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史上最全:能帮你保持心态健康的50件小事 (建议收藏!)

月食APP KnowYourself 2023-02-05

策划 / Nico、Alex
撰文 / Nico、Alex、A.R.小点点
本文合作专家 / 心理咨询师:李秀枫、宋文雯、谭静茹、项志成
编辑 / KY主创们

焦虑、抑郁、内耗、松弛感……社交网络上关于「心理健康」的讨论越来越常见了,大家对于心理健康也越来越重视。但如何才能拥有更健康的心理状态,许多人并不清楚。

相比于生理健康,心理健康是更隐性、更难以衡量的。不过,想要维护心理健康,并没有想象中的困难,也不是一定要付出高额的经济成本。一些简单实用的小技巧就藏在日常生活的细节中。

今天,KY采访了四位心理咨询师,并搜集了一些资料,整理出了50条日常生活中维护心理健康的实操tips。

希望这份史上最全的「心理健康维护指南」,可以给你一些重新「支棱」起来的能量。




维护心理健康,
你可以从身体入手


1. 多晒太阳,阳光会让我们分泌更多的血清素。这种被称为「快乐荷尔蒙」的化学物质可以让我们的心情瞬间变好,还可以帮助我们保持专注和清醒。除此之外,阳光还能帮助我们分泌维生素D,进一步做到稳定情绪。

2. 如果是阴天没太阳,你也可以站在浴霸下面晒5分钟。心理咨询师李秀枫说,浴霸本质上是一种“模拟阳光”,帮助我们在没有日晒的日子感受到干燥和温暖。

3. 你还可以在房间里多增加一些暖光光源。研究发现,相比于白光,暖色的灯光,对大脑的刺激更小,我们的情绪也不太会出现激烈的波动(Knez, 2001)。

4. 保证睡眠时长和睡眠质量。睡觉时,大脑清除毒素的速度是清醒时的两倍,充足规律的睡眠是大脑处理「心理垃圾」必要的条件(Xie et al., 2013)。

5. 实在做不到早睡也没关系,把入睡时间和起床时间提前一小时也是有用的。研究发现,早睡早起一小时,患抑郁症的风险会降低23%,我们的情绪状态也会变得更好(Daghlas, 2021)。

6. 心理咨询师宋文雯提到,营养均衡的饮食会直接对我们的情绪产生积极影响,让我们的心理状况更健康。因此好好吃饭,保证营养均衡很重要。

7. 心理咨询师宋文雯看来,心理的紧绷会体现在身体的紧绷上。因此你可以通过感知自己的身体状态来及时觉察心理状态。当你发现自己的身体很紧绷时,学会深呼吸放松,你心理的紧绷也会得到缓解。

8. 找到适合自己的简单运动。心理咨询师宋文雯强调,即使只是简单的拉伸,也可以帮助我们获得更舒服的身体状态,从而稳定情绪状态。




多花点时间,

看清你内心的宇宙


9. 心情不好的时候,可以写写小作文表达自己的情绪。哪怕不发送、不公开也没关系,仅仅是留在备忘录里也有理清情绪、了解自己的效果。当你过段时间再回顾时,你会发现其中的共同点,知道自己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容易有情绪波动,以及你真正在意的是什么(Gunthert & Wenze, 2012)。

10. 心理咨询师谭静茹认为,很多时候我们容易钻牛角尖,是因为我们被情绪淹没,而没有看清客观的事实。她建议我们遇事可以多问问自己,“我脑海中的想法,哪些才是事实,哪些是我的主观感受。”这样能帮助我们尽快从情绪中抽离出来。

11. 接纳自己的拖延,想做又不想做一件事情,是再正常不过的情况。心理咨询师谭静茹说,处于矛盾的状态本身并不是什么问题,我们不必要求自己必须对每一件事都态度坚决、干脆利落。出现矛盾的想法时,试着解读背后的自己的真实想法,能帮助你更好地做决定。

12. 面对自己的错误时,不用急着想怎么改正,每一个错误都是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窗口。当你通过复盘充分意识到错误背后指向的本质问题,你会对自己有更深的理解,从而更清楚自己的长板和短板。

13. 心理咨询师谭静茹建议我们每天要安排15分钟的“Me Time”时间,和自己好好相处一下。安安静静洗个澡,一个人逛超市,或者只是发呆,都能让我们感受到自己给予自己陪伴和安抚的能力。

