以帮助到ta们呢?

来看今天的文章。



个失去了情绪的人是怎么样的?

从表面上看,没有情绪的人是非常稳定的,旁人几乎感觉不到ta们的情绪变化。但其实,ta们是通过主动隔离自己的情绪,来达到这样一种状态。时间长了,ta们甚至会失去调动情绪的能力——成为“情绪无能”。

这种无法体验到情绪、表达情绪的状态,也称为情感麻木(emotional numbness)。心理治疗师Dr.Mayra Mendez将其定义为:将情绪拒之门外,可能会使人感受到缺乏情绪反应的心理情感过程。

当一个人处于情绪无能的状态时,一般会出现以下7个典型的表现:

  • 与他人之间有很强的距离感;
  • 曾经最喜欢的活动,现在觉得索然无味;
  • 不管发生什么事情,都不会有太强的情绪反应;
  • 身体上和心理上都感觉十分平淡;
  • 无法真正参与生活的无力感;
  • 很长一段时间没有体验到快乐的感觉;
  • 比起和朋友聚会,更愿意自己独处。

“我经常觉得自己是隐形的,就像一个幽灵,我看着家人们互相交流,却感觉有一个无形的东西阻止我加入。我就像一艘不被察觉的潜艇,用声纳捕捉着别人的情绪。然而,如果你问我自己的感受是什么,我却无法告诉你。”

总之,情绪无能的人是处于一种“不愿意感受、分享自己的情绪,或对他人的情绪做出反应”的状态。

当一个人处于这种状态时,ta的人际关系会遭到极大的挑战。甚至会慢慢形成情感迟钝的人际关系模式,导致共情能力的减退和丧失,变得过度冷漠(Kerig et al., 2012),这又会进一步致使与他人的人际连结减弱,恶性循环,直至人际关系难以再维持。

这对ta们的职业发展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因为ta们会感觉没有值得信任的伙伴。



么,为什么人们会选择
「情绪无能」的状态呢?

在这个充满压力和焦虑的时代,很多人都向往着成功,在竞争和内卷中,似乎只有“赢”是最重要的。于是,在情感上暴露自己的感性,常常会被认为是软弱的——因为它们和强者稳定、强大、坚定的形象背道而驰。

于是一部分人将“情绪无能”作为一种自我保护策略。

Ta们通过把自己的情绪“阉割”,来避免高压环境带来的抑郁和焦虑。并且,ta们发现自己展现出无情绪的状态时,竟是符合社会文化对强者的期待的(尤其是社会对男性性别角色)。

不仅如此,研究还发现,高焦虑的状态和回避情绪(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有关(Tull et al., 2004)。也就是说,当一个人长期处于紧张、恐惧和担忧中,很有可能需要通过在自己的情绪上变得更回避和封闭,来应对压力。当人们体验到疲惫不堪时,可能会感觉不到自己的情绪和感受(Weilenmann et al., 2018)。

所以,对一些人来说,情绪无能是一种日常生活策略,能够在不影响自己社会功能的情况下,将自己从激烈的情绪体验中拯救出来。

如果最近的你也正处在紧张、恐惧和担忧等强烈的负面情绪中,并且除了“回避情绪”之外,还不知道如何进行有效的情绪管理,欢迎你来看看KY测评出品的心理测试:【情绪自由度检测报告】

在这个测试中,我们将用九大维度系统评测你的情绪能力,帮助你远离「情绪无能」,获得「情绪自由」。


👇长按下图,进入测试👇


而对另一部分人来说,「情绪无能」或许有着深层的原因:

1)童年消极的成长经历,使ta们习得了情绪无能的应对模式

通常是一个人在很小的时候,一次又一次地得不到情感回应时——尤其是在性格形成期——为了保护自己,在情感上变得封闭是很自然的。

研究表明,童年时期遭受到情感虐待或身体虐待的人,成年后更可能经历情感失调,包括陷入情绪无能的状态(Dvir et al., 2014)。这是因为对ta们来说,情绪无能是一种保护性的应对机制,以保护好自己不彻底崩溃。

2)在过往的经历中遭受严重的创伤,并且没有得到有效的处理和干预

青少年时期的情绪模式往往会影响成年后的人际互动体验。根据Freyd(1996)的观点,一个人如果在青少年时期经历由“重要他人(significant others)”带来的人际创伤,可能致使ta在成年后更加频繁地使用情绪无能的策略,以防御可能的伤害。

另外,当一个人心中有未被好好处理的情感创伤时,也可能进入情绪无能的自我保护模式。比如,面对重要他人或宠物的离世时,人们可能会经历一段与自己的情绪感受完全脱节的时期(Shear, 2012),为了逃避创伤,主动隔离自己的感觉。

不管是以上哪种原因,情绪无能的状态带来的好处是,能够很大程度上达到ta们自我保护的目的,当一个人处于完备的防御姿态,ta便可以规避所有可能的伤害,也不再需要体验负面情绪的痛苦。

然而,当一个人选择把情绪带来的可能的负面结果都规避时,其实是以同时放弃情绪带来的愉快、幸福和深度连接感作为代价的。



「情绪无能」会给人生
带来诸多负面的影响

1)情绪无能的人,也可能发展成爱无能,会在建立长期稳定的亲密关系中遇到很多困难。

情绪无能的人往往会觉得关系是一种挑战。Ta们会害怕亲密——难以分享内心深处的感受和想法。在亲密关系中,伴侣们可能每次试图接近时都“碰壁”,亲密感始终是缺失的。

2)情绪无能的人,难以建立值得信任的友谊和伙伴关系。

与情绪无能的人互动时,常常会感觉ta们是复杂的、难以沟通的,ta们往往会回避深入的交流。这导致情绪无能的人很难在社交场合建立有信任感的、值得托付的友谊。Ta们的社交关系往往是浅尝辄止、浮于表面的。