14. 记录自己每一个不起眼的小成就。心理咨询师谭静茹认为,如果总是盯着不足和缺点,你会成为这个世界上对自己最严厉的法官。在每天临睡前回想自己这一天的小成就,把注意力转移到自己已经「做到了什么」上,自我价值感会不断增强。

15. 感到迷茫时,可以停下来想象一下,你希望自己五年后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再看看现在的生活中,哪些事物在阻碍你成为那个人,有哪些必须习得的技能还没做到。通过思考如何成为未来的自己,你会完成对现在的自己的“指导”(Bandura, 1988)。

16. 每个人的身上都存在着一些由基因决定的特质(McCrae et al., 2000),它们来自父母的遗传。因此多观察你的父母,你会看见一些隐藏在你外表之下更加真实的性格特点,更理解你现有的行为模式。




学会从外界「借来」能量,

安抚内心


17. 心烦意乱时,心理咨询师李秀枫建议可以整理房间,重新收纳家里的物品。这些行为都可以帮助我们恢复内心的秩序。

18. 每个人都需要找到自己的小生境(restorative niches),在其中我们能恢复自己最自然、最放松的状态。比如有些人宅家就能充电,有些人需要去露营才感到放松。当你感到疲惫和压抑时,要及时钻进小生境里,恢复内心的元气。

19. 调整你的嗅觉环境,给自己挑选喜欢的精油或香薰吧。人类每天产生的情绪中有 75% 由气味引起。闻到令人舒适的气味,也可以唤起积极的情绪和记忆。

20. 多多感受自己的触觉,触摸能给你带来更多“生活的实感”。心理治疗师Jennifer Wolkin指出,触摸其实也属于一种情绪落地治疗的技巧(grounding skill),能让我们回到当下,不被情绪推着走。

21. 播放一些白噪音当作背景音吧,有时绝对的安静反而会让人无法放松下来。研究发现,白噪音不仅可以缓解焦虑、消除疲劳感,还有助于提高睡眠质量(Connaghan, 2021)。

22. 相信“食疗”,心情不好的时候可以来一顿「治愈餐」。热汤、饺子、炸鸡、奶茶、巧克力……只要是吃了能让你高兴的食物,都可以成为有效的治愈餐(comfort food)。有时,放下对卡路里的计算,先照顾好情绪更重要。

23. 动手给自己做顿饭,即使你是厨房小白也无所谓。研究发现,切菜、洗菜、煮菜这些沉浸式体验,会让我们暂时关掉「工作脑」。另外,和家人朋友一起做饭的过程会让我们感受到更强的人际连接感,通过这种日常互动中得到治愈(Farmer et al., 2018)。

24. 不想做决定的时候就扔骰子。研究发现,即便是很小的选择也会耗费我们大量的能量(Lamothe, 2019)。借用外部的工具来减少在选择上消耗的心力和时间吧。

25. 不用在意走不走调的,唱歌真的有助身心健康!和听歌不同,唱歌时我们会对歌词、旋律都有更强的参与感。而这能让我们以一种无害的方式表达出那些很难直接说出口的情绪,还能让我们在一段时间内保持有节奏的、更深的呼吸,为大脑提供更多氧气(Cassata, 2018)。

26. 还有一个很简单的方法是:洗个热水澡,你会瞬间代谢掉好多不开心。


27. 多和小动物呆在一起。心理咨询师项志成提到,在和小动物们玩耍、互动的过程中,你也可以得到温暖的治愈和安抚。


28. 珍惜你的“废话”。研究证实,当一个人越能够感到快乐的情绪,ta就越容易说出一些幽默的废话向大家传递自己的快乐,并会在分享的过程中感到更多的幸福(Ford et al., 2014)。

29. 多一些利他行为,比如帮助朋友、参加志愿活动等。你会发现给予比获得更能带来幸福感和自我价值感(Mogilner & Norton, 2016; Dunn et al, 2014)。

30. 靠近大自然,让花草树木成为你的小型「充电桩」。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与城市环境相比,大自然的视觉印象有助于压力后的心态恢复(Alvarsson et al., 2010)。

31. 多做你喜欢的事情。心理咨询师项志成说,爱好的意义并不在于“我们做得好,能得到什么成就”,而是当我们沉浸于热爱的事情中时,会更容易进入心流(mental flow)的状态,减少负面情绪的干扰。

32. 偶尔做个快乐的白日梦也不错。通过与自己幻想的情节中的人物或角色对话,满足自己的渴望,能起到一定的疗愈效果,提升幸福感(Gold et al., 1986)。但切忌长时间沉浸在你的白日梦之中,这会让我们无法回到现实世界。

33. 当现实生活很难带给你积极的力量时,虚构作品的世界也可以成为一个暂时的避风港。无论是科幻、魔幻、武侠,这些虚构作品都可以让我们跳脱出真实生活中的琐碎和困扰,借由想象力来完成一种轻松的“穿越”体验。它们能给我们带来精神上的自由感,以及对现有生活的质疑和思考,进而激发我们的创造力和灵感(Richards, 2017)。(小编:所以我的霍格沃兹入学通知书什么时候能寄来?)




负面情绪袭来时,
你可以这样做


34. It's ok to not be ok. 允许自己偶尔不开心。笑一笑十年少,但想不笑就不笑。不要给自己“开心”的压力。

35. 实在想哭就好好哭一会儿,但不要躲在被子里哭。心理咨询师李秀枫提到,你甚至可以去浴室哭,因为流动的空气也有助于纾解压抑着的负面情绪。

36. 关闭你头脑中的“广播”,停止过度反思和自我批评。心理咨询师宋文雯建议,当你的脑海中出现了“别人不喜欢我”“都是我不好”“别人都要伤害我”等等声音时,要及时对自己说“停下来”。

37. 不对情绪做评价,避免类似“我怎么会生气呢”等批判情绪的念头。心理咨询师谭静茹说,情绪不分好坏,否定那些所谓“不积极”的情绪会对我们产生进一步的伤害。

38. 当你明确感受到压力很大、靠自己无法解决当下的困境时,逃避也是一种健康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过,这种逃避是为了给我们成长和喘息的空间,让我们最终能以更好地处理这个问题。

39. 或许可以试试“走路疗法”来治愈你的情绪。研究发现,步行可促进大脑和身体的血液循环,通过步行,体内负责压力的神经「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能够得到平静和放松,从而减轻你的压力(Schnohr, 2015)。

40. 不要再把“我抑郁了”“我emo了”当做口头禅。这其实也是一种心理暗示,可能会真的让你陷入低沉的情绪,还有可能让你在真正需要帮助的时候得不到身边人的重视。

41. 深呼吸,放松我们的身体和脸部。心理咨询师项志成说,当我们的肌肉,特别是脸部肌肉放松后,我们的焦虑感会显著下降。

42. 遇到暂时没有答案的事情,可以去公园、博物馆或菜市场转一圈。让新鲜的人或事物走进你的生活,不仅会给你带来积极的情绪,还会激发你的创造力,给你带来新的想法和感受(Chatterjee, 2017)。

43. 和自己进行积极的自我对话。比如安慰自己“这没什么大不了的”,或是问自己“说说看为什么觉得很难过”,这样简单的自言自语就能帮助我们尽快放松下来,稳定情绪。




换个思路经营关系,

幸福其实离你很近


44. 和能让你笑出来的朋友多聊聊天。带着积极的心态去跟随、模仿ta们的幽默之处,就能帮助你减少自己的负面情绪(Cann & Collette, 2014)。

45. 不通过标签认识任何人(包括我们自己)。我们不只是我们的星座、MBTI、依恋类型。习惯性地用标签来定义他人,其实也是剥夺了我们全面、立体地了解人的机会,很难建立起真正的友谊(Kala, 2019)。

46. 不要再让别人猜测你的需求,多表达、多沟通。“心灵感应”式的理解本就是不现实的,因为理解本身就是一种需要学习的技能。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在关系中成为“老师”,教会对方理解自己和回应自己。

47. 多称赞周围的人。心理治疗师Liden认为,真诚的赞美有助于我们建立更深、更亲密的关系。给予别人正向的鼓励也会让我们收获来自他人的赞美和认可。

48. 每个人都有自己相处不来的人,这没什么。你没有必要得到每个人的喜爱,更不用执着于成为每个人都喜欢的人。对自己的社交对象有所取舍,同样也是在建立一个对自己更友好的社交环境。

(做好关系断舍离,其实对我们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回复「结束关系」到公众号后台,查看一段关系应该结束了的10个信号,以及什么样的关系值得你继续投入。)

49. 与其追求Mr.Right,不如找到你的「Mr.OK」。没有完美的人,更不存在完美的关系。过度追求完美的关系反而会带来不必要的压力,让你格外焦躁,且对另一半充满敌意(Wiebe & McCabe, 2002)。停止「既要又要」的想法,放下对关系和伴侣过高的期待,才能让你感受到关系带来的价值。

最后一条建议就是:
 
当你感觉「被困住」或是撑不下去时,及时寻求专业支持和帮助,例如心理咨询师或专业机构。这并不是什么羞于启齿的事情,愿意寻求帮助恰恰证明了你对自己心理健康的重视。
 
愿你我都能身心健康,尽可能地过好每一个当下。
 
希望每个点「在看」的你,都能不受心理问题的困扰~


References:

Alvarsson, J. J., Wiens, S., & Nilsson, M. E. (2010). Stress recovery during exposure to nature sound and environmental nois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7(3), 1036-1046.