3)情绪无能的人,看不见真实的自己,也缺乏真诚的人生体验。

一个真诚的人,即使遭遇负面事件,也是勇于探索自己心中的恐惧、不安全感等各种情绪,和自己的人生保持一种自洽的关联。但在情感无能的人的价值体系里,情感暴露和需求是导致自己脆弱的、自卑的原因,也就是说,ta们对真实自我有一种恐惧。

Ta们尽可能地回避了一切真诚感受、探索的机会,以被动的方式逃避人生的种种课题。最终,ta们再也看不见真实的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的想法、感受和欲望究竟是什么了。



果你感到「情绪无能」,
这7个tips或许可以帮助到你

Tip1:调整认知——“It is OK to be not OK”

作家Andrea Owen在书籍《如何停止糟糕的感觉》里写到:“当我们情感麻木时,我们远离自己,远离我们的人性……因为面对这一切——面对我们有缺陷的人性——是不舒服、不确定和可怕的。但这就是我们的全部,这就是我们的解决方案。”

因此,我们需要面对和接受所有的情感体验,否则它们注定会以不同的方式继续在我们的生活中表现出来。

痛苦是正常的,害怕是正常的,不确定、悲伤、孤独都是正常的。It is OK to be not OK. 不要因为自己有某种感觉而评判自己。相反,问问你自己:为什么?这种感觉从何而来?这是什么意思?

Tip2:通过正念,给自己不同的感受命名

你可能已经变得与你的身体脱节,以至于你不知道自己的感受是什么。先停下来,安静正念,然后感受。选择一个词来描述你的感受,比如悲伤、怨恨或焦虑。做“身体扫描”可以帮助你识别你的身体感觉:从头到脚,检查身体每个部位发生了什么。

Tip3:建立自己的“情绪安全基地”

你可以主动创造一个让你感觉到舒适安全的空间,比如,它可以是床头柜上那盏暖黄色的台灯,一旦打开它,你就进入到安全基地——在这里你可以自由地表达情绪,并且体验到一整晚的放松。

Tip4:从衣食起居开始,增加对自我的关怀

你可以通过吃健康、营养丰富的食物,重新连接你的身体,让自己处于最佳状态。这可以帮助到你的情绪调节和改善,也是自我关怀的第一步,它可以确保你拥有必需的日常秩序。


Tip5:尝试更好的管理压力的方法

分析你的应对压力的策略:面对压力时,你用来使自己平静下来的方法是什么呢?

有些人通常习惯用逃避问题、酒精、暴饮暴食等不健康方式来应对压力。觉察你的应对方式是很重要的,这样你就能够把它们替换为更健康的,一次改进一种行为,对创造积极的变化最为有效。

Tip6:向身边最信任的人或专业人士寻求必要的帮助

尝试联系那些让你感到安全的人,ta们可能会帮助你建立联系,你可能会在倾诉的过程中得到慰藉和释放。但注意不要让别人关于“你应该如何感受”的想法,变成你现在的感受。

如果你感到求助身边的人有些困难,也可以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在专业的干预下,你可以学习到更健康的应对策略。

Tip7:最后,你需要知道健康的情绪感受是怎样的。

对于那些已经处于情绪无能状态很长一段时间的人来说,识别、处理不同的情绪可能是困难的。那么,一个能够去体验感情、和世界真实相处的人是什么样的呢?

  • 最大限度地体验自己的感受,并能与他人分享这些感受;
  • 向他人表达你真正的需求;
  • 真正地接受人际关系中来自他人的信任、支持和爱;
  • 在生活中与他人分享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愿望。

虽然上面的这些描述,可能对现在的你来说,既困难又危险,但它会带来的回报,也一定会是前所未有的令人满足——感情困难又危险,却也是最值得的。

愿你在人世走过的这一遭,能够淋漓尽致地去体验。

以上。
 
今日互动:你有过「情绪无能」的体验吗?

点点「在看」,共同学习克服“情绪无能”~


References:

Dvir, Y. ,  Ford, J. D. ,  Hill, M. , &  Frazier, J. A. (2014). Childhood maltreatment, emotional dysregulation, and psychiatric comorbidities. Harv Rev Psychiatry, 22(3), 149-161.

Freyd, J. J. (1996). Betrayal trauma: The logic of forgetting childhood abuse.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Kerig, P. K., Bennett, D. C., Thompson, M., & Becker, S. P. (2012). "Nothing really matters": emotional numbing as a link between trauma exposure and callousness in delinquent youth. Journal of traumatic stress, 25(3), 272–279.

Shear, M. K. . (2012). Grief and mourning gone awry: pathway and course of complicated grief. Dialogues in Clinical Neuroscience, 14(2), 119-128.

Tull MT, Gratz KL, Salters K, Roemer L. (2004). The role of experiential avoidance in post-traumatic stress symptoms and symptoms of depression, anxiety, and somatization. J Nerv Ment Dis, 192(11), 754-761.

Weilenmann S, Schnyder U, Parkinson B, Corda C, von Känel R, Pfaltz MC. (2018). Emotion transfer, emotion regulation, and empathy-related processes in physician-patient interactions and their association with physician well-being: A theoretical model. Front Psychiatry, 9(389).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

搜索文章丨心理测试丨招聘丨转载丨合作 请戳菜单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