Bandura, A. (1988). Self-regulation of motivation and action through goal systems. In Cognitive perspectives on emotion and motivation (pp. 37-61). Springer, Dordrecht.

Brenner, A. (2014). The importance of being alone. Psychology Today.

Cann, A., & Collette, C. (2014). Sense of humor, stable affect,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Europe’s Journal of Psychology, 10(3), 464-479.

Cassata, C. (2018). Sing Yourself to Happiness. HealthLine.

Chatterjee, H., & Noble, G. (2016). Museums, health and well-being. Routledge.

Christine B.L. (2019). What Do Your Emotions Mean? Psychology Today.

Connaghan. (2021).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ypes Of Noise. Mastered Blog.

Daghlas, I., Lane, J. M., Saxena, R., & Vetter, C. (2021). Genetically proxied diurnal preference, sleep timing, and risk of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JAMA psychiatry, 78(8), 903-910.

Dunn, E. W., Aknin, L. B., & Norton, M. I. (2014). Prosocial spending and happiness: Using money to benefit others pays off.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3(1), 41-47.

Farmer, N., Touchton-Leonard, K., & Ross, A. (2018). Psychosocial benefits of cooking interventions: a systematic review. Health Education & Behavior, 45(2), 167-180.

Ford T. E., McCreight K. A., Richardson K. (2014). Affective style, humor styles and happiness. Europe's Journal of Psychology, 10(3), 451–463.

Gilbert, D. (2006). Stumbling on happiness. Alfred A. Knopf.

Gold, S. R., Gold, R. G., Milner, J. S., & Robertson, K. R. (1986). Daydreaming and mental health. Imagination, Cognition and Personality, 6(1), 67-73.

Gunthert, K. C., & Wenze, S. J. (2012). Daily diary methods.

Hertenstein, M. J., Holmes, R., McCullough, M., & Keltner, D. (2009). The communication of emotion via touch. Emotion, 9(4), 566.

Kala, M. (2019). Why Do We Have to Label Our friends? Medium.

Knez, I. (2001). Effects of colour of light on nonvisual psychological processe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21(2), 201-208.

Lamothe, K. (2019). Understanding Decision Fatigue. Healthline. 

McCrae, R. R., Costa Jr, P. T., Ostendorf, F., Angleitner, A., Hřebíčková, M., Avia, M. D., ... & Smith, P. B. (2000). Nature over nurture: temperament, personality, and life span development.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8(1), 173.

McCrae, N., Gettings, S., & Purssell, E. (2017). Social media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in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 A systematic review. Adolescent Research Review, 2(4), 315-330.

Mogilner, C., & Norton, M. I. (2016). Time, money, and happiness. Current Opinion in Psychology, 10, 12-16.

Richards, C. (2017). Starshine on the Critical Edge: Philosophy and Psychotherapy of Fantasy and Sci-Fi. Journal of Psychological Therapies, 2(1), 17-24.

Schnohr, P., O’Keefe, J. H., Marott, J. L., Lange, P., & Jensen, G. B. (2015). Dose of jogging and long-term mortality: the Copenhagen City Heart Study.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65(5), 411-419.

Sloan, E. (2021). 7 Qualities of a Healthy Friendship That Remain Constant, Even as Relationships Change. Wellandgood

Tosini, G., Ferguson, I., & Tsubota, K. (2016). Effects of blue light on the circadian system and eye physiology. Molecular vision, 22, 61.

Wiebe, R. E., & McCabe, S. B. (2002). Relationship perfectionism, dysphoria, and hostile interpersonal behaviors. Journal of Social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21(1), 67.

Winnicott, D. W. (1958). The capacity to be alon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Analysis, 39, 416-420.

Xie, L., Kang, H., Xu, Q., Chen, M. J., Liao, Y., Thiyagarajan, M., ... & Nedergaard, M. (2013). Sleep drives metabolite clearance from the adult brain. Science, 342(6156), 373-377.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
搜索文章丨心理测试丨招聘丨转载丨合作 请戳菜单